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保增长并非要保GDP

2012-07-23 10:56 来源:钢联资讯 作者:何志成(Mysteel特聘顾问)

GDP是全世界衡量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非常重要。但这个指标在中国有极强的特殊性,用它来衡量经济发展速度尚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却绝不行,更何况,中国地方官员多年来已经习惯:在经济发展超高速时有意地压低GDP数据,而在经济低迷时则抬高GDP数据。比如根据巴克莱资本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经济在2010、2011年的平均增速一度达到11%以上,而今年第二季度的实际GDP涨幅只有7-7.3%。经济学理论很注重均衡,但均衡发展有很多含义,比如产供销的均衡,产能与需求的均衡等,我以为,速度的均衡可能应该是第一位的,发展太慢需要提速,但也不能干预太重,发展太快,需要抑制,同样不能釜底抽薪,硬撅。必须承认,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实际增速从11%降低至7%附近,就是不均衡,就是失速,很可能硬着陆。

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预测,中国经济从二季度末开始已经触底,但何时反弹,以及反弹的力度能有多大,目前争议很大。悲观派占主流。

对此,我很早就提出,中国经济需要再次保增长,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开始赞同,但还有些人一听到保增长,就以为2008-2009年的超宽松又来了,绝大多数人都以为,保增长,就是保GDP。其实,我所说的保增长并非保GDP,相反,保增长战役很可能要牺牲一定的GDP。保增长需要对症下药,需要治表治本同时进行。

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现在大家一致认为,就是产能过剩,很多GDP都是虚的。但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争论很大。毫无疑问,产能过剩的表象原因是需求不足,但中国的需求是被人为抑制的,还是因为产能远远地高于需求,导致价格暴涨,需求够不上?一个现实是清晰的,即使产能严重过剩,严重过剩的产业仍然没有明显的减速。我们看到,中国钢铁水泥等21个重大产业都出现超过需求30%的水平,属于严重的产能过剩,但这些严重过剩的产能还在生产,还在支撑着GDP。要认真地研究产能过剩问题,尤其要思考,为什么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还没有引发经济危机。

许多经济学家说,现在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不是保增长,而是调结构,怎么调?我也赞成调结构,但调结构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两方面并举:一是果断地压缩严重过剩的产能、果断地淘汰落后产能,包括国家不要再批准新增产能,二是刺激终端需求,释放终端需求。而抑制产能扩张,适度地压缩产能,也有利于刺激终端消费。生产的少了,工业品价格会缓慢回升,已经严重超库存的大量产成品不至于出现“大甩卖”现象,不会出现实质的GDP损失,宏观经济也不会出现硬着陆。为什么中国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而没有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我以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明白,中国的产能过剩不是不可克服的。保增长若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将保增长与调结构并举,中国的经济还是有希望继续健康发展的。

针对严重产能过剩所出台的保增长措施,一定不同于2008年,一定不是盲目地刺激所有的产业领域,而是侧重于保需求,保信心,保稳定。

保增长的重要前提是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否则找不到保增长的关键点。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减速太快,或下跌太快,而是经济大起大落的基本面还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许多基本原则已经被废弃。当前宏观调控预期混乱,导致市场极度低迷,尤其是股市、房地产市场,包括钢铁建材以及家电市场等。现在不是信心缺失,而是信心迷失,尤其是对中长期中国经济前景迷失。为什么要提振股市信心,因为观察市场经济的信心,股市是很准确的“仪表盘”,当前,提振市场信心至为关键,遏制股市下也至为关键,股市开始向上,出现赚钱效应,投资者才会找到信心,才敢于扩大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为什么我一再地呼吁,宏观调控的主基调需要变“稳增长”为“保增长”,就是在呼吁政府及时出台恰当的措施,保市场稳定,保投资者信心。信心有了,加大投资力度,包括去库存,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表面上看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实际库存其实并不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库存,年初我曾经写文章担心中国的房地产库存量太大,比如北京市的待售商品房库存一度超过11万套,但二季度以来,政策面稍微转暖,刚需被释放了一点点,一下子就消化了接近五万套,北京市的商品房库存量一下子从“高库存”警戒区,降到“低库存”警戒区。

因此我一直说,要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产能过剩和高库存,中国经济高增长大周期远远没有结束,还有增长潜力,因此,目前的产能过剩和高库存是相对的,是暂时的,是可以很快解决的。关键在于做不做,要不要解决,怎么解决。

我为什么反对含含糊糊地描述中国经济目前的处境,一会说,二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是政府主动调整的结果,一会又说,困难时期还会延续很久。这样的说法,只会使市场感到,经济下滑是政府希望看到的事情,调整的小周期还会无限期延长,甚至任由其自然滑落。这样的说法,莫说保增长,连“稳增长”都做不到,因为所谓的稳增长,就是不容许经济增速低于7%。我的看法是,二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数据虽然是政府主动调整的结果,但却是政府没有想到的,它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第二轮断崖式下跌,而且趋势至今没有被有效地遏制,经济增速太低,将会使调结构成为空谈,因为各地政府在经济增速低迷时将更不敢压缩产能,淘汰产能,它们的注意力将完全转向保就业,保稳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不得不被迫开闸放水,重走2009年的老路。因此说,中国经济从中长期看需要稳增长,短线则需要保增长,保增长就是为了避免未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又一次大起大落,就是为了实现稳增长。

必须承认,GDP指标具有综合性,如同“高考成绩单”(不达到一定成绩是上不了一流大学的),但判断中国经济形势是否健康决不能只看GDP,还应关注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关注就业指标等。当前,应更注重GDP效益(质量),如果经济增速能够稳在7.5%左右,但生产效率能够提高,企业盈利能够增加,能够多缴税,多给员工发工资奖金,甚至有意愿扩大招工,国家整体就业数据,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能实现稳步增长,市场保持活跃但不过火,这样的中速发展就是可以接受的。问题是,这只是理想。必须认清,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增长的大周期中,它就像一定十二三岁的孩子,压着它长,会把身体搞坏(长大后才会发现很多后遗症)。更何况,中国的地域很大,发展极不均衡,总量压得太低,有些地方就出现负增长(扣除通胀率)了。合理的经济增速仍然是高于8%,低于10%,产能与终端需求间的差距被控制在15%左右。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