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能源开发热显露金融隐忧

2007-05-23 14:52 来源: 我的钢铁

随着西部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我国银行信贷资金亦大量进入能源领域。《瞭望》新闻周刊近期进行的调研表明,目前在西部一些省区,进入能源领域的信贷资金已占其全部中长期贷款的四至五成;2005年西北五省用于能源工业的总投资中,更有80%的资金来自金融机构。

日益向能源产业倾斜的信贷结构,其背后往往晃动着地方政府主导的影子,而由此形成了金融与能源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深度依赖关系。一旦风险爆发,不仅危及上述两大产业,而且可能累及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与均衡。

银行资金大量流向能源产业

本刊近期在陕、甘、宁、青、新、晋、蒙等能源富集地调研时发现,银行资金已成为西部能源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血液”。

以陕西省为例,“十五”期间,全省金融机构对能源产业的信贷投入由237亿元增加到了500亿元,增长超过1倍,年均增长22.19%,超过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能源企业已成为银行最重要的客户:至2005年,陕西省金融机构投向电力企业的贷款已占到中长期贷款的41.7%,投向大户能源企业的贷款超过45%。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此集中的信贷结构还在不断加强。据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透露,目前该行已审批贷款的总量中,能源产业占比为32%,而出具贷款承诺函和意向书的总额中,能源产业竟占到70%。

事实上,信贷资金已成为整个西北地区能源工业迅速崛起的主要推动力。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统计,“十五”期间西北五省区金融机构投向能源行业的贷款余额增加了1倍多(由641.47亿元增加到1307.9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同期贷款平均增速8.11个百分点;2005年西北五省区1083.96亿元能源工业总投资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超过80%。

在能源紧缺的背景下,大量进入能源领域的信贷资金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赢利空间:“十五”期间,能源类贷款利息收入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的主要赢利项目。但随着能源紧张局面的有效缓解,如果银行资金继续大量进入能源领域,其不仅无益于整个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且可能因过于倾斜的结构而累积金融风险。

金融能源化隐含三忧

近期看,能源与金融之间似乎是互利双赢,但如果把视线由近及远,由经济效益延伸至社会效益,由企业利润延伸至金融风险时就会发现,金融结构的过度能源化,将给上述产业及整个可持续发展带来三方面隐忧:

一是日益向能源倾斜的金融结构暗含巨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刘贵生分析指出,较之其它工业项目,能源开发项目的投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三至五年,个别项目建设周期甚至长达十年、二十年;与此同时,能源工业又是一个较易受经济周期影响产生波动的行业,从历史上看,我国银行业往往呈现出某一行业萧条时期谁也不敢“雪中送炭”,而景气时期大家又纷纷“锦上添花”的信贷趋同行为。目前信贷资金已高度集中于能源领域,一旦整体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调整或相关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已经投入到这些行业和企业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将很难得到保障。

《瞭望》新闻周刊调查中亦发现,目前一些地方能源金融的风险已逐渐显现,尤其是部分火力发电企业,由于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这些企业的金融风险有可能提前出现。

陕西省渭南市14家火力发电企业,到2005年时已有12家亏损,总亏损额高达3.85亿元,是上年亏损额的7.5倍。而这些火力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都极高,对银行贷款又过度依赖。如该地区陕西华电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115.11%,银行贷款占到其三期投资额的63%。

从市场前景来看,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也十分堪忧,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整个西北地区的供电量每年已出现多达300多亿千瓦小时的富余,很多火力发电厂发电利用小数逐年下降,对此,金融机构应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二是较易获得的信贷资金助推粗放式能源开发,对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发现,许多从事煤炭、石油行业的人士对开采中的浪费十分担心。按《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收率最低不应小于75%,但是现在陕西省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还不到30%。山西省一家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说,在企业的6个主要生产矿中,已经有3个矿经过不到50年的开采,面临资源枯竭,即将在三五年内被迫关闭,而这些矿的设计生产年限都是100年以上。

