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2006-09-0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固定资产投资仍未驶离快车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7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47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5%,比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放慢了0.8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达1718亿元,占到央行全年信贷目标计划的9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司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其中,23个省份增速在12%以上。同期,全国有7个省份投资增幅超过40%,其中有2个省份超过50%。
  2006年7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 PMI指数为52.4%,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增长速度趋缓。从去年1月起,PMI指数已连续19个月高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经济继续处于增长周期。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良好,但经济增长偏快,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而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30%多的投资增长速度还是很高,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投资速度还需再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认为,7月当月城镇投资增速降幅明显,说明前段时间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在逐步见效。近期出台的调控政策很密集,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如建设部等九部委根据“国六条”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整房地产结构的调控政策,央行先后上调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定向发行央行票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家发改委向十一大产能过剩行业“定点”发出调控方案。上述调控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能否有效落实政策。他预计,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在30%左右。
  赵锡军认为,30.5%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投资过热并没有得到真正缓解。这一轮投资过热,既出现了投资内部的结构失衡,同时也将加剧一系列宏观经济的结构失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当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过多而公共服务投资严重不足;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等硬件投资增长过多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房地产投资中耗能型建筑过多而节能型建筑偏少等等,这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投资增速不仅不可持续,而且还可能导致大量银行新生不良贷款的产生。尽管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已更加严密,但由于有政府间接担保,银行也就不得不“网开一面”,这些项目一旦超过发展阶段,投资回报就很成问题,相应的贷款回收存在潜在风险。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研究员王元京认为, 2006年下半年的投资走势最终仍然取决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由于在重大项目的资金补助、项目审批和核准、银行信贷供给等环节政府都拥有足够的调控力和影响力,将全社会投资增速控制在20—25%是没有问题的。
  苏格兰皇家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辛普芬多弗对当前我国固定投资的增幅并不太担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需要投资,很多发达国家这些年在基础设施上尤其是电力和交通方面的投资是不足的,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持续投资可以有效支持其经济未来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投资过快增长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与我国目前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二是市场的推动作用明显。三是投资周期性增长的惯性作用。四是企业效益良好,自有资金充足。五是新的区域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投资增长开辟了新领域。六是各类体制性因素是推动当前投资增长的重要原因。七是信贷投放过快,是投资快速增长的直接诱因。由此可见,对合理的投资因素,如发展阶段性、政策性方面的因素,应当肯定,对不合理的投资因素,如盲目攀比速度,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等,则应当及时加以纠正和消除。
  对于当前的投资形势,既要高度重视,充分估计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性,切实加强监测,及时出台相应的调控政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加快,但也不能惊慌失措,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应的调控部门对此早就洞若观火,并已经采取了措施,随着政策措施的到位,整体投资形势可望运行在比较正常的轨道上。
  萧灼基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基本正常”,并非“过热”。“不应该以计划标准来衡量实际发展,而应该以经济各方面的运行是否正常、合理,来检验经济发展是否过热。若按这个标准,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仍会比计划增长率高一点。”
  分析认为,由于在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的规模仍然较大(前5个分别增长了26.9%和23.6%),上半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都有较大提高(上半年同比分别增加了4.2点和4.0点),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难迅速下降。初步估算,如果不出台2003年那样严厉的行政调控措施,第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30%左右,而全年将增长28%左右。预计,第三季度GDP将增长10.5%左右,全年将增长10.2%左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从上半年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尚未“过热”,但已经处于潜在合理增长区间的上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有投资增长过快,但仍未偏离二00四年初以来的平均增幅;信贷投放过多,主要源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压力;外贸顺差过大,有人民币对除美元以外的主要货币相对贬值的因素,也有出口基数大于进口基数的惯性作用等。王一鸣表示,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应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可适当压缩政府投资的建设规模,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以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等。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当前经济增长过热的趋势愈加明显,已经出现了“十五”以来第二波投资过热,涉及的行业和区域范围更大。相比上一次,新一波投资过热范围更广且呈现一些新特征,而消费增长仍然偏低,物价增长更为温和,同时,出口增长继续温和调整。因此,新一轮经济过热的投资驱动型特征更加明显。要高度重视投资过热所带来的各种结构失衡问题,它不仅将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而且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产生明显的障碍。
