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四季度经济形势预测

2008-11-27 08:59 来源: 我的钢铁

一、宏观经济呈现出逐季快速回落趋势

今年以来,在周期性、结构性调整和外部环境不断恶化的三重影响下,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GDP增速逐季快速回落,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10.6%、10.1%和9%,同比增幅分别减少1.1、2.5和3.2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需求明显收缩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特别是欧美日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已经或将进入衰退,我国外贸出口受到直接冲击,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

1.出口实际增速大幅降低

剔除价格因素后,中国目前进出口实际增速仅为10%左右,大大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事实上,从去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出口实际增速已经开始大幅回落,剔除价格因素,中国出口实际增长2007年4季度为14.8%,低于三季度近6个百分点,2008年前三季度出口实际增速分别为11.2%、11%、13.2%,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2008年以来,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一直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目前,我国贸易条件指数为91.7,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8.8的水平。这表明中国贸易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正在减少。

2.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减速

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导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速回落。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增长11.2%,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增长25.6%,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另外,中国第三位出口地区--香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转口贸易受阻,港内大量企业倒闭、内部消费萎靡,经济开始步入衰退,前三季度中国对其出口仅增长8.9%,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拖累。前三季度,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长14.7%,同比下降69.8个百分点;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同比下降24.4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增长28.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今年出口下滑趋势。

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下降,使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二)住房、汽车等消费龙头市场低迷

2008年,中国两大消费结构升级主导产业--房地产与汽车行业出现调整,行业景气度下降,消费需求减少,对关联产业的影响逐步加深。

1.市场需求收缩

一是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由于资本市场动荡,经济前景不明朗,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0亿平方米,下降14.9%,降幅比上半年扩大7.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48.8个百分点。成交量下降导致开发商资金紧张情况加剧,房价涨幅开始回调。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一季度上涨11.0%,二季度上涨9.2%,三季度上涨5.3%,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大中城市房价出现下跌,商品房空置面积明显增加。

二是汽车销售滑坡。前三季度汽车销售量增长29.1%,同比回落9.0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同比均出现下降,环比下降5.5%,同比下降6.3%;9月份虽然环比上升,但同比仍下降2.7%。销售量下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据统计前三季度汽车行业国企共实现利润218亿元,同比下降0.8%,出现负增长。

2.行业景气度下降

一是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从2007年11月份的106.59开始逐月下行,9月降至101.15,达到2006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行业景气度下降,导致资金注入减少,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8083亿元,仅增长10.7%,同比回落27.2个百分点。景气指数显示,未来房地产市场可能由前一阶段"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

二是全球汽车业调整将影响中国汽车业发展,行业前景不甚乐观。美国9月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7%,创1991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欧洲新注册车辆同比大幅下降8.2%。国际汽车市场需求缩减,生产萧条将逐步向中国传导。中国汽车业在成本上升、出口降低、需求减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价格及利润方面压力较大,行业未来发展预期不佳。

房地产与汽车业作为中国当前的支柱产业,是本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具有产业链条长、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等特点。这两大产业的调整,将对上下游钢铁、建材、水泥、家电等一系列关联行业增长形成制约,并通过产业传导机制,对电力、煤炭、运输等基础性行业造成影响,从而加深对国民经济调整的负面作用。

(三)工业生产大幅减速

下半年以来,中国工业增长急剧回调,惯性下跌趋势明显,对GDP增长形成强烈下拉作用。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15.2%,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尤其是第三季度,工业增速下降幅度呈明显扩大趋势:7、8、9三个月的工业增速分别为14.7%、12.8%和11.4%,同比分别回落3.3、4.7和7.5个百分点。31个省区市有25个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速。

一是作为工业生产风向标的发电量、原油加工量等指标延续下降势头。9月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继6、7、8月持续下降后,跌势不改,同比仅增长3.4%,原油加工量增长3.7%,粗钢产量下降9.1%。地震、奥运等短期因素对相关地区发电、能源类企业的干扰基本结束,发电量、钢产量等指标增速持续降低反映出未来工业生产将继续下滑。

