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季度宏观经济走势

2006-05-0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GDP依旧高飞 物价仍会低翔
    二季度经济仍将持续增长
    提高资金价格应成调控首选
    不久前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让人大跌眼镜,在这种高GDP增长、低物价增幅的态势下,二季度经济走向将会如何演绎?
    综合此间权威人士的观点,今年二季度,GDP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而CPI增幅有限,仅为1.5%左右。但中长期面临的是通胀还是通缩压力,专家们意见不一。不过,针对当前过热苗头显露、产能过剩加剧、内需尤其是消费动力不足的形势,这些专家均建议提高资金价格抑制高投资。
    经济高增长仍将持续
    一季度GDP增长10.2%,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不少国外投资机构为此调高了对2006年我国GDP增速的预期。尽管发改委日前出台对煤炭、铝、铁合金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央行也提高贷款利率,但专家们认为,二季度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比一季度低还是高,专家们则意见不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独家提交本报的报告预计,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GDP增长9.8%左右,受调控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略有回落,同比增长27%。从三大需求来看,二季度投资仍将快速增长,但增幅会有所放缓。在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刺激内需政策的作用下,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从外需来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以及国内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措施等因素,将使外贸进出口仍将延续出口增速适度放缓、进口增速加快的态势。
    而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教授宋国青看来,二季度GDP增速将继续走高,达到10.5%,投资还将升温,预计增长33.5%。他认为,投资增速低于15%,将导致通货紧缩,而高于30%就过热了。尽管央行提高了贷款利率,但目前资金价格仍然偏低。
    通胀还是通缩
    未来价格走势如何,是通胀还是通缩?对此,两种声音都有,但对近期价格走势,专家的看法基本一致:CPI仍将在低位徘徊。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专家王小广认为,通缩压力在加大。如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的回升态势,将意味着下期的产能过剩压力会更大,进而会使通货紧缩难以避免。反通缩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继续适度抑制投资增长的同时扩大消费。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判断,近期经济不会步入通货紧缩。目前,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依然维持在低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期货币供给量增速过低的结果。
    随着近期货币供给持续增长,货币宽松对消费物价的推动作用将在未来6个月持续显现。同时,资源价格上调将推动CPI上涨。成品油、水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存在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他预计,短期内,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将温和上升,2006年全年保持在2%的水平。
    对于短期的物价走势,北大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心调查了13家国内外机构,这些机构基本认为二季度CPI将同比增长1.5%左右,看高者最高预计增长1.8%,看低者最低预测增长0.9%。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专家徐连仲分析说,从价格上涨的品类来看,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将会有所减小,但减小的幅度不会很大;服务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因各地疏导公共服务价格矛盾措施出台数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大;水、电、燃气、车用燃料等价格会因资源价格改革措施陆续出台而上涨;其他类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会很明显。
    抑制投资需提高资金价格
    专家们在预计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良性运行局面的同时,认为经济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如出现过热苗头、产能过剩情况在恶化、国际收支不平衡、内需尤其是消费动力不足等等。
    范剑平建议,防止投资反弹的宏观调控政策重心应当放在调整投资要素价格上,主要用市场的、经济的手段进行调控,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一要适当提高资金价格,综合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微调国内基准利率水平,并适当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缓解公开市场对冲压力,适度收紧货币流动性;二要规范建设用地价格管理;三要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理顺投资品价格结构,促使加工工业投资降温。
    为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他建议,可适当减少国内企业到国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的规模,尽快放开国内股票市场发行新股;尽快推出QDII,允许国内合格的投资机构从事境外证券投资;同时加快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建设,适当增加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变外汇储备为商品储备,为降低国际重要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创造条件。
    
    聚焦二季度宏观经济走势
    ◇ 初步预计,二季度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9.8%左右,CPI增幅约1.5%
    ◇ 建议适当收缩货币供应,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 努力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可适当减少国内企业到国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的规模,尽快放开国内股票市场发行新股,尽快推出QDII
    ◇ 进一步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和手段,提高外汇冲销的效率,借鉴国际惯例,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加强外汇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操作
    ◇ 合理调整要素价格,适当提高资金价格,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引导民间资金流向铁路、公路、港口、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新农村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建设项目
