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煤炭工业逆势蓄力谋突破

2012-10-29 10:56 来源:钢联资讯

据大众日报报道,对于不断前进中的山东煤炭工业来说,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中,山东煤炭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火爆,又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冲击,市场形势一路下行。跌宕起伏中,作为山东煤炭行业的引路人,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顺境中不傲不躁,逆境中稳中突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科技创新、强化行业监管,为护航山东能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令同行业刮目的辉煌成就。

铸就山东能源安全之盾

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是基础。纵观全国,能源安全不仅面临能源供应紧缺的难题,还存在能源生态安全的巨大压力。对于山东这样一个耗煤大省、资源小省,切实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调整优化能源发展布局就显得更为至关重要。

面对不利局面,山东煤炭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却不断强壮羽翼,为保障我省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铸就了一面坚实的能源安全之盾。

近年来,山东省煤炭工业局积极推进我省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目前,经国家发改委考察论证,已同意将我省日照港列为国家第二批煤炭应急储备点,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为煤炭应急承储企业;省内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龙口基地二期工程基本完成,鲁中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组建了应急煤炭储备联盟,形成了万吨经营规模和60万吨储备规模;齐河煤炭应急储备基地被列入2012年度省重点项目,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即将建设的巨野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已完成前期筹备工作。

谋划省内的同时积极布局省外。目前省外开发煤炭产销量快速增长:今年1—9月份,省外(国外)原煤产量5234.73万吨,同比增长58.15%;销售商品煤4867.88万吨,同比增长62.47%,为保障省内煤炭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强化电煤供应工作。1—9月份省属煤矿供应省内合同电煤1495万吨,合同兑现率达到103.17%,同比提高4.24个百分点。

构筑山东能源安全之盾,我省将继续抓好煤炭供应保障与协调工作,认真履行电煤合同,优先组织电煤生产。加强与电力企业的沟通协调,保障电厂生产急需。稳定省内煤炭产量,继续实施稳产限产和保护性开采策略,重点抓好巨野矿区、济宁矿区外围开发建设,确保全省煤炭产量稳定在1.5亿吨左右。抓好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督促日照港落实建设主体责任,加快储备堆场建设。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储备量、煤种和时间完成承储任务。加快龙口基地二期和齐河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和高唐储备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力争明年分别达到200万吨和60万吨、60万吨储备能力;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加快推进巨野基地项目立项,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积极发挥鲁中煤炭交易中心作用,加快推进山东煤炭交易中心建设,探索建设网络煤炭市场交易平台。继续搞好省内煤炭市场整顿,突出抓好煤炭质量,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收紧煤矿安全生产之网

年煤炭产量稳定在1.5亿吨左右,2011年原煤产量完成1.54亿吨,全省煤炭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400亿元、利税640亿元、利润3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23%、25%……市场不利情况下,山东煤炭亮出的成绩依然令人骄傲。这背后,得益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切实有效,靠的是主管部门严收煤炭安全生产之网。

任何时候、任何形势下,只有把安全工作摆到一切工作的首位,首先做到安全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工作新格局,逐级落实“两个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双基”建设,全面推行安全风险抵押、安全考核和安全奖惩“三项制度”,大力实施“科技兴安”,不断强化全员培训和“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突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形成了富有山东特色、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机制,确保了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安全生产的一面旗帜,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如今的山东,煤矿重大及以上事故杜绝,零星事故有效遏制,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稳定下降,煤矿安全生产保持在全国较好水平。2008年全省煤矿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为0.09,到2009年这一数字降到0.043,2010年降为0.06,到2011年为0.296,今年1—9月份,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6,全省有139处矿井安全生产周期超过5年。

生产安全大于天,我省将继续紧抓严抓煤矿安全工作,通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集中行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煤矿生产的违法违规行为,以行政执法促整改、保安全。围绕瓦斯、火灾、水害、冲击地压、机电运输、顶板等关键环节,突出抓好隐患排查整治,严格做到“六落实”。突出抓好煤矿防治水和雨季“三防”,扎实推进“六大系统建设”,强化应急处置管理,加强停产撤人应急演练,确保安全生产。以贯彻落实鲁政办发[2011]67和鲁政办发[2012]58号文件为重点,提升小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对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下决心淘汰关闭。切实抓好小煤矿停产整顿工作,落实好矿井停产整顿期间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坚决防止停产整顿期间私自组织生产,坚决防止停产整顿期间发生事故。

驱动循环经济发展之轮

转方式、调结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更是发展思路、方法与方式的深刻变革。山东省煤炭工业局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抓住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的历史机遇,着力实施结构调整,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通过科学调整非煤产业发展思路,改变过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展模式,重点拉长煤炭产业链,集中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煤炭深加工项目和煤机制造产业,形成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发挥经济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如今,我省非煤产业已支撑起全行业的“半壁江山”。2011年全省煤炭企业省内非煤产值达到1480亿,销售收入14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7%、39.9%;其中省属煤炭企业非煤产值达到1298亿元,销售收入12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2%,31.4%,从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2.9%。