二是由于出口减速、外需降低,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放慢。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2.6%,比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长期以来,中国工业有较大比例产能被用于外贸出口,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幅持续下降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继而可能出现减产、停产现象。

三是工业品库存激增。7月份以来,我国工业产成品库存量持续攀升,9月产成品库存指数超过50%,达到近3年内的最高水平。全国20个行业中,9个行业产成品库存指数高于50%,有部分行业高达60%以上。库存增加意味着当前大部分行业面临的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改变,未来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在所难免,相关产品价格面临调整压力。

(四)部分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受前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紧缩性信贷政策实施、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弱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中国各类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量接近20%,电力、纺织、有色行业亏损情况严重。前期中国企业高利润增长率和高盈利能力的局面出现逆转。

一是重点行业出现高额亏损。当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能源原材料基础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减产现象。首先,钢铁业亏损额加大,前三季度钢铁行业亏损额达11.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06倍。其次,电力企业亏损程度加深,前8个月,电力行业实现利润230亿元,下降78.5%。火电行业由去年同期净盈利455亿元转为净亏损216亿元。再次,前三季度炼油行业巨亏1200亿元,炼油行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是国有企业利润率降低。全国国有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近两月增幅逐月放慢;前三季度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9%,连续出现负增长。同时,国有企业投资收益增幅环比下降。中国当前大部分重化工业产业龙头为大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下滑,预示着下一阶段重点产业实现利润将出现回调。

三是以民营性质为主的中小企业出现集中破产倒闭现象。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三季度这一数字继续扩大,而且部分低端外资企业撤离中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比重大、吸纳就业人口多、对工业增长贡献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将导致未来我国就业形势趋于严峻。

四是沿海出口企业生产压力增大。在出口增速回落的同时,中国主要出口行业利润率增长趋缓。订单数下降、亏损额增加、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正在从中小型出口企业向大型企业蔓延,包括摩托罗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亦出现困难。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2008年1-8月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4%,较上年同期38.4%的水平下降26个百分点,超过全国的下降幅度,其中广东、上海、辽宁和海南利润出现负增长。

企业利润下滑,直接导致社会投资预期降低,投资动力下降,对未来经济增长形成制约。而且,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收益减少,必将引起政府财政收入缩减。此外,部分企业停产、倒闭对扩大就业与改善民生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减轻

由于国内经济减速,市场需求减少,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回落以及宏观政策调控等因素,前期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以遏制,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一是消费者价格指数明显回落。在食品价格回调的带动下,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10月份进一步回落到4.0%,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4.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出现回落。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9.1%,10月份进一步回落到6.6%,比8月份10.1%的全年最高水平回落3.5个百分点,连续上涨的趋势开始改变;此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呈现出高位趋降的态势。9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PI)上涨14.0%,10月份进一步回落到11%,比7月份高点回落4.4个百分点。PPI与RPI回落表明工业品与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全社会生产增速放缓的态势。

二、四季度宏观经济

面临过快下滑压力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继续恶化

1.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

受金融危机冲击,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正快速滑向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面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成熟金融市场所遭遇的最危险的金融冲击,世界经济正陷入重大下滑,发达经济体将陷入衰退,大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将放慢到趋势增长率以下。11月6日IMF将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分别下调至3.7%和2.2%,世界银行11月11日则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测从6月份的3%下调为1%,表明世界经济将全面陷入衰退之中。

从主要经济体发展情况看,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将可能被拉长。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三季度GDP环比下降0.5%,达到近7年的最低点,进入衰退几乎不可避免。欧元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之中,第二、三季度GDP均环比负增长0.2%;其中,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步入12年来最严重经济衰退,德国第二、三季度GDP分别环比负增长0.4%和0.5%,收缩幅度明显超过预期。日本经济也已确认进入衰退状态,第二、三季度GDP分别环比负增长0.9%和0.1%。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

下半年,全球经济大幅降温使国际油价连续下降,相比最高点水平跌幅达到60%左右,粮食、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进入熊市。预计在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反弹。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利弊互现:一方面,有助于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少初级产品进口成本;但另一方面,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产品价格过快下跌。

