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2007-02-02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2006年我国GDP增长10.7%
  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回落2.0个百分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加快0.8个百分点(12月份7499亿元,增长14.6%)。
  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加快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8%),城市和农村均上涨1.5%。
  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永文表示,2006年10.7%的GDP增速还是有些快,希望今年的经济增速能够慢一些。
  2006年12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8%,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从去年1月起,PMI指数已连续24个月高于50%。分析师认为: “12月份的PMI指数,大体印证了宏观调控下的经济运行态势。总体看,PMI指数仍然处于高位,回落幅度不大;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看,投资和经济增长增幅回落也不大,二者还是大体符合的。新订单和生产指数下降,反映企业采购经理对未来市场前景开始有一些担心,可能预示未来经济运行高位趋稳或略有下降,但幅度不会大。”
  官方人士表示,2006年中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惊现1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数位熟知此事的官方人士都指出,如果这一形势不能有效缓解,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预测,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在10%之上的高增长水平,将与2006年基本持平。
  新华社预测: 2007年,中国GDP增长将随全球经济增长下滑而放缓。经济分析师认为应通过宏观调控使中国GDP增幅在9%为宜,但增长潜力仍在10%左右,实际增长预计在9.5%左右。投资反弹动力依然很强,预计全年增长在25%以上,比2006年小幅下降。 预计中国出口增幅将有较大下滑,全年降到20%,但下半年月同比增长最低可能降到15%。另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国2007年宏观调控一大重点,预计进口增幅可望维持2006年水平。若此,2007年顺差将突破20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将继续加快,可望超过15%。全年CPI指数将超过2%,可能达到2.5%。房价将上涨8%。人民币升值总体将加快,其中上半年较快,下半年减缓,全年升幅5%,美元兑人民币降至7.42。
  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连续三年经济的超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在2007年将发生转变,但是,不会出现大幅下滑,只不过增长速度降低一些。根据调研的数据和经济观察研究院的研究分析,2007年增长幅度依然会保持在9%-9.5%,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保持在20%左右的稳步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预测, 2007年将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经济增长将延续2006年后半期的态势进一步回落,实际GDP增长速度将略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 对于几个市场非常关注的关键性指标的预测:2007年实际GDP增速9.2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0%,CPI上涨1.9%,M1、M2分别增长14.2%和16.4%,进、出口分别增长18.2%和20.4%。
  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预测,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调整期,重心将放在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上。具体而言,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出现三大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能下降,居民消费增长较为平稳,物价将继续保持低位良性增长。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课题组预测,2007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态势,但增幅有所放慢,可能降至10%以下。导致GDP增长放慢的因素主要有:一方面,国家对投资和信贷过快增长的调控力度不会减轻,这会导致投资和信贷继续有所放慢。另一方面,受美国经济正步入周期性调整及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正出现趋势性放慢的影响,出口增长将可能有较大幅度的调整,预计出口增幅将首次降至20%以下。预计2007年全社会投资规模为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1500亿元,增长13%左右。预计全年出口总额为11470亿美元左右,增长18%左右,进口总额为9580亿美元左右,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1890亿美元,比上年略有增加。预计2007年CPI增幅会比2006年有所上升,增长1.5%至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预测,2007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态势,但增幅有所放慢,可能降至10%以下。
  祝宝良预测,2007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9.5%-10%,虽然低于潜在经济水平,但仍处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预计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涨幅与2006年基本持平。2007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2%,比2006年回落5个百分点。2007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5%左右,贸易顺差约1500亿美元,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25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保持500亿元的规模。2007年全年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将达到16%左右,狭义货币增速将达到16%左右,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3万亿元。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实际增长11%左右,服务性消费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2007年GDP的增速预计在9.5%至10.5%的区间,而且偏上的可能性比较大。“今年年底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有望降至15%左右。”今年我国经济的大环境依然是高增长、低通胀。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总体上要坚持稳中偏紧取向,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房价、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国家应进一步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流动性。
  王建认为,今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应该还能够保持在9%以上,但是到下半年,三季度、四季度有可能掉到8%这样的水平,投资下半年可能到15%的水平,出口现在说不好,要看美国经济的表现,如果美国经济继续它的去年以来的推势的话,中国的出口可能也不会像今年达到一个接近30%的增长幅度,也可能会掉到20%以下,衰退是一种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性质还要再做判断。
  魏杰认为,2007年中国将是平稳的一年,不会大起大落。但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比如国际收支平衡得到解决,国内失业就会多一些,它一定是个替代关系;又例如经济增长发展速度会降下来,资源短缺问题会相应得到缓解,但失业问题就会出来。因此,2007年需要考虑的大问题是持续增长的力量能不能保持,因为我们的制度还没有健全。
  宋国青预测,07年经济增长率9.7,CPI1.7。
  梁红预测, 2007年中国GDP增长9.8%,2008年GDP增长将达到10%。GDP增长的再次提速主要得益于内需的持续强劲增长,全球的需求增长也起到一定作用。预计,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通货膨胀也存在一定的上升压力。
