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装备石油机械厂“钻机保姆”享誉肯尼亚

2011-09-06 08:47 来源: 钢联石油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1-09-0608:25]

8月28日,渤海装备公司石油机械厂钻井服务中心工程师刘志义,从万里之外的肯尼亚回到祖国。他和战友们,不仅带回了中国制造的钻机在肯尼亚调试并钻井成功的喜讯,而且赢得了非洲大陆的赞誉。

心里装着铁人走进非洲大陆

今年年初,在以火烈鸟闻名的非洲肯尼亚纳库鲁国家公园(NAKURU)东北方向不远处,蒙那盖高原的热带山谷间,高高矗立起两座红白相间的大型钻机。

这两部钻机,对于肯尼亚可是不折不扣的宝贝机器。2009年初,肯尼亚政府成立国有地热开发公司(GDC),从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购买两部中国制造的ZJ70D钻机,开发位于非洲大裂谷附近蒙那盖高原地区(海拔约2000米)的地热资源。渤海装备公司石油机械厂钻井服务中心接受委托,负责这两部钻机的售后保运工作。

钻机售后保运工程师的工作是钻机现场安装、调试以及对当地钻工的培训和辅导,被称为“钻机保姆”。从踏上非洲大陆的第一天开始,20余名中方技术服务人员就领教了当地工作条件的艰苦。

按照合同,来自中国的技术“辅导员”只负责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但在保障能力不足的肯尼亚,他们却要从打榔头、穿销子、铺地基等基本活儿做起。

“一切只能自力更生,没有大庆精神做后盾,常人难以支撑”,刘志义是负责第一部钻机队员培训工作的平台经理。他说,在这里尽管站在高处就能远眺肯尼亚第四大城市纳库鲁,但井场周边却荒无人烟,连饮水都要从30公里外的市区运来。

钻机安装现场位于赤道线上,是热带草原和火山岩山顶地区,在几乎没有一点荫凉和遮挡的旷野,紫外线辐射非常强烈。他们在三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下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没几天,许多人都成了名副其实的“黑人”。

凭着这种铁人精神,自2010年10月中旬两台钻机设备运抵作业现场,他们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安装并调试完毕第一台钻机,确保了今年2月12日的正常开钻。

心里装着责任收获无价真情

肯尼亚石油煤炭资源匮乏,但所处的非洲大裂谷地带,地热资源丰富,肯尼亚国家对开发地热能源寄予了很大期望。因此,拥有这个国家仅有的两部大型钻机、由当地居民组成的钻井队,便成为肯尼亚当之无愧的钻井“国家队”。

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中方技术人员在培训时需要付出比在国内多出几倍的耐心和辛苦。

两部电动钻机都是技术先进、系统复杂的新设备,而几乎所有当地雇员连最基本的机械操作都未掌握。因此,钻机上一个简单的操作程序,需要重复很多次,才能被领会和掌握。尽管如此,负责培训司钻和机械师的刘志义、卓先红和卢华忠,以及培训电气师的李享全和李显,培训吊车操作的王继新等中方技术人员,还是竭心尽力地一遍一遍教授,直到徒弟们完全掌握。

将心比心,以情换情。中国技师的努力工作受到了当地员工的极大尊敬。他们对中国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尊称他们为MASTER(师傅)。王继新的徒弟更从千里之外的蒙巴沙,给师傅带来一袋椰子以示报答。

为了让肯方员工尽快掌握钻机操作,中方技术人员处处为对方着想,分内工作积极干,分外工作也主动分忧解愁。设备安装之初,肯方没有电工和焊工,中方人员毫不犹豫揽下全部工作。在钻井作业阶段,肯方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题,中方人员更是毫不保留,有问必答,授之以渔。

在师徒的共同努力下,这两部钻机所打的第一口井,都在3个月内顺利完钻。第一台钻机于5月12日在第一口热能井的测试中,喷出井口压力5.5兆帕的高产蒸汽。

这一喜讯得到了肯尼亚全国上下的关注,消息登上了肯尼亚主流报纸的头版头条,进一步坚定了当地政府扩大地热钻井规模的信心。

心里装着友谊安全关爱第一

在向肯尼亚当地雇员传授技能的同时,中方技术人员还特别重视肯方雇员的人身安全。

肯尼亚钻机安装调试以及试钻井期间,中方技术服务项目组不怕担风险,要求一个中方技术人员带四至五个肯方徒弟,除作业技术培训外,还要负责徒弟们的人身安全。

针对肯尼亚具体情况,他们提出了有针对性的HSE措施,包括每天作业前的安全提示会、重大作业由中方技术人员亲自指挥和参与、为肯方员工进行安全分析提示等。

尽管当地作业条件简陋,肯方员工缺乏操作技能和HSE知识,但由于中方人员强烈的安全意识,整个项目在运作中没有出现一起生产和人身安全事故。他们用行动表达着一种理念:中国人是真心帮助非洲人民的。

石油机械厂钻机保运人员的精心努力,也换来丰厚的回报。他们的工作多次受到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和GDC的称赞。今年6月,GDC又向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新订购两部大型钻机,做保运服务的仍然是这个服务中心。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