(二)近期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近期,政府审慎、灵活地对宏观政策进行了调整,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出台了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等。政策的实施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1.经济增长信心增强

9月份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转向,但市场对政策调整力度仍存在疑虑。此次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消除了市场对政策的不稳定预期,增加了社会对经济平稳增长的信心。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在政策出台后,指数大幅上涨,成交量明显放大,表明社会各界的预期正在改善。同时,中央政策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将带动相关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经济活力进一步提高。

2.政策拉动投资作用明显

一是投资规模扩大将拉动GDP增长。政策提出,今年四季度将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这相当于上年四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10%,可拉动GDP增长近3个百分点。

二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央行连续三次降息,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了企业贷款压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生产积极性。此外,降息及相关优惠政策对减轻购房贷款人利息负担、刺激房地产购买意愿,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也具有一定作用。

3.政策实施对四季度生产的拉动效果尚不能充分显现

本次调控政策力度空前,预计明年效果将全面显现,但四季度这些政策中部分措施作用可能不会太明显。一是财政政策中增值税转型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二是货币政策调整到实施效果显现一般需3-6个月时间。9月中旬开始降息,预计明年初将显效。三是目前已接近年底,部分投资项目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到明年才能显现出来。

(三)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继续放缓

一是出口增长将持续回落。虽然近期政府为保证对外贸易平稳运行,适时、灵活地调整了相关贸易政策,如大范围上调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支持等,但是,政策调整只能缓解当前外贸领域存在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先后进入经济衰退而导致的外部需求收缩问题。

人民币实际汇率保持升值趋势也对外贸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美国经济低迷,金融形势严峻,巨额救市计划使财政赤字快速上升,可能导致美元币值走软。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也在快速下滑,但是金融体系相对稳健、政策调整空间较大、经济运行情况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仍存在升值压力。汇率上升,将使许多处于微利状态的中国外贸企业出口更加困难,抑制中国出口增长。

外贸订单的下降预示着中国出口将出现下降。第104届广交会到会境外采购商累计17.5万人,比去年秋季减少1.4万人,比春季减少1.7万人;出口成交额累计315.5亿美元,比上年秋季下降18.7%,比春季下降15.8%。其中,机电产品成交比上届下滑13%,纺织品服装订单数继续大幅减少,玩具行业订单仅为上年同期的1/3。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对外贸易交易会,广交会五年来首次出现成交额下降,预示中国未来出口形势将更为严峻,出口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趋恶化。

基于上述分析,预计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仍将延续放缓趋势,出口增长17%左右。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内需求减少,进口增速也明显放缓,四季度降至16.3%,全年贸易顺差略高于上年,达到2730亿美元。

二是消费保持平稳增长难度加大。四季度促进消费进一步提高的有利因素明显减少。(1)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短期内很难形成其它消费热点;(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回落,证券市场深度调整导致资产收入缩水,社会消费能力将因此受到影响。(3)受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比较悲观,消费者信心下降。预计四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3%左右,实际增长17.5%左右。

三是投资增长与前三季度持平。目前,扣除价格因素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5.1%,低于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5个百分点。四季度,在政策利好的影响下,投资增长将与前三季度基本持平,但经济运行中不利于投资提高的因素仍然较多:(1)房地产进入量价齐跌阶段,行业投资大幅缩减,钢铁、建材、化工等相关行业投资也将受到影响;(2)投资实际增长从2006年开始进入周期性下降阶段,目前仍处于调整区间;(3)企业利润下滑,社会投资热情降低,投资信心严重不足,不利于投资增长。尽管政府四季度增加投资12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000亿元,但只有一部分在四季度能够形成投资完成额,另一部分将成为明年的投资完成额。基于以上因素,预计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维持在27%左右。

(四)四季度经济增长面临继续下滑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加大了我国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的压力,下一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出"增长继续放缓、价格稳步回落"的特点,预计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将滑落到8%左右。

1.工业过快下滑将成为GDP减速的重要原因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减缓至8.2%,是1999年以来同期工业生产的最低增速。目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50%,我国经济增长以工业为主要拉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工业生产的快速下滑将直接导致GDP增长放慢。