    2006年二、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预测表(%)
    
    增速将适度放缓 抑制房价过快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2006年一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处于高增长平台,GDP增长速度、投资反弹压力和外贸顺差超出普遍预期。经济运行总体上表现出:“三快”(工业、外贸和效益)、“三稳”(消费、物价和外资)和“三偏快”(投资、信贷、顺差)的特征。但是,当前国际收支失衡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货币信贷过于宽松的态势有所发展,投资反弹压力增大,房价等资产价格上涨的矛盾比较突出。初步预计,二季度,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适当收缩货币供应,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经济增速高于预期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3313亿元,同比增长10.2%,略快于上年同期9.9%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速高于预期主要是投资强劲增长和外贸顺差增长加快。经济增长没有出现事先普遍预期的稳中回落走势,这预示着此轮经济增长周期将在高位平台持续较长时间。经济增长非常平稳,各季度之间的增速波动很小;高增长伴随着低通胀,而且出现了物价水平先于GDP回落的现象。一季度,经济运行表现出“三快”、“三稳”、“三偏快”的特征:
    “三快”
    一是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822亿元,增长16.7%,增幅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7.6%,增幅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14.7%,增幅同比放缓1.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由2005年的1.8个点扩大至2.9个点。重工业增长加速表明经济依然处于扩张期。
    二是企业、政府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1.32,比去年同期提高8.63点。当然企业效益分化比较严重,从所有制来看,私营、集体、外商及港澳台商和股份制企业利润分别增长48.5%、32.6%、26.9%和22.4%,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增长9.2%;从行业来看,利润增幅居前三位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分别增长96.5%、87.7%和64.5%。但是,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3.3%,化纤行业下降20.5%,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98亿元。此外,一季度政府财政收入9300亿元,增收1517.6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94元,实际增长11.5%,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
    三是外贸进出口继续快速增长。一季度,进出口总额3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73亿美元,增长26.6%,增幅回落8.3个百分点;进口1740亿美元,增长24.8%,增幅提高12.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而进口增速回升符合普遍预期,但是出口增速回落的幅度低于预期。
    “三稳”
    一是社会零售消费额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40亿元,同比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三是外商直接投资小幅增长。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42亿美元,增长6.4%。
    “三偏快”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加快4.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08亿元,增长29.8%,增幅加快4.5个百分点;农村投资2300亿元,增长18.1%,增幅加快5.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793亿元,同比增长20.2%,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对于投资增速出现反弹事先有比较一致的预期,但接近30%的幅度超出大多数人的预计。
    二是信贷规模增长偏快。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新增贷款已经占到全年2.5万亿元贷款增长目标的一半以上。尽管新增贷款以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为主,但是贷款强劲反弹,使我国出现“宽货币、宽信贷”的局面,给投资反弹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
    三是外贸顺差增加偏快。一季度,外贸顺差233亿美元,同比增加67.3亿美元,增幅高达40.6%。顺差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外部经济失衡,使得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货币政策非常被动。
    流动性过于宽松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连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新形势,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截至200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高居世界第一位。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562亿美元,其中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仅为375亿美元,另外有187亿美元的非正常资金流入。
    国际收支失衡,首先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今年我国仍将有较大规模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并会继续出现在贸易和投资背景掩护下的外国资本流入问题,国际社会不断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次,大规模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贸易摩擦频发。针对我国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特别是个别发达国家刻意把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我国外经贸活动中的非经济因素风险加大。第三,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为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埋下了隐患。第四,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造成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
    社会资金流动性过于宽松,银行贷款投放过猛。
    一季度,银行体系由去年的“宽货币、紧信贷”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的局面。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2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渠道发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较快。前3个月外汇储备增加562亿美元,导致3月末外汇占款余额超过7.6万亿元,同比增长35%,比年初增加5821亿元。
