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eel:如何看待中国钢铁业低集中度问题?

2007-06-19 08:26 来源: 我的钢铁
 

  提及中国钢铁业,大家都自然想到其低集中度问题,但只有我们真正立足中国国情出发,并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去研究这一问题时,或许能使我们对此有新的认识:

  一、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产生、成长、发展和衰退的生命周期中国钢铁业处在成长期,集中度下降是其必然特征

  1、产业周期理论概述

  产业在形成阶段,企业数量少,集中度高,产品种类单一,质量低且不稳定;产业在成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利润率高,导致产业进入壁垒低,大量厂商进入,产业集中度下降,但产品开始多样化、差别化,质量提高,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产业在成熟阶段,产业集中度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产品再度无差异,产业利润达到很高的水平,进入壁垒高,主要表现为规模壁垒;在产业衰退期,主要表现为需求萎缩,利润开始下降。

  2、对产业周期集中度理论的一个证明

  为了对以上理论进行证明,以2006年中国钢铁六大区与全国集中度值对比如下图

  数据来源: mysteel.com  注:鞍钢与本钢相互独立运作,因此产量分开计算。

  从图中我们发现我国产业集中度规律如下:

  第一、中国落后地区集中度值比发达地区高,比如西北高达90%,华北、华东较低,表明落后地区钢铁业还处在钢铁产业周期第一阶段;发达地区为钢铁产业周期第二阶段,如华东2002CR4值为55%200353%200636%,其集中度在不断下降。

第二、全国钢铁业集中度值低于任何地区,全国最低,为17%,低于所有大区。在同样条件下,国家地区面积越大,其钢铁业集中度值相对越小。

 第三、中国钢铁业各地区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西北、西南明显处在产业周期第一阶段,华东地区明显处于第二阶段。

  3、从总体上来说,中国钢铁业近十年正处在成长期

   其一、中国钢铁业产品市场需求走势符合成长期特征,(见下图)

  数据来源: mysteel.com

19952000:钢材需求表现为曲折上升趋势,1997年与2000年为政策异动点,其中,1997年国家采取紧缩财政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加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 1997年是唯一负增长的一年。2000年国家关停“五小企业”,需求增长率出现拐点。

如果除掉1997年与2000年两个异动点,我们发现19952000年为折线趋势。

20002003年: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带来后期房地产业长期高增长,又推动了钢铁需求量的增长,随后导致其他相关行业高增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有多台发动机推动,所以这段时间钢铁需求增速为直线上升,几乎没有价格竞争。

20032006年:增速开始下降, 2006年开始净出口,国内需求增速明显减缓,钢铁价格竞争开始激烈。

其二、中国钢铁业进入数量增长并没有阻止行业利润率增长趋势,符合成长期特征

19952000年:钢铁业利润很低,甚至一些企业出现亏损,但盈利空间还是有的,全国“学邯钢降本增效”是这段时期钢铁企业困境的最好印证。

20002003年:利润表现高速度上涨态势,特别是2003年钢铁行业利润暴涨,钢材价格直线上升,如螺纹钢达到价格每吨上涨了几千元。

20032006年:虽然2005年底,整个钢铁行业月度亏损,但全年钢铁产品销售利润率为7.79%,为2000年的7倍比1999钢压延业企业数目增加了1.8倍,而亏损企业数目仅增加28%,2006年钢铁全行业实现利润1699.5亿元,利润率小幅回升。2007年一季度钢铁业总体利润则为所有工业之首。

    其三、中国钢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产品结构不断提升,符合成长期特征(见表1

          1:我国钢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对照表

年份

连铸比

%

吨钢综合

成材率%

吨钢综合能耗(吨标煤/吨)

吨钢新水消耗

(吨/吨)

板带比

2001

88.30

92.30

0.93

25.24

33

2005

96.41

95.61

0.74

8.03

39

2006

98.64

96.01

0.65

6.56

41

数据来源: mysteel.com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指出,产业周期不是完全按照四个阶段直线前进,有时会出现倒退,我国钢铁业成长路径完全符合产业周期规律,结合以上三点判断:

19952000年:中国钢铁业处于(曲线)成长启动期;

20002003年:中国钢铁业处于(直线)成长加速期;

20042006年:中国钢铁业处于(曲线)成长减速期。

4、处于成长期的中国钢铁业的集中度必然下降(见下图):

  数据来源: mysteel.com  注:鞍钢与本钢相互独立运作,产量分开计算。

    根据前面并结合上图分析,2000年为政策异动点外,特征是:

19952000年:中国钢铁业处于成长启动期,集中度处于微弱下降趋势

20002003年:中国钢铁业处于成长加速期,集中度处于直线下降趋势。

20042006年:中国钢铁业处于成长减速期,集中度处于曲线下降趋势。

    总的来看,2002年前国内产能增长主要来自于100万吨以下的中小规模民营企业;从2003年开始,100-500万吨规模的国有及民营钢铁企业成为产能扩张的主力军;而国内大型及特大型的钢铁企业主要是从2004年开始进行产能扩建。

