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炉炼铁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2006-11-30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New Page 1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钢铁生产突飞猛进,1996年钢铁产量突破1亿t后,10年间生铁产量翻了两番,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生铁产量达到了3.3040亿t,远远超过世界钢铁大国历史最高产量,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第一大国。  

我国高炉炼铁生产现状

表1为2001~2005年我国高炉生产主要技术指标的变化情况。 

表1 2001~2005年我国高炉生产主要技术指标

年份 利用系数/t.m-3.d-1 焦比/kg.t-1 煤比/kg.t-1 燃料比/kg.t-1 风温/℃ 入炉矿品位/% 熟料率/% 炼铁工序能耗/kg标准煤.t-1
2001 2.34 422 122 544 1032 57.01 91.67  
2002 2.46 416 126 542 1021 58.17 91.53  
2003 2.48 430 118 548 1057 58.47 92.41 469.68
2004 2.53 425 111 539 1091 58.21 93.02 466.2
2005 2.62 412 124 536 1081 58.03 91.45 450.79

    2005年,我国生铁产量500万t以上的企业其生产技术指标取得显著进步(见表2)。以宝钢为代表,其炼铁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表2 2005年我国部分企业高炉经济技术指标

企业 产量/万t 焦比/kg.t-1 煤比/kg.t-1 燃料比/kg.t-1 利用系数/t.m-3.d-1 入炉品位/% 燃料率/% 风温/℃ 休风率/% 劳动生产率/t.人-1
宝钢 1704.12 282 201 483 2.301 60.09 83.05 1229 1.706 20944
鞍钢 1250.74 377 136 513 2.12 59.25 97.63 1071 1.26 6709
首钢 1015.92 370 109 479 2.312 59.39 88.06 1067 2.409 14927
武钢 1015.41 369 145 514 2.293 59.33 88.87 1121 2.532 6984
唐钢 911.62 397 125 522 2.396 58.21 82.85 1134 0.841 3874
济钢 842.03 412 125 537 3.094 58.86 90.75 1043 1.479 2661
马钢 837.17 383 132 515 2.569 58.59 91.52 1031 1.265 3057
沙钢 789.09 415 105 520 3.499 58.87 95.57 1037 1.871 3234
莱钢 765.33 417 114 531 2.949 59.02 94.59 1034 1.17 1564
包钢 685.17 464 107 571 1.922 57.65 93.43 1159 1.298 12277
本钢 635.41 446 78 524 2.048 56.25 99.25 999 3.003 4991

我国高炉炼铁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炉生产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炉大型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及环保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努力向钢铁强国迈进。


1 高炉大型化

    高炉结构问题突出。我国高炉数量太多,平均炉容过小,近年来又新建了一批1000m3以下的中小型高炉,使高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根据2006年上半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1000m3以上的高炉占高炉总数的38.8%,600~1000m3的中型高炉占8.4%,600m3以下的占52.8%。这样的高炉结构对解决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非常困难。几年来,我国高炉大型化的发展是有进步的,济钢、安钢、柳钢等一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建设1000m3以上的大型高炉,取得了跨越式进步。除宝钢拥有4000m3级高炉外,太钢新建的4350m3高炉即将投产;首钢在曹妃甸新区拟建两座5500m3高炉;鞍钢除新建了3座3200m3高炉外,已将部分落后的小高炉拆掉,此外还将在鲅鱼圈新区新建两座大型高炉。但近几年,我国也新建了一大批小型高炉,有的企业小高炉数达到12~15座,人员多、占地面积大、管理困难、设备落后、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竞争力弱,应分批、有计划地逐步淘汰。


    提高产业集中度。2005年,我国生铁产能超过300万t和500万t的企业分别有31家和16家,其产量总和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55.4%(见表3)。

表3 2005年我国炼铁生产规模统计

产量/万t.a-1 厂家数 合计产量/t 占比例/%
≥1000 4 4996.19 15.13
500~1000 12 8056.2 24.39
300~500 35 5248.73 15.88
<300 31 14738.98 44.6

   由表3可知,2005年我国生铁产量中有近一半(14738.98万t)是由年产能在300万t以下的小企业生产的,因此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使高炉大型化,减少高炉座数,提高生产竞争力。

    大小高炉强化指标的标准。当前表示高炉强化的指标有两种:有效容积利用系数ηv(t/m3.d)和炉缸面积利用系数ηh(t/m2.d)。表示强度的方法也有两种:冶炼强度Is(t/m3.d)和炉缸燃烧强度Ic(t/m2.d)。


    根据高炉大小的不同,强化指标值也不同,中小高炉利用系数和冶炼强度比大高炉高,但不能说明小高炉比大高炉更为有效。


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ηv=P/Vu(t/m3.d)
高炉冶炼强度 Is=Q/Vu (t/m3.d)
炉缸面积利用系数 ηh=P/A (t/m2.d)
炉缸燃烧强度 Ic=Q/A (t/m2.d)    
             P=Vu×ηv=A×ηh
             ηh=Vu/A×ηv    
             Q=Vu×Is=A×Ic    
             Ic=Vu/A×Is