    一季度,不仅货币供应量延续了2005年下半年较快增长的势头,而且银行贷款也出现了快速增长。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8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已经超过全年信贷控制目标的一半,按照目前贷款投放的速度,今年全年贷款增加额可能超过3万亿元,远远超出2.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当然,从贷款结构来看,新增贷款主要以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为主,而居民消费性贷款以及中长期贷款增长较慢。一季度,居民户贷款增加1669亿元,同比多增40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多增51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加6321亿元,同比多增32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04亿元,同比多增1911亿元。
    当前出现的信贷增速加快现象可能是趋势性的。一是实体经济贷款需求较高。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一季度,65.2%的银行反映贷款需求比上季增长,反映下降的比例仅为7.6%。二是资本充足率对信贷的硬约束弱化。2004年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后,由于当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够高,一度对商业银行的放贷起到了限制作用。但是,2005年商业银行通过充实资本金等措施,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这是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明显增大。
    尽管近年来国家针对投资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速依然较高,反弹压力有所增强。一季度,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增幅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比2005年全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投资反弹的压力很大,首先体现在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2005年12月份开工较多,新开工项目数和计划投资额增速都明显提高,今年一季度,又增加了不少,新开工项目33411个,同比增加10635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万亿元,同比增长42%。
    其次,从资金到位情况看,一季度投资到位资金17544亿元,同比增长35.6%,比投资完成额增速高出5.8个百分点,到位资金额比投资完成额高出51.1%,这说明投资资金来源比较宽裕,预示着投资反弹的压力很大。
    此外,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42%,国内贷款增长33.2%,利用外资增长28.7%,自筹资金增长43.6%。几个主要资金来源增速都很高。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增速提高,与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信贷资金增速加快有直接联系。从资金宽松程度看,投资增速反弹压力也在增大。
    货币供应宽松所积累的涨价压力导致房价不断攀升。
    根据各国的经验,在本币汇率升值背景下,如果货币供应过于宽松,积累下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在消费价格上表现出来,必然会将价格压力转向资产价格。去年以来,货币供应持续宽松,由于消费品价格受供大于求格局的限制,上涨幅度有限;又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股市不景气,因此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一季度,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同比上涨5.5%。新建商品住房同比销售价格上涨6.3%,其中,经济适用房、普通住房和高档住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4.4%、5.6%和7.9%。同比涨幅超过10%的有3个城市,分别是:大连15.6%,呼和浩特14.4%,深圳10.4%。
    当前,要格外警惕国际资本投机我国房地产业。自2002年之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行业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投机领域。外资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以房地产基金为主,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凯德置地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外资除了通过直接购买国内的不动产或从事房地产开发之外,还通过向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方式投资国内的房地产业。尤其是2005年国家采取紧缩房地产信贷政策后,国内房地产公司纷纷转向利用境外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根据我国现行政策,外资企业举借外债的管理政策较内资企业松,外资企业可以在批准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差额内允许自由举借外债。为了方便境外融资,很多内资房地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外资化。人民币汇率升值背景下,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国际资本可以通过投机国内房地产和汇率来赚取双重利润,它不仅对我国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进一步加剧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也与我国房地产投资结构不合理存在很大关系。近两年来,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长缓慢,2005年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8%,2006年一季度同比仅增长2.6%;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比例由2004年的4.6%下降到2005年3.6%;2006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2.2%。从统计角度看,经济适用房开发比例下降是造成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求矛盾紧张,是造成广大居民对房地产价格意见较大的主要原因。
    二季度增速将适度放缓
