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价格上涨动力犹存

2012-12-05 07:45 来源:钢联资讯

虽然国储保护价启动已半个月左右,但市场购销并未因此回暖。受政策支撑不足与终端需求低迷影响,弱势运行仍将是近期东北粳稻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当前,华北黄淮地区小麦市场粮源仍然偏紧。今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省小麦产量估计为8760万吨;6~11月份,5省小麦制粉消费量估计为2000万吨,饲料消费量估计为850万吨,工业消费量估计为500万吨,种用量估计为300万吨,托市收购量为2325万吨。外运量主要包括运抵京津地区、四川、长江流域和广东福建地区,外运总量估计为450万吨左右。粗略计算,6~11月份华北黄淮地区小麦消费量和2012年托市小麦收购量之和已达到6425万吨,占新小麦产量的73.3%。

目前,华北黄淮地区农户存粮整体仅为二成左右,河北、豫北地区较高,豫南、山东、安徽地区次之,江苏地区农户存粮已经很少。因此,市场贸易粮数量已经不多,华北黄淮5省小麦贸易粮估计在600万吨左右。

面粉消费转旺

增加小麦需求

市场粮源不足,制粉企业对托市小麦的依赖性增强,过去数周托市小麦的成交量都保持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麦市场粮源的偏紧程度。不过托市小麦分布并不均匀,部分地区的托市小麦品质无法达到制粉企业加工标准,托市小麦无法完全缓解市场粮源偏紧的局面。一些粮源紧张地区的个别制粉企业已经停止接受大单,保持较低的开工率,并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小麦采购渠道,且仍有提价意向。

进入12月份,在节日需求的提振下,面粉消费将进入旺季,制粉企业开工率将有所提高,小麦需求也将增加,其价格的上涨动力也将随之增强,尤其是大型制粉企业集中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面粉加工业能力为1.59亿吨,平均每月加工能力为1300万吨左右。所以,制粉企业开工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小麦消耗量每月将提高13万吨。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制粉企业开工率为59%,去年12月份制粉企业开工率最高为69%。按照去年同期的水平,未来两个月制粉企业开工率将增加10个百分点,每月小麦消耗量将增加100万吨以上。

8月份以来,小麦价格上涨迅速,多数制粉企业的库存下降较快。据了解,目前大型制粉企业仍然处于低库存运行状态,部分粮源紧张的地区,小麦库存水平仅有1周左右。后期制粉企业整体开工率提高后,大型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采购形势,是价格上涨的支撑因素。

虽然近期小麦价格仍在走强,但小麦贸易商的出库积极性已经有所提高。究其原因,首先小麦价格已上涨至高位,收益已经较为可观。新麦上市以来,小麦价格已经累计上涨了300元/吨~400元/吨,除去收购费用、仓储费用、利息等成本,收益已经达到近年来最好,一些贸易商将逐步安排小麦出库。其次,小麦价格上涨,政策调节市场的可能性在增加。政策干预市场后,部分价格偏高的地区麦价可能短期回落或者暂停上涨,为了防范类似风险,部分贸易商选择出库部分小麦。

小麦贸易商出库积极性提高,将使小麦供给在一段时间内增加,对价格上涨起到缓解作用。不过,由于今年贸易商存粮较往年偏少,新收托市小麦投放市场前,小麦市场粮源偏紧的状况仍将持续,而且普通小麦价格长期看涨的趋势仍然不变。毕竟,短期内市场粮源增加,不会彻底改变市场供求偏紧的格局。6~10月份,小麦饲料消费旺盛,直接减少了后期小麦市场的可供给量。前期小麦价格上涨较快,加上托市收购启动范围较大,当前农户余粮数量较小,后期的供应能力也已经下降。另外今年夏天部分地区小麦遭受赤霉病造成的一定程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仍将在未来数月中影响小麦市场的供给。

目前距离2013年小麦上市仍有6个月时间,新收托市小麦仅有2325万吨,在市场粮源偏紧的情况下,即便大部分进入市场,也难以缓解价格上涨走势。这部分小麦投放市场将使部分地区小麦价格阶段性下降或暂停上涨,但长期看,小麦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仍然存在。

玉米后市仍存下行压力

2012年度玉米上市以来,

市场对国家临储收购政策

的传闻不断。11月15

日,国家粮食局

会同有关部门印

发了《关于

2012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此次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内蒙古、辽宁1.07元/斤,吉林1.06元/斤,黑龙江1.05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收购期限截至2013年4月30日。