  陶冬认为,一轮新的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导的投资增长已经初步形成。机械类设备、电子设备、交通设备、一般机床、特殊机床等领域的订单数量在明显上升,而成本压力并不明显,这是带动中国经济下一轮上涨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会围绕上半年高走、下半年回落的趋势。经济重新开始加速,反映在钢材、煤炭价格的反弹,但这轮反弹力度不会很强。2007年经济依然以反弹为主基调,通货膨胀会加速。通货膨胀加速的拉动力主要来自农产品和农民工工资两方面。农产品价格会以10%-20%速度向前推进,这将拉动中国CPI增长1%-1.3%。农民工短缺也会成为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又一个因素,中国今年CPI可能会达到2.6%的水平,这可能成为中国利率上升的重要因素。目前实体经济已出现明显回软,不需要大幅提高利率,但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现象是资产升值加速,资金开始大量从银行流向股市,相信后半年还会流向楼市,这可能成为下一轮中国加息的理由。
  美国银行对中国2007年的经济预测是,GDP增长速度在9.5%左右,通货膨胀率会攀升到2.5%左右;出口增长仍然强劲,但会从前几年不可持续的高速度基础上有所放缓;消费的增长势头会得以保持,但不会有大幅度提高;投资增速不会从2006年第四季度的水平明显放缓;资产价格(房地产、股市)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中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需解决两个问题:确保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不受阻碍,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没有障碍。”
  法国巴黎百富勤秦红雨预测,2007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6%。至于最近几个月工业增长放慢并不足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专家袁钢明认为,今年经济还会继续高速增长。因为投资高速增长解决了一些短缺问题,比如说运输、能源、钢铁、有色等,使结构得到了改善。他认为,经济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失业率降低,如何使结构得到改善。所谓结构改善,是如何使短缺的部分得到填补或者满足。最后是如何使人民生活和人民收入得到提高。在这样一个目标下,我国调控过热或者是控制风险的经验比过去充足得多,所以2007年GDP增速不会退到10%以下。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预测,今年经济增长会略有放缓,预计在10%左右。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增长减慢,外部需求减弱。预计美国经济将从3.4%下降到2.5%。我国投资增速也会降低,估计在22%左右。一是投资与出口是密切相关的,好多投资是由于出口的拉动而上去的,出口的回落会带动投资的回落。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主导的投资仍会继续发展。比如铁路建设等。三是私人部门的投资还会继续增长。因为,当前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强,自有利润比较充裕,而且利率水平也比较低,资金使用成本较低。
  高善文认为2007年CPI会在1.8%-2%左右,GDP10.5%,固定资产投资25%,外贸顺差可能达到250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直被控制在比较适度的区域之内,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根本原因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储蓄大于投资的状态之中,众所周知,所谓储蓄大于投资,等价于总供应大于总需求。在这种条件下,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发生的。
  萧灼基表示,今后几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增长9%左右的快速增长势头,而今年GDP增速将会超过去年。
  《第一财经日报》调查显示,62.5%的受访经济学家预期2007年GDP增长率将在9%到10%之间,只有5%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速将回落到9%以下。这主要是源于受访的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两大动力: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预期有所回落。尽管如此,仍然有32.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 GDP增幅将超过10%。对于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外汇储备继续增长、人民币升值趋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不会改变。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预测,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小幅减速,但增长势头仍然强劲。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中国偏于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逐渐发挥成效,宏观经济风险有所降低,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范围过热,鉴于中国市场目前的流动性依然充裕,因政策过度收紧而引发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范围过热,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已经放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张玉台认为,2007年我国经济将呈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三是贸易顺差规模依然较大。受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2007年进出口增速有所下降,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有所回落,但仍可能超过1200亿美元。四是消费价格温和上涨。随着水电、燃气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产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并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的主要因素。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在2%以内。
  摩根大通认为,随着中国2006年下半年实际经济活动增长逐步、稳定地放缓,特别是固定投资增长得到控制,预期2007年经济增长将继续顺延稳健的势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0%,略低于2006年的10.7%。
  汇丰称,中国2007年的GDP增幅将超过9%,因为国内需求的增长值得期待,而投资增幅也不会在未来12个月内有所下降。
  花旗预测2007年GDP将增长9.8%,未来五年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维持在25%左右,而2007年将达到25.5%,高出去年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会出现上半年紧缩而下半年放松的特点,原因是上半年投资调控仍然会延续,一旦下半年出口形势回落较快,政府可能会提升内需,放开部分投资需求。预测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名义消费将增长14.5%。出口增速将回到23%,较2006年增速回落4个百分点,而进口增速持平,仍为20%。今年CPI会达到3%,而去年仅为1.5%。
  《财经》杂志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显示,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污染、“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创新能力不足、房价上涨过快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严重的五个问题。认为这些问题“非常严重”或“严重”的经济学家分别达到了99%、89%、86%、79%和76%。这样惊人的一致,最好地说明了相关问题的严重性。针对2006年四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56%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目前经济运行“正常”,同时也有4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经济“偏热”或“过热”,其中认为“过热”的仅占2%。
  发改委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认为,受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2007年宏观经济将出现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的第二波调整,预计将首次回落到10%以下,投资、工业和出口增长都将出现较明显的调整。
  摩根大通指出,因国内钢库存减少及产量下降,预期中国钢价于07年及08年将分别上升5%及2%。官方公布06年国内钢价按年上升约12%,但该行认为实际增幅应不止於此,因国内钢库存於同期减少,发电产能亦相对增加,该行相信06年钢价的真正升幅应不少于15%。
  该行指出,工业生产及建筑各占钢一半的消耗量,随著国内工业生产继续上升,加上该行预期国内建筑楼面面积在未来两年将录得15%增长。此等因素可令钢的需求在未来两年保持约17%的升幅。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日前预测,2007年国内钢材消费增势平稳,增速有望保持在15%左右。
