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eel:钢铁行业横纵一体化兼具的时代已经到来

2008-03-31 19:18 来源: 我的钢铁

或是因为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刺激,或是因为公司原有战略的既定安排,即或是源于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市场运作等等一系列原因的作用下,钢铁行业出现了“兼横兼纵”的扩张路径。随着扩张案例的不断增多,不同主体的不同路径中的联系逐渐明朗,对其进行认真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行业走势有更为明朗的认识。

 

横向扩张路径的新特征

省域的特征:所谓中央与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与省之间的关系,省是中央与地方体制的首要区别单位。基于现有财税和人事体制,省域成为地方主要博弈的主体。任何对抗既有制度所伴生的既有利益主体的市场行为,都将遇到既得利益的反弹。省域利益的纠葛在钢铁行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省域特征的分类研究很有必要。

大致的分类可以是:保守型和开放型。事实上所谓的保守与开放并不涉及褒贬,因为无论保守还是开放都是省域自我利益实现的手段。我们以河北省、青海省、江西省、辽宁省和山东省的整合案例为参考来观察省域特征的表现。

开放型——

一般来讲,如果本省内无大型钢铁集团作为依靠,在产业政策的规模偏好倾向的压力下,只要可以“不求所得,只求所用”,那么,寻求外来整合者不是不可能。多数这样的钢企,在被兼并重组时都会以协议的形式在一系列的投资额度、税收征收方式以及人事安排等细节上有所要求,至于要求的程度则要看被兼并方在兼并方眼里的价值了。

江西省便是如此。江西的新余钢铁、南昌钢铁和洪都钢铁,这3家主要钢铁生产企业隶属于江西冶金集团。事实上。在自我实力较弱的前提下,江西一直希望通过“引资”来实现自身的壮大。2005年,江冶集团就将旗下3家企业打包引入香港新鸿基地产,后被迫夭折;2007年,新余钢铁引入宝钢作为战略投资者,而搁浅一年多的洪都引入中信泰富仍在徘徊。可以看出,江西省“借力”的想法是坚定不移的,而省域内部整合的意愿并不强烈。事实上,这是中国多数省份的最优选择,比如宝钢整合八一钢铁。

不过,另类的是青海省。在宝钢的“金角银边”战略中,西宁特钢对于宝钢的特钢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西宁特钢与宝钢之间的整合也是双赢的,但这样的优势互补却坳不过青海省国资委内部整合的意愿。青海省方面更倾向于通过西部矿业来整合西宁特钢。倘若如此,那宝钢的特钢梦将受到重创。事实上,青海省如此的安排只能是特例,因为西宁特钢本身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较强,这一点在多数省份内的中小企业身上并不具备。

保守型——

如果省内已经存在地方国资委控制的大型钢铁企业,或者本地资源足够丰富促使省政府有强烈的意愿将钢铁行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份,那么省域内的自我整合动力将大于引资动力。

辽宁省的鞍本集团、山东省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都是典型的省国资委主导的内部整合案例。只是这样的整合已经饱受“行政主导诟病”之困,市场对其整合有效性的怀疑一直不绝于耳,地级市之间的利益纠葛和人事纷争的复杂性考验着整合者的协调智慧。

同样具有强烈的内部整合意图的河北省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河北钢铁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案是:南、北钢再整合方案,唐钢整合首钢方案,唐钢整合邯钢方案,南部钢铁整合方案,宝钢收购邯钢方案等等。前几种方案几乎都在“相关各方获利多少”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最后一种“宝钢收购邯钢”的方案虽有很强的市场意义的互补效用,但却在河北省的域内整合意愿下而不断淡化。

 

通过增量合资带动存量整合

自2005年开始,国家对于新增产能的审批,局限在了淘汰落后产能“量”的范围内。通过新项目的合资来实现行业整合是多方共赢的一个最优选择,这在武钢与柳钢的整合中表现的相当突出。两港项目在获批前武钢与宝钢的争夺让我们看到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各种博弈”。

博弈之一:对于久为诟病的行业集中度问题。我们分析,在具备市场基础的前提下,行政力量成为最主要的外生变量。河北省政府的内部整合动力和江西省的引资动力的都是行业整合需要着眼的关键。行业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整合方式都是在“政府意愿以及其他约束条件”下的自然选择。其中通过新项目合资所形成的“曲线整合”成为了武钢整合柳钢的多方共赢的选择。以增量来实现存量之间的整合,进而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在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下的最优选项之一。