通过优化调整,我省实现了煤炭生产由扩能增量向稳产高效转变,煤炭开发由囿于省内向省内、省外并举转变,煤炭加工由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全行业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绿色效益、生态效益。以矸石、膏体充填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逐步广泛应用,有37处煤矿实施了充填开采和矸石不上井。治理采煤塌陷地6.5万亩。循环经济煤矿建设全面推进,原煤入洗率达到55%以上,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99%,矿井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9%,并实现100%治理达标。全行业提前一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立足煤炭产业融入我省“蓝黄”战略的切入点,我省将积极引导煤炭企业拓展视野,发挥优势,加快转型发展。牢牢抓住技术创新驱动的关键点,引导煤炭企业积极建设非煤产业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抓好跨界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在非煤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非煤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在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加快实施全省煤机制造业振兴规划,着力推进各类园区建设,重点加强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化新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研究和探索,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快推进煤矿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矿区综合治理,突出产业循环组合、产品循环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等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实现煤矿固体、气体、液体废弃物零排放。大力淘汰耗能高、效率低、污染严重的项目,扶持发展低煤耗和节能环保项目。到2015年末,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矿井水治理达标率达到100%,其中循环利用率达到75%以上;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实现产业化利用,利用率达到100%。全省大中型煤矿全部建成为循环经济煤矿。

引领煤炭科技创新之路

如今在我省,随便走进煤矿的井下,或许都会刷新人们对于煤矿的传统印象:宽敞明亮的巷道、隆隆作响的大型综采机械、一趟趟运煤车载着乌黑的煤炭有序穿梭……这背后,是我省依靠科技带动煤炭产业发展的高瞻远瞩的谋篇布局。

只有以科技进步作支撑,提高矿井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才能有效提升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和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始终全面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强化科技攻关,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型煤矿基本实现采掘机械化、运输连续化、辅助自动化、监控数字化,大大提升了我省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一些地方煤矿打破了地质条件差不能上综采、综掘,小矿不能上自动化、数字化设备的“禁锢”,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在大倾角综采、薄煤层机采、极薄煤层螺旋钻机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无线通讯、人员定位、井下泵房远程集控、雨量自动观测等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全省煤矿安全监控联网矿井达到100%;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8.8%和90.5%。年科技投入累计超过150亿元,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一些关键性、前瞻性技术难题得以攻克,海下采煤、高地温治理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全省煤矿承担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7项,共完成科技成果600余项,有346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7项。有33处煤矿建成为全国安全高效矿井。

坚持“科教兴煤”,推进煤炭工业向自主创新转变。面对煤炭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省将继续把煤炭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健全完善科技工作组织管理、资金投入、项目攻关、成果转化、激励考核等制度,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生机活力。实施人才强煤战略,制定煤炭工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注重引进紧缺人才,留住用好既有人才。到2015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10%以上。注重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国有煤矿全部实现变招工为招生,新工人应到技工学校接受至少一年的正规教育。重点产煤市县逐步建立统一的煤矿劳动力市场,基本实现区域性招工和培训一体化的用人机制。

提升压煤村庄搬迁之速

近年来,山东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村庄压煤已成为制约山东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济宁、菏泽及枣庄西部的部分矿井已到了不搬迁就被迫停产的境地。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压煤村庄1949个,涉及28个县(市、区)、60万农户、206万人口;村下压煤47亿吨(户均压煤量7800吨),约占我省探明储量的60%,且所压覆的绝大部分是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煤炭。同时,各地开发区、道路、城建规划等形成大量新的压覆,加剧了搬迁与解放储量的矛盾。繁重的搬迁任务以及日益提高的搬迁成本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困难重重,前进中的山东煤炭人并未停止脚步。为积极推动压煤村庄搬迁,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创造性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与区域化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煤炭资源解放、农村土地整合和新农村建设三方成互动推进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多赢。目前全省正在实施搬迁的压煤村庄173个,47261户,162847人,总搬迁资金90亿元,预计解放煤炭资源6.9亿吨,达到历史最高规模。现有54个村已搬迁入住或具备搬迁条件,31个村正在建设新村,其他村庄已完成旧村丈量,正在组织新村选址、征地或新村建设前期工作。

为加快压煤村庄搬迁,保证搬迁过程平稳有序,我省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工作会以及《关于做好全省煤矿矿区农村住房建设和压煤村庄搬迁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压煤村庄搬迁补偿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用地政策,加强合作共建,创新搬迁模式。进一步密切与国土、建设等部门的合作,切实抓好全省压煤村庄搬迁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今年力争完成搬迁村庄18个,计5632户、20724人,将解放煤炭资源9349万吨。

再立潮头扬风帆,又踏层峰辟新天。“十二五”期间,山东煤炭工业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全省能源安全为目标,逆势发展,谋求突破,再创山东煤炭工业的辉煌篇章。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