  二、发改委明确经济工作六重点 继续加强宏观调控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今后时期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城乡、地区金融布局,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各类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管理,加快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调控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外先进金融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健全金融法制,依法强化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温家宝强调,扎实做好一季度的各项工作,对完成全年任务至关重要。(一)努力为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开好头。从年初开始,就要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货币信贷管理,搞好土地调控和管理,防止投资反弹和信贷投放过多。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二)大力加强“三农”工作,特别要搞好春季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搞好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稳定和增加粮食生产。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加强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和森林草原的防火工作。(三)大力做好财政金融工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认真贯彻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四)切实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搞好煤电油气运生产供应,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五)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认真做好救济和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的起伏,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7年,国家将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
  发改委表示,国家发改委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将从六个方面展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高。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做好扩大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按照2007年GDP预计增长8%左右、消费物价上涨预计不超过3%的初步考虑,货币信贷总量预期目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6%左右。”央行表示,2007年将紧紧围绕加强流动性管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维护总量平衡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年,央行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灵活运用利率工具,逐步发挥价格杠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作用。
  央行表示,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形势分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构成考验。特别是国有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充足的流动性和盈利压力,以及相对充足的资本金,必然会推动商业银行更为积极的信贷扩张。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3日亮相。有了这杆“标尺”,央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能更精准有效;Shibor也可以作为统一度量衡的工具,推动利率市场化、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型调控创造条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面对国内流动性过剩局面,不排除运用更多措施的可能性,但必须关注当前政策工具所产生的效果。此外他还表示,如果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肯定会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中国政府将按照可控的原则推进外汇改革,并将独立地展开。人民币将越来越反映市场的力量,但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财政专家透露,目前从2006年的实际收支上看,财政赤字并没有达到2950亿元,因为中央财政收入在去年大幅增加,并在下半年开始收紧支出。“这样,在2007年的预算中,安排的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就会有进一步减少,减少的规模也就会比前两年要大一些,可能有200亿~300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明确,境内个人年度购汇总额由以前的2万美元大幅提高到5万美元。
  近日下发的《2007年国土资源工作要点》指出,公布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和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后,今年国家还将通过缩减各地的工业用地指标继续“收紧”供地闸门。
  环保总局表示,去年全国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其原因主要有产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本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等5方面制约因素。2007年减排目标要千方百计完成。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的报告认为,我国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重打“组合拳”,注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流动性管理将是2007年调控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利率调控仍将呈现“双轨”特征,即在银行信贷市场上,通过维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抑制投资与信贷的过快增长;在货币市场上,则力图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将中美利差水平锁定在2%-3%之间,以提高成本来抑制境外热钱的流入,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此外,财政政策将加快税制改革,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土地政策将进一步收紧,提高土地利用门槛;价格政策将加大调整力度,资源性产品价格或将上浮;节能和环保在调控中的权重将增加,节能降耗政策的执行力度将加强。
  卢中原认为,今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表现为:总量政策以“稳中偏紧”为基调,以制度建设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突出强调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更加重视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财政政策在减少建设国债和控制赤字的前提下,应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控制政府投资性支出,特别是一般性经济建设开支,增加政府用于低收入者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消费性支出。继续协调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土地和投资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经济效率。国际收支盈余型失衡居高不下,表明我国资本相对过剩、内外需关系不平衡正在加剧,开放型经济进入转型期,产业结构、外贸结构和引资结构都面临调整升级。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韩永文表示,中国消费领域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不足,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是:第一,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比较低,消费能力比较弱;第二,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占的比重比较低;第三,由于投资增长太快,相对消费率在下降;第四,影响消费进一步增长的因素,不仅有消费自身的问题,也受包括体制、机制等在内其他问题的制约。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认为,政府希望降低投资增速,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是可取的,但如果没有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则有可能加剧外部失衡。在已采取降低投资增速措施的同时,采取促进消费的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认为,中国经济将持续较长时间保持“高增长”与“低通胀”的良好发展趋势。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取向,采取“微撞”的需求管理模式,通过对总需求的试探性反应实施宏观政策。在具体政策建议方面,应有效组合货币政策的各种短期工具,使之达到“中性定位”和“积极操作”的要求,即适度放松信贷,抛弃新增贷款目标控制,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方法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和浮动区间,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达到3%至5%。
