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2006-06-0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央行继续贯彻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五一长假前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发文,紧急规范各类"打捆贷款",信贷闸门再次收紧。在这份名为《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中,五部委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并且严肃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是变相担保。银监会已经将这份"五部委"通知下发至各银监局,各地银监局也紧急转发给辖内各金融机构。据悉,这份文件叫停打捆贷款的缘由是"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央行17日在银行间市场向一级承销商定向发行一年期票据1000亿,发行价格为97.93元,相当于收益率为2.1138%。被发行这次央行票据的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其中中国建设银行28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200亿元,中国工商银行150亿元,中国银行80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民生、光大等,深圳发展银行不在发行之列。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流动性泛滥,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成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严重的货币超供。4月份主要金融指标总体趋热。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172亿元,同比多增1750亿元,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推出千亿定向票据是紧缩的"第三招",试图从数量上对市场流动性施加影响。央行从价格调控转向为价格数量一起调控,紧缩性政策开始向"纵深发展"。"不过,央行连续实施紧缩性政策力度都很温和,这主要是从市场稳定、避免经济过度波动的角度出发选择的策略。"央行的意思是贷款投放要有所节制,而不是不投,一定要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央行信息显示,从目前到5月份信贷数据出台前不会再采取紧缩措施。通常央行公布这一数据的时间是6月中旬。专家认为,由于央行在4月28日开始提高贷款利率,因此4月份的金融数据没有受到加息的影响,央行紧缩性的政策可能会在今后产生影响,效果还有待观察。因此,央行还要继续观察5月和6月份的数据,才会作出是否进一步推出调控组合拳的举动。因此,宽货币、宽信贷的局面上半年依然会持续,下半年则存在很多变数。
  王建分析认为,由于大的宏观格局没有改变,从中期看仍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将会迫使中国的宏观调控方针从目前的"双稳健"向逐步刺激需求增长过渡,今年宏观调控的总体走势,还是会坚持"双稳健"取向,而今年总的经济增长走势,也仍会延续去年以来出现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即进行新一轮的宏观需求紧缩。但还是要"居安思危",警惕出现美元所导致的外需紧缩,与产能过剩所导致的国内需求紧缩"双碰头"局面,着眼于中期内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切实落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为可能到来的国内外需求落潮做好充分的准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最显著的变化是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反弹,带动经济高位反弹。这是在出口增长有所放慢特别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反弹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投资的迅速扩张再次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要继续执行前期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是把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其中土地闸门更为关键,抑制地方政府"逆市场"调节的投资冲动,使投资以及整个经济保持顺势温和调整的态势,让市场的内在调整在经济结构优化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从而使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协调较快的增长态势。如果经济出现第二轮过热,累积的生产过剩问题和通货紧缩问题将使"十一五"中期以后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变盘"的概率加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受到很大的威胁。
  李军杰认为,这次投资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调",而不在于"压"。目前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由于国际市场景气的不确定性,出口增长存在着较大变数;在医疗、卫生和社保改革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消费一直启而不动。在出口靠不住,消费快不了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大力压缩投资水平的可能性不大。否则大量过剩的产能由于找不到出口,就会引发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短期内投资调控政策的重点可以放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控制产能的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但仅仅依靠结构性调整政策解决不了基于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内在根本性矛盾。因此,为了从本源上解决问题,从长期看,防止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市场消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陶冬认为,中国经济已重新进入过热状态。不过,此次过热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而不是两年前的工业投资领域。基建对于提高生产力、开发内陆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问题出在热钱刺激下的房地产热已出现全国性的、空前的失控。为房地产热降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不是加息,不是行政调控,而是加税。加税的同时,央行应该逐步加息,将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调整回"中性"。