    二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较好。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好于预期。近来,主要国际组织上调了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将实现4.9%的增长,较2005年9月份4.3%的预测调高了0.6个百分点,这将是全球经济连续第四年以4%以上的速度实现增长。2006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调高,是因为对于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增长预期都已经调高,同时日本经济前景也大大改善,对于欧元区经济发展前景也更加充满信心。当然,居高不下的油价、利率的上涨以及汇率的不稳定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次,国内经济增长环境良好。一方面,一季度的经济走势再次表明,此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特点就是经济增长波动性小、高位持续时间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货币信贷以及投资增长偏快,政府将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通过抑制投资、调整产能过剩的产业政策、上调贷款利率等货币紧缩政策以及其他财政、土地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针对性的微调,使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更加健康的态势。此外,各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保持较强的拉动作用,供给条件不断改善,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第三,从供给来看,生产保持加快增长。一是农业播种面积的小幅增加,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二是在投资适度减缓、企业利润两极分化、资源品等要素价格上调加大企业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下,工业生产增速适度回调。三是第三产业增长将低于二产,当然对于三产的统计仍然存在低估的技术性问题。
    此外,从三大需求来看,内需保持稳定,外需增速趋缓。在投资规模庞大、新增项目大幅增长,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依然强烈,企业效益比较好等情况下,二季度投资仍将快速增长,但在相继出台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产业政策,上调贷款利率等适度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投资增速将会有所放缓。在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刺激内需政策的作用下,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从外需来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以及国内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措施等因素,将使外贸进出口仍将延续出口增速适度放缓、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
    综合国内外经济环境、供需状况以及上年同期基数等因素,初步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水平增长,但增速适度放缓,GDP增长9.8%左右。国内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供过于求的状态,但在资源品价格改革以及部分公共产品涨价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价格有望小幅回升,二季度CPI将增长1.5%左右。主要经济指标预测详见下表。
    建议适当提高资金价格
    努力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是长期性结构性矛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汇率调整是缓解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还需要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合。一要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步伐;二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快调整引进外资的产业政策,高度警惕跨国公司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恶意收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三要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增长过快的产品要通过国内政策调整主动调控出口规模;四要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止“零地价”、低地价、地方税先征后返和其他不适当优惠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五要适当减少国内企业到国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的规模,尽快放开国内股票市场发行新股;六要尽快推出QDII,允许国内合格的投资机构从事境外证券投资;七要加快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建设,适当增加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变外汇储备为商品储备,为降低国际重要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创造条件。
    适度抑制外汇储备继续过快增长,减轻外汇占款压力。
    适应新形势变化,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变“宽进严出”的政策取向。要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对外汇储备进行适度分流。改革结售汇管理,逐步从强制结售汇过渡为意愿结售汇,逐步放松各市场主体持有外汇的比例,充分发挥中资企业和外汇银行的两级“蓄水池”功能。推动国内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有序可控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要进一步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和手段,提高外汇冲销的效率。在对冲外汇占款方面,除了已有的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外汇掉期操作等手段外,还可借鉴国际惯例,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加强外汇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基金一部分来自国家外汇储备,另一部分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通过外汇平准基金的重要调节杠杆,在央行与外汇市场之间设置缓冲的屏障,弱化外汇储备与国内货币量变动的直接联系。
    合理调整要素价格,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宽松的货币环境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主要是资金驱动型,要有长期监控投资膨胀的政策准备。防止投资反弹的宏观调控政策重心应当放在调整投资要素价格上,主要用市场的、经济的手段进行调控,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一要适当提高资金价格。综合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微调国内基准利率水平,并适当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缓解公开市场对冲压力,适度收紧货币流动性。二要规范建设用地价格管理。通过“招拍挂”方式增强土地交易的透明度,严格土地规模管理,通过土地控制投资规模是2006年投资管理的重点。三要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理顺投资品价格结构,促使加工工业投资降温。
    引导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薄弱环节。
