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致终端需求“金三银四”远逝

2011-05-13 09:58 来源: 大宗商品网 作者:张琦

“空调怎么还没开啊?!”身边的同事不断抱怨着。34℃!这就是上海的温度,汗水毫不吝啬的浸湿了脊背,这才发觉:“春风已逝,酷暑袭来”!

“金三银四”渐渐远去,或者可以说没有来过?!笔者每日跟踪全国主要钢材市场的价格走势与成交情况,今年伊始,无论看到或是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终端需求始终无法有效释放,下游市场心态谨慎,成交情况不见起色!”这句话从年初听到现在,偶尔出现几句“终端市场采购积极,成交情况显著改善”这样的话,总会让人小小的激动一下。就如去年的“金九银十”大变脸一样,我们不禁要问钢铁下游市场究竟怎么了,为何本该“金三银四”却硬生生的变成了“钢三铁四”?

笔者总结了一下,大致在这几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调控之痛”;二是“七年之痒”;三是“国际共振”。

楼市面临“调控之痛”

自去年开始,我们在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听到最多的就是“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通货膨胀调控”,各种调控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老百姓提调控就要喊“痛”,因为没问题谁调它啊,物价飞涨、CPI高企、房价过高、经济过热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意人也要喊“痛”,他痛的是货币紧缩“没钱”,物价飞涨“成本高”,限购限贷“卖不掉”。

前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各项经济运行的数据,笔者特别注意了其中的房地产数据,看上去并不那么的“吸引眼球”。在多项指标中,尽管投资、开工面积、企业资金来源等指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却比去年回落。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仅仅为7255万平方米,环比3月份大幅下降23.6%,比去年同期则下降9.8%,下降幅度可谓“非常明显”。形成这样的“颓势”与愈来愈严厉的调控政策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此时却本该是房地产市场传统的销售旺季,你说它“痛不痛”。

笔者突然想起在学校里学的一个简单的经济学知识:“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影响需求”。只有在需求与供给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这样的市场才算是健康的合理的。现在房地产销售情况减弱,是不是也意味着房屋的供给量也在减弱呢?尽管从数据上看房地产投入资金量是在增加的,不过笔者认为要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给开发商们带来的成本压力,不仅仅钢材价格在涨,购买土地、建筑水泥、物料运输、人员工资样样都在“涨”,投入的钱是多了,恐怕没盖那么多房子吧。

这时你可能会说那边不是有1000万套保障房吗?不过笔者觉得“保障房”是一项任务,一种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更是对地方政府执行能力的考验。这些都应该纳入我们考虑的因素,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我们不禁要担心这恐怕又会成为“下半年的奋力一搏,不到年底不开工”的硬性指标吧。而且客观的说,保障房的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金如何解决,用地如何解决,怎样合理分配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保障房建设的瓶颈。近期有新闻报道称,石家庄将没收的小产权房等违规住房改建保障房,笔者就在想还好只有石家庄这样做了。其他地方可千万别学他,不然各个地方“照壶画瓢”,保障房的建设岂不是要打个折扣?!

除了这些大层面的调控,其实像高铁建设的“缩水”,核电投资建设的“减缓”这些均可以算是政策调控范畴。不可否认可能部分行业或领域的投资建设正大跨步的向前,不过与房地产这样的“大项目”相比毕竟是“凤毛麟角”,因此“调控之痛”痛彻各方,与之密切相关的钢铁行业能“幸免”吗?!恐怕也是“痛在其中”吧。

汽车已到“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这个词并非出自笔者之口,第一财经马红漫先生在谈及4月汽车市场的运行情况时用到了此词。甚感有趣,拿来细细品味一番,觉得甚合其意。

日前公布的4月汽车行业产销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市场自2009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这与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汽车博览会的火爆场面似乎有些格格不入,那时汽车厂商嬉笑眉开,大谈汽车市场的未来广阔前景,可转眼事实数据表明车市冷了,没那么热了。现在想想,那些厂商倒有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在其中。

当然对于冷与热我们不好过多的去深究它。但的确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对车市走弱造成较大的影响。我们注意到,“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助推汽车工业的发展,出台多种政策鼓励汽车消费。例如,汽车下乡补贴,汽车购置税费优惠等等。可眼下这些政策都以不复存在,仅仅依靠新能源汽车、节能车的补贴政策能提振车市吗?恐怕短期效果甚微,同时新的刺激政策也不可能马上出台,所以从国家扶持面上是变弱了。

再来谈谈日本地震的影响,早在日本地震发生之后业内就普遍担忧汽车产业链会遭受冲击,后期车市可能会受到产量受阻的窘势。结合本月的产量数据,不能说完全为之,但必定有很大的影响。最后不得不提的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油价,油价的飙升是一种客观的抑制汽车消费的因素。都说买车容易养车难,油价现在每升7、8块,老百姓直呼“用不起啊”,你说有多少人是买车只是用来观赏的呢。笔者倒觉得当前汽车市场的消费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变阶段,人们在消费购买这些所谓的“成功标志品”的考虑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理性,更加实际,不在盲目的追求了。我们经常说“物极必反”一词,自09年以来火热的车市是否迎来自己的“七年之痒”呢?难道真的凉了,淡了,到该休息的时间了。

“股市低迷、楼市不振、何来车市的火爆?”这是一位业内人士的点评,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体会到了市场经济的关联性,不可否认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定是紧随经济大势的,与股市、楼市的走势曲线基本保持一致的。要说关联性,制造一辆轿车的钢材用量可达1吨左右,载重汽车用量则更多,按本月的汽车产量计算,按每辆车都用1吨钢计算就要使用153万吨钢,更何况其中商用车和货用车用钢量与乘用车相比要翻上好几倍。保守估计仅一个月汽车制造就要消耗400多万吨钢材,全年消耗5000万吨钢材,几乎占到目前我国钢材产量的5%。可见汽车行业的运行对于钢铁行业的重要程度。

中国遭遇“国际共振”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商品及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资金涌入,合作与投资使得各个行业的运作越来越趋向于公开化,市场化。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产能的扩大和快速的发展,也带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危机。一场日本地震或多或少“震减”了一些汽车产量,一场“利比亚政权争夺战”真的推高了国际油价,一轮轮美国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助推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有人提出,我国的通胀压力来自于外部,“输入性”通胀是造成国内物价高企形势的罪魁祸首,在这里我们也不去深究对或错。但外部市场的压力的确已经明显的作用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上面了。值得我们更加重视来自外部的种种“频率”。

再者自2009年初我们就在展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复苏,可等待了许久世界经济究竟如何了呢?欧债危机仍在继续,美国仍然靠着量化宽松提振自己的经济,还有通货膨胀火焰的蔓延,至少在笔者看来还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

通胀的一把火不仅烧了中国,还烧了富饶的欧美,广阔的澳州,勤奋的印度,热情的泰国以及大大小小的国家。通胀已经不在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了,正逐步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通胀战争。为什么我们谈需求要说到通胀的话题上来,很简单,通胀压力那么大,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了,又怎么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房子、汽车等等生活非必需品呢。

总结上面的只言片语,房地产行业的“痛”,汽车行业的“痒”,国际经济的“共振”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运行,同时也影响着我们钢铁下游产业的发展,至少从钢材市场的角度来看,需求真的冷了。但是,随着保障房建设的真正加快,日本地震对于汽车产业链的影响减小后市对于钢材的需求仍是可期的。至少“金三银四”的逝去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凉。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