煤价向左油价向右 时滞效应凸显煤价回暖需时日

2015-06-05 17:10 来源:钢联资讯 作者:周晓洁

最新一周(6月3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415元/吨,与上一期相比上涨了1元/吨。尽管涨幅甚微,但却是去年末以来首次反弹。与此同时,国际油价已攀上每桶55美元以上,回复到了去年末水平。同属能源,价格分化却如此之大,事实上,正鉴于其具时滞效应,使得较长时间以来原油价格的稳中有升仍未明显地传导至煤价。

煤油价格分化严重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向来有“煤炭价格风向标”之称,6月3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期数据显示,指数报收于415元/吨,与上一期相比上涨了1元/吨,而此前自去年12月以来都维持弱势下跌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油价的走势却与煤价“分兵突进”。在今年年初触底每桶46美元之后,油价开启了缓慢的震荡上扬模式,目前已持于每桶57美元附近,走势与煤价背离。

煤炭和原油同属一宗,都是不可再生一次能源,而其中原油又是全球最为重要的战略性物资,其价格的变化影响着其它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一般而言,与煤价波动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当前看来,煤油价格分歧明显,各自为战,传统意义上能源价格趋向的一致性被颠覆。

煤油消费增速双低 能源需求多样化时代开启

谈及煤油价格的相关性,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很早以前便撰文指出,这是因为能源与能源之间存在着可替代性。所不同的是,在能源价格走高之时,替代的动力也会水涨船高;而在能源价格较低之时,能源之间的替代作用尽管同样存在,但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投资更大,因此替代的动力也随之被削弱。

当前国内煤价已触及十年低点,而国际油价虽有反弹,但与去年年中相比也已被“腰斩”,根据专家分析,若从这一角度来看,煤油之间的正相关性也自然随之衰减。

而据201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和石油的消费占比均创新低。其中,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67.5%,创历史最低纪录,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还提出,至2020年,这一消费占比需降至62%以内;同年,石油占比则为17.8%,也创下了22年以来的新低点。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研究员此前也曾表示,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或已至峰值,未来也不太可能再“回来”。

再看近期煤炭运销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重点发电企业累计耗煤3.87亿吨,同比减少4566万吨,下降10.6%。

发改委数据则显示,前4个月,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8918万吨,同比虽增长4.8%,但在2013年同期,这一数字曾达9403.9万吨。

煤油消费的疲弱与多因素相关,而经济增长缓慢以及能源结构改变是主因。中电联发布的《2014年电力工业运行简况》就曾指出,去年我国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占到总发电量的24.8%,而相对应的,火电发电量为41731亿千瓦时,首次出现下降,能源消费重点出现明显转向,而能源替代选择的多样性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煤油价格之间的联动性。

除此之外,在我国,煤炭资源的集中化程度与市场化程度均远弱于国际原油,宏观经济和供需调节影响的力度和速度都不及后者,这也会使其走势相对迟钝。

时滞效应仍存 煤价回暖需时日

正是鉴于以上所述的各种原因,虽然国际油价自今年年初起便展开了一波三折的反弹行情,但煤炭价格却始终维持弱势,直到6月3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才止住跌势并微幅上扬,迄今滞后时间已长达5个多月。

根据替代产品价格趋同的原理,国际油价如果能继续发力走强,煤炭价格也同能受益,若以6月初动力煤价格指数的止跌反弹作为时间节点,后市煤价有望能开始逐渐回暖。

当然,林伯强也曾称,石油价格上行,煤炭也一定会跟着上涨,但可能会有一段滞后期,不过这样的时滞效应既与能源的替代作用有关,也受市场心理预期等其它因素影响。

以广州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格为例,据上海钢联云终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今日(6月5日),其价格报在490元/吨,自去年末起未曾有过反弹,一直处于跌势。尽管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已初现止跌反弹迹象,但国内现货市场还未见起色。

产量、供需、库存、政策、宏观环境、替代品危险、市场预期等等,煤价的走势受到一系列外因和内因的影响。也因此,煤炭价格虽受油价牵制与其呈正相关性,但其它因素的作用以及时滞效应凸显仍阻碍其向均值回归。在现货市场当中,煤价受益回暖尚需时日,不过参照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的变化,也应该时不久矣。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