判断工业减速的理由:一是先行指数快速下降,表明四季度工业仍将下挫。作为经济增长先行指数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7、8月份PMI跌至48.4%(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收缩);9月份虽有所反弹,但10月份PMI大幅跌至44.6%,较上月回落6.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工业生产仍面临减速趋势。二是房地产汽车等需求持续放缓,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挫,导致工业企业盈利下降,经营困难。三是外需减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显现,10月份工业企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7089亿元,同比增长6.8%,低于外贸出口增速12.4个百分点。四是发电量、钢产量等关键指标呈现负增长,预示四季度工业生产面临严峻形势。10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4.0%;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下降16.8%、17.0%和12.4%;汽车下降0.7%。

当然,国家适时调整政策,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以及奥运短期影响因素的消除,有助于推动工业生产的增长。预计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2.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尽管近期宏观经济调控适度放松,利率与出口退税率等政策对改善企业经营条件具有积极作用,但四季度企业的经营状况仍难改善。一是经济继续减速,国内外市场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产品供过于求的态势日益突出;二是工业品价格下跌趋势明显,企业效益更趋恶化;三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呈现刚性,企业用工成本缺乏弹性。预计企业利润将进一步下滑,部分行业亏损面将会进一步扩大。

3.价格继续平稳回落

四季度有利于物价平稳回落的主要因素:一是经济增长减速,社会总需求放缓,物价上涨动力减轻;二是扶植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等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挫,工业品价格向消费品传导的压力减小;四是四季度翘尾因素影响逐步消失。预计四季度CPI将上涨3.8%左右。

三、政策建议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国务院近期已出台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保证增长、稳定预期将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建议下一步宏观调控继续加大力度,减负增效、拉动内需、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此轮经济调整中,应注重增长质量,促进结构转型,把刺激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我国经济逐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1.挖掘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

一是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具体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至3000元;增加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加大社会医疗、养老、就业、住房补贴力度;减免部分生活必需品消费税费;推动农村大型连锁超市建设,提高农村消费产品质量。二是促进消费转型,提倡绿色消费,发展服务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具体建议,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促进居民购买能效级别高的产品;加大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宣传力度,促进旅游、文体服务性消费;发展公共服务型消费,可以考虑通过完善居民生活设施建设如对城市自来水系统进行改造(中水入户、自来水直接饮用),增加社会福利,创造就业机会。三是适当提高耐用消费产品(如汽车等)和住房的政策扶持。具体建议,进一步下调房屋、汽车交易契税率,减免其他税费项目;适当下调部分住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房与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费征收标准;对购买小排量汽车行为进行消费补贴。

2.完善外贸政策,抑制出口下滑

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前提下,着力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避免由于外需锐减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一是适时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范围。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前提下,结合今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的产品品种,适当缩小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放松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加工贸易限制。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择机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回落的情况下,政府应抓住有利时机,相关部门组织企业尽快形成进口方案,以政府采购与民间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有色金属等稀缺物资,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步伐。四是完善企业出口配套政策。可以考虑构建中小企业出口基金,支持企业相关出口活动;扩展出口信用担保制度,分散企业出口经营风险;建立出口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国际汇率、供求、市场、产品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进出口动态。

3.调整住房开发结构,扩大住房供给

以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为原则,利用当前建筑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条件,扩大政府住房投资,大幅度提高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适当放宽对房地产商的信贷限制,保证新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投资,多方位满足群众对住房的需求。

4.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和要素价格

一是抓住国内物价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理顺电煤价格关系。二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抓紧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土地价格充分体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三是加快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推进劳动力价格市场化,为"农民工"转为真正产业工人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课题组长:范剑平

课题副组长:步德迎、祝宝良

参与研究测算:王远鸿、张永军、李若愚、祁京梅、周景彤、闫敏、徐平生、刘玉红

执笔:闫敏

展望四季度,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过快下滑势头。近来,国家提出全力保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计划,新政策将对稳定预期、促进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经济将延续下降趋势。(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