    目前,一方面,由于储蓄利率较低,债券包括国债发行规模有限,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因而社会资金比较宽裕但缺乏投资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急需的薄弱环节又缺乏资金。然而,与投资过快增长相伴的是大量低效甚至无效投资项目的上马。如果都是高效投资,能够形成有效供给,并拉动社会需求,那么这样的投资快速增长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是需要的、合理的。因此,投资管理要堵疏结合,顺应社会资金宽松的客观形势,通过体制改革,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金流向铁路、公路、港口、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新农村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建设项目,对于那些社会发展急需而收益较低的项目,可考虑政府贴息支持。充分利用当前政府财力较好、社会资金宽裕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同时,这样也可以减缓民间资金过于集中于房地产、加工工业的投资压力。
    继续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膨胀。
    当前,价格监控的重点应当放在房地产价格等资产价格方面。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责任。一是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的收入中有适当比例用于廉租房建设;二是明确加大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规模的要求,从土地供应和其他配套条件入手,改变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规模持续下降的局面。优化经济适用房销售办法,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销售给中低收入居民。三是多渠道监控国外房地产基金收购我国不动产和房地产行业利用外资的新动向,特大城市和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要展开专项重点调查。四是加强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协调配合,统一部署调整住房结构,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供应,并加强商品房市场空置率、价格走势等方面跟踪监控。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
    参加讨论:祝宝良 王远鸿 张永军 牛犁 祁京梅 周景彤 李若愚
    执笔:范剑平 张永军 牛犁
    
    防止出现第二轮投资过热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副题
    3月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项指标增长拒绝调整,出现强劲反弹,特别是信贷和投资的显著扩张,使经济再现过热苗头。如果这种反弹持续到第二个季度,那么可以判定经济将出现“十五”以来的第二轮过热。所以,要继续执行前期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是把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其中土地闸门更为关键,抑制地方政府“逆市场”调节的投资冲动,使投资以及整个经济保持顺势温和调整的态势,让市场的内在调整在经济结构优化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从而使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协调较快的增长态势。
    如果经济出现第二轮过热,累积的生产过剩问题和通货紧缩问题将使“十一五”中期以后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变盘”的概率加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受到很大的威胁。
    经济有再度过热苗头
    当前宏观经济最显著的变化是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反弹,带动经济高位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3313亿元,同比增长10.2%,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均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1615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8498亿元,增长8.7%。
    这是在出口增长有所放慢特别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反弹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投资的迅速扩张再次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1-3月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增速快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比上年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反弹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信贷调控政策的放松,使一季度信贷投放明显偏快。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即新增贷款量增长了70.4%,新增量及其增长率都超过了2004年一季度,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季度的信贷投放量超过了全年计划贷款规模的一半。去年中期M1增长和贷款增长均偏低,适当放松信贷政策是合理的,但现在看来,这种放松有些过度。二是前两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压抑了一些拟建和在建项目的投资实施。这些拟建和在建的项目并没有消失,投资冲动只是被暂时压抑了,特别是2003年至2004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相当多,政策的适度放松特别是土地政策的放松和地方的各种"变通对策",使压抑的投资需求再次释放。2003年新开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54.7%,2004年一季度为67.4%。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放慢为24.5%,实际的投资完成额也被明显压抑。因此,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反弹与这部分投资能力再度释放有相当大的关系。三是受“十一五”规划新的投资冲动的影响。就很多地方政府来讲,执行“十一五”规划就是加快启动“十一五”的项目投资。我们认为,许多地方的{“十一五”规划是在高增长条件下制订的,因此也是一个高投资规划。全国投资是不是过度,特别是许多制造业产品是不是将出现严重过剩,地方上考虑很少。只要有投资就有增长这样的发展观并没有实质变化。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宏观经济在逐步呈现周期性调整的趋势,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增长在放慢,出口增长在放慢,消费也有所放慢,一些地方投资增长调整力度较大,但近期地方政府出现的明显“逆市场”取向的投资冲动,使这种调整被大大的延缓,经济增长出现该调不调的新情况,这对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特别是市场调整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低效率投资和低效率供给无法淘汰,加剧了总量上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以及累积的结构性矛盾。