  王建分析认为,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设备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已经成为投资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本轮投资周期正进入收尾阶段明确无疑。即使不再出台抑制投资的有关政策,投资增速也将逐步下降,并于明年上半年,最迟不超过下半年结束本轮投资周期。一旦投资周期结束,前期形成的产能将集中释放,经济面临产能过剩的严重威胁。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认为,现在的投资较快增长并没有对目前经济和未来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没有必要对投资的较快增长过于担忧。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正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经济发展能快就快,没有必要给自己设限。
  分析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积累着两大问题,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居民储蓄偏高消费率偏低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堆砌“两座大山”,一座是“金山”(银行储蓄存款),一座是“商品大山”。显然,要消除目前的经济偏热倾向,让两座大山不再“增长”并变小,就必须对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当前的货币金融政策偏松,财政政策偏紧,这种政策组合有助于扩大工业产能过剩,不利于扩大消费,因此需要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
  张曙光认为,从表面上看,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表现为货币与贷款投放过多、投资增长不降反升之类的短期运行问题,但实际上这些经济问题是由结构失衡与体制障碍等根本性因素造成的。这是经济长期发展和体制与机制改革滞后积累的结果。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外向型经济优惠鼓励政策的长期实施和非贸易品部门市场化改革滞后,造成了内外经济的严重失衡;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造成政府企业化倾向严重,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严重失序。在目前情况下,逐步调整内外经济的失衡关系,汇率的进一步升值是绕不过去的。虽然汇率升值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不升值也解决不了问题。在调整内外经济关系和抑制外向经济过度发展方面,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与汇率升值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资税负的增加方面,这对外资的进入和出口的增长会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而其扩张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内资企业税负的降低上。由于内资企业的比例较大,减税后的激励增强,因此统一税率的最终结果将是扩张性的。
  袁钢明认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还未过热,但是已经接近过热的边缘。
  王小广分析认为,新一轮投资过热在短期可以产生减少产能过剩压力的功效,但从中期看将加大产能过剩的矛盾。另外,从总体来讲,投资过快而消费偏慢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个基本原因,所以,适当的政策选择应当是抑制投资增长,同时刺激消费需求增长(但不包括刺激房地产需求增长)。要注重采取“疏堵结合”的政策组合,既要抑制供给增长,又要促进最终需求的增加,并保持供需平衡和结构合理。首先,采取综合的措施,坚决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其次,加快和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已经过剩和潜在过剩的产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世界银行报告将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预期上调至10.4%,之前世界银行在5月将GDP增长率预期上调至9.5%。
  德意志银行预测,中国今年GDP增长将达到9.9%,2007年则为8.9%。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预测三季度经济增长将保持与二季度大体相当的水平,四季度将有所下滑,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上半年会有所降低。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1%,前三季度累计经济增长率也在11%左右,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10.8%,比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
  7月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预计,GDP增长将由第二季度的11.3%回落到第四季度的10%左右,投资增长也会放缓至23%左右。2006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0.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预计在2%以内。。
  标准普尔报告预计2006年中国GDP增幅将达到10.5%左右。标准普尔指出,尽管中国央行自4月份以来第二次提高优惠贷款利率,中国的实际贷款利率仍然很低。中国央行很有可能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并允许人民币逐渐增值。
  上半年,国内钢材市场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影响,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21426万吨,同比增加3616万吨,增长20.3%。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进入下半年后钢材价格出现回落,但由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仍然强劲,预计年内国内钢铁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国内钢铁市场需求在下半年和未来1至2年内可能仍然强劲。
  二、宏观调控:行政、经济手段双管齐下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监总局、银监会五个部委联合发出特急通知,要求各地在1个月内对今年以来的新开工项目,在自查工作基础上,再进行全面清理。此次清理中,凡是上半年列入统计范围的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都在全面清理范围之内。其中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水泥、电力、纺织行业等产能过剩行业,凡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都要进行清理,煤炭行业中设计能力在3万吨/年及以上的项目也要清理。为控制今后新开工项目盲目上马,五部委的联合通知明确表示将“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今后,各类拟建项目要想开工建设,必须至少同时具备五个条件。此外,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未履行完相关程序而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有关部门还将对其依法进行处理,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而对那些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等建设程序执行不力的地区,国家发改委也将给予通报批评。
