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加剧中国压力

2008-01-22 15:58 来源: 我的钢铁

正进入上升通道的全球通胀水平,将加大中国防治通胀的难度。

“跑不过刘翔,一定要跑赢CPI”——2007年流行于中国的一句戏谑之语,凸显出百姓对物价加速上涨的无奈与担心,而检索全球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可知,类似对物价的担心,并不仅限于中国。

统计显示,新兴市场国家中,除巴西以外,“金砖四国”中的其它三国在2007年9、10两月CPI指数均超过5%;美国2007年11月CPI涨幅4.3%;欧元区则在去年底连续两个月超过其2%的CPI预期目标。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物价波动,转瞬波及世界各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甄炳喜指出,中国作为能源资源消费大国,自然难以避免。

而广东省物价局局长孙庆奇则看着新采集的海外数据告诉本刊记者: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布什宣布扩大玉米制燃油计划,美国玉米价格便应声上涨66%,我国玉米虽然丰产,价格却也随之大幅上扬。

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全球粮食库存30年新低,两大基础产品价格上扬带动全球大宗产品价格上扬,加上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各国普遍遭遇通胀压力。

受访专家预计,2008年全球通胀水平可能进一步提高,将对我国趋紧的物价形势构成新的压力。

全球通胀率缘何上行

与以往我国经历的两次物价较快上涨(1980年和1988年)不同的是,本轮物价上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采访中,有关专家对本次全球通胀水平上行作了如下原因分析。

首先是国际油价飙升的影响。受供求关系、地缘政治、恶劣气候,以及美元疲软、市场投机盛行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已突破100美元大关,一年内大幅飙升了近60%,成为各类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主要诱因。

其次是农作物减产和粮食库存降低的影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受干热天气影响,2007年南部非洲很多地区农业歉收,干旱缺水也使世界“粮仓”之一的澳大利亚的收成比往年有所下降。

三是主要粮食输出国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推动全球粮食价格全线上涨。目前小麦价格创历史新高,首度升到每蒲式耳10美元以上,黄豆价格则创造了34年来的新高,玉米价格也升至11年高点。全球粮食库存已降至近年低点。

四是全球流动性过剩推高价格。“除美元贬值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外,次贷危机后美欧大规模向市场注资,也使部分资金没有进入债务市场,而是进入商品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抬高了黄金、石油等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世界发展研究所的丁一凡研究员这样告诉记者。

下列一组数据也许能够简要说明目前的全球通胀情况。统计显示,除中国外,2007年9月和10月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5%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俄罗斯(10.8%)、南非(9.7%)、阿根廷(8.6%)、越南(8.1%)、印度尼西亚(6.9%)、印度(6.7%)和台湾(5.3%)。巴西9月份为4.1%,10月份为3.3%。

作为世界经济龙头的美国,由于受到不断降息的刺激,通货膨胀率也是一路走高。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07年11月CPI较上年同期上升4.3%,升幅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核心CPI较上年同期上升2.3%,高于10月份2.2%的升幅。这是自2007年1月以来,美国核心CPI较上年同期升幅首次出现上升。

此外,受国际原油价格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欧元区通胀率在2007年的最后几个月里也接连攀升,连续3个月突破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9月和10月的通胀率分别为2.1%和2.6%。欧盟统计局1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欧元区11月的通货膨胀率为3%,创下自2002年欧元流通以来的最高纪录。可见,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鲜有国家能够幸免。

三大推高因素犹在

从国际上看,孙庆奇分析认为助推全球通胀水平的三大因素犹在。

首先,能源价格可能继续高位震荡。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过去四年国际油价翻了三倍。原油价格一直在每桶90美元以上价位高位波动,并仍在上涨之中。在2007年10月举行的年度能源大会上,几大石油出口国均表示,由于美元疲软,市场投机活动兴盛以及全球炼油行业遭遇产能瓶颈,紧张的供需情势将把油价推升至远高于每桶100美元的水平。

此次原油价格的上涨,除投机因素之外,主要还是经济增长带来的需求增加。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分析认为,这次是需求爆炸,而非供给爆炸。导致需求爆炸的原因是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尽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但稳增的态势仍难以令原油价格下行。