  分析认为,当前(包括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在控制投资增速平稳增长的同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地方政府依然实质性主导投资增长速度的大格局下,稳健偏紧的调控导向不能改变。这种调控模式不仅与市场景气周期有关,更为主要的是,与我国城市建设进程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关。尽管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尚不存在调控过度的问题。由于导致本轮经济增长趋热的部分诱因依然存在,2007年经济增长偏冷的可能性很小。
  分析认为,2004年中国经济的过热和2006年的反弹,以及经济结构不平衡,从宏观经济政策总体来看,需要综合改进收入、税收政策和社保、环保制度,从货币政策来看,需要进一步转向和坚持政策中性取向,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利率水平中性是货币政策的基调,也是宏观调控的基础。不能让汇率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基础产生实质性干扰。从大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来看,是利率而不是汇率,更应在宏观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宏观经济室副主任牛犁表示,美国经济波动、国际油价走势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等因素让2007年全球经济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实施‘双稳健’政策,可以根据国民经济景气变化的不同趋势做出各种‘微调’和‘预调’,从而及时地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既防止大起,又防止大落,促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以及制约消费增长的长期性因素的影响,2007年消费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努力扩大消费,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扩大消费短期内将面临三大制约因素: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明显加大的农民增收难度;依然较大的就业压力。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
  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专家李军杰表示,虽然当前宏调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尚不存在调控过度的问题,投资仍有反弹可能。且由于导致本轮经济增长趋热的部分诱因依然存在,2007年经济增长偏冷的可能性很小。在这种持续高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下,重大经济结构比例失衡矛盾和资源、环境压力会不断积累,并加速恶化。因此,在地方政府依然实质性主导投资增长速度的大格局下,稳健偏紧的调控导向不能改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及认为,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关注大学生就业,建立务实的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如税收、财政等全方位的政策,否则将会极大地增加社会负担,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世界经济,要重点注意与世界经济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今年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日趋突出,如不解决此问题,难以维持出口的持续增长,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宋国青认为,去年调控的手段比较成功,今年该主要应对的还是通货膨胀问题。从外部看,顺差的问题不会有大的改观,因此宏观政策更应调节经济内部的失衡,在消费方面,如果有大的政策变化,可能在短期内会拉动需求增长;调控的重点还应放在投资领域,具体到行业如房地产、能源化工的合理配置等都需调整结构,引导其合理发展,以继续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
  大军经济观察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以及劳动工资水平过低,导致消费增长软弱无力。资本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导致企业投资旺盛。税收连年大幅增长,抑制了中小企业创业与就业的积极性,又造成了政府的奢侈开支,如果不从收入分配、税收税负和社会保障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市场化的动力将日趋衰弱,就业及民生问题将成为大问题
  《财经》杂志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显示,基于对目前经济运行趋于正常的认识,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调查表明,双稳健政策仍是2007年宏观经济政策众望所归的选择;同时,希望适度放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家比重略有增加。关于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利率的变动,超过半数(56%)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提高”利率,比半年前减少了六个百分点;44%认为应“持平”, 上升了七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认为存贷款利率应“降低”。
  《第一财经日报》调查结果显示,有84.61%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央行会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其中有46.15%的经济学家认为调增幅度在1%以内,有38.46%的经济学家认为调增幅度会在1%以上。在回答金融领域哪些是2007年迫切需要进行的改革时,7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利率市场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0%的经济学家预期,央行将在2007年继续提高利率,有44.74%的经济学家认为利率会保持不变,另有5.26%的经济学家预期降息。
  陈东琪认为,近两年,人民币汇率政策实行渐进微调,综合来看,路子走得对,积极效果多,赢面大,可以继续走下去,变化幅度可以略有增大,但步伐不能过大,年度幅度控制在5%比较好。下一步政策应适当从紧,控制投资信贷,更好运用货币手段,尤其是利率。逐步继续加息,这个手段可以约束个人、企业贷款。但调整利率应采取微调办法,不要大动作。
  瑞银表示,中期来看,中国央行加息似乎不可避免,因为国内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实际上已低于通货膨胀率。中国接下来会进入正常的通胀周期,央行未来可能采取温和的小步持续加息的政策,使利率的上升和通胀率保持一致。从贸易平衡角度考量,今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合理预期应在6%~7%,年内不可能升值10%以上,否则将会严重损害出口型企业的利润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还将造成热钱大量涌入,造成巨大的外储压力。
  花旗预测人民币全年升值幅度将达到6%。政府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提高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年第一季度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通胀预期并不高。
  左小蕾认为,“用人民币大幅升值,来解决我们国际收支平衡的思路,显然值得检讨。”大家都期望汇率有所调整,但回避了人民币升值顺差反而增大的事实,反而强化了升值预期。事实上,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有利于外部平衡,但不利于国内平衡。
  分析认为,在传统上,国际收支平衡在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重要,但由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已经非常严重、负面影响已经很大,持续时间也会较长,国际收支平衡在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中的地位将会上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主要调控目标。
  袁钢明认为,人民币升值没有对中国经济产生预想的严重冲击,重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升值采取了小步渐进的方式,避免了一步到位大幅升值方式可能造成的冲击震荡。宏观政策注重支持国内投资、消费及就业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保持对出口产业的支持。货币政策较为宽松,金融资本市场活力增大,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效益上升,应付升值不利影响的能力增强。一些企业采用汇率避险金融工具取得了效果。