  巴曙松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出台更多严厉的紧缩性调控政策,包括持续的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等,但最根本的是汇率的调整,因为目前总体流动性泛滥的导火索为外汇占款增长过快。"在灵活的汇率制度下,流入的投机资本的风险比较大。如果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程度加大,将有效地阻止大量热钱的流入。"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胡静林指出,应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信贷规模,加强固定资产调控。他建议,下一步加强固定资产调控,要继续严把土地审批与信贷投放两个"阀门",真正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信贷规模。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加强固定资产调控,主要包括:把握投资预算下达节奏,调控好政府投资,对不符合"五个统筹"要求的项目,资金缓下或停下;规范政府债务,抑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快增长;建立约束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中金认为,我国目前流动性继续过剩,贸易顺差持续高增长,显示总需求依然强劲。在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下,短期内可能出台的调控政策不是进一步的货币紧缩,而是加快人民币升值。
  余永定表示,央行可能考虑了两种可能性,央行现在没有这样明确的判断:中国的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过热了,不存在通货紧缩的危险了。"这是留了两手。"中国应该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息,同时加快金融改革,否则提高一点利率作用不大。目前,中国应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问题。他建议,货币政策要紧缩,同时财政政策要作好准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短期内正面临着内外部失衡的问题。他说,中国经济仍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和信贷投放偏快值得高度重视。他同时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两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即实施增加公共支出政策的同时,要考虑建立对增加的这些支出的监督制度;中央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实现交通规划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并避免投资到外部收益低的面子工程或政治驱动工程。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必须配合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调整出口导向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会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手做的研究,对中国2006年全年经济走势作了六方面的预测:GDP增长9.45%、通货膨胀率2.41%、货币与准货币供应量增长15.75%、进出口增长可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9%。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报告预计,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GDP增长9.8%左右,受调控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略有回落,同比增长27%。从三大需求来看,二季度投资仍将快速增长,但增幅会有所放缓。在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刺激内需政策的作用下,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从外需来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以及国内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措施等因素,将使外贸进出口仍将延续出口增速适度放缓、进口增速加快的态势。
  而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教授宋国青看来,二季度GDP增速将继续走高,达到10.5%,投资还将升温,预计增长33.5%。他认为,投资增速低于15%,将导致通货紧缩,而高于30%就过热了。尽管央行提高了贷款利率,但目前资金价格仍然偏低。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06中国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今年的GDP增长预计将达到9.5%,中国政府应重视和缓解由此带来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和日益显现的环境压力等三大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2006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为10%,国民经济将呈高位粘性增长。即GDP增长保持在10%的高水平上,既不会有大的再增长,也不会有大的再下降,呈现一种波动较小的发展态势。
  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鉴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将减少建筑等其它行业对钢材需求,同时,尽管上马新的钢铁产能受到限制,但目前在建产能项目仍可继续,接下来两年内钢铁企业的产能将继续扩张。因此,钢材价格将走软,钢铁行业的基本面将恶化。
  二、温家宝要求进一步搞好房地产调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措施。会议指出,要认真落实去年以来中央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部署,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住房开发、销售有关政策,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制止擅自变更项目、违规交易、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行为。(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5月24日下午,银监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商业银行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对工、农、中、建、交等五大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实施窗口指导。作为5月17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六条意见(即"国六条")的贯彻行动,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的主要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借助"指标监管",限制信贷特别是房地产贷款过快增长。这些"硬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不升反降不行;拨备覆盖率不能低于70%;不良贷款余额必须呈持续下降的状态;不良贷款和五级分类准确率的偏离度应在可允许的范围内。
  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即"十五细则")。细则称,自6月1日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自住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仍执行首付款比例20%的规定。自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
  建设部发言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表示:近期,有关部门还将制定有关的配套文件,就加强市场监测分析、落实结构比例要求的工作程序、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进一步作出具体部署。
  国土资源部三十日下发"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 。从即日起,中国一律停止别墅类房地产项目供地和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并对别墅进行全面清理。