  8月4日,银监会紧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简称“54号文”)。银监会要求各金融机构“深入分析房地产市场与信贷增长的相互关系”。银监会明确指出,目前,要把房地产贷款合规性检查作为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房地产贷款违规经营、造成贷款损失等问题予以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将会公开披露并实施“叫停”。文件在第八条对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股权信托作出了新的规定。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坚决遏制各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他要求各地集中开展一次以惩处非法批地、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为重点的专项行动。曾培炎表示,把好土地“闸门”,这对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曾培炎提出四点要求,其中包括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从土地纯收益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廉租房建设,以及提高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的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适当发挥汇率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报告认为,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可以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作用。下一步,应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国务院16日召开常务会议,对内蒙古新丰电厂近30亿元违规建设和发生的重大施工事故做出严肃处理。为了严肃法纪、政纪,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会议同意对直接责任人员做出严肃处理,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人,并责成对项目违规建设负有领导责任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杨晶,副主席岳福洪、赵双连向国务院做出书面检查。会议决定,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所有违规电站项目一律停止建设,认真进行整顿。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坚决维护中央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加强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继国务院就电力违规建设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书面检查并责令停止所有违规电厂建设之后,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发改部门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并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发改委要求,各级发改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违规建设和发生重大施工事故做出严肃处理的有关精神,引以为戒,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
  27日,马凯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作《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指出,下半年要合理调控货币信贷增长,采取综合措施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马凯强调,要切实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马凯还表示,下半年,将继续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努力遏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
  银监会近日下发关于担保机构的风险提示,要求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要严格审查其资质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硬性指标就是要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必须要在1亿元以上,且必须是实缴资本。
  继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后,央行日前向商业银行下发了书面通知,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3%上调至4%,上调幅度为1%,并将于9月15日正式缴款。央行在文件中称,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外汇信贷进行调控。
  分析认为,在经济运行进入第三季度的关键时期,中央对经济形势已经有了明确判断,作出了具体部署。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在充分肯定“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的同时,提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各地各部门要放眼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中央一系列调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确保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分析认为,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必须坚持稳定的经济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持重在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报告指出,短期内,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防止中期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通货紧缩,并引发过深的增长调整;当前重点是解决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泛滥和货币贷款增长偏快问题,因此下一步宏观调控依然是“三管齐下”,即管住项目,管住资金,管住土地。下一步的调控思路应该是把对具体行业产能的调控让位给市场价格的自发配置,通过竞争性价格的波动来吸纳和淘汰落后产能(当前适当的通货紧缩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则侧重于对环保、降耗和行业准入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着力于对新上项目的审批和核准,以及对落后产能的强制性淘汰,并在此基础上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保持汇率长期基本稳定,与此同时,运用央行票据对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窗口指导等手段从总量和结构上继续紧缩流动性。如果投资继续高烧难退,需继续加息。