  摩根大通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会进一步扩大,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2007年底前,将达到7.0的关口。前期调控的实践表明,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的首选,“今年还会有三次,每次0.5个百分点,年底会上调至11%”。
  高善文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应该更倾向于汇率。战略方向可以概括为战略上连续提高人民币汇率,战术上要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加强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的内控制度建设和稳健经营上。
  汇丰认为,在将来的几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几乎不需要再动用进一步的紧缩措施。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A股市场的强劲引起了一些专家关于A股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讨论。因此,不排除在第一季度采取温和的紧缩货币政策,比如通过控制信贷以影响股票市场或者小幅同时上调存贷款利率27个基点。人民币汇率短期内仍将维持较快的速度升值,但今年全年的升值幅度不会超过5%。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表明再次加息的必要性不强。此外,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美联储甚至有降息的可能,所以中国采用利率作为调控手段的可能不大。“如果决策部门担心过多的流动性导致股市泡沫,加息才将被采用,以此影响投资者对资产市场的预期,但幅度也将是温和的。”
  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表示,加息不仅对控制流动性无太多助益,而且会造出新的流动性。加息过后,将导致中美利差缩小,本就对人民币升值趋之若鹜的海外热钱将由此更大规模地涌入中国,“这无异于抱薪救火”。提高准备金率对控制当前的流动性效果也不大,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症结还是在于国际收支过大,改变的惟一办法只能是从减少国际收支入手,“别无他途”。 “只有汇改才能治本,其他措施至多也只能治标。”如果汇改不取得突破,未来几年流动性过剩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届时酿成的苦果将无法料想,“资产泡沫崩溃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课题组认为,央行有可能以0.5个百分点的幅度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4次,至11%,央票发行量突破4.5万亿元。央行也很有可能以0.27个百分点的幅度加息1-2次。2007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在5.5%左右,比上年约增加2个多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预计在7.81-7.35元人民币/美元之间。
  雷曼兄弟认为,为了防止实际存款利率低于零值,央行将在今年加息27个基点。
  瑞士信贷亚太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预计,最近6个月内央行在上调1~2次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可能有1~2次的小幅加息。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测,今年央行将会再度2次加息,每次27个基点。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央行目前可以利用的行政措施已渐渐力不从心,下一阶段将无可避免的要加息。但他也指出,尽管理应如此,但作出加息决定的不在央行,因此很难说在未来半年内会不会加息。
  德意志银行认为,通胀压力正在上升,不排除今年两次加息的可能,且央行可能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预计2007年人民币会有约4.5%的升幅,年底会上升到7.48元兑1美元左右。
  王建认为今年两个原因可能使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可能会减慢,一个就是如果是07年进入到产能集中释放的一个阶段,这样的话,大量的国内产品缺乏出路,如果不给它一个国际出口,用国际需求来消化国内的产能过剩矛盾,在国内可能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局面。还有一个要看国外,如果说美国市场不好,欧洲和日本也跟着都往下掉,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出不去,现在从下半年以来,进口的速度反而在攀升,在有的月份已经到了20%以上的增幅,出口掉下来,进口便宜了,有可能出现贸易逆差,不排除这种前景。07年的人民币汇率的升幅绝对会小于06年。尤其在下半年。
  张军认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看来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能否解决,取决于未来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国内的消费需求到底有没有起色,这个非常关键。中国的高储蓄率,其实是高在了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上。国内的消费、国内的需求能不能有所起色,最终是取决于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能否下降。
  赵锡军认为,未来是否加息,还有待于观察。因为目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还是流动性过剩,而决定是否加息的决定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目前尚在低位运行。因此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应该是对症下药。
  史蒂芬·罗奇认为在今年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有望达到7.50元以下。
  业内人士认为,新年刚开始,国家出台了一个又一个调控措施,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对关税进行调整;2007年1月1日起,对大部分铁合金的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2007年1月15日,再次上调准备金率;……,等等,这些调控措施的实施,对钢铁业和钢材市场都将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对钢材贸易商来说,尤其是心理影响将更为严重,商家普遍对今年钢市的信心不是十分足。
  三、国家环保总局通报1123亿严重环境违法项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10日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82个项目是在环保总局刚刚结束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核查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专项清查工作中发现的。其中23个严重违反“三同时”环保验收制度,59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这些项目涉及全国22个省市的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12个行业,其中最严重的是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唐山市和山西省吕梁市。
  潘岳说,此次“区域限批”的行政区域包括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企业集团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这些地区大多本身已无环境容量却仍然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如唐山市,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全市依然建设了70家钢铁企业,且80%没有经过环评,近几年钢产量已达到全国十分之一,但钢铁企业的平均产量仅在65万吨以下,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造成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
  潘岳说,这82个违法违规项目集中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钢铁、冶金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现象严重,违规项目高达30个,占违规项目总数的37%。二是火电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环保审批虽严,但跟踪监管能力不到位,导致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在当地政府庇护下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违法项目毫不理睬环保总局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的要求,继续建设和运行。
  国家环保总局的通报令引起唐山市乃至河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月15日,河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加强河北省项目环评整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
  同日下午,唐山市政府召开了"唐山市开展环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工作会议"。
  会议决定,成立唐山市专项执法行动领导小组,从1月15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环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月"活动。