  分析人士认为,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启动,因为经济形势复杂,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调而难控"的两难境地。如果我们再按照对当前经济的影响程度排列,很明显有两个影响全局的热点,这就是房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房价涨得离谱,已经对国家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在本轮调控期间,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给下一步发展造成治理成本更大的后患,也会引发超出经济问题之外的社会问题。
  社科院宏观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在最近一轮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介入调解的作用已经加大。政府并不急于对形势作出判断,边做边观察,政策更具有结构性调整的意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进入本轮周期内二次调控。"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全面过热,也不存在全面紧缩的问题。针对本轮经济周期中的二次局部过热进行二次调控的思路应是,继续使用"点刹"方式收缩。在短期目标方面:控制加速度,挤出泡沫,防止总量失衡;在长远目标上,着力避免持续繁荣后的大衰退。国家对于房地产不是全面打压,而是结构性针对性调整,国家在调控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尽量微调,适度、平滑。
  分析认为,新一轮宏观调控将与上一轮有所不同。由于在防止"过热"的同时,还要防止"过冷"、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当前宏观调控和紧缩力度将远小于前次。此外,在调控过程中,将更加注重"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在政策手段选择上,将更多地借助市场的力量:以市场化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控重点上,将注重供给、需求双向引导:在调控房地产供给的同时,合理引导房地产需求;在调整和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的同时,还将从保证和扩大相关需求增长入手。
  摩根大通表示,中国政府未来可能实施的降温措施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出台更多行政措施、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实施特定的宏观调控措施以防止新一轮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不过,这些降温措施的效果很有可能会在今年第三季度显现出来,负面影响应不会很大。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随着"国六条"的发布,国家控制、引导房地产投资的政策体现了较强的延续性,仍将对今年钢市走势有重大影响。如若房地产业投资增速降低,可能会使建筑用钢材的回升走势缺乏支持,使人们对今年6月份以后的钢市走势疑虑重重。预计2006年钢材表观消费增幅将在15%左右。
  三、要素价格全面上涨 钢铁产业发展面临资源环保巨大压力
  5月24日,中国再度上调成品油价格,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出厂价分别每吨提高500元,汽柴油提价幅度均超过10%。这是中国自2003年7月以来最大的一次成品油涨价。
  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再次触动中国的经济神经。短短三年,以油价为首的煤、电、油、运和农业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最重要变量。
  人们其实不难发现,始于2004年初的以要素价格调整为核心的上游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如火如荼。短期来看,土地、水、电、油、人力资本、利率、汇率等诸多要素价格上调的趋势已经确立。
  水:自4月以来,河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也相继传出水价上涨信号。以武汉为例,居民生活供水价格(自来水费+水资源费)从0.71元/吨上调至1.1元/吨,每吨上涨0.39元。加上0.80元/吨的污水处理费,生活用水的实际价格将由1.51元/吨涨至1.9元/吨。而在3月份,河南漯河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基础水价,就由原先的1.1元/吨调整为1.6元/吨。虽然很多省市表示短期内不会出现"天价水",但水价上涨已成为一种必然。目前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费价格仍很低,还有城市尚未开征污水处理费,
  电: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透露,经统计测算,2006财年煤炭均价上涨幅度仅4点多个百分点,未达到5%这一触及煤联动机制的临界线,但是煤电联动机制已启动,但没透露电价将上调多少。
  煤:据介绍,今年4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在山西开展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这次试点政策,主要涉及四项经济政策:一是存量资源矿业权出让收益,中央政府与山西省政府按2比8分成;二是将能源基地建设基金调整为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三是煤炭企业按规定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吨煤提取约10元;四是提取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吨煤提取约5元。
  环保:国家环保总局强调,环境影响评价将不再审批10类建设项目。这10类建设项目是:
  (1)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2)列入国务院清理整顿范围,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平板玻璃、13.5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等项目;
  (3)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等区域,影响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项目;
  (4)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项目;
  (5)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
  (6)占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或者建设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但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的项目;
  (7)原有设施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
  (8)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
  (9)在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无法通过区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减污染负荷的项目;