    不过,仅凭一季度的数据还不能判定第二轮投资过热已经形成,我们更倾向于这样的看法,即目前投资加速增长是一次强劲的反弹。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2005年投资是前低后高,即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的基数较低,这主要是由于2004年同期增长过高,达到4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8%。这导致今年一季度投资反弹力量较大。二是从投资增幅及新开工项目总计划投资等指标看,目前的投资增长是偏高,还没有达到过高的水平。今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为29.8%和42.0%,比2004年同期的47.8%和67.4%分别低18个和15.4个百分点。而且尽管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明显偏快,但这与去年同期基数极低有关,去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仅增长1.5%,这是由于前期宏观调控压抑的结果,最近明显释放。三是一季度投资增长占全年的投资比重一直较低,基本在12%左右,一季度投资的偏高增长并不足以说明全年会继续保持偏高增长。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信贷明显扩张是事实,投资增长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均出现强劲反弹,要注意2004年的投资过热是在2003年逐步酝酿的,特别是当时新开工项目增长极高,因此,要继续坚持前期的适度抑制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抑制新开工项目投资的过快增长。可考虑这样的货币调控措施,一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升息,可采取“贷款多升、存款少升”的办法,如存款加息0.25个百分点,贷款加息0.5个百分点。同时,要继续执行偏紧的土地供应政策,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投资增长。
    出口高增长难持续
    3月份出口增长出现了强劲的反弹态势,顺差扩大,一些人认为去年以来的“高出口低进口”态势将持续,顺差将持续扩大。今年一季度顺差达233.1亿美元,尽管这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5%,但这是在去年和前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相对于去年同期是明显下降的。因去年下半年顺差基数较高,将会使今年顺差快速增加的态势难以持续。我们认为,出口的强劲回升不一定能持续,2005年四季度以来出现的出口增长调整趋势可能难以改变。
    一是一季度出口增长相对于去年同期是明显回落的,与去年全年的增幅比也在回落。今年一季度出口总额创月度历史新高,达78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6%,比上年同期回落8.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增幅也比上年同月回落4.5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的28.4%回落1.8个百分点。二是多数主要出口产品金额增长自四季度后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走势。如轻纺工业品出口增长明显趋于放慢,前两个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分别增长14.9%、15.5%和16.0%,分别比上年同期放慢8.3个、12.5个和11.9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一些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也显著回落,如1-2月累计,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分别增长23.1%和17.3%,进入近几年来的偏低增长区,前几年月度增长均在30%至40%之间,这两类产品不仅出口增长放慢,而且进口增长放慢得更为明显,今年前两个月这两类产品的进口分别仅增长了12.9%和9.9%。这显示前期加工贸易的高增长也在降温。相反,进口增长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主要是因为为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和实施“十一五”规划中的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将增加对国外设备特别是大型装备的进口数量。因此,今年的贸易顺差将有所缩小。
    通缩压力在增大
    尽管一季度GDP增长同比和环比均有所回升,但物价却继续走低,即在增长反弹的同时通货紧缩压力却在加大,在一些人看来这有些不可思议。GDP增长10.2%,物价增幅仅1.2%,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对此要高度重视,2、3月份在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均明显反弹的情况下CPI增幅连续处于1%以下,这也许有时滞的作用,但造成这一不对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前期的投资持续偏快或过热所引起的产能集中释放所致,如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的回升态势,将意味着下期的产能过剩压力会更大,进而会使通货紧缩难以避免。
    所以,当务之急在于继续控制投资总投资扩张、优化投资结构,使投资增长回落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水平-15至20%,同时,以扩大消费来部分抵消投资和出口增长回落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下的物价温和增长。在目前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小,即使GDP再次明显加速也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原因就是总供给增长速度远大于总需求的增长速度,但却会出现经济增长的更加失衡,投资的再次过度增长将使增长方式转换更为困难,也为更长时间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埋下隐患。总之,反通缩的最好办法就是继续适度抑制投资增长的同时扩大消费。
    课题组长兼本报告执笔人:王小广
    参加讨论:樊彩跃、李军杰等
    
    今年物价上涨动力不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较为平稳的上涨势头,上涨幅度在1.5%左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较2005年将明显缩小,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8%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左右。
    全年上涨动力不强
    虽然今年一季度价格上涨动力略微有所增强,但环比折年率涨幅仍然在1%左右,说明消费价格上涨的动力仍然较弱。这样的变化态势将会对2006年未来时期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看,同比与环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更大。近几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3%左右,但根据我们计算出的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曾经一度处于下降通道。说明工业品出厂价格价格上涨的动力也很弱。
    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来看,同比与环比数据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近几个月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6%上下,根据我们计算出的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涨幅,与同比数据相差不大。说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上涨的动力相对较强。
    由于环比涨幅的变化领先于同比涨幅的变化,而近几个月消费价格的环比涨幅明显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环比涨幅甚至一度出现负值,因此,2006年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惯性动力不强,只有生产资料购进价格走势较强。