  执法小组从17日—26日对全市所有钢铁企业、包括烧结、炼铁、炼钢、焦化及其他辅助行业企业进行全方位"拉网"式现场执法,全面整治钢铁企业违法行为;接下来的时间将对其他重点污染行业如水泥、造纸、化工等企业展开全面清查。
  据了解,联合行动小组将采取全方位检查、分阶段治理的方针,重点解决重污染行业的区域污染和连片污染。
  记者获知,1月12日,华瑞、新联、宝业实业三家钢铁公司已经停产停建。而大唐国际唐山热电公司(唐山发电厂)的5×50mw小机组的替代热源方案也正在唐山市发改委牵头下筹划解决,待热源供应问题解决后,立即对其关停拆除。
  在环保总局的通报发出后,莱芜市专门成立了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的“区域限批”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责成莱芜市环保局印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全市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所有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在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薄板一期工程停止建设、完善环评审批手续前,立即停止审批所有建设项目;责成环保、发改、经贸、工商等部门联合对2005年以来所有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清查,对所有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坚决依法查处。
  在此次环保风暴中,中小钢企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业内分析,由于对新项目投资有限,中小型钢企在生产新型钢材时会产生高能耗、高浪费等副作用。但是,即使如此,国内钢材生产仍存在巨大的利润回报,所以,突然叫停生产钢铁产品,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
  近几年,因产业政策调整及环保、节能降耗的要求,中小钢企经常面临巨大压力,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经常徘徊于生死边缘。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钢铁企业之所以受到政策挤压,除了国家产业战略调整中不利于中小钢企提高产业集中度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环保和资源浪费上。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中小钢铁企业就没有出路。
  但是,中小钢企在产能结构调整、设备更新换代中确实面临着资金短缺及更新换代难的问题。
  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一些中小钢铁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违规建厂,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在产业整顿或严厉的环保政策下,首当其冲地挨一刀是在所难免的。从长远发展看,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投入进行装备更新换代是必然的。除此而外,也没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
  中小钢企在建厂开始设计中并没有全面考虑环保、产品结构及产业战略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为今天埋下了隐患,时常面临生死劫。从目前形势看,中小钢铁企业也只能背水一战,只能加大投入进行装备改造了。
  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在印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通知中指出,对于评估标准标龄较长,个别指标落后于当前实际情况的项目,发改委“正在组织有关单位抓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有关钢铁、铝、镍、铜、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平板玻璃等7个行业的能耗标准正面临修订。
  首钢发展研究院戴国庆指出,钢铁行业能耗标准的上调,对于小企业的影响很大,比如唐山的小企业就是如此。
  四、2007年能源资源价格或将再涨
  在历经了2006年的全面涨价之后,能源资源产品今年的价格走势如何?来自众多专家的观点是:持续看涨。
  “近一两年内,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上涨20%;电力平均价格也会随之小幅上扬;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存在上涨的冲动和压力;而天然气无疑将成为所有能源资源中涨价幅度最大的产品。”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中心主任史丹在结合政策调控、供需关系和国际市场影响等因素后作出的判断。与此同时,一场涵盖了水、土地、铁矿石、稀土等范围更加广泛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大幕已徐徐开启。
  价格改革促成新一轮提价 一场触及定价机制的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在即将迎来2007年的时候,业内盛传,一份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司起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即将上报国务院。
  按照这一方案,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将从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并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整套方案的最大变化在于,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上述产品的定价中,如果这一价改方案得以通过,则意味着相关能源资源性产品即将迎来新一轮提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国能源形势的压力。“目前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水、电、气、石油、土地等资源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已被严重低估;其次,资源的低价或免费使用,又无法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使得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行其道。”一位行业观察家这样告诉记者。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同时,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严峻的形势让资源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价格改革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价格能真正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合理配置资源。”一位能源专家说,“价格改革虽然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提价,但是此次改革的结果却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油气资源追赶国际价格
  以2006年的提价“热点”天然气为例。近几年石油、液化气、煤炭等能源价格均呈上涨势头,天然气价格明显低于其它可替代能源的价格。按热值当量测算,目前天然气价格仅为原油价格的30%左右,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天然气与原油比价通常在0.84至1.21之间。
  长期偏低的气价,不利于促进天然气资源节约和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相反,却刺激了市场对天然气的过度需求,造成了供应紧张。自2005年10月以来,西安、重庆、郑州等地相继出现“气荒”,2006年上海市天然气缺口更是高达7亿立方米。
  有关专家估算,我国天然气供应缺口到2010年将达到400亿至500亿立方米。如此之大的缺口与我国现行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业界一致认为,需要加快完善促进节能、保障供应安全的气价形成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常欣认为,油气资源属于战略性稀缺资源,而资源短缺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抑制不合理消费,就需要运用价格杠杆,调升价格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国都证券能源领域资深分析师贺炜预测,2007年我国天然气价格仍将稳中攀升,并且这一走势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回落的情况,将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将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对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下调,业内评说不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消费者在内的众多人士认为,此次成品油价格的下调,并不能表明2007年油价的走向。
