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2006-05-0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一季度数据警示:我国经济结构性过热已出现
  今年第1季度,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GDP同比增长10.2%,明显高于去年同期9.9%的增速。特别是与人们的普遍预期相反,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回落,反而出现加速之势。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在拉动经济的三大需求因素中,消费的增长比较平稳,经济增长加速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拉动的,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08亿元,增长29.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793亿元,同比增长20.2%,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而投资的加快增长又与货币供应偏多和贷款投放偏快有关。1季度末M2增长18.8%,与2004年同期相接近;1-3月新增贷款12500多亿元,超过全年计划控制目标的一半。
  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了第1季度的经济形势,提出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和控制货币信贷投放的政策措施。会议强调,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二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防止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快增长。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措施,稳定住房价格,调整住房供给结构。三是控制货币信贷投放。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问题,保持金融稳定运行。四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整和改造。五是推进对外贸易方式转变。六是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七是切实做好关系群众利益的工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中国投资协会秘书长张汉亚表示,从统计数字看,目前投资出现了过热苗头,但尚不足以影响投资的总体态势。中央有关部门目前已经派出工作组,赴地方检查投资项目,以研判是否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
  专家指出,刚刚公布的今年一季度GDP数据,确实有点超出市场的预期。观察一季度经济数据,有两大鲜明特征:一是经济沿袭了传统的增长方式,外贸进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二是经济结构性过热特征明显,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及信贷增长异常强劲。因而,今年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平抑经济结构性过热,以防止经济冷热不均的矛盾更加突出。专家同时强调,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过热又伴随着一些经济指标的"过冷"--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指标处于低位及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等,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似乎难以改变。目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过热及局部性过冷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外汇风险导致市场利率过低及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等因素引起的。由此,又产生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信号混乱。中国经济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如何降低因贸易顺差及资本流入增加等因素导致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如何化解因外汇风险压低市场利率的金融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控制信贷)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等。事实上,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过热及局部性过冷之间的突出矛盾,不仅有源于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全球化的突出影响,而且还有来自外部的经济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传递的巨大影响。因此,处理或平衡好这些关系,将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从GDP10.2%的增速还不能得出经济过热的结论,当前仍处于平稳较快的状态,主要是投资偏快。一季度投资增长速度比2005年的数据要高,说明投资反弹的压力在加大,主要是新开工项目数量比较多,投资规模也很大,这造成下一步投资增速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范剑平建议适度微调宏观调控政策。但他认为问题没有严重到需要出台严厉的措施,预期中国人民银行会在货币政策上稍有调整,以控制一下信贷投放节奏。
  王建认为,一季度我们的CPI只有1.2%,前三个月CPI是从高到低往下落的曲线,表面上看中国仍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中,今年的增长速度还会在9%以上,物价水平也不会有非常明显的攀升,但是这样的一个增长态势仍然是蕴含很大的问题,生产过剩的问题,实际上到目前看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还处在设备投资扩张当中、设备安装当中,这些项目并没有完全形成生产能力的投放,生产能力的投放肯定还在后头,今年还有一部分生产能力还会继续投放,但集中投放期大概是在2007年,我们可能仍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生产过剩威胁。另外就是我们现在是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速度,这个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出口到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大的难题,美元现在非常不稳定,如果说外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拉动经济增长,那么美元泡沫肯定形成非常大的影响。