    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2005年GDP增长率仍然保持略高于9.5%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从2006年GDP增长的情况来看,也将会保持接近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由于GDP增速大体等于潜在GDP的增速而且将继续保持这种状态,GDP增长率缺口基本保持不变,这意味着社会总需求也保持比较快且稳定的扩张势头。因此,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角度来考虑,2006年价格应该保持较为平稳的变化态势。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加快对价格上涨形成支撑,但货币流动性降低值得注意。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进入2005年四季度之后,货币供应量M2保持17%以上的较快增速,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当前货币增速加快,将对名义收入增加和价格上涨形成支撑。有的经济学家据此认为,通货紧缩的阴云已经散去。
    笔者以为,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对价格上涨形成支撑,是有道理的。但是,当前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虽然加快,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加快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引起的。因此,在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同时,货币流动性却在降低。表现在M1和M2增速上,就是M1增速与M2增速差距明显拉大;表现在货币流动性上,就是M1/M2比例趋于下降。因此,广义货币M2增速的加快,在汇率升值和实际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资产价格及生产资料产生影响,向消费价格传导的程度不大。
    粮价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但是,自2004年四季度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基本上保持下降趋势,与社会总供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消费价格受到了粮食等食品价格的影响,而以粮食价格为主导地位的食品价格的变化,受到了粮食供给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供给因素的冲击,这需要从国内粮食的供求平衡和国际粮食价格的变化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研究。
    2003年以来我国消费价格一直受以粮食价格为主导的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5年尽管不少地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但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保护,全年粮食产量48401万吨,比上年增加1454万吨,增产3.1%,粮食供求状况进一步好转,使得粮食价格出现了小幅度下降,并带动禽肉等副食品价格出现下降。
    但是,2005年世界粮食产量出现了小幅度的减产。与此同时,世界粮食消费量将继续增长。FAO预计,2005/06年度世界粮食消费量预计将达到20.2亿吨,较2004/05年度的预期水平增加1000万吨,其中食用粮食消费量预计较2004/05年度增长1.3%至9.83亿吨,其中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全球谷物库存预计将会减少。2005/06年度世界粮食贸易量预计较2004/05年度水平减少3%至2.36亿吨水平。
    按照上述情况来分析,虽然国内粮食产量确实增产,但2005年增产幅度不大,加之受世界粮食产量尤其是世界可贸易粮数量下降的影响,世界粮食价格出现坚挺的走势。因此,近期国内粮食价格由缓慢下降的态势转变为轻微上升的态势,对消费价格上涨的推动力有所增强。
    根据农作物种植意向抽样调查,2006年夏粮播种面积增加1.4%,秋粮播种面积增加0.4%,早稻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夏粮有望继续获得较好收成。如果夏粮产量继续增产,那么粮食价格疲软的走势就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人民币升值减弱国内涨价压力
    2005年下半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近期因伊朗核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连创新高,上周末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突破75美元大关,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6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接近75美元。另外,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由于生产资料的国内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大,国际价格上涨将传递到国内价格上。
    考虑国际价格对国内的影响,要注意汇率变动的中介作用。由于从2005年7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日元和欧元等主要货币升值,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总体升值幅度并不大,与升值前的2005年7月21日相比,2006年4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3.2%,兑日元、欧元和港币分别升值7.2%、1.2%和2.8%;兑日元的升值幅度稍大一些。人民币升值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没有明显显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外贸顺差一直保持较大规模,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呼声又大了起来。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进一步增大,对调节外贸不平衡状况的影响将加大,对国内价格的上涨也将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会减弱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向国内的传递作用。
    服务价格是涨价主要动力
    对2006年价格上涨将起到推动作用的是,国家已经明确2006年将进行资源价格的改革,但其影响在上半年还只是体现在对价格预期的影响上,实质性影响应该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源价格属于国家定价或指导价的范围,除了已经进行的天然气价格调整和成品油价格调整之外,至今还没有出台其它更多的具体措施。因此,尽管企业居民都对资源价格的上调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预期,但资源价格改革的影响将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考虑到资源价格对消费价格的影响需要一个传递过程,而且传递过程中还要受到消费品供求平衡状况的影响,所以,资源价格改革对消费价格的直接影响较小。虽然间接影响要大一些,但在2006年难以明显体现出来,至少在2006年上半年还不会体现出来。
