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十一五”末造船能力将达到160万载重吨

2006-11-2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威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末,全市造船能力将达到160万载重吨,修船能力达到500艘次,修造船销售收入100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到2020年,造船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修船能力达到1000艘次,修造船销售收入30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以来,市直及各市区各出高招,引来外资船企不断进驻,促动内资船企快速膨胀,造船业呈现东风鼓帆,破浪远航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威海市制造业基地建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外资船企“抢滩”威海
    在国际造船业界,有一种说法为大家所公认:世界最佳的黄金造船区域是北纬36°附近区域。翻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威海恰好处在这一区域。
    相对南方而言,威海夏季气温较低,雨季时间短,每年有300天-330天的室外作业时间,比国内其他造船省份多出一个月。另外从地质条件来讲,南方沿海多为淤泥沙石结构,而威海沿海多是花岗岩结构,且有着绵长的深水岸线,这些都是威海发展造船业的优势所在。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日、韩船企尤其是韩国造船企业前来投资。早在2000年11月,韩国三进株式会社就投资2999万美元在经区崮山镇埠北湾成立了威海大宇船业有限公司;2004年,韩国伽耶重工业株式会社投资2980万美元,在荣成俚岛镇设厂生产船段,为大型造船项目配套;2005年7月12日,韩国成东造船海洋株式会社投资2.5亿美元,在荣成俚岛成立了“荣成成东造船海洋有限公司”……
    进入2006年,外资船企涌入威海的势头更猛:韩国三星重工业(株)在荣成俚岛镇总投资5亿美元,生产大型船体分段及大型海洋构造物,目前已投入9880万美元进行一期工程建设。
    马来西亚森大美公司则拟在荣成成山马兰湾投资设厂,总投资6亿美元,从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上供给船、消防船、多功能船、油船及其他大型船舶的修造。
    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国外造船企业和配套企业也对投资威海表现出极大兴趣,韩国STX造船、斗山造船、二十一世纪造船、东洋造船、岛南造船、东钢制钢等企业也纷纷前来威海考察、商谈投资事宜。
    外资船企抢滩威海,加快了威海市船舶制造基地建设的步伐。
    本土企业快速“转身”
    本土造船企业一直采取的整条船都由船厂负责制造直至下水的模式。由于需要制作的配件多,从接订单到交船的时间非常长。其间,船厂的船台就会一直被所造船占用着,利用率很低。对于一个船厂而言,船台占其投资的绝大部分。船台的利用率低,船厂的效益也就受影响。
    而欧美日韩等造船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则是船舶零配件多由外协厂制作、造船厂只负责大型船段制造及船舶总装的模式,这种模式可极大地压缩船台占用时间。
    所幸的是,在外资船企纷纷来威建厂之时,本土船企也开始抛弃旧有的模式,由封闭式的整船制造向着开放式的总装造船转变。
    这其中,山东省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无疑是“转身”最快也最漂亮的一个。
    11月24日,记者来到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一进造船作业区,就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吸引住了:空中,一台台高大的起重机吊着一件件已经加工好的配件、船段飞快地向着待造船舶移动;船台边,4条体形庞大的待完成船舶或首尾相接、或比肩而立,静静停泊着。透过这些半成品船舶的缝隙,一条漂亮的客货滚装船随着海浪的起伏轻摇着,身边的船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就是上个月曾下水试行的“渤海银珠号”,现在正在进行最后的工序处理。
     “我们企业是从2001年开始转型的,为了成功实现从整船制造向着总装造船转变,这几年公司共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一个大型船台,打破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同时,我们一方面和国内外的船舶配件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一方面积极承接国际订单,把配件交给这些企业做,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周安昌介绍说。
    西霞口集团下辖的西霞口造船厂过去是一个以修造渔船为主的船厂,适应全市造船业发展的新形势,他们加快升级步伐,修建了1.5万吨级大型船台滑道,与国际国内多家船运公司签订了造船合同,造船订单已经排至2008年底。目前,西霞口集团又在建设5万吨级和3.5万吨级干船坞各一座,各项软件、硬件设施也将同时完成配套改造,待该项目建成后,西霞口造船厂的规模又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威海船厂以厂区搬迁的机遇,开始脱胎换骨式的蜕变。他们按照船舶总装厂的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的造船厂,规划了以造船、修船及钢结构加工制作三大主业并举的新发展格局。在位于经区皂埠湾的威海新船厂建设工地上,几十辆工程车来往穿梭。据船厂工程部一位姓曲的负责人介绍,新建工程总投资18亿元,一期建设5万吨级、2万吨级造船坞各一座,10万吨级修船坞一座,延长修船码头可航修30万吨级船舶,届时年造船能力可达30万载重吨。二期计划建设20万吨级造船坞一座、30万吨级修船坞一座,年造船能力可达100万载重吨。