式中 P――高炉日产量,t/d; Q――高炉日耗燃料量,t/d; Vu――高炉有效容积,m3; A――炉缸风口带横截面积,m2


    从上式可知,ηv和Is、ηh和Ic之间,Vu/A随炉容扩大而增大,随炉容缩小而减小。在一定炉缸面积系数条件下,高炉容积利用系数(ηv)和冶炼强度(Is)与Vu/A成反比,高炉容积越小,Vu/A也越小,而ηv与Is也越大。这就是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中小型高炉利用系数和冶炼强度比大高炉高很多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不同类型高炉的Vu/A影响很大,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不宜作为评价高炉强化水平的通用指标。炉缸面积利用系数只与炉缸横截面积有关,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高炉入炉风量、燃料燃烧量、煤气发生量、生铁产量都与炉缸横截面积有关。当前1000~5000m3高炉Vu/A比值在25~30范围内,ηh为65~70t/(m2.d),Ic为30~35t/(m2.d)。


    2005年,宝钢3号高炉Vu为4350m3,炉缸直径为14m,Vu/A=28.26,ηv为2.492t/(m3.d),ηh为70.42t/(m2.d),Is为1.19t/(m3.d)。如果350m3高炉(炉缸直径为5.2m,Vu/A为16.5)炉缸面积指标也要达到宝钢3号高炉的水平,就必须使ηv=28.26/16.5×2.492=4.27,Is=28/16.5×1.19=2.04t/(m3.d)。


2 合理利用矿石资源


我国铁矿资源不足,炼铁工业必须依赖国产矿和进口矿两种资源。“十五”期间两种矿石资源的消耗量见表4。

表4 我国铁矿石自产量、进口量和生铁产量/亿t.a-1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生铁产量 1.5554 1.6908 2.0231 2.5185 3.304
自产铁矿石 2.1701 2.3262 2.6272 3.113 4.205
进口铁矿石 0.9231 1.1149 1.4813 2.0809 2.7256  

    为降低矿石采购成本,应扩大进口矿的采购范围,可以采购一些品位相对较低、价格较为适中的进口矿石,与国产矿相配合,生产出优质的烧结矿和球团矿。

    为了应对国外矿石价格上涨的影响,同时解决矿石供应的紧张状态,应大力研究和开发国内的矿石资源。鞍钢采用自主产权开发的贫赤(磁)铁矿细磨、深磨等选矿新工艺,精矿品位提高到68%以上,炼铁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是炼铁生产重中之重。2005年我国重点企业炼铁工序平均能耗为450.79kg标准煤/t,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100kg标准煤/t。

-大力降低燃料比

    高炉吨铁能耗消耗包括燃料、动力(风、水、汽、压缩空气)和电,燃料消耗约占82%左右,其中焦炭和煤粉占75%左右。因此,要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必须在降低燃料比上下功夫,关键是降低入炉焦比和加大喷煤量,同时相应提高其利用率。

    国际上高炉燃料比最低的国家是芬兰和瑞典,分别为439kg/t和457kg/t。2005年我国高炉平均燃料比为536kg/t(最好的是宝钢和首钢,分别达到了483kg/t和470kg/t),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0~120kg/t,这是我国高炉生产与国际水平的最大差距。

    入炉焦比是燃料比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先进高炉焦比在300kg/t以下。2005年我国重点企业年平均焦比为412kg/t,宝钢焦比为282kg/t,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降低燃料比的主要途径如下:

(1)采用精料

    精料对降低燃料比起决定性作用,精料的关键是提高入炉矿石品位。近几年,我国大部分企业矿石品位可以达到57%~59%,个别可达到60%(芬兰高炉可达到65%),渣量普遍降到350kg/t以下。因此,要降低燃料比,必须努力提高入炉矿石品位。要求TFe>58%,高炉渣量降到300kg/t以下。提高矿石品位可通过选矿技术、改善炉料结构、增加球团和天然富矿的使用量等来实现。

    精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格外重视焦炭质量。焦炭和煤粉的灰分应<12%,焦炭强度指标M40>80%,M10<7%,CSR>60%,CRI<25%。对于2000m3以上的高炉还应优于上述指标。

(2)提高风温水平

    高炉风温高低是衡量高炉节能的重要指标。风温低就很难达到低燃料比和高喷煤比。2005年全国重点企业高炉平均风温为1084℃,宝钢高炉风温(1229℃)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风温达到1100℃以上的企业只有16家。2006年8月,鞍钢炼铁总厂高炉平均风温达到1103℃,新1号高炉达到1199℃。

    应该看到,我国高炉风温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100~150℃的差距,少数企业高炉风温还处于800~900℃的低水平。

