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搬迁:托起百年重钢新希望

2011-01-13 15:08 来源: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2009年9月24日,与2007年5月17日重钢奠基一样,将是长寿人不会忘怀的日子——这天,重钢环保搬迁工程之4100mm宽厚板项目建成投产了!

重钢环保搬迁工程是建国以来,重庆市投入最大的工业项目,称为市政府“一号工程”。它承载着年轻直辖市太多的希望和梦想,寄托着全市人民的殷切嘱托和厚望,也是长寿工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之所在。

长寿人深知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光荣和责任。当时,区委、区政府曾庄严承诺:视重钢环保搬迁为己任,举全区之力,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巨大勇气,兑现承诺,做好各种配套服务工作,一切服从于项目建设,一切服务于项目建设,不惧艰险、勇担责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配合重钢把环保搬迁工程建成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节能减排样板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低投入高效益的精品工程和国庆60周年献礼的“优质工程”,交出让市委、市政府放心和全市人民满意的答卷。

随着4100mm宽厚板项目建成投产,这些承诺在一一兑现!

回首往昔,那一幅幅场景历历在目,那一件件动人的事仿佛发生在昨天——

建设者:与时间赛跑

重钢环保搬迁工程选址占地8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240亿元。2007年5月开工后,各路建设者挥汗如雨,与时间赛路,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让首条轧钢生产线4100宽厚板如期投产。

站在新重钢火热的生产现场,一幅幅画面重新浮现在眼前:炎炎烈日下,数百人挥汗如雨,打眼放炮;滚滚尘土中,几百台挖掘机、推进机、重型载重车往来奔忙;一个个山头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2007年8月28日,记者走进江南钢城建设现场采访。当时,重钢江南钢城首期工程要平场5.4平方公里,土石挖填方总量达8000万立方米,分为13个标段。自5月17日开工后,重钢建设公司、十八冶、建工集团、大众城建四路人马开进了江南,他们克服七月份多雨、八月份高温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等重重困难,3个月就完成870万立方米的土石挖填方,占工程总量的12%。

江南镇原四方大塘一带,属于13号标段建设现场。该项标段的建设方、重庆大众城建集团公司总经理唐国兵事后回忆说,他们一进场之后,就体会到野外作业的艰苦:没有水,他们自己打井取水;没有电,他们自备发电机解决。进入7月又遇雨季,工程车辆无法进入现场作业,下雨最多的那段时间,按照国家安全规定,渡口封航一周,油料、机械备件、后勤物资等都运不进来,工程无法施工。进入8月,又是连晴高温。为了追赶工期,他们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前提下,增调力量,昼夜奋战。不少工人被烈日晒脱了皮,依然坚守岗位。

2008年3月,记者进入1780项目工地采访。当时板坯库钢柱已安装50余根,加热炉钢柱安装已完成,施工人员正在进行钢柱上行车梁的安装;轧机区域主体设备基础已完成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大部分工程,高压水除鳞完成砼浇铸造到地平面;钢结构制作已基本完成……

记得当时重钢环保工程管理部副主任郭明在接受记者时说,江南重钢新区建设进度可用“神速”形容。为何这样说呢?长期在现场的施工人员,离开半天后,回来时就找不到原来的路。在各路人马的共同奋战下,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基础开挖的83%,完成整个工程砼浇的65%……

2008年9月,记者在4100mm宽厚板项目碰到一位叫张东明的工人,他当时正在扎钢筋。他告诉记者,他从老家江苏来到长寿江南已经半年多了,一直在各个工地做钢筋活,从没回过家。他说:“老板交待过,任何人都不能拖重钢建设的后腿。”

在我们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不得不提一群人,他们尽管没有亲自参与建设,但却为维护建设现场的安全和秩序,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他们就是重钢新区保卫大队的执法人员。从重钢江南新区动工开始,他们就在江南奋战斗。针对参建单位多、车辆多、易燃易爆物品多、人员多且结构复杂等情况,保卫大队全力以赴,为30多个总包单位项目和1000多个施工单位提供优质的协调服务,保障了重钢新区的顺利建设。

搬迁:环保放在首位

“重钢从大渡口搬到长寿,是节能环保迁建,而绝不是异地复制,更不是污染搬家。”这是当年,重庆钢铁设计院和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重钢迁建所作的定论。