     “本土船企中,尽管目前只是几个‘大个头’实现了现代造修船模式的转变,但随着我省控制捕捞渔船新增数量这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固守传统修造模式的造船企业将被迫向着现代造修船模式转变,或者走与大船企资源整合的道路。”市船舶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
    船舶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环视沿海,在北起经区皂埠湾,东经荣成龙眼湾、马兰湾、马山湾、俚岛湾,南连石岛湾、靖海湾,西至乳山口湾的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一个生机勃勃的造船带正在强势隆起。
    在经区皂埠湾半圆形海岸线的怀抱里,威海大宇船业有限公司、山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和东海造船厂坐落于此,共同构成了山东省八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的核心;在龙眼湾、马兰湾,以西霞口船厂和森达美造船荣成有限公司为核心,荣成礼村船舶修造厂、荣成成山华忠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荣成成山镇落凤港春口船厂为辅的成山造船基地已经形成;在马山湾,安泰渔船修造厂、马山集团船厂、荣成成东造船海洋有限公司则携手隆起了马山造船板块;在俚岛湾,以三星重工(荣成)有限公司、伽耶船业有限公司、荣成海达造船有限公司为核心,俚岛造船基地全新亮相;在石岛湾,围绕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荣成船业有限公司,荣成大鱼岛集团造船有限公司等几家船厂环湾抱团,托起了石岛造船基地;在靖海湾,以荣喜集团船厂和荣成远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为基础的新的造船板块也正在形成中;在乳山市的乳山口湾,以乳山市造船有限公司为主的造船基地也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在深水岸线上不占优势的文登市则另辟蹊径,他们直面整船、段船制造上缺乏优势的现实,瞄准船舶配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扬长避短开始主攻船舶配套业。目前,文登市已先期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2000多亩的船舶配套工业园,主要引进生产船用机电设备、导航设备、船用涂料、船舱内饰材料等船舶配套产品,明确提出,依靠邻近造船基地的地缘优势,主攻荣成、威海、烟台、乳山等船舶企业的配套项目,欲将文登打造成半岛地区造船基地船秀设备配套业的大后方。
    至此,以荣成市五大海域的三大造船基地为核心,以皂埠湾和乳山口湾造船基地为两翼、以文登船舶配套工业园为大后方的威海船舶产业基地雏形初显。
    船舶配套仍是“瓶颈”
    虽然威海的船舶制造产业带已经隆起,但是,船舶配套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目前已经开始困扰正在加速前行的威海造船企业。
     “船舶制造产业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其关联度高达84%。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对其中的97个产业有直接消耗。这就意味着,每造一条30万吨的船,其身后就要跟着上千家配套企业;一条船成本的六到七成由配套产品形成。因此,一个地区船舶配套业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该区域船舶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可惜的是,威海本地的船舶配套业基础太薄弱了。”荣成市船舶工业促进局副局长刘建令说,目前荣成市的造船业虽然占据威海的半壁江山,但他们的船舶配套企业还不足20家,其中大部分企业生产的还是渔船用挡雨篷、缆绳等,能和商船挂上钩的产品屈指可数,只有华力电机等极少数企业在生产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船用设备。
    船舶配套业薄弱的问题不仅在荣成市表现突出。据了解,目前全市的船舶配套企业也不足30家。配套薄弱,日益成为威海市船舶制造业加速发展的“瓶颈”。
    船舶配套业薄弱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大大提高了造船企业的成本。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周安昌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所用的配件,基本都来自于国外和国内的江浙两省,企业每购回一件配件,其中60%的费用要花在运输上。
     “目前,外购的船舶配件一般要占到整船的70%至80%,这其中,花在运输方面的费用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不能降低成本,技术力量方面又比不过人家,我们还指着什么与大造船企业竞争?”周安昌忧心地说。
    威海市舶制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也表示,今后威海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就重点突出造船配套业。只有形成一条完整的船舶产业链,造船基地才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威海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