  (10)被明令限期治理的企业,以及"两控区"污染防治规划、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污染治理项目没有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将是中国经济今年主要的话题之一。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电价、水价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调整将随后出现。陶冬表示,多数的生产要素价格已经放开了,成品油、水、电和部分煤炭价格虽然尚处于管制,最终还是要放开的,这种调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要素价格的上涨对相关企业的利润影响将会比较大。不过,他认为要素价格调整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还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因为"这些生产要素价格调整的'钥匙'毕竟掌握在政府的手中,通过观察价格调整之后的反馈,政府部门还会继续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货膨胀仍然处于可控状态。"
  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同样表示,中国市场上的能源价格还会进一步上升。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过去的经验表明,在不提高资源价格的情况下,想改善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是非常困难的。沈明高认为,目前的价格调整符合政府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思路。因为电、水、煤、气等价格与油价都有相当程度的联动性,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尤其是电价,因为最近两年电力的产能增长很快,提高油价会促进对电力的消费,减少电力生产能力过剩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可以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整体方向。
  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表示:中国钢铁产业在过去五年中保持着年均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速,而今后十至十五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但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谢企华说,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目前每生产一吨钢,需要消耗三至八吨水,六百至八百公斤煤,以及一点五吨以上的矿石。同时生产过程中还会排放出一点七吨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大量废气、废渣和污染物,因此在发展钢铁产业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谢企华认为,中国钢铁产业在今后十至十五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为了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必须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来实现。目前宝钢集团每吨钢的煤、水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量都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中国应该通过发展世界级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企业重组兼并,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达到钢铁产业优化生产的目标。她预计中国前十大钢铁企业在2010年时的年产量将可达到中国钢铁总产量的五成,到2020年时更可将这一比例提高到七成。
  四、区域差异明显影响钢材市场走势
  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和走向》报告中说,京津冀作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引擎,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近年来,京津冀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交通方面,北京与河北、天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机场、港口等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二是在产业转移方面;三是在市场开放等方面均有合作。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正渐入佳境。
  报告中提到,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几年中部六省的经济合作有了起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旅游业为契机,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二是发挥京广铁路、长江沿线区位优势,共同发展。中部区域的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总体上形成了两大经济带,即沿京广铁路轴线构成一个南北走向的纵向经济带;沿长江轴线构成一个东西走向的横向经济带。这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城市带和经济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东北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均有所扩大。一季度,我国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14%、12.7%、12.2%、11.6%,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东部地区与西部、中部、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0.6个、0.8个、1.8个百分点扩大到1.3个、1.8个、2.4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区域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钢材需求增长和库存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品种钢材脆弱的供需平衡关系也有许多的差异。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京津建筑钢材市场同上海华东地区市场走势有不小的差异。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大华北地区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今年北京地区奥运工程的全面开工,投资增长超过2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需求。华北五钢厂4月大幅提价后,市场价格再次出现倒挂。但是经销商经过几次提价的努力,达到了钢厂的价位水平。
  相比之下,上海华东市场居高不下的库存压力,疲软的市场交易,使建筑钢材、特别是螺纹钢价格上涨乏力,价格欲涨不能。大螺纹钢价格远远低于北京和其它地区市场价格。虽然流向上海地区的螺纹钢有减少的趋势,但上海市场螺纹钢的库存消化和价格走出低谷需要时间。这表明市场的承受力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市场价位水平体现一定的稳定因素。要实现价格突破,可能将承受市场经济网的全部应力作用。例如资源流向的改变和流动量的增加,价格的关联反应承受力等。
  五、产能过剩对钢企影响或大于铁矿石涨价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研究员分析,今年以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走势发生了很大转变,从2月份开始,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回升的态势,告别了前两年"黑四月"价格暴跌的阴影。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2005年末的94.18点,到4月末回升到105.67点,上涨11.49点,增幅为12.2%。板材价格走势明显高于长材,其综合价格指数上升17.9%。