重钢搬迁≠异地复制。重庆钢铁设计院(简称钢院)负责重钢节能环保迁建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简称环科院)负责对此次迁建的环保进行论证。负责可行性论证的钢院专家李广厚说,不论是可行性论证还是规划、设计、建设以及今后的生产,整个迁建过程都全面贯穿资源减量、节能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理念。

据了解,重钢新区完全按照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装备大型化、采用新工艺、高效型、节约型、清洁型、可循环型的方式来建设。同时,在迁建过程中,将全部淘汰能耗高、装备水平低、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新建的重钢,采用了先进、适用、可靠环保及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污染将得到有效治理,新区实现更加清洁生产,所有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生产过程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89-2006),即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而且,还实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零排放,余能充分利用,吨钢能耗、水耗等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钢材,实现能源转化,并消纳社会大宗废弃物的生态型现代化钢铁厂。

重钢搬迁≠污染转移。搬迁的精彩在于通过一步到位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清洁生产。

在重钢建设之初,市经委主任吴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重钢搬迁将循环经济概念引入新重钢的设计和建设。新重钢将通过一系列合理的设计环节实现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比如:将炼焦环节产生的焦油和苯提供给长寿化工园区的其他企业作为初级原料,将炼钢产生的废气用于发电,利用太阳来加热生活用水等等。

新区:新工艺新技术装扮“全身”

在重庆人的记忆里,重钢老厂即是厂房、车间、高炉、烟囱、轰鸣的机器和漫天的灰尘。而新区的生产车间,除了淡淡的油漆涂料味道外,没有了老厂的烟尘、二氧化硫等异味,新厂区车间地面也很干净。这是因为新区全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所致。

从原料到产品900分钟完成。记者在新厂区没看到一米铁路线。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介绍,重钢环保搬迁后,是国内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钢企,各工序之间采用皮带、管道输送和钢轧辊道运输,从原料到产品900分钟即可实现,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钢铁流程新模式。

生产车间听不到轰鸣声。在9月24日的投产仪式上,记者看到第一块钢板从火炉加热后上拖辊,先后经粗轧机、精轧机17次反复机轧、高压水冷后诞生——前后流程不过十来分钟。重钢员工说,现在噪声小多了。以前在老厂车间,连同事之间讲话都听不清楚。

车间流水线全是自动化。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在1000米长、200米宽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没见一名工人值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室内的操作员,当进入粗轧、精轧、喷水等工序时,他们只是操作控制器的把手,就像玩电子游戏一样轻松简单。操作员说,新区生产、管理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给钢坯加热时,老厂烧的是煤炭,而新厂烧的是天然气,在工艺上就减少了大量的污染。

未来:百年重钢焕新颜

在新重钢的投产仪式上,共有国内的50多家造船厂高层人物光临。据重钢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有的造船厂老总为了拿到新厂首批宽厚钢板订单,去年就付了5亿多元订金。

近年来造船业的兴旺,带动了船用钢板,特别是宽厚板的热销。有关资料显示,去年我国造船业完工量3000万吨,实际消费船用钢1200万吨。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厚钢板生产商之一,重钢去年2700mm中板生产线轧制船板首次突破100万吨,成为西部最大船舶用钢生产基地。

“目前全国船企手持船舶订单在6亿吨左右,估计明年的造船完工量在4000万至5000万吨之间,其中船用钢消费达到2000万吨。”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董林说,到明年底,当重钢新区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有三套宽厚板轧机形成强大的船用钢板生产能力,船用钢的市场份额也将从目前的7%提升至3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船舶用钢精品基地。

董总说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限制宽厚板销售的除了生产能力和质量,还有运输环节。如船板宽超过3000mm,采用铁路运输将极其困难,这就严重制约了国内其他钢企的物流配送条件。而重钢新区生产的任何规模钢板,都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极其便利地运送到长三角地区,及长江沿岸所有的船厂。

据悉,到2010年完成钢产业全部建设项目和部分非钢产业项目建设,重钢将形成年产650万吨钢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将达355亿元;远期工程将形成1000万吨钢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突破550亿元,并形成完整的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引领西部钢铁业的龙头。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