  王小广认为,按现在的趋势,今年GDP增速肯定不会低于10,但这样下去是有很大问题的,比如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等,最后会付出很大代价。至于是否要出台新政策,还要观察第二季度的情况。
  知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分析认为,从长远看,10.2%的数据还是令人担忧的。他表示,最合适的GDP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9%以内,不要超过9%。张卓元分析,促成当地政府追求GDP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干部的考核制度。在以GDP为中心的干部考核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他说,当前怕的不是速度大幅度掉下来,而是投资反弹、速度继续居高不下、粗放扩张等问题。他强调,"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放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目前我国的高投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主要是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工业化。我国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正从原来的轻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重工业化需要有大规模的投资,所以我国的投资是很旺盛的。其次是城市化。工业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除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其过程中还会刺激储蓄的上升,而储蓄和投资是正相关关系。城市化表面看起来是人口的转移,其背后则是投资的积累。第三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通过两方面影响投资: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使我国有了大量非国有的投资主体,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很高,这几年我国的高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非国有企业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之后,老百姓突然面临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为了应付不确定的世界需要储蓄,或者节约一些钱买股票、买保险,或者是存到银行买外汇,这些钱最终大部分都会转化成投资。李扬同时指出,虽然当前我国仍要保持稳定的高投资,但在投资领域上,仍要有所取舍。下阶段投资应主要集中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以及住宅建设三大领域;发改委重点强调的产能过剩领域不能投资。
  分析认为,从国内形势来看,今年的经济情况比较稳定,正在进行的体制调整和政策调控会继续发生作用,只要不是反应过度,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现有的增长态势还会继续保持。据此,对第2季度和上半年的经济走势,判断和预测是:GDP增长10.0%、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0%、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0%、出口增长25.0%、进口增长25.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5。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春季报告预测今年我国GDP增长率将达到9.6%,完全有把握实现中央提出的增长8%左右的目标。报告认为,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10788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0%和21.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52.7%。预计2006年进口总额将达7974亿美元,增长率为20.8%;出口总额将达8874亿美元,增长率为16.5%。全年将有将有9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最新完成的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钢材价格呈先降后升走势,预计二季度将以平稳回升走势为主。
  二、贷款利率上调 央行发出紧缩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中国人民银行27日召开"窗口指导"会议,要求金融机构在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中把握信贷投放进度,防止大起大落。同时,调整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并防范利率风险。央行表示,召开这次"窗口指导"会议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把好信贷"闸门",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投放,优化贷款结构。会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强调,要注意把握信贷投放进度,防止大起大落;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持续稳健经营理念;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着力调整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既要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又要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加强业务创新力度,防范利率风险;关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提高辨别风险的能力;发挥票据融资在支持中小企业和流动资金贷款中的积极作用,防范票据融资风险,促进票据业务健康发展。
  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唐旭明确表示,人民币存款利率不会变动。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亦做出解释说,此次之所以未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意在鼓励内需。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表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较为稳定,处于"高增长、低通胀"时期,利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下一步央行会否调整准备金比率的疑问,易纲则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这一政策的紧缩力度并不大,央行意在发出紧缩信号,这是系列紧缩政策出台的开始。