  戚向东预计我国今年钢材产量4.4亿吨,比2005年增加4300万吨,增长10.9%。粗钢产量为3.92亿吨,较去年增加4000万吨,增长1.3%;生铁产量为3.7亿吨,较去年增加4000万吨,增长12.1%。
  国信中心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在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大格局影响之下,中国钢材市场供需两旺,价格逐月回升,整体开局不错。但是,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新增产能亦在进一步释放,逐步加大了市场行情的供应压力。但由于钢材价格是恢复性上涨,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经济效益仍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钢铁行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全面走软,整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景气仍未能扭转逐级下降的局面,盈利能力和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2006年一季度累计,钢铁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较上年同期明显乏力。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钢铁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68亿元,同比仅增长5.76%,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将近31个百分点。从行业内生产结构看,炼铁行业的生产情况相对较好,钢压延加工的工业总产值增速也超过了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炼钢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最低,只有4.15%。
  从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情况看,目前钢铁行业的市场仍没有明显的起色,主要用钢行业的需求增长缓慢。一季度,钢铁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59.51亿元,同比增长5.44%,与工业总产值增速大体相当。这说明,目前钢铁行业的生产受到了来自下游行业需求增长较慢的压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所属子行业中,炼钢、炼铁、钢压延加工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基本上都是同步放慢,行业内部共荣共衰的现象比较明显。
  由于成本上升、产销增速放慢,钢铁行业的利润水平急剧下滑。一季度累计,全行业共完成利润总额12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05亿元,增速同比下降63.28%。从目前情况看,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钢铁行业的基本面不会有大的改变,整个行业的利润增长仍将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在钢铁行业中,炼铁行业的利润只有3.67亿元,仅相当于上年同期的45%,炼钢行业完成利润16.5亿元,同比减少41亿元,钢压延加工实现利润102.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2亿元。
  在钢铁行业利润急剧下降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势趋缓。今年一季度累计,钢铁行业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4670亿元,同比增长11.9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个多百分点。这说明,钢铁行业的不景气已经影响到上游相关行业甚至电力、煤炭等原来供应偏紧的行业的发展,钢铁行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在钢铁行业的子行业中,除钢压延加工业外,其他行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增速都已经降至10%以内。
  在行业明显下降的同时,企业的财务费用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银行利息支出压力相对减轻。一季度累计,钢铁行业财务费用支出62亿元,同比增长18.29%,增速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中,炼铁、炼钢两个行业的财务费用增长速度已下降到10%以内。钢压延加工业因投资增长过快,财务费用增速仍然偏高,企业资金困难,银行长短期借款增加较多,致使利息支出大幅度上升。
  2006年一季度累计,钢铁行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比分别增长19.19%和20.09%,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资产和负债同增同减的趋势中可以看出,钢铁行业的资产增长仍然依赖于银行贷款和其他负债,自主增长的基础较为薄弱。
  应该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我国棒材产量增长26.2%,钢筋增长21.6%,线材增长17.5%。上述产品增幅依然偏大,这对稳定长材市场和保持长材产品的合理价位潜存不利影响。
  根据测算,今年前3个月,全国净出口钢材和钢坯26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7.4%。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钢铁产品净出口的局面还会保持。如果今后市场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按照现有进度,全年钢品(钢材和钢坯)的净出口量有可能达到或超过1000万吨,我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钢铁产品净出口大国。这个结果大大超出了先前的预测。出口量增的背后已暴露出量增价跌及贸易摩擦加大两大新隐忧。钢材主要原材料铁矿石和煤电油运等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家对两高一资产品的调控,已挤压了钢材出口的利润,今年3月份的我国钢材出口量与出口价分别创下了自2005年以来的月度最高值和最低值。与此同时,以美国为赌注的其他主要产钢国家或地区也越发关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年初加拿大对中国大陆热轧板发起的反倾销案再调查可能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钢铁外贸环境变化的先兆。
  业内人士称铁矿石提价19%将使每吨钢材生产成本增加100多元,影响并不是很大。但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尽管一季度以来钢材价格呈现恢复性增长,但由于产能过剩,未来的走势并不乐观。
  除了铁矿石涨价外,国家正在加强的宏观调控也波及到钢铁业。分析人士认为,建筑用钢材因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加大,需求难以增长;汽车用钢材的需求也没有出现大幅增加的征兆。一季度纳入中钢协统计的86户大中型冶金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70.06亿元,同比下降5.54%;实现利润82.19亿元,同比下降68.3%。在总体盈利的情况下,86户企业中有25户亏损,亏损面达29.06%。特大型钢铁企业也未能避免效益大幅下滑的局面,降幅在40%以上。年产钢量在500万吨以上的17家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648.37亿元,同比下降6.85%,占重点企业的比重为60.81%;实现利润64.45亿元,同比下降67.16%,占重点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78.42%,比上年同期提高2.73个百分点;17家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3.8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02个百分点。