然而,今年的托市收购并未向往年那样引发市场上的粮源抢购。近期,东北地区受持续的雨雪天气影响,玉米购销受阻。今年东北地区雨雪天气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超出预期。加上今年东北地区玉米增产较多,上市初期玉米价格低开低走,深加工企业基本都没有建大量库存,导致当前深加工企业多数面临粮源不足、库存偏紧的局面,市场购销主体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但用粮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是,一旦天气转好,玉米上市量将快速恢复。因此仅部分企业上调挂牌收购价格,但幅度均不大。一方面反映市场主体对未来粮源供应有信心,另一方面临储收购价格相对当前市场收购价格偏低,华北玉米质量较好也压制东北玉米价格。

总体来看,目前东北地区玉米销售进度仍慢于去年同期。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截至11月22日,吉林玉米收购进度为3%,低于上年同期的9%;黑龙江地区玉米收购进度为4%,低于上年同期的10%。黑龙江地区早熟品种德美亚系列由于上市较早,水分较低,受到深加工企业青睐,刺激当地及省外企业积极采购。2011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玉米产量预估为5360万吨,同比增346万吨,增幅为6.90%,以当地玉米90%的商品量核算,商品玉米量约为4824万吨。

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东北玉米普遍较去年同期高出100元/吨左右,华北玉米上市延迟,市场主要粮源来自东北地区。而目前南方销区的主流粮源换成了华北玉米,且价格较去年同期的东北玉米价格低50元/吨~100元/吨,养殖企业和饲料用粮企业的原料成本明显减小。目前来看,南方销区市场华北玉米供应充足,东北新季玉米开始有少量到货。从用粮企业的库存来看,市场反映企业库存普遍在两周左右,与去年同期持平。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国产玉米增产形势较好,进口大量到货,玉米市场供应偏紧结构显著改善,用粮企业库存保有水平较2010年显著下降,高峰时期普遍仅在1个月左右,最多能达到两个月库存。这与此前普遍3个月库存甚至更高的水平形成明显对比。考虑到今年玉米供应同样充裕,南方销区企业仍不会建立大规模库存,这将对产区玉米价格形成一定压制,且明年南方销区玉米价格高点可能不会超过今年的高点。

近期东北粳稻延续了弱势下滑行情,截至11月28日,东北粳稻收购均价2994元/吨,周比下滑0.30%,跌幅相比前一周略有扩大。因黑龙江产区持续强降雪天气,收购主体减少与潮粮保存不易,部分高水分稻谷价格出现回落。而吉林、辽宁新稻上市增加,也使前期因供给紧张所维系的稻价发生松动。粮库扣水杂严格限制粮商入市意愿,大米走货缓慢也令米企采购谨慎。但此时稻农手中余粮水平高达70%~90%,市场供求失衡的局面依旧突出。

国储保护价启动虽已有半个月左右,但市场购销并未因此回暖。因粮库收购价格与去年同期相差无几,扣水杂严格更严重侵蚀了粮商的盈利空间。由于9月迄今持续的雨雪天气,已收获稻谷难以及时晾晒,引致12年产粳稻水分明显高于去年。据调查,黑龙江产区新稻水分普遍在16%~17%,而虎林、双鸭山、鹤岗等东部地区相当比例稻谷甚至达到18%~20%。而建三江、哈尔滨、鹤岗等地粮库均在以1.40元/斤收购国标三等稻谷。那么以水分含量16%,而其他符合国标三等条件稻谷来进行估算,其理论入库价格为1.40-(1.2×0.015)=1.382元/斤。而二等水稻与一等水稻理论入库价格分别为1.402元/斤与1.422元/斤。粮商若想通过向粮库交售获得适当盈利,只能选择在稻农手中压价收购稻谷。

此外,下游大米走货缓慢也限制了加工企业入市意愿。虽然东北米价格已相比上市初期大幅回落,但销区商家仍延续随用随买的采购策略。除去对水分偏高不易保存的担忧外,11月下旬苏皖粳稻与南方晚稻获得丰收且质量较好,也是导致其无意大量采购的重要原因。当前苏皖粳米出厂报价普遍位于3760元/吨~3900元/吨的价格区间,低于虎林、建三江圆粒大米3900元/吨~4000元/吨,且在运输距离、到货时间上占据优势,同时12年产晚籼米口感较好且价格低廉,也蚕食了东北米的部分市场份额。由于自身仓容有限与下游大米走货缓慢制约,近期集团企业收购态度愈发谨慎,不仅将收购价格再度下调,且对水分要求愈发严格。

综合来看,在经历了集中上市后的价格调整后,水分16%~17%、出米率尚可的长粒水稻基本位于1.50元/斤~1.55元/斤,圆粒水稻在1.35元/斤~1.38元/斤,而高水分圆粒稻则位于1.30元~1.32元/斤,预计在此基础上出现深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小。但受政策支撑不足与终端需求低迷影响,短期依旧缺乏反弹动力,弱势运行仍将是近期东北粳稻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作者系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