    国际上高炉最高风温为1300~1320℃,而我国大型高炉风温力求达到1200℃以上,目前除宝钢高炉外,要真正达到1200℃以上高风温仍需要努力。

    提高风温(>1200℃)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宝钢采用外燃式热风炉(4座),风温常年保持在1250℃左右。设计和实践表明,外燃式热风炉和内燃式热风炉都可获得1200℃以上的高风温,关键是要提高热风炉燃烧煤气的热值。一般高炉燃烧煤气热值只有3000kJ/m3左右,虽然有的已对煤气和助燃空气进行了双预热,但热风炉拱顶温度只有1300~1350℃,难以达到1200℃以上高风温的需求。在焦炉煤气缺乏的情况下,提高热风炉燃烧煤气热值的途径有:

    采取富氧鼓风或掺烧部分高热值煤气。每1%富氧率,可提高煤气发热值146kJ/m3;转炉煤气发热值约为7500kJ/m3,将转炉煤气供热风炉,热风炉燃烧煤气热值可提高到3400kJ/m3。

    增设热风炉附加预热系统,进行煤气与助燃空气双预热。鞍钢新建的大型高炉附建了几座小型顶燃式预热炉,对热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双预热,效果较好。

(3)强化喷煤

    提高高炉喷煤比对降焦起着直接作用。2005年我国重点企业高炉喷煤比平均为124kg/t,宝钢高炉喷煤比超过200kg/t,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应看到,我国高炉喷煤水平尚不平衡,很多企业高炉喷煤比还处于100kg/t以下较低水平。

    提高喷煤比与煤种、喷吹方式、富氧水平、精料水平等直接相关,与风温更是紧密相关。宝钢高炉喷煤比能达到200kg/t与其1250℃的高风温有直接关系。提高风温有利于提高喷煤比和煤粉利用率,有效降低燃料比,而低风温、高喷煤比往往会使燃料比升高(在其它冶炼条件一定时,高喷煤比、低风温操作会使未燃煤粉增加,喷煤比为130kg/t时,炉尘中碳仅为13%;当煤比提高到165kg/t和190kg/t时,炉尘中碳会升高到38%和50%)。生产实践表明,低风温条件下,当煤比大于150kg/t时,每提高10kg/t,燃料比要升高2kg/t左右。因此,大喷煤比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提高风温(或富氧),以提高喷煤比及其利用率。

-二次能源的回收和利用

(1)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生产强国不可缺少的措施。以钢铁生产企业为核心建设循环系统:可燃气体回收循环系统,从煤炭、焦炭等能源的投入到高炉、转炉、焦炉煤气的全面回收利用;工业用水循环系统,从企业补充新水到生产过程用水,回收、处理工业污水以替代新水,实现水资源重复使用;固气废弃物循环系统,从铁矿石等原料的投入到钢铁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实现固体废弃物全面回收利用。

    一个1000万t/a的钢铁厂,如果将高炉、转炉、焦炉所产生的煤气全部回收,除可供装机容量为120万kW的发电厂使用外,还可向社会供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除含Fe部分自己回收外,其余可满足一个年产300万t水泥厂的原料需求。


(2)发展干式除尘

    我国1000m3以上(最大2660m3)高炉采用干式除尘法已取得较好的效果。莱钢1880m3高炉采用干式除尘法取得了如下效果:1 煤气质量好,含尘<3mg/m3;2 节能,除尘后煤气平均温度140℃,比湿法除尘高100℃,用于锅炉、热风炉加热,可节省煤气和提高风温50℃左右,并提高TRT发电量30%以上;3 节水,日用水量仅为4~6m3;4 节电,湿法除尘电耗为6.2kW·h/t,而干式除尘法只有0.3kW·h/t;5 减少污水的产生,有利于环保。


(3)回收余热、余能、废料

    钢铁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粉尘、气体等伴生物,可供回收利用的二次能源约达40%左右。我国在资源、能源循环及高效利用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能源消耗比发达国家高15%~20%,因此回收余热、余能、废料工作不能放松。应做到: TRT设施应与高炉同步投产;做好钢铁厂煤气平衡工作,避免煤气放散;回收热风炉废气余热;回收粉尘用于烧结生产;炉渣经水淬后用作水泥原料,避免放干渣。

    减轻环境污

    染炼铁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固、液、气废弃物,污染环境和人体健康。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对环境控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把环保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宝钢、济钢、莱钢等一批企业实现了企业的尘泥、炉渣、水、煤气、余热蒸汽等污染物的闭路循环。2005年全国重点企业焦炉煤气放散率为5.26%,有35家企业实现了零排放。为了进一步控制环境污染,有的企业提出了“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生产)和“三一样”(环保设备和生产设备同样做到一样维护、一样检修和一样研究改进),为进一步减轻环境污染提供了保障。

    当前,我国炼铁生产应努力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等重大课题,使炼铁生产高效、节焦(燃料)、节能、节水、环保、优质和长寿,实现我国高炉炼铁生产大且强的奋斗目标。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