  巴曙松认为,上调0.27个百分点实际上是个信号,表明紧缩的开始。目前的流动性异常充足,如果从紧缩流动性的角度来说,上调贷款利率实际上对收紧流动性是有限的,主要会对抑制投资过快增长起到作用。在银行依然是主要的社会融资渠道的背景下,面对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目标,客观上要求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需要相对更高的利率水平。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来看,在当前中国的信用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格局下,商业银行如果不能保持足够大的利差就很难覆盖整个经济金融体系转型带来的风险,并会累积银行经营上的隐性包袱。
  王小广认为,这相当于升息了,5.85%的水平比较合适,主要用意是紧缩信贷。目前货币供应量过快,银行信贷无疑应该收紧一点。去年社会上呼吁贷款应该放松一点,央行放松了,商业银行放松的步子更大,甚至有点过头,造成目前信贷增长过快的局面,现在金融紧缩微调后,应该会回到去年中期的水平。
  高善文认为,央行发出了很明确的紧缩政策信号,显然是要给经济降温,先发制人预防经济过热。关于窗口指导,央行希望商业银行能够合理控制贷款投放的进度。实际上是想减少贷款的增长,降低贷款增长率,而降低贷款增长率对经济本身就是紧缩性的作用。提高贷款利率,可能有这样几个用意:第一,调整贷款利率首先是个紧缩性的政策信号。第二,把贷款利率调上去以后,对实体经济来讲,资金的机会成本、盈利能力、盈利预期、自由现金流等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对实体经济起到紧缩作用。第三,如果窗口指导是有效的,那么商业银行减少了贷款投放,把贷款利率调高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扩大利差,扩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但是,央行究竟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现在来看还是见仁见智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易宪容也表示,央行已向市场表明,中国的利率调整机制已经更为灵活,并非一成不变。"利率一定要调整,固定不变的利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他指出,贷款利率的调高给了企业一个预期:利率是会变化的,企业作投资决策时要把利率风险考虑进去。这对抑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冲动具有很强的意义。
  对于中国是否会进入加息周期,易宪容认为要取决于市场的反应。"如果市场反应慢,加息的节奏会快一些。"哈继铭则表示,如果投资过快继续下去,则应该进一步的加息。央行有必要像美联储一样,给市场一种明确的信号,"如果投资继续增长就肯定要加息"。彭兴韵则相对保守,他认为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还要看下一步物价和投资的走势,"可能3个月以后才能得出结论。"李慧勇也认为:"央行的政策将会有2至3个月的观察期,也就是说,上半年暂时不会有更多的货币政策出台"。
  钟伟分析认为:对于第一季度信贷投放高达1.26万亿的结果,至今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似乎发改委、央行和其它政府职能部门也未成因进行分析,这显示,其实政府职能部门彼此间虽在关注这一事实,但却仍未对信贷快速投放作出各方能够接受的解释,如果二季度后续宏观经济数据仍然增长偏快,就免不了会出台更严厉的紧缩措施,贷款利率有可能会继续上调。
  JP摩根称,中国加息需要人民币升值才能发挥作用,现预计中国基准贷款利率将在06年第四季度升至6%,07年第一季度末升至6.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认为:紧缩政策是否实施,应该根据具体数据在今后的变化来作出评估。目前不赞成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宽信贷。宋国青认为,之所以不调整存款利率,一是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二是出于对汇率体制改革的考虑,调高存款利率无疑将吸引更多的投机资金到中国市场。
  分析认为,此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是负面的,虽然对钢铁企业的静态影响不明显,但动态影响将可能比较明显。此次贷款利率上调将会对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行业、机械行业等钢铁主要下游行业的影响是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并会降低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增速,而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将会加剧供过于求的矛盾,不利于钢材价格的稳定。同时,我国五月份钢材市场脆弱的供需平衡关系和价格走势确实进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时期,进出口态势已经呈现的微妙变化,产量快速增长的压力有增无减,钢厂拉动型价格快速上涨带来了市场承受力和区域市场的平衡问题。在投资增速放缓和信贷资金难度增大的环境下,会增加钢材出货的压力和市场走势的风险。但是无论从这项金融政策目的本身,还是从我国经济今年要保持协调稳定较快增长的目标要求看,GDP和投资规模控制目标都是从过快增长转向适度较快增长。因此对今年钢材需求的增幅适度回落没有必要恐慌。
  中国钢协副秘书长戚向东分析,贷款利率上调对钢铁行业来说是有影响的,尤其对增加财务费用有较大影响。不过虽然现在全行业资金比较紧张,但列入统计企业的负债率并不高,为56.79%。
  三、行业结构调整箭又上弦 今年不批新的钢铁项目
  近期,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已陆续对煤炭、焦炭、铝、水泥、铁合金等五大行业发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下一步,据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小广透露,国家还将对去年底确定的其余六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布结构调整意见。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分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铜冶炼、焦炭、水电、煤炭、纺织、汽车、铁合金。
