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重构大动作

2007-04-1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产业结构的重构,在快速增长的广东省经济背后起到“推手”作用,并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崛起相呼应
    《瞭望》新闻周刊从广东省有关部门获悉,初期计划年产1000万吨高档板材的湛江钢铁项目已经正式列入广东2007年重大项目计划表,并报请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与此同时,广钢迁建广州市南沙区的计划也正在积极实施中。
    湛江东海岛和广州南沙区都有着良好的港口运输条件,但广东省钢铁产业的这一布局是否有悖于宏观调控的政策?
    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广东上马上述钢铁项目的背后,是这个省将在“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000万吨。换句话说,广东上马新的钢铁厂,是建立在“置换”落后产能的基础上的。
    而广钢迁建南沙区,是广州市实行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战略的一个步骤。从2005年开始,广州第二产业开始从市区有计划地退出,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内环路以内及附近重污染、能耗大、效益差的工业企业有重点、分层次、分区域、分时段进行搬迁、改造或关闭停产。而第二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逐步退到了周边地区。
    与此相对应,位于广州市比较边远的南沙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打造汽车、钢铁、造船、重型机械装备、石化、粮食、造纸七大临港工业群。目前以广州丰田整车项目为龙头,形成汽车产业链;以广钢环保迁建改造为契机,重点发展热镀锌板、冷轧板、热轧板等产品;我国迄今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达50亿美元、中国与科威特合资的1500万吨特大炼油项目也将于2010年在南沙建成投产。
    广东省经济界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崛起与发展相适应,广东正在进行深层次的产业重构,以适应广东省在中国的经济战略定位。
    GDP从1000亿元迈入“万亿元俱乐部”,广东用了将近20年时间;而实现GDP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广东仅用了5年。继“九五”广东经济总量超过了新加坡之后,“十五”期间,广东的GDP超过了香港,而按照目前广东经济的增长速度,今后一、两年内,经济总量将超过台湾。
    而产业结构的重构,正在快速增长的广东省经济背后起到“推手”作用。
    加快产业重构
    经济总量在全国第一的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在不断地实现优化。
    如果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东承接港澳台的制造业转移,是迎来其发展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刚刚过去的五年,珠三角城镇则紧紧抓住发达国家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从而迎来第二次产业革命。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处长刘敏清告诉本刊记者,产业重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即产业升级。二是产业布局调整。
    就产业结构优化而言,以前一提到广东,就说“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广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依然是轻工业大省。但现在广东人津津乐道的是,广东有全国最大的外资项目中海壳牌、全国首座百万吨乙烯项目茂名石化等重化工业。
    一个小小的变化似乎能说明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改革开放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尽管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到广东企业工作,但人们仍然称这些外来工为民工。而如今,广东引进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产业人才,加快国际营销、管理、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到广东找工作更多的是各名牌学院的大学生。
    与价值链较高层次的第二产业相配套,以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房地产、会展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广东城市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率先突破1万亿元,达到10966亿元。
    另一方面,广东产业布局也在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刘敏清说,“十五”以来,广东确定了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的发展战略,对省内最重要的九大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和医药等将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包括建设电子信息工业七大制造基地;形成轿车生产基地和环珠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带;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新型化学药品制剂和高新技术医疗器械;并发展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三大核心的装备制造业。
    同时,长期集中在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快速向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加工贸易是广东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仅占全省土地面积23%的珠三角集中了全省98%的加工贸易业务。为加快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广东省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把珠三角的加工贸易转移到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目前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共18个。记者了解到,在这些产业转移工业园,还将对存在不良记录的企业提高监管级别,单位能耗也将成为准入门槛。
    增长方式之变
    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产业重构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重构的重要内涵。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广东,其经济增速之快、经济总量之大,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与此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恶果,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越来越明显。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围之战”中,广东率先提出“不以GDP论英雄”,“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甚至担着发展速度暂时停下来的风险,推动发展模式转变。
    经历“增长模式之变”阵痛,广东初获“转型”喜悦:去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单位GDP能耗、每新增亿元GDP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出现“四个回落”,同时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贸总额却大幅增长,分别约占全国的1/8、1/7和1/3。
    在这样一个对比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广东工业九大产业实现增加值7727亿元,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1年48:52调整为40:6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5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5%。
    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王王珺认为,“一方面拉动增长,一方面推动下降”,这是广东经济出现第二、第三产业“双动力”所带来的效应。在近两个“五年规划”中,广东对第二产业“动大手术”,花大力气改造、优化九大支柱产业,扶持重大装备制造工业。这不但使工业的动力更加强劲、更为“绿色”,而且为其长远发展注入了竞争力、拓展了空间。同时,“十五”以来,广东服务业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一位,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率先突破1万亿元,达到10966亿元,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历史性地发挥着降耗的作用。
    专家分析认为,这表明广东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逐步弱化,开始转入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认为,依托第二、第三产业的“双动力”拉动,广东经济正进入一个“长周期”的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年均增长10%左右,预计可持续10年以上,期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高级化进程加快。
    应对“高成本时代”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处长刘敏清告诉本刊记者,尽管广东省产业重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取得显著成绩,但并不意味着广东经济发展可以高枕无忧。需要指出的是,广东万元GDP能耗仍比美国、日本、英国分别高2.3倍、6.2倍和3.2倍。
    未来广东发展,不仅受资源价格上升、劳动力上升的严重困扰,而且将面临发达国家“环保准入门槛”提高的影响,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刘敏清说,惟一的出路就是继续实施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进一步面向全球资源实施产业重构。
    刘敏清认为,目前广东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一是投资驱动性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改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够强。
    二是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3.1%,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三是产业增值能力低。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相当部分收益通过资本、知识产权、品牌以及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收益流出境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大。
    四是产业组织形态比较落后。产业分工协作水平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还没有很好发展起来。大企业、大集团少,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够强。劳动生产率偏低,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弱。
    最为关键的是,广东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广东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能源对外依赖性强,供给安全风险和成本风险明显加大。
    记者了解到,今后五年,广东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潜在战略产业,着力发展以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造船为重点的重化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经济。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进一步增强广州和深圳两个大城市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健全和完善珠三角地区协调机制,提高区内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水平。尽快启动实施东西北振兴计划,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给予倾斜,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继续扶持专业镇、中心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同时,广东还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以重大基层设施建设和发展服务业为重点,扩大与深化粤港澳合作。完善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各个领域的合作,努力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在国际上,重点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联系与合作。 (瞭望)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