  “我认为,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仍有可能继续上涨;但像2006年前三季度那样的大幅上涨将很难再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表示,“受此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总体上也将小幅上涨。”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即使国际原油价格基本平稳,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存在上涨的冲动和压力。”史丹表示,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我国炼油企业亏损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被有关部门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成品油价格改革办法,并按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先后两次调整了成品油价格。但由于这一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为稳定市场,成品油价格改革并未完全到位,按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成品油仍未达到应调整的价格水平。
  成本提升成为煤炭涨价内在动力
  如果说油气资源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那么作为一个煤炭净出口国,我国煤炭产品价格则主要受到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和煤炭成本上升的压力。“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仍将快速增长,但供不应求的矛盾应有所缓解。随着煤炭开采成本的逐步合理化,其成本的上升压力将使今年煤炭价格呈现稳步上行的态势。”周大地作出如是判断。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周大地表示,我国的低价能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环境成本,要想达到节能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而形成能源资源价格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能源资源成本的还原。“以煤炭为例,目前很多地方都没有将诸如矿工的安全、健康问题,煤矿开采对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纳入成本核算,或者说是严重低估了这些外部成本。”周大地告诉记者,国家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使用的考虑,将陆续出台各项政策,从环境、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安全等方面推动煤炭成本上涨,而这必然使煤炭价格进入一个新的上行通道。
  据了解,国家对能源资源成本的还原正在按计划进行,比如矿业权无偿取得应改为有偿取得;强制矿山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加大安全投入,还原安全成本;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生态补偿,还原环境成本;所有能源生产销售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基本福利等权益,还原人工成本。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向斌则通过近年来煤炭价格的走势,对2007年煤炭价格进行了预测。“市场煤价格今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其中不排除年中用煤淡季的价格疲软。”而对于合同煤价格,记者从1月10日开始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全国煤炭合同汇总会上获悉,在为期七天的汇总会首日,冶金、化肥、炼焦等行业用煤合同已基本全部签订,且大部分合同价格已经确定,价格平均上涨10元至30元不等,涨幅在3%至5%之间;而对于占合同煤绝大部分的电煤而言,由于一些煤炭企业要价过高而使煤电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据郝向斌判断,今年电煤涨价幅度应与2006年基本相当,45元至55元的价格区间应属正常。
  煤价涨幅较大可能导致电价上涨
  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获悉,中电联已向国务院建议及时安排有关部门进行煤电价格联动方案测算。
  煤电联动的基础是煤价涨幅达到一定条件。记者从煤炭运销协会相关人士处获悉,今年电煤价格涨幅有些出乎意料,有可能达到煤电联动的条件。
  史丹则预测,今明两年我国煤炭价格将出现20%的上涨幅度,电煤价格的上涨又会推动火电成本的上涨,但是一方面电力企业自已会消化一定的成本,另一方面成本较低的水电供给将逐步增长,因此电力平均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小于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史丹表示:“由于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电力价格的上涨有时还不能完全取决于成本,电力需求的减缓对电力价格上涨也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价格交叉补贴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要高于大宗工业用电价格的上涨。”
  电力行业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今年煤电联动的环境不宽松,有的地方政府以“承受不了”为由,极力反对涨价,有的甚至要求降价。
  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国家发改委表态说,资源性价格都要上涨。“中国能耗高、环保排放不达标的问题一直很难解决,如果资源价格不反映稀缺程度,政府节能降耗目标就不能实现。必须按市场规律说话。”
   “电价上涨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这位专家预测,今年电价肯定还会上调,但幅度不大。
  能源价格拉升工业原材料价格
  2006年,我国钢铁、水泥、焦化等多个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供求矛盾进一步缓解,部分产业甚至出现了市场疲软的苗头。然而,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各个主要原材料产业出现价格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由于燃料价格的上涨,2007年原材料价格仍然将保持坚挺势头。
  以钢材为例,虽然有人认为钢铁价格可能会下滑,但是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他们认为,虽然国家会继续进行宏观调控,但是宏观经济不会骤然刹车,以船舶、汽车、机械、建材为代表的主要用钢行业明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市场对钢铁的需求仍然旺盛,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另一方面,2006年,我国钢铁生产已出现增速回落的趋势,且目前国内钢材库存有明显下降,预计2007年国内供需基本平衡。再加上进口铁矿石涨价和煤炭甚至电力涨价的因素,预计2007年钢材价格将会稳中有升。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可以说,能源价格、市场需求、宏观调控,是影响这些原材料行业的三大主要因素。能源价格将继续攀升,市场需求不会出现疲软,国家将继续进行宏观调控以控制过剩产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意味着2007年工业原材料行业将是一个稳定的景气年头。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遵庆表示,今年中国钢材价格将保持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
  五、出口退税或将取消 钢企应早做谋划
  "今年前几个月的情况非常重要,如果外贸顺差增长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政府就可能继续采取一些更有力的措施。"一位外经贸相关部门政府官员表示,商务部今年可能会先推出一些一般性的措施,观察几个月,以决定下一步动作。
  2007年1月20日,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在"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上表示,商务部在2007年将"综合利用外汇、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调节进出口平衡"。
  能源进口关税可能取消
  商务部一直强调要设法扩大进口,现在政策已经明确,中国扩大进口的产品重点被锁定在能源原材料商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傅自应说,新的一年里,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会进一步降低。同时,中国也将完善重要能源储备机制,以扩大进口。
  2006年11月,国务院已经对资源类产品进口税率作过一次调整,将煤炭、成品油、氧化铝等26项资源类产品的进口税率由3%~6%降低至0~3%。去年一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12682万吨,总金额达到664亿美元,同比增长39.2%;进口成品油3143万吨,总金额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9.2%。
  但是现在的呼声是,希望中国能够取消能源进口关税。
  这一呼声不仅来源于国内进口企业,也来自国外。正在与中国进行FTA谈判的澳大利亚已经明确提出,作为中国能源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国,希望中国取消对澳大利亚的能源进口关税。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助理梁骧说,为了配合国家政策,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为国家战略性物资储备的能源资源产品,以及重要技术设备的进口提供了贷款业务,并且正在考虑对其提供优惠的政策性利率。
  2007年,除了原油、煤炭等产品继续维持出口关税外,官员们说,可能对更多的"两高一资"和资源、能源产品开征出口关税。