  不难想象,如果四季度钢价走低,钢企的盈利水平将进一步下降。
  六、战略性资源产品贸易思路调整 关注退税变化
  商务部报告称,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体系,战略资源的进出口在中国的货物贸易和资源供应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出口规模的扩大,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同时,受制于中国对于这些战略性资源产品供应渠道、供应数量、供应价格的控制能力,这种对国外资源和市场依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也意味着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
  在初级产品进口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中国战略性资源商品的出口贸易呈现减量化趋势。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同时也是实现优势资源的比较利益,在资源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的同时,一些仍具优势的资源产品如煤、焦炭的出口呈增加趋势,并且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占世界贸易量的比重看,都仍有继续扩大的余地。
  中国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口贸易的主要特征是:规模日益庞大、进口年增速度加快、进口依存度提高、进口来源集中度增强,出口贸易则呈减量化特征。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贸易变化趋势仍将延续。形成这种贸易状况和贸易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随着GDP的增长而逐级增加;第二,国际间产业转移、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导致中国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口的贸易量和贸易额急剧扩大,同时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产品的出口继续增长;第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产品的需求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第四,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使部分国内供应不足的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口需求增加。
  原煤开采和炼焦对生态环境有相当程度的破坏,如果一味追求出口,势必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压力。原煤和焦炭出口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在同时满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方面寻找恰当的贸易平衡点,从而既保证国内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又承担起维护国际市场同类产品贸易秩序的责任;既保证一定规模的出口、争取国际定价权,又要保证国内市场的正常调节,减少价格的扭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是底线,确保国内稳定供应是根本,而争取国际定价权是努力的方向。
  对于铁矿石和铜来说,中国资源可供性差,但世界范围内看供应充足,全球供需基本平衡,通过现货市场的进口补足部分国内供应缺口是有效途径,而中国在国际支付能力方面也不存在问题。尽管随着需求的增加、供需缺口增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但仍在可控制范围内,并不存在供应风险。关键是保障供应的稳定,降低采购成本的问题。
  中国在世界主要资源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大,但在需求增量中所占份额相当可观,然而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与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不相称,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经济安全受到一定损害。需要增强谈判能力,建立有效的价格发现和确定机制,确保供应稳定性,保护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国内资源保有量和对海外资源的控制力则是对谈判实力的重要支撑。
  立足国内、开发海外是中国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但应该看到,作为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供应充足的资源,铁矿石、铜等有色金属的价格并不是刚性的,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放缓,价格也有转平或下跌的时期,新投资的采选能力能否抵御价格下跌风险,取决于对市场的长期判断和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与时间抗衡。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矿山投资,时机的选择尤需谨慎,对投资期与回报期处在不同的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应有充分考虑。
  商务部报告称,国家经济安全归根结底是国家利益,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对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行调整,不能单纯依赖市场调节、企业自觉,而是必须强调政府的干预和主导作用。因此,调整的基本原则是:首先,政府要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明确国民经济运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应实现的目标,并对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范围、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警戒线等内容做出界定并适时调整;其次,各项政策措施要同步、协调推进,包括进口和出口的同步,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协调,财政、税务、金融、海关等措施的配套等。
  1、建立市场预警体系,准确把握信息。建立从政府到以各行业协会为依托的民间层面的集信息采购、处理和披露为一体的信息发布体系。根据现有的数据平台,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国内大宗商品的供需信息系统,对各种战略性资源商品进行全球市场研究,并定期发布,供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决策参考。
  2、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国内资源的消费方式,调控资源消费。首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经济性管制职能,强化社会性管制职能;改革和完善重要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其次,树立资源节约和忧患意识,使公众、特别是领导者、决策者对国情有正确的认识,转变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第三,在不影响产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能够节约资本和物质投入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通过关税与非关税措施调节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出口规模,调控国内供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关税与非关税措施的运用空间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各种关税、非关税手段与国内税、出口退税等相关措施应相互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