据了解,现在包括陕北、内蒙古、新疆的煤矿煤层都很厚,在新疆的一些煤矿,煤层平均厚度达五六十米,许多开采企业不论煤层是十多米还是几米,却都只是吃肥丢瘦地从中间开采,大量资源就这样浪费了,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能源开发“吃菜心”。在目前煤炭开发热火朝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榆林,大量十多米厚的煤层都是这样“吃菜心”式的开采。

在石油开发中的浪费同样惊人,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40%,而在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才百分之十几。一些企业没有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注水技术。

环境的破坏更是显而易见。如作为长庆油田诞生地的甘肃省庆阳市,开采油田对当地的地下水、河流、土地、空气都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仅长庆市下属的华池县自1995年以来就发生石油污染土地事故636起,污染土地2110亩。

而银行资金在放贷款时一般都只考虑自身的投资回报率,国家支持能源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很多地方都很难实现。信贷资金在这里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必将对能源产业产生消极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到银行自身的能源信贷资金安全。

三是“得来容易”的银行资金为高耗能投资推波助澜,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瞭望》新闻周刊在调查中发现,高耗能企业在我国不少经济落后地区已成为主导企业,同时又是电力消费的最大客户,双方的依存度相当高。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的高载能工业大发展就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严重“窝电”时期,高载能工业不但缓解了电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尴尬,而且着实推动了内蒙古的资源转化,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一般来说,把煤炭转化成电力,附加值可以提高20倍左右,再把电转化成高载能产品,附加值可以再提高20倍以上。“卖煤-卖电-卖高载能产品”成为了内蒙古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升级的三个重要步骤,个别地区甚至形成了“富电-耗电产业-缺电-再发电”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以电力与高载能交替发展而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了一双“停不下来的红舞鞋”,这之中,金融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去年以来,我国的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电力富余的地区逐渐增多,这给电力企业的电量销售增加了巨大压力,同时一些高耗能企业也乘机重新抬头,使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目前全国的电解铝这一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现象就再一次抬头,2006年全国铝冶炼行业(包括电解铝和氧化铝)投资288.5亿元,增长9.57%,项目个数为177个。而今年1~2月份,铝冶炼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7亿元,同比增长124.2%,在建项目为48个,行业投资热已经非常明显。能源金融客观上在其中起了一个“加速器”的作用。

谁在操纵“看得见的手”?

造成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能源领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除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外,地方政府主导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亦不可小觑。

今年初,银监会向全国银行系统通报了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贷款管理查处情况,违规建设,总投资超过28亿元的内蒙古新丰电厂,其违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工农中建等1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内蒙古业务部以委托贷款形式投入。

这是一起典型的用“看得见的手”运作银行资金,发展违规能源项目的事件,而类似的事件,近年来可谓屡见不鲜,其背后,则是欠发达省区对于能源产业的巨大依赖。

统计显示,“十五”期间,西北五省区能源产业已成为对地方财政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能源类企业利税年均增长高达44%;2005年,陕、甘、宁、青、新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3%、19%、52%、80%和24%。

能源产业对地方GDP既如此重要,其在遇到资金瓶颈时,地方政府在协调资金时显示出“浓厚兴趣”便不足为奇了。

为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膨胀,国家发展改革委早在2006年9月就发布了对电解铝、钢铁、黄磷、锌冶炼8个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的政策,明确了对这些行业中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用电实行加价的时间和标准,禁止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

然而,这一政策在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却很不平衡,全国竟有多个省份以实行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很明显,很多地方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不愿意对高耗能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这将直接影响其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甘肃、青海、宁夏等高耗能企业比较多的省份是比较普遍的,当地一些决策者是不主张实行差别电价的。因此,占去年全国电力消费4.9%的电解铝,今年前两个月能迅猛发展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能源金融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作为央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其副行长项俊波日前已明确表示要关注能源金融的安全。在央行的支持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已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关于金融业支持西北五省区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调整金融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蕴含的金融风险。(瞭望)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