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沿海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2009-07-21 09:02 来源: 我的钢铁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钢铁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为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跨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钢铁业按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的那样:一是加快沿海大钢建设;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当前,我国钢铁产业逐渐沿海化的特点正在加强。

世界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

从内陆资源指向型向临海消费地指向型布局是总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钢铁工业布局多属内陆资源指向型。在煤炭炼铁时代,工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中,煤铁复合区是最理想的区位。随着冶炼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铁焦比的下降,则又多由就煤布局转向就铁布局,于是形成3种钢铁工业地域类型区:在煤田区建钢铁联合企业,以德国鲁尔区、乌克兰顿巴斯区,美国匹兹堡区等为代表;在铁矿区形成钢铁工业基地,以法国洛林区、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为代表;位于煤铁资源运输的接合点(钟摆式),以美国五大湖沿岸钢铁工业基地为代表。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向消费区布局成为主导方向。新厂多建在工业中心,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分析其主要原因:

首先是布局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如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海上运输的发展、运输工具的革新、新资源来源的出现等。以铁矿石生产为例,二战前开采加工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地区的几个国家。上世纪60年代后,在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相继发现了大型铁矿区。如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并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铁矿石出口区。还有委内瑞拉、秘鲁、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以及加拿大、印度等都有铁矿石出口。老的铁矿石产地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如法国原为铁矿石净出口国,目前有1/3的铁矿石靠进口,使钢铁工业与铁矿石生产地域脱节,而靠进口原料、燃料的钢铁厂多趋向消费区。

其次是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既节约时间,又减少运费,还可以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最高。日本走出一条无资源国家靠进原料、燃料在消费区建大钢厂的成功之路。

钢铁工业日益向沿海、沿河、沿湖发展

二战后,新建的钢铁企业多向沿海、河、湖布局。全世界大钢厂的3/5在沿海分布,其中半数以上是上世纪50年代后建成的,沿海布局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如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德国的不来梅,意大利的塔兰托,特别是日本大钢厂几乎全部建在沿海地区。德国鲁尔区经过调整,钢铁工业逐渐向莱茵河畔集中。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原料、燃料靠进口,沿海港口在一定意义上是接近原料地。其次是钢铁原料与成品笨重,体积大,运费高,加之二战后原材料的长距离运输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以海运最为便宜,故多选沿海区位。再其次是港口设施和运输业务的日益先进,如人工挖深水港湾,建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船舶大型化、装卸现代化等都为降低运费创造了条件。最后,接近消费区有利于形成综合性工业区,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钢铁业的布局变化与世界钢铁工业趋同

建国初期,受苏联的影响,钢铁工业基地的位置,既接近铁矿产地,又接近燃料基地,如本溪、渡口等钢铁基地。

随着炼铁焦比的下降,以及所需铁矿石的变化,加上钢铁工业对冶金焦用煤的质量要求很严,一个钢铁企业往往要求有多个煤矿提供不同煤种与牌号的煤炭。因而,随着冶炼生铁所消耗的煤和焦炭比例的下降、贫铁矿开采量的增加,钢铁工业特别是大型钢铁企业,大多数靠铁不靠煤分布了,使钢铁工业明显地出现向铁矿基地分布的趋向。如我国的武钢、包钢等都是如此。

后来,新建的钢铁企业多向沿海、沿河、沿湖布局的变化。我国的宝钢也是顺应了这一变化。

我国钢铁业沿海布局的有利因素

1.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已经公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要从矿石、能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产业政策提出,到2010年,我国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到2020年,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从矿石、能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市场和矿石资源状况,以矿定产,不谋求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

今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指出:“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到2011年,沿海沿江钢铁产能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和重点中心城市钢厂污染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2.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由于历史成因,全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有20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种布局一方面加重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鲅鱼圈、曹妃甸钢铁基地,还是武钢与广西的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宝钢与广东的湛江沿海钢铁精品基地等项目的开展,无疑都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发展。因为钢铁工业具有较长的工业链。现代大型钢铁工业的生产,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电力,而随着钢铁工业中心的建立,还很容易吸引机械、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形成一个较大的工业综合体。

我国钢铁业沿海布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输成本问题

钢铁企业的生产原燃料主要有铁矿石、煤(炭)、耐材等。钢铁企业沿海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铁矿石的运输成本,但铁矿石仅仅是原料之一,沿海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煤(炭)、废钢铁、合金料、耐材等都要由内地运往港口地区。煤(炭)、废钢铁、合金料、耐材的运输成本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铁矿石成本下降的优势。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国内钢材市场需求仍是钢铁企业的主战场,钢铁产品要运往内地消费,不可避免地与原材料的运输形成矛盾。此外,如果沿海钢铁产能过于庞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

2.国情因素

在谈到沿海化时,人们常会提到日本、韩国等沿海建厂的国家。其实分析一下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国土面积都不大,而且他们资源严重匮乏,维系钢铁生产的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原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把钢厂建在港口,无疑会给原材料进口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降低进口物资的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外,这两个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较小,企业生产的目标是要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走向世界。此外,这两个国家钢铁生产技术相对先进,能够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沿海建厂可以顺利地实现钢铁产品的出口。

3.环境问题

诚然,已公布的沿海项目均要求通过环境评估,但在某一地区或范围内集中建设钢铁企业,对当地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造成影响的。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在家庭装修过程中所选购的家装材料均是绿色环保材料,但装修完毕后,仍然会有一些指标达不到要求,这就是积聚效应。

有鉴于此,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应严格执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有关规定,适当注意沿海地区经济的过载量,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协调和审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出现“一窝蜂”的现象。要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沿海、沿江与内陆企业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适应资源环境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钢铁产业布局。同时,规划中的沿海钢铁基地,应该努力建设成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低成本高效率的典范。(来源:中国冶金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