  二、中国国情与认识偏差助推钢铁业集中度处于长期刚性下降趋势

  1、2000年预测与政策偏差导致我国钢铁集中度一直处于下降斜坡

   2000年国家制定钢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预测2005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1.5亿吨; 2005年全国实际产钢3.49亿吨,比2000年预测增加1倍多。我们在《Mysteel:为何专家预测我国钢铁需求误差如此之大?》用数学模型得出结论:1996年到2002年我国经济轨迹相似,2003年与2004年相似;2005年与2006年相似,从2003年,中国经济轨迹两年就换轨道,不同轨迹拼凑的曲线不能正确预测钢铁产品需求。“许多机构都对我国钢铁产量和消费量进行过预测,但结果全都是错误的”(徐康宁,韩剑,2006)。

基于2000年预测错误,国家以1.5亿吨产能要求严格控制钢铁投资项目,国有大企业扩张受到抑制的同时,中国钢铁市场的高利润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进入钢铁行业。但我国的国情是民营经济起步较晚,没有大的资本积累,融资能力有限,注定民营企业一开始以建小规模钢厂来越过资金壁垒。

  2、国有大钢铁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推行非钢产业化,导致钢铁主业弱化

1998年前后,钢铁行业不景气,人们据此错误认为钢铁业是夕阳产业,钢铁企业寻求转轨。特别在钢铁产业成长启动期,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热衷于非钢产业多元化,把稀缺的资本积累投资于非钢产业,结果是失败的,导致资本被分割,钢铁主业被弱化。最为典型的是首钢非钢产业化比例一度超过30%。

3、中国钢铁业瞬间从“夕阳产业”变为主导产业,利益诱惑助推钢铁业第二次 “大跃进”

   如果说解放后大炼钢铁时代是第一次大跃进,由于我国钢铁业高利润率,在 “九五”和“十五”期间,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政策上出现了“强硬的中央政府,仁慈的地方政府,自私的执行官员”,导致钢铁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中国钢铁业仍处在后成长时代的烦恼期,其集中度还有诸多下降驱动力因素

  1、2006年钢铁投资投资增速为6年来首次下降,但增长最快的是中小钢铁企业

 2006年全国城镇钢铁项目完成投资额为2246.50亿元,同比下降2.5%;钢铁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1%下降到2006年的2.4%,成为惟一投资负增长的行业。但中小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13%,其投资比重为45.4%,比200010.7%3倍多。

在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中小钢铁企业不继续投资扩张就会淘汰出局,所以企业盈利大部分用于固定资产再投资,甚至负债投资,理论认为中小企业退出主要障碍不在于固定资产多少,关键在于其沉淀成本,所以政策限制越多,其扩张欲望越强。

  2、2006年钢铁企业数量出现首次下降,但固定资产投资流向炼铁、炼钢项目过少,钢铁集中度上升瓶颈没有实质性打破

    我国钢铁企业1999年为2168家,2005年为6686家,为1999年的1.5倍,2006年2月开始下降为6578家(含铁合金企业),粗钢的生产厂商数量在减少。从投资结构看,2006年12月末,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860.56亿元,其中炼铁项目407.77亿元,占5.94%;炼钢项目2285.2亿元,占33.31%;钢加工项目4167.58亿元,占60.75%,投资的重点已转移到钢材深加工和优化产品结构上来,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钢厂投资置换炼铁、炼钢落后产能积极性不高,恰恰成为集中度继续下降的要因之一。

  3、中国钢铁业亚产业过多,与多品种、小规格的独立小轧钢企业匹配的是小高炉、小转炉,以钢铁粗钢产能计算的集中度有下降趋势

2005年底为止,炼铁产能3.91亿吨,炼钢产能4.14亿吨,轧钢产能4.2亿吨,总体来看,铁、钢、材产能基本匹配,但钢铁企业拥有完整的从炼铁、炼钢到轧钢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约有800家。钢铁三个亚产业(独立产权企业):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分别为983、498、2267家,2006年2月比1999年2月分别上升0.2倍、0.59倍、1.8倍。单个轧钢厂明显多于铁厂与钢厂,其中94.60%的钢材生产厂家规模在50万吨以下,产量仅占不到1/4强,这从钢坯价格大于钢材价格的现象中也得到印证,加之我国废钢资源紧张,电炉工艺发展受到抑制,倒逼独立小轧钢厂新建配套小高炉、小转炉。

同时对生产线材、钢筋、棒材、中宽钢带、中小型材、无缝焊管(这些品种钢材占总量的56.7%),产品吨位小,其配套高炉、转炉较小,如2006年圣戈班中国马鞍山轧管厂投资24平米烧结机,与国家规定180平米要求相差甚远。

  4、中国中小钢铁企业集中在河北等地,提高集中度的政策压力过分集中  

   河北2006年全省钢产量为9096万吨,但钢铁企业数为202家。2005年底,上海粗钢集中度最高(H=1187),为低度寡占型,而安徽、北京、湖北、辽宁和山东为分散竞争型(200≤H<500),江苏、广西为高度分散型(100≤H<200),其余地区均为极端分散型(H<100)。如果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国只有上海地区符合钢铁业成熟期特征,五个地区处于产业成长中期,其余处于产业成长启动期。Mysteel    刘建兆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