其次,主要食品价格仍将总体上扬。

能源价格的强势,直接影响了食品价格的走势。美国食品价格2006年才微升2.1%,2007年据推算将剧增29.7%,涨幅之大60年未见。

各种肉类价格上涨也比较迅猛。美国肉类产品总体价格涨幅远远高于食品价格涨幅,成为拉动消费价格,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世界肉类组织认为,需求强劲成为猪肉涨价较快的原因。另外,全球牛奶价格过去两年平均翻了一番。在美国部分地区,牛奶甚至比汽油还贵。据估计,全球牛奶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5%~3%的速度增长,而产量的年增长率却只有1%。

分析指出,过去食品涨价往往是由农业歉收引起的,而此轮涨价则主要是粮食收成之外的原因,而新兴经济体较快的经济增长、气候恶化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生物能源与人争粮等,在今年仍未看到缓解迹象。

再有,粮食及农作物仍供应趋紧。

自2007年5月份以来,美国农业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谷物理事会等世界粮食机构普遍预计2007~2008年度小麦、大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世界粮食供需形势偏紧,成为影响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报告更认为,2007~2008年度世界谷物消费量为21.04亿吨,比产量高0.86%;粮食期末库存在上年度下降14.7%的基础上继续下降5.23%,至3.16亿吨;全球小麦需求强劲,2007~2008年度产需缺口在1272万吨左右;玉米面临收获压力,2007~2008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7.74亿吨,比消费量高490万吨左右,2008年底到2009年,玉米价格波动走低的可能性较大;大米供应依然紧张,2007年全球大米消费量预计为4.25亿吨,比产量高1.67%;全球油菜籽总体上消费增加大于产量增加,而期末库存却连续3年持续减少。

上述可能继续推高全球价格的因素,无疑会给我国通胀治理带来新的压力。

通胀治理“他山之石”

全球通胀水平上升,各国在积极治理应对中,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各国在应对高通胀时,不是孤立采取一种办法,而是综合应对。

第一,运用货币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如澳大利亚今年第三季度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升至央行设定的目标区间2%~3%之上,商品价格飙升,但同时非农经济强劲增长,这些因素促使了该国央行在10月份加息。这是2002年5月份以来澳大利亚央行第十次加息,上调幅度是25个基点。事实上,对CPI涨幅低于5%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运用货币金融政策来抑制通胀。

第二,实施零售价格管制措施。对于通胀率较高的国家,都采取降低物价的措施。其中,实施零售价格管制是较为严厉的措施,从而避免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如俄罗斯目前正对部分基本食品采取价格管控,以避免价格一路走高。该国最大的食品零售商与生产者已经达成共识,短期内把面包、奶酪、鸡蛋与蔬菜、油等价格冻结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

部分国家已尝试通过允许当地货币对美元的升值以降低进口品价格、下调或废除进口关税等措施来控制物价;还有国家采取降低敏感产品税率、控制燃油价格和公共事业收费等措施来控制。

第三,给低收入群体食品补贴。埃及政府增加面包补贴10亿埃镑,其中7亿埃镑用于补贴面包房,3亿埃镑用于补贴磨坊,年补贴金额将达到90亿埃镑。巴西政府为了减少物价上涨带来的贫困问题,实施了“有条件现金资助”计划,贫困家庭如果送子女上学和定期带他们到诊所体检,每月就可得到10至50美元的援助金。另外还有不少国家为了鼓励生产扩大供给,给主要食品生产部门增加了补贴。法国则给粮食生产商补助。

第四,减少出口,增加本国市场供应。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国,为了缓解本国市场的物价上涨压力,增加本国市场供给,减少了油类和粮食作物出口。

谈及中国通胀的治理,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这需要一个过程,非一日一功。

“‘两防’和从紧货币政策的提出,说明中央对我国目前通胀情况的认识是十分全面和深刻的,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通胀的形成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非‘一日之寒’,因此,要想控制也不可能靠‘一日之功’。回顾历史上的通胀时期,至少半年或一年,有时甚至延续几年的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高通胀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因此,短期内我们的通胀压力不会很快缓解。”

丁一凡称,由于此次物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因素造成的输入型通胀,因此我们在采取应对措施时面临不少困难,“我们无法要求别的国家怎么做。而造成全球通胀的因素依然在起作用,所以我国通胀的趋势短期内还难以缓解。”

“从统计数据上说,2008年的通胀率也许不会太高,但不表示百姓的生活压力就小。”丁一凡说,“因为通胀率是按照涨幅来计算的,由于2007年的物价水平已经很高,2008年即使只涨一点点,我们也会压力很大。”

国家发改委最新通知决定,将对重要商品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这成为中国加大通胀治理力度的重要信号。(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