  袁钢明分析认为,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是一个大手术,肯定会把投资控制下去。采取这样的行政措施过猛、过头了,政府还没有充分利用货币手段。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分析师牛犁认为,政策措施不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他估计最终清理的违规项目的占比不会太高,一些瓶颈项目如铁路交通建设则不会受到影响。
  王建认为,说到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还是政府体制改革不彻底,目前的政府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内蒙古领导的所犯的错位也不是个人的错误,而是一场制度“悲剧”,经济体制中的问题不解决,即便中央有用人权,可以拿掉某些敢于抗命的地方长官,但是只要制度不变,换了谁上来也还是会“照方抓药”,中央与地方围绕经济管理方面的矛盾冲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处理个别行政长官只能是“扬汤止沸”,而不能“釜底抽薪”,可有一时之效,而不能彻底结束目前这种中央宏观调控低效、失效的状况。
  分析认为,从当前经济的一些特征来看,投资高增长并不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过高造成的,而且高额的贸易顺差还显示目前存在严重的外部失衡,因此加息等货币政策调整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
  专家表示,现在很难下结论认为我国进入了“加息周期”,预计后期的货币政策将进入一段平静观察期。在货币政策各手段中,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三率”未来有可能轮番上阵或组合使用。
  花旗集团认为,中国的主要风险不是经济过热,而是经济失衡,加息就是为了解决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能源紧张等问题。内需不足和过度依赖投资增长是中国经济失衡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如果消费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过度投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刺激消费,包括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一倍、取消农业税收政策、发展消费信贷等,但制约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钟伟认为,中国经济运行日益错综复杂,单纯的货币政策恐怕难以奏效,需要财税、外贸等多部门政策的配合。目前本质调控思路,对内是加速向公共财政政策转型,只有不断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才能有效消化净储蓄;对外是加速汇率市场化进程。目前应急的调控措施,应该加速出口退税的结构性调整,快速推进中外资企业的两税合并,提高中长期贷款的风险权重。
  分析认为,经过本次加息,中国式的货币紧缩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以国际比较来看,国内的贷款利率已经很高,继续加息的空间有限;而且,今年以来已经两次加息,但效果始终存疑。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条件下,人民币大幅度加息是不可能的,这构成人民币利率所面临的一个现实的悖论。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下一步可能会继续提高准备金率或者加息,因为央行想把货币增速M2控制在16%,贷款增长速度控制在15%左右;最重要的还是汇率问题。他预计,汇率波幅会继续增大,而升值的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到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能够降到7.7:1。
  分析认为,下一步的加息空间取决于三点: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未来利率水平;二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三是国内资本品市场泡沫的严重程度。如果投资和经济泡沫化形势紧张,央行就会提高利率,全面紧缩流动性。从7月份的数据看,尽管“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格局依然维持,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放缓。因此下一步即使是继续加息的话,应该还是以小幅为主。
  摩根士丹利称,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将再加息一次,明年底之前再加息三至四次,每次的幅度为0.27个百分点,累计幅度为1.08至1.35个百分点,整个加息周期历时两年。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存款利率的“中性水平”应该不低于5%,如果实际利率达不到“中性水平”,则房地产等行业的过热情况难以消退。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人民币汇率政策不大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加息有助于抑制资金流动性过剩,但要遏制潜在的经济过热势头,还需要行政手段的配合。而且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包括对信贷进行直接量化控制等手段来强化加息政策的效果,从源头上遏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央行应对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信贷控制。
  分析认为,从市场来看,汇率改革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央行也已经很清晰的提示了人民币的双向汇率风险。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就带来汇率的双向风险,有助于外汇市场的发展。9月份是汇率改革的最佳时机。下一步优先解决汇率问题,可能要用两个月的时间。汇率政策改革和其他紧缩政策不同,其他政策都是单向的政策,而汇率灵活性是双向的,改革之后,汇率更具灵活性,可以涨也可以跌,这样就能更好地驾驭中国经济。另外,外汇储备会创出新高,这更说明了汇率改革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和政策室主任彭兴韵认为,相对最好的方案应该是逐步放开浮动区间,让市场参与主体在按照供需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地产生价格。刚开始的浮动范围应该比较小,同时做好准备工作,如货币市场的建设,商业银行对衍生品工具的掌握等。等到经济再进一步稳定了,可以将浮动区间再扩大,然后可以再稳定几年。直到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都基本成熟了后,如外汇市场要建立起来,商业银行成为人民币做市商,人民银行退出这个市场,只在汇率浮动过大时才入市干预,外汇经纪商买进卖出,进行竞价撮合,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人民币不能走大幅升值的道路,不能采用一次性“试错”的办法。下一步还是要走渐进之路,在微调中逐步稳定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具体操作中,继续保持3%-4%左右的变化幅度。下一步的政策可以“从紧”,但“从紧”力度要控制。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仍然可以继续保持财政、货币双稳健的政策。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在一年中的不同季度、月度选择偏紧还是偏松一些的措施操作。在下一步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可以大有作为。特别是在缓解内外失衡矛盾中,可以考虑多使用税率调节。
  陶冬预测到今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水平可能会在7.76:1-7.8:1之间。到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还会加息,利率会上升1.08个百分点。同时,会有一系列行政手段来控制信贷。
  业内人士认为,“特急清理令”的执行,将对钢材需求带来一定影响。最近建设工程对钢材的需求强度确实有所下降,除了资金原因之外,主要是一些项目停建缓建。在以往,乘车在高架上,看到两旁都是建设工地,吊机林立,现在这种场面不多见了,工程采购人员前来采购钢材的少了,有的工程推迟了钢材采购计划。不过,五部委的新开工项目清理,将使绝大部分的符合规定的并报开工项目通过清理,进入正常的施工,钢材需求依然很大。下半年用于新开工项目的钢材依然是钢材消费的大市场,钢材市场仍有较好的表现。