    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2003年以来,服务价格上涨一直对消费价格的上涨形成推力,近期取代粮食价格成为主要推动因素。虽然如此,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原因在于,我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由于2004年二、三季度价格上涨势头较猛,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担心价格上涨幅度过高造成价格的轮番上涨,出台了有关价格调整的限制性管理措施。2004年四季度之后,虽然CPI涨幅明显回落,具备了进行服务价格调整的条件,但从全国来看,此后出台的涨价措施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属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调整这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客观上确实需要慎之又慎。另一方面,这些商品和服务又是与其它商品价格关联程度较大的商品,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及时随供求进行调整,价格的传导就会受到阻力,价格上涨的压力难以传导到下游产品。
    由于上述原因,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将会利用价格上涨压力不大的有利时机,适当调高一些服务价格,化解成本上涨和供给紧张的压力。
    上面分析了影响价格变化的各项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都是单项因素,这些单项因素的共同影响究竟将导致价格出现怎样的变化,需要将他们的影响用某种方法合成起来。为此,我们尝试开发了消费价格的先行指数。
    价格先行指数的变化显示,伴随着工业生产增速、居民收入和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加快,2005年上半年消费价格先行指数一度有所上升,但此后又开始回落。根据1995年以来消费价格先行指数领先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半年左右的经验,2006年消费价格涨幅上涨的动力依然不强。(执笔:张永军)
    
    如何解决解决产能过剩
    特约撰稿 李军杰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水泥、焦化和铁合金等行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并宣布还将出台其它一系列相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尽管官方明确指出本次投资调控的主要意图是淘汰落后产能,调整投资结构,而不是简单的政策性紧缩,但可以断定,这次调控政策的出台是对一季度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速度继续快速增长的政策性回应。
    投资驱动不可持续
    本轮经济增长周期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不是由消费来最终消化以往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而是以新的、更大规模的投资来消化以往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即所谓“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
    它的根本特性在于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城镇化和重工业化所引导的巨量投资,而不是居民消费。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不可持续:对投资而言,在投资建设期内,它是消费,会创造需求,但是1-3年的投资完成之后,它就是生产能力,届时它创造的不再是需求,而是更大的供给。可以说在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产能过剩是常态。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某些过剩行业的进一步投资扩张。少数地方出现落后项目又在死灰复燃的情况,某些产能过剩领域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可以说,本次投资调控实际上是国家宏观调控部门针对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应急性解决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重点淘汰落后产能。
    目的在“调”不在“压”
    概括的讲,本次调控措施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行业结构调控政策必须借助于市场才能落到实处。控制新增产能相对容易些,只要政府有关部门能按照行业准入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和依法办事即可奏效,但对现有的落后产能进行治理整顿的难度却很大。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趋升的情况下,无论是新增产能还是落后产能,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甚至在现实中还出现了落后产能企业以次充好,挤占产品市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很难将其淘汰出局。
    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政府部门严格执行环保、质检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将落后产能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其实际的生产成本,在这个基础上,利用价格机制将其逼出市场。
    但是,在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投资,哪怕是过剩的投资,本身就会对市场产生需求,再加上基于这种需求假象所产生的盲目乐观的市场预期(甚至这个行业结构调整政策本身就会产生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市场预期,因为一部分落后产能在理论上要被淘汰,总供给能力将会下降,因此价格“应该”上涨),可以预见在短期内,在25%-30%的较快投资水平的支撑下,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领域价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很小,从这个角度看,对落后产能的价格逼出机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令人怀疑。
    其次,这次投资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调”,而不在于“压”。目前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由于国际市场景气的不确定性,出口增长存在着较大变数;在医疗、卫生和社保改革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消费一直启而不动。在出口靠不住,消费快不了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大力压缩投资水平的可能性不大。否则大量过剩的产能由于找不到出口,就会引发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因此,尽管这次投资调控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部分过剩行业的过度投资,但政府不会轻易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政策。把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完全指望这个行业结构调整政策彻底解决投资过剩问题。
    鉴此,短期内投资调控政策的重点可以放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控制产能的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但仅仅依靠结构性调整政策解决不了基于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内在根本性矛盾。因此,为了从本源上解决问题,从长期看,防止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市场消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中证网)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