博弈之二:事实上,借道出海口来实现进出的便利,进而实现全球化的梦想对于武钢和宝钢来说是必然的,正如鞍钢借道营口和首唐借道曹妃甸一般。选择具有区域开发概念的防城港作为出海口并非武钢神算,只是武钢和柳钢“恋爱”已久,武钢顺然的选择了广西。而宝钢选择广东主要看重的是广东为代表的广阔的华南市场以及东南亚市场等。

博弈之三:一说调控,自然的想到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调控只有宏观调控一说,但中国式调控却多出了一个中观调控——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相当程度上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而非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律出发”已经为人诟病。产业政策对于调控过剩产能在中国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政策成为钢厂最重要的中观外生变量。钢铁产业政策中的高集中度、高科技、高环境效益成为了两钢厂在两广项目中主要强调的方面,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获批。

博弈之四:存量与增量联姻。要想获得钢铁增量,必须先淘汰落后产能,进而继续保持存量不变。这是获批新增产量的首要前提。

 

“战略联盟”作为行业整合过渡产物的意义不断凸显

对于宝钢和包钢的整合,先是通过战略合作伙伴的形式实现了诸如管理协同、理念协同、技术合作、人员沟通等方面的磨合,以此为更深层次的产权意义上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产权整合之后,就是“前台”诸如销售和“后台”诸如管理技术等的整合,通过战略合作将产权整合之后的内容放置于产权整合之前的安排,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整合之后所带来的不必要未知的麻烦。

对于包钢董事长崔臣在全国人大上“吸引部分资金推动包钢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讲话,让我们有无限想象,前事如宝钢整合八钢后对八钢的新投入一般,宝钢对包钢的整合也将在技术、产品、资本市场等方面表现出来,某一个时刻,钢铁板块的领涨主力说不定就是依托“宝包整合”概念的“新包钢”。

 

民企作为整合主体之一的地位不断得以确认

对于沙钢的整合路径,我们发现,其兼并对象无非是民营钢企和地方中小钢厂。这可能是鉴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民营性质之间的整合中,多数是企业的自发市场行为,其整合多数是从市场角度出发,阻力较小,市场认可度高;二:对地方中小钢企的整合不会引起较大行政力量的反弹,而对地方国企或者集体企业的整合都是在江苏省内部(江苏永钢、淮钢以及鑫瑞特钢),并非跨省而为,这证明了省域由于现有的财税和人事制度的约束已成为整合的主要障碍。即使沙钢对河南永钢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鉴于河南永钢的民营性质。

而引发整合的原因,市场和行政两个方面都有所作用。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以现货矿和协议矿为主的江苏永钢造成了相当的压力,这是其让出控股权的市场原因。但,抛开旧有恩怨不讲而实现整合目的,政府的撮合是相当重要的原因。不过,一个新的特点是:江苏省显然已经把沙钢作为了省内钢铁行业的整合主体,南钢已经被纳入复星旗下,淮钢和江苏永钢纳入了沙钢旗下,江苏四大钢厂整合已经完毕。“铁本事件”在很多民营钢铁企业家的心里有无以名状的痛,行业准入、融资公平、宏观调控等各个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严重制约了民营钢企的发展。但很显然,沙钢已经成为主角,这对于名民企来讲,是莫大的鼓舞。

 

“局外人”的资本利器

复星和中信泰富并非行业内经常提及的“局外人”,却以资本利器和以超脱于传统“钢企整合钢企”的姿态,在实现多方共赢的理念下攻城虏地,俨然成为整合生力军。

复星在“给人(人事的稳定)”、“给税(税收留在当地)”、“给钱(更多的投资)”的“三给”政策下成功并购了众多地方国有钢铁企业。中信泰富也是如此。

 

外资“鲶鱼效应”新解

外资并购中国钢铁的步伐正在与地方国资委(地方钢厂所有者)和国家发改委(钢铁产业政策的制定者)的博弈中方兴未艾。。

在现实的钢铁行业整合中,外资尚未成为主角,但外资的综合实力之强使得任何内资无法无视其潜在的威胁。对于阿赛洛米塔尔收购东方集团73%的股权一事并不需要过分夸大其危害,一定的外资压力将优化国内竞争环境,因此,其正外部性应当首先被看重。需要关注的是阿米对东方的收购是通过对海外上市公司(香港)的收购实现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就行业内可能赴海外上市的公司进行分类,以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相应风险。

 

“出海口”战略意义凸显

营口之于鞍本,曹妃甸之于唐首,日照之于山钢,湛江之于宝钢,防城港之于武钢,钢厂的“出海口”战略已经成为共识;对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掌控是所有大型钢厂的必备能力。钢厂的出海口布局已经成为承载多重意义的战略。