  三、国务院研究制定能耗超限额加价政策 为新型钢厂指明方向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具体的节能税收优惠政策,报国务院审批。决定还提出,研究建立促进能源节约的燃油税收制度,以及控制高耗能加工贸易和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的有关税收政策。拓宽节能融资渠道,加快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这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指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必须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决定要求,严格实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促进能源节约的燃油税收制度,以及控制高耗能加工贸易和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的有关税收政策。抓紧研究并适时实施不同种类能源矿产资源计税方法改革方案。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变化情况,适当提高有关资源税征收标准;拓宽节能融资渠道。各类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决定指出,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从源头杜绝能源的浪费。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决定要求发改委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人民政府要将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市、县以及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
  决定要求,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此外,各地要加强培育节能服务体系。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根据决定内容,节能工作重点将集中在6个领域,其中最重要是在工业领域。必须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
  节能工作的其他5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商业和民用节能、农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
  山西财经大学马跃进教授指出,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将节能审查全面引入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并突出了严格的问责制。“这不仅是为经济活动尤其是产业准入设置‘能耗门槛’,更预示着中国政府将掀起节能审查‘风暴’。”马跃进教授分析说。节能审查过去只限于在建筑领域强制推广。这次扩大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企业的各种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指出,发改委正在逐渐改变调控方式,在怎样处理中央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关系上寻求更好的方法。今后,发改委将会更多地通过严格产业准入这种方式来调控,最终由市场通过价格决定哪些企业被淘汰。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也不再是简单地进行总量控制,而是采取“限制和淘汰落后”与“鼓励先进”相结合的方式。事实上,今后发改委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起到总协调的作用;二是从产业准入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相信行政调控和市场准入“双管齐下”,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的形势会有很大改观。
  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李军杰博士认为,之所以把能耗列为今年的宏观调控重点,是因为这轮经济过热中面临的煤电油运偏紧的能源制约瓶颈正在弱化,这给一些地方新上高耗能项目提供了机会。
  分析指出,让高耗能产业变“不节能”为“要节能”,从根本上还须经济杠杆到位、补位,在产业政策导向中充任指挥棒。
  一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原则,尽快完善煤炭的成本核算制度,煤炭价格要体现资源价格和潜在成本。
  二是尽快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对于配额交易的方式,山西省多位能源界人士建议,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产品种类较齐全的能源期货市场,通过期货等市场交易,可以发现能源价格。
  三是细化和完善能源价格差别制度,限制低成本消费。同时,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真正实现“竞价上网、厂网分离”,打破大公司的行业垄断,打通电厂销售渠道,减轻电力企业售电的压力,不能让能源富区为促进煤炭、电力转化而鼓励大量用电高额耗能。
  四是税收政策要通过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及时跟上国家节能降能的要求。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应当大幅下降或全额取消。
  只有这样,让企业等能源消费主体算一笔明明白白的经济账,自知盈亏得失,节能降耗才会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分析指出,钢铁工业节能是关系到"十一五"能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钢铁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20%的差距。
  四、钢铁业仍处相对景气时期 盈利质量下降需关注
  2006年上半年,全国钢铁行业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分析认为,虽然下半年国内钢铁价格可能出现结构性调整,但总体价格指数可能会在一个较高的区间内运行,钢铁行业仍将处于相对景气的时期。
  2006年6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钢铁产能释放速度较快。2004年和2005年钢铁行业投资总额和增幅都比较大。虽然2006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减小,但总额依然较大,随着行业盈利能力的恢复,下半年固定投资增幅可能加快(上半年的投资增幅远落后于往年和下游行业的增幅)。按项目建设期2至3年估算,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新增产能也许将集中释放。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粗钢年产量大于500万吨的17家大企业,粗钢产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46.33%,比去年同期下降1.77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还在下降。全国钢铁行业企业数从2003年一季度末的3634家增加到2006年上半年末的6795家,仅2006年上半年新增钢铁企业191家。
  另一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形势,可能导致国家出台更为严厉或更长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下游行业未来投资增速一定会有所控制,钢铁市场需求增速也会相应减缓。
  2005年6月份开始,钢铁行业累计利润同比增速逐月下滑。2006年1-2月份累计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达74.56%,虽然3月份以来利润总额逐月上升,逐月累计利润同比下降速度减缓。但从趋势上看,全年各季度累计利润总额都很难突破去年同期水平。
  从近几年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钢铁行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幅一直小于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幅。