  水泥、焦化和铁合金行业的结构调整目标分别是:到2010年,水泥行业预期产量为12.5亿吨,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提高1倍至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至3500家;焦化行业要用3-5年时间彻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2007年底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的焦炉,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焦炭产能占总能力的80%以上,钢铁企业的焦炭产能占总产能的50%以上;到2010年,铁合金行业产能控制在1700万吨左右,比2005年减少25%,全面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电炉和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等。为此,将采取的配套措施主要是:对于重点扶持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优先给予支持,停止对工艺落后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水泥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提高煤炭资源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炼焦煤基地或建立长期合作贸易关系等。
  从近期出台五个行业的调整意见中可以发现,严格行业准入标准,综合利用金融、土地、环保、能源供应等措施,成为行业调整的两大主要"利器"。"这些产业调整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开始。"王小广认为,国家先后出台几个行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实际上是对去年提出十一个过剩行业的政策延续,而时间上恰好与一季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巧合。
  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称,此次结构调整与上次的调控有着很大不同。首先,对经济总体形势的判断不同。现在并没有对经济做出过热判断,一个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因此,结构调整不是针对过热才采取的措施。现在提的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这点而言,针对货币供应量偏高和信贷偏快问题,这次可能会调整其节奏,采取与2003年以后不同力度的政策。其次,此次出台的结构调整措施是一个系列,均是有针对性的解决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问题,而且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这些政策本身不单纯是限制,而是放在结构优化升级上,一方面控制产能的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也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和进一步做强,因而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紧缩性政策。
  但是发改委所下发的仅仅是"指导意见",严格的来说并不具备强制性。有业内人士说,1998年、1999年时要淘汰五小产业,具体淘汰名单都发了,职工安置等补偿机制也都有了,都是中央拿钱,但是淘汰还是很困难。而不断地"限小",有可能会使效果走向反面,一是小企业联合做大,二是本来没必要做大的企业也要把规模做大。这反而又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
  据最新消息,发改委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今年要淘汰200立方米以下,20吨以下电炉,淘汰5000万吨钢和6000万吨铁;尽管这距离淘汰1亿多吨的"落后产能"还很遥远,但发改委人士说:"这个任务已经很艰巨了,希望各地政府能够贯彻"。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冰生表示,发改委今年不会批准新的钢铁项目,有关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也将于近期出台。近两个月内,发改委委托的专家评估小组已先后开始对武钢防城港项目、宝钢湛江项目进行评估,两个项目都是千万吨级的临海钢铁项目,广西、广东方面对此都志在必得。但无奈恰逢钢铁业宏观调控时期,业内人士认为,宝钢、武钢两个项目年内获批的可能性极小。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有关人士预测,我国钢铁业的生产能力将在2008~2010年达到平衡,并告诫钢铁业的能量释放要避免走高价进、低价出的老路。
  有关人士在分析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时谈到,钢铁业控制总量与调整结构是中心任务。最近3年开工的包括钢铁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部分在2006年前后形成生产能力,但我国的市场需求没有及时跟上,扩展能力有限,钢铁行业的生产能力将出现过剩,落后产能投资难以回收,落后企业亏损面扩大。目前的根本矛盾是钢铁生产能力总量过大,结构矛盾突出。预计我国钢铁业的生产能力将在2008~2010年达到平衡。采取外科手术切除钢铁业(控制总量与调整结构)多余"脂肪"是中心任务。2006年是《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入实施阶段的第一年,发改委将重点做好控制钢铁行业总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据了解,仅列入淘汰目录的生铁产能就达到4300万吨以上。钢铁工业必须经历一个重新洗牌的大动作,在供过于求与景气回落的背景下,经过淘汰高成本、落后产能的艰苦努力,使供求平衡,景气回升。
  四、外贸政策将现转折性调整 钢材进出口暴露新隐忧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转变增长方式,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和培育自有品牌,是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过去我们国家的外贸政策总是以出口为导向,把出口创汇当成第一要务来抓,对于进口却认识不足,这种'出大于进'的观念要尽快转变。"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霍建国说。
  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入世以后一直持续上升,而且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如果不加以逐步疏解,将为我国整个国际交往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我们的对策是:从上游加以治理,调整整个外贸发展思路,从以往单纯追求出口创汇转变为追求贸易平衡、改善贸易结构。"
  他表示,相应地,今年,我国将调整多项外贸出口政策--对部分进口产品提供优惠信贷,小轿车等进口产品的关税还将进一步下调,多渠道鼓励企业进口,从上游环节治理贸易摩擦。目前,商务部门正酝酿对企业进口资源型、国储型和高科技型产品出台进口优惠信贷政策,并扩大关键技术设备产品进口。
  其次,我国将进一步降低部分产品关税,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5.3%降低到15.2%;小轿车、小客车、越野车等汽车整车的关税由目前的30%降至28%;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关税将由13.5%至12.9%降至10%;部分进口化妆品的关税由16%降至12.8%;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产品实行9%的单一进口税率。