  4、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农产品和原材料市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发挥了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全球定价权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解决交易主体进场交易少、新品种发展慢、法规制度等软环境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
  5、增加中国对国际市场价格制定过程的影响力。通过建立储备、抑制国内过热需求和不合理使用,增加对重要资源性商品进口的自我调控能力;对买卖双方市场的聚集力量进行对比,在合作与竞争中把握好分寸,争取最优惠采购价格;加大海外资源的控制力度,建立与重要资源性商品出口国之间的紧俏资源置换关系,实行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在强化国际定价权过程中实现双赢;改变进出口过程中的无序局面。
  6、建立资源储备,增强对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资源储备应走多形态的道路,既有产地储备,也有实物储备,更要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以更灵活、经济的手段,对中国供应不足的资源加以调配。在产地储备方面,加强资源勘探,建立一定数量的待建待采的矿产地,同时对已建矿山建立预留储量储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在实物储备方面,通过低息贷款、政府担保及其他优惠措施,鼓励民间参与储备。
  7、加强对出口的干预,保证国家经济利益。一方面,控制资源产品的开发和出口,保有一定数量以矿山形态存在的硬储备;另一方面,控制高耗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减少对能源原材料的进口依赖程度。
  8、进口渠道和方式多元化,分散和化解贸易风险。中国作为最重要的买家和卖家之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各类市场,发挥贸易的主导作用。增强国际采购中的控制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获得对相关资源的未来收益分配权和产品支配权;建立海外矿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资源储备基地,发挥其在稳定矿产品贸易供应中的基础作用和调节作用。
  9、探索更紧密的合作方式,保证海外供应。充分考虑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可供性和未来长期价格趋势,扩大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做好海外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和战术准备,争取将收购价格和投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保证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增强对资源的控制权。包括与资源富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行贸易、投资、工程、援外一体化战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进入资源富国;加强与其他资源消费国的战略合作。
  近段时间,国内钢材市场纷纷传扬:国家将对钢材产品出口的退税率再下调6个点,即由目前的11%下调到5%;同时,国家可能还将取消钢材的加工贸易。市场传闻再起,尤其是东亚地区十分关注。最近两岸钢厂加紧脚步急於赶在月底前,把货运至台湾。航商表示,包括烟台、青岛、天津、营口、日照、防城、上海、肖厝、马尾等港口均有钢品正欲装船出货,保守估计起码有逾10万吨的装船订单在市场上释出。业内人士说,最近大陆一窝蜂的出货动作可谓为非常时期,而在台湾钢厂手中拿到库存之后,可以想像的,对于后续买盘一定会有所影响,相对地,将造成市场货源一下子锐减,导致航商船期反而呈现供过于求问题,预估此一现象可能会有2个月时间之久,待库存消化至某一程度,才可望回到正轨运作。
  业内人士指出,钢材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钢材贸易商的影响不小,据悉即将出台的调整政策,其下调的幅度比上次还要大。去年5月1日实施的钢材出口退税政策,是由原先的13%降为11%,这是继4月1日取消钢坯出口退税后又一起针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今年则下调6%,这6个百分点对于钢铁业和钢铁流通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按照4000元/吨的销售额计算,出口退税下降6%,意味着企业减少240元/吨,而目前对于钢贸企业来说,本身盈利空间就很小,有的每吨的利润也只有30-50元/吨,当出厂价格高于市场销售价格的"倒挂"时,甚至还得亏损,因此出口退税的下调,钢贸企业面临的压力似乎比钢厂更大,从事钢材外贸企业。其经营难度就会增大。
  业内人士认为,钢材出口退税的下调,对钢材的出口肯定有影响,但各个钢材品种的受影响程度不大,经营螺纹钢、线材贸易商来说直接影响可能小一些,但其它钢材品种因出口退税下调而增加了出口难度,同样波及到国内的建筑钢材市场。
  近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建筑钢材的需求增大,韩国、新加坡、印度、加拿大、苏丹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等地从我国采购钢筋,而出口退税的下降,对建筑钢材出口同样受到影响,更何况经营建筑钢材的商家利润空间很小,基本无利可图,减少6%的退税率,应该说是一个较大的数额。
  一些钢贸企业经营者谈到,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会导致钢材出口减少,国内市场压力增大,价格产生波动。如果后期国际钢材市场价格坚挺,仍高于国内市场,那么钢厂依然有出口积极性,并不会成为抑制国内钢材出口的决定因素。但是,一旦国际钢材市场价格波动,或者与国内市场接近,使得钢材出口变成无利可图,这样钢厂自然会减少出口规格或者停止出口,而贸易商则会加大进口力度,改变目前钢材净出口的格局。由此而来,用于出口的这一块资源就得在国内市场消化,从而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钢贸企业的经营者最不愿意看到的这种状况又将重现,为此而感到担忧。经营者预测,下半年国内的钢材出口量减少是极有可能的,能否继续实现净出口,已很难肯定。
  然而,也有不少经营者认为,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内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工作的实施。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公司,基本可能承受。与其不同的是一些中小型厂家,出口产品的档次较低,大都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其影响则更大,面临更大的市场激烈竞争,最终将通过兼并重组,使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一些落后产能必然遇到淘汰。这有利于《钢铁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我国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国内钢材市场的供需平衡和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从长远看,其有利效应将得到显现。(大非,Mysteel.com资讯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