  自200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税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亏损企业个数和亏损面呈上升态势,2005年累计亏损99.76亿元,2006年上半年累计亏损43.52亿元。
  而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支出同比增幅和应收账款同比增幅自2003年以来总体上升,盈利质量却逐年下降。
  通过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对比发现,2004年以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钢铁产品毛利率、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原材料购进价格有所上涨的企业中,73.4%的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进行消化,42.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随着下游行业释放产能过程中各种风险(如应收账款、存货、三角债等)的集聚,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钢铁行业也将难以独善其身。如果在钢铁行业尚处于相对景气时期未能有效防范风险,届时各种风险也可能集中暴露。
  综合看,钢材行业下半年仍将在相对景气周期中运行,但上游产品价格高企将对行业成本形成较大压力。
  五、淘汰落后产能进退维谷
  发改委在近日发布的《钢铁行业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中指出,上半年钢材产量增幅逐月加快,已经出现产能过快释放的趋势;钢铁行业投资增速加快,存在钢铁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这些因素或将对下半年钢铁行业运行产生影响。为此,发改委提出,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结构调整等作为应对之策。
  从今年春节以来,中国钢材价格在经历了去年的低迷之后,呈现明显恢复性上扬态势。受价格拉动,上半年钢材行业的产销基本平衡,利润也在逐月回升。来自发改委冶金处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冶金行业钢材产销率98.1%,同比提高0.18个百分点。冶金行业产品销售收入13076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利润628亿元,下降18.9%。不过,与利润逐月上升相对应的是,上半年钢铁产量及投资增速也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发改委认为,这些是“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专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在GDP扩张冲动形成的推力下,很难真正缩减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建设,因为这些行业能给当地政府带来漂亮的GDP数字。
  分析指出,中国钢铁业目前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开始放行鞍钢新厂等项目,这意味着宝钢湛江项目、武钢的广西项目也极有可能被批,中国的钢铁产能短期内将会大增。另一方面,国家一再强调的淘汰落后产能,效果却无明显改善。
  此轮的投资竞赛明显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上,甚至可以说缩小到了行业巨头身上。南方基金某基金经理表示,那表明了国家对钢铁行业的一贯思路至至压小放大、有保有压。
  分析认为,虽然这些项目都号称是高端产品,但其实各大厂之间的产品都有重叠部分,甚至和低端产品之间的竞争也难以避免。另外,由于产能扩张,铁矿石供给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明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可能会更加棘手。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钢铁行业前景取决于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然而,由于落后产能的淘汰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部分落后的钢铁产能将在长期内存在。
  六、外资并购有章可循 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8月9日,由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管局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下称“《规定》”)正式对外公布,并将于9月8日开始实施。虽然这一新规只是针对2003年外经贸部、国税总局、工商总局以及外管局四部委发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的一次修正,但在外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而国家经济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新规定甫一出台就引起了各方的震动。
  专家指出,《规定》中的亮点比较多。首先从目的上,不是说不要外资,而是强调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首次明确提出要“保证就业、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在《规定》的立法依据中特别点到了《公司法》,也是亮点之一。其次从内容上,《规定》对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造成过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不仅设置了事先防护的措施,还设置了事后的监管办法。如特定并购活动的申报制度,如果当事人没有申报,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第三,在第四章“外国投资者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中,首次明确了外资可以用换股的方式并购境内企业,但境外公司必须是上市公司。这些规范主要是针对一些国内企业海外借壳上市、变成外资企业后又回来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的做法。
  专家认为,《规定》会促进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从表面上看,《规定》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和控制是“从严”了,但是,明确细化的规范澄清了社会上一些诸如“恶意并购”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因此,对于那些合规合理的并购又是一种促进。其实外商也希望对外资并购做出明确规范,以免以后再生波折。总体来说,《规定》还是要促进外资并购的发展。尤其《规定》允许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来并购境内公司,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估计今后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会比较多地发生。
  从目前看,大家对外资并购都在观望,估计短期内并购案会减少,但从长远来看,并购还是会增加。应该指出的是,并购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很多国家的外商投资是以并购方式为主的,相比之下,我国还是以直接投资为主。因此,外资并购在我国还应该有大发展,还是会有大量的并购产生。
  业内人士指出,《规定》将反垄断调查上升到法律层次,为保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我国钢铁行业防止被外资恶意收购提供了法律保障。当米安合并后,世界钢铁业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平静,下一个亿吨级钢铁集团的孕育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快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整体竞争力。毕竟,“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大山 Mysteel.com资讯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