  钢铁等产品继续调低出口退税
  一位企业代表表示,在"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举办的一个闭门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司长马林透露,由于钢铁出口增加过快,其出口退税率"很有可能"进一步调低。
  加工贸易可能下半年调整
  在当天会议上,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司司长何力说,传闻已久的加工贸易调整可能会在下半年初现端倪,但是不会引起地方政府所担心的,对地方经济毁灭性的打击。
  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实现顺差1889亿美元,加工贸易继续成为引起顺差的主要因素。
  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在加工贸易问题上,国务院各个部门意见并不统一,尽管国家发改委早在2005年就提出要对加工贸易进行调整,但是商务部和海关总署都对加工贸易在外贸中的地位持相对肯定的态度,认为从解决就业和转变产业结构等角度来看,中国必须坚持发展加工贸易。因此,加工贸易应该"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加以限制。
  外经贸部门已经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与出口退税调整相协调,并将易走私、加工产业链短、高污染、高耗能、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全部列入禁止类目录,将易引起贸易摩擦、出口增长过快的产品列入限制类目录,并且争取实现动态调整。
  外经贸部门其他措施包括对企业准入和社会责任实行强制性量化标准、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等。但是一位官员说,在加工贸易问题上,目前各政府部门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政策仍有变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元月22日于昆明召开的“2007年进口铁矿工作委员会全体大会”做2007年行业所面临形势的分析时指出,今年国内钢铁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在谈到今年国内粗钢消费情况时,罗会长认为,今年国内粗钢消费增幅预计在10%左右,将在去年增幅13%的情况下,回落3个百分点,仍属适度增长,国内对粗钢的需求总体旺盛。主要的问题将表现在进出口对行业总体运行和供需关系的影响上。
  他指出,今年国家对外贸出口的总体导向是优化产品结构、控制贸易顺差。对于钢铁产品出口,首先从国家产业政策方面来看,钢铁生产主要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保持适量的进出口。今后对钢铁出口的发展趋势将不是追求数量的增加,而向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移。他说,2006年粗钢出口呈现大幅度增长,其中主要出口到韩国、欧盟和美国,从而将引起一系列的贸易摩擦,现在是通过双边的对话来解决此类问题,而对话的协议就是在2006年的基础上压缩出口数量。因此,今年国内钢铁出口前景不容乐观。如果出口受到影响,那么在今年国内粗钢供需平衡的难度将会加大,也就意味着今年国内新增产量将主要在国内消化。
  罗会长认为,如果今年国内粗钢出口数量仍总体保持去年的水平,按产量增长10%计算,今年国内粗钢产量将为4.62亿吨,同比增量4200万吨。如考虑将2006年被消化的1400万吨库存在今年给予补充,那么粗钢产量将达到4.75亿吨,同比增量5500万吨,同比增长13%。也就是说,今年的粗钢产量增幅要控制在10-13%之间,才有可能达到供需平衡,否则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罗冰生指出,出口是多是少都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适度。2006年,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钢材出口贸易量为3.25亿吨,占全球钢材消费量的31.9%。2006年我国粗钢出口占产量的比例是9.2%。“适量出口的比例在10%是比较合理的,而现实情况已经接近了这个比例。”罗冰生强调。
  罗冰生指出,如果在今年前两个月,材坯出口量继续保持去年四季度的出口数量水平,这将逼迫政府有关部门采取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
  目前钢市最大的“变数”是出口。上海香山钢材市场分析人士包斯文说,如果出口有变,市场就将洗牌。钢材经销商的前景就取决于出口市场的变化。
  此间市场人士说,国内钢厂“应该警醒了”,不要彻底堵死出口这条路,趁早主动调整。否则中国钢材市场被动进入变局,“前景就说不清楚了”。
  六、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减 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近期来人民币持续创新高,业内人士则认为,这对于钢铁业和钢材市场而言是一大利好。2007年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达到7.8073,较上一交易日涨14个基点。2006年12月29日,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首次突破7.81关口升至7.8087。去年全年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2%。今年以又一个新高纪录掀开了新一年的升值进程。分析人士预计今年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会达到3%-5%,较去年有所加快。
  钢铁界人士认为,人民币的继续升值,对于中国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很大。尽管对于有些行业,如纺织行业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于钢铁行业,却是较为有利,至少是利大于弊。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生产企业来说,最大的利好是降低进口钢铁原材料成本。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的钱,可以购买到更多数量的钢铁原料。特别是在铁矿石、废钢、燃料油等原料的进口上,可以少支付一些费用。据有关测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7.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再升值10%,达到大约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按照2006年中国进口(预计)3.2亿吨铁矿石(含精矿),进口金额209亿美元计算,可以比升值前少支付59亿元人民币的费用,相应降低了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
  同样,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国产钢厂的出口价格,就是说中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卖更好的价钱。据有关分析人士的预测,假如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升值10%,使得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价格也提高10%。那么,2006年中国出口5000万吨的钢铁产品,便可以从国际市场多获得近1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换算为人民币大约130亿元。
  据测算,在不发生大的意外变故的情况下,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量仍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全球钢铁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难以动摇。
  实践证明,在难以出现大量替代货源的情况下,人民币适当升值,使得中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得更贵一些,对于其出口的负面影响不是很大,更不会导致灭顶之灾。近两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下调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并对部分钢铁产品加征出口关税,以及人民币缓慢升值,实际上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价格已经提高了不少,但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量不仅没有因此减少,反而一直在增多。尤其是负面因素较多的2006年11月份,其钢铁产品出口量639万吨,环比增长17.2%,同比增长115%,再创历史新高。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量有可能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适当升值,完全可以弥补出口量减少后的销售额损失,实现出口减量不减收,甚至减量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不发生根本性逆转的情况下,如果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量急剧减少,又没有新的替代来源,势必刺激国际钢材行情大幅扬升,从而完全抵消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由于人民币升值后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因而中国钢铁企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更多的利润。按照上述人民币在现有汇率的基础上再升值10%,其进口铁矿石成本亦下降10%和出口价格提高10%的3个假设测算,中国钢铁企业因此而减支增收,全年可以多实现利润近200亿元人民币。当然,这种测算较为粗糙,实际减支增收金额与测算金额会有出入,但人民币升值后,理论上中国钢铁行业可以因此获利的趋势却是可以成立的。 (大山 Mysteel.com资讯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