  此外,我国将对铁矿砂、电解铝、钢材等资源性产品进出口进一步进行调控。自2006年1月1日起,已取消了茶叶、锌及锌基合金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当前,我国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44种。目前,商务部门正继续完善管理办法。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分析处黄国华处长表示,事实上,从今年1季度开始,我国钢材进出口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进出口相抵后,一季度我国净出口钢材185.8万吨,净出口量逐月上升,分别为23.4万吨、59.7万吨和102.7万吨,直至4月的近300万吨,这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首次超越进口,日渐增长的净出口量已显示我国钢材进出口新拐点的到来。刺激钢材出口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三方面,首先,国内市场供大于求,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自去年4月份以来国内钢材过剩产能的集中爆发使出口成为释放产能的主要渠道;其次,我国钢材产品竞争能力提高,逐步代替了部分进口资源,作为我国钢材进口最大品种钢铁板材的进口替代效应已逐步显现出来,一季度板材出口继续增长26.2%,占出口总量的比重提高至46.9%,而同期进口量却下降了25.7%;再次,国内外市场较大价差的存在也进一步提升了钢材出口动力,目前欧美等国际市场的钢材价格明显高出我国同类产品每吨100-200美元,今年国内钢材出口增势不减。"国内市场暂时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今年全年钢材贸易将实现净出口。"黄国华预计,2006年我国钢材产能将继续扩张达4.5亿吨,出口将大幅增至3000万吨,而进口则将继续下降至2000万吨左右。
  面对钢材出口激增的苗头,商务部外贸司副处长陈勇表示,出口量增的背后已暴露出量增价跌及贸易摩擦加大两大新隐忧。钢材主要原材料铁矿石和煤电油运等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家对两高一资产品的调控,已挤压了钢材出口的利润,今年3月份的我国钢材出口量与出口价分别创下了自2005年以来的月度最高值和最低值。与此同时,以美国为赌注其他主要产钢国家或地区也越发关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年初加拿大对中国大陆热轧板发起的反倾销案再调查可能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钢铁外贸环境变化的先兆。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年度钢材进出口5000万吨的总量规模,今、明两年新建产能的压力,当前国内市场脆弱的供需平衡和钢材消费增幅缓缓回落的总趋势都表明,一旦钢材进出口态势出口逆转,必然会加大国内市场的资源压力,甚至会通过进出口态势演变把国际市场几个月后可能出现的资源过剩压力转移到国内。
  五、人民币汇率升值给钢铁行业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表示,外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虽然不断增加,但中国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再需要用行政手段令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9日表示,中国将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也将持续汇改,寻求缩减与美国贸易赤字。
  花旗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人民币年内仍将保持渐进的升值进程,升值幅度在5%左右。
  德意志银行预计,在五六月份期间,人民币折合成年率的升值速度将会下降到3%-4%。
  里昂证券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减缓,到今年年底人民币将贬值2.4%。
  分析师认为,由于加息将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将有所上升。分析师认为,美联储5月可能第16次加息,将短期利率自4.75%升至5.00%。这样,美元加息周期已经接近尾声。一旦美联储停止加息,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会加大。进入二季度,人民币升值有望提速,全年人民币升值在3%~5%之间。
  巴克莱资本发表外汇研究报告称,人民币汇率弹性改革的步伐将加快,预计新的汇率政策可能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出台,届时人民币汇率浮动将更加具有弹性。报告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将着力于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人民币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升值2.9%,达到1美元兑换7.8元人民币;人民币每日浮动的上下限将由目前的+/-0.3%扩大到+/-1.5%。"从技术的角度看,扩大汇率浮动幅度的必要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下一步已经为时不远。
  分析认为,随着汇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的增大,签订长期合约的企业将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考验。进出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规避体系。
  分析认为,汇率随时变化,不可预测,对于1-2个月的短期合同来说,影响还不是很大,对于半年以上的长期合同就不同了,风险也很难控制。外贸企业受汇率调整影响大小,取决于企业转嫁成本和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能力,受影响较大的出口企业,是由于多种原因而主要依靠价格策略竞争、出口利润率较低的企业,"以后,利润低的出口产品会更加难做了。"企业必须要学习怎么面对这种汇率波动风险。从短期来看,汇率制度改革对出口企业影响较大的可能是一些传统行业,如轻工纺织等附加值低的行业;但是就中长期而言,企业应对新的汇率制度变化风险的能力,则显得更为突出。对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只有3%-5%的外贸企业而言,要尽量向较高利润率的产品转移。
  联系到具体的钢铁行业,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简要的说就是进口环节受益,出口环节不一定受损。最近如火如荼的国际铁矿石谈判,根据专家判断,2006年铁矿石涨价趋势不可避免,而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2%,就人民币升值给国内钢铁企业节约的实际支付货币就超过铁矿石升值造成的损失,而且国内各大钢铁生产企业现在纷纷投入巨资更新设备,人民币汇率升值无疑是这些企业的一大福音,将减少不断增加的设备投资费用。所以钢铁行业的进口环节必定从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中受益。(大非 Mysteel.com资讯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