一是有助于行业整合。

二是有助于开拓市场。

三是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出海口作为稀缺品,具有一定的准垄断性质,借此,不排除日后成为已经占有出海口的钢厂整合没有出海口的企业的有利条件之一。

 

海外投资建厂胎动

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五矿、中钢、宝钢的投资建厂都是在原材料供应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包括:一,避免出口关税和反倾销反补贴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造成的麻烦;二,尽量与当地原材料供应商合资,这样可以稳定铁矿石的供给来源,而且可以很好的规避当地的各种不利因素;三,巴西和印度都是“金砖四国”的重要组成,在部分出口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占领当地市场,可谓一石多鸟。

出于对铁矿石、贸易壁垒、当地市场状况、公司既定战略的考虑,使得大部分企业的海外扩张都是增量扩张,并不多见对既有国外钢厂的兼并,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可被兼并的优质钢厂并不多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存量整合的政治风险过大,与其如此,不如直接与原材料供应商合资新建,这样更为稳妥。

 

纵向扩张路径解析

纵向扩张的故事虽没有横向整合那般精彩斑斓,但是其难度绝不亚于横向整合。

反向掌控原材料的供应。铁矿石价格连续数年的上涨刺激着钢铁生产企业成本的神经,反向一体化已经成为钢厂的共识。但原因绝不止于此。

一: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可以匹配的铁矿石资源,这样的非匹配造成了整体中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下降。所以,海外寻矿,开发低品位国内矿等举措并非只是铁矿石价格上涨刺激而为。一定安全线之内的匹配比例是需要恪守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国家规定出口比例控制在10%以内的原因,因为中国本身并不具备匹配的资源来实现大规模的出口量。

二:铁矿石价格的涨跌依然依靠的是供求关系的博弈,但是,其结果正如宝钢股份内部人士所言“铁矿石价格上涨已经成为趋势”。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从总体来看,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中国已经处在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轨的过程中,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其春天刚刚到来。也就是说,钢铁行业的外部宏观环境从长期来看已经是绝对利好。这一轮的涨价就是从2003年开始的,而中国的重工业加速也是从2003年开始的,之前的铁矿石涨跌幅度和2003之后涨跌幅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判断,也是对“中国需求”的最根本理解。

掌控路径解析。

一,对原材料供应商的参股形式。对原材料的控制方式现在看起来还比较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路径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借鉴。现有的控制方式多是参股的形式来获得原材料的有限供应,控股的并不多见。

二,与原材料供应商合资建厂,并将多余铁矿回供国内。主要有中钢和五矿两家。以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所在国各种政策壁垒,可谓“曲线救国”。

三,开发更多的国内低品位矿石。对于这点的理解,实质就是一个边际收益的对比,每生产一个单位的钢材所需的铁矿石成本已经大于了低品位铁矿石的开采成本,结果自然的引导市场主体不断开发国内低品位铁矿。

四,铁矿石、煤炭和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成为趋势,故而,生产企业将这些上游原材料纳入一体化当中是十分必要的。

五,作为延伸,对海运货船的控制在海运费不断高企的当下,一方面需要钢厂与船舶运输公司合作,以锁定市场波动风险;另一方面租船和自建船的边际成本也在不断接近,更多的钢厂将直接购船,从而实现稳定运输成本的目的。

正向一体化的推进。中国钢铁行业的流通模式是直供和钢贸商的“四六开”,而且大部分的钢贸商小而分散。从钢厂角度出发,此种流通模式的弊端是:价格话语权旁落、无法了解市场的真实状况、钢贸商不规范运作造成的钢厂和客户的损失频繁、售后服务混乱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钢厂眼里,钢材后期加工的利润率比钢材销售利润率更高,因为不同客户尤其是造船、汽车等高端用户拥有更多个性化需求。如欧洲安赛乐,其加工配送中心的利润就占据集团总利润的20%以上。所以钢厂进行直供并自建加工配送中心将是未来趋势。国内钢铁巨头宝钢集团不仅在各地密布了多家加工配送中心,还更进一步进入了汽车板激光拼焊、汽车零部件等更下游领域。作为过渡,钢厂可与国内大的钢材流通商合作建立配送中心,从而避免自建加工配送中心而承担的当地需求不足的风险。邯郸钢铁就与国内最大的钢材流通企业五矿合资在苏州成立了一家加工配送公司。邯钢方面透露,今后将倾向于自建加工配送中心。

横纵双向的扩张路径交错复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清晰。或许正如张晓刚表示,从今年开始到2010年,中国钢铁业将迎来历史上最大重组浪潮。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MRI)邵伟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