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收官 涨幅可能在10%到15%之间

2006-04-1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中国此次态度相当强硬,在谈判中表现的能力和技巧都大有提高,但仍难以扭转被动局面
    僵持了数月之后,首次由中国主导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正在走向最后时刻。
    在第四轮谈判结束之后不久,《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一篇报道称,双方在最后关头达成了妥协:以宝钢集团为代表的中方同意接受10%的上涨幅度。一些接近谈判的知情人士也向《财经》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称涨幅可能在10%到15%之间。
    然而,正当各界推测协议最终签署时间的时候,4月5日,形势却突然改变。中国钢铁协会负责人出来“辟谣”,坚称中国认为2006年铁矿石市场供求趋于平衡,价格应该回落,铁矿石谈判仍在紧张进行中,并指此前业内传出的有关中国已同意涨价的说法是“添乱”。
    不过,《财经》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与前三轮谈判相比,第四轮谈判中,双方的底线确实已逐渐接近。国内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在第四轮谈判中,巴西淡水河谷(Vale do Rio Doce)与澳大利亚两家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力拓集团(Rio Tinto Ltd.Cia.)提出了不同的要价。巴西淡水河谷提出在去年涨价71.5%的基础上再上涨24%的要求,以抵消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力拓、必和必拓提出的涨价幅度较低,更接近于中国公司愿意承受的涨价幅度。
    在观察家认为,今年的铁矿石价格协议,很可能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公司之间率先达成。中国钢协“辟谣”之举,主要针对巴西的过高要价而生,是以强硬姿态迫使巴西降低要价。
    按照惯例,铁矿石供需双方在每年4月1日前达成新一年的购销协议;如果届时新协议暂时没有达成,即先按照上一年的价格运行,因此对中国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安排影响不大。但国内一些中型企业则会因为协议尚未达成而购买来自印度的铁矿石。
    目前,印度铁矿石价格已呈稳中回落的态势。以63.5%品位的印度铁矿石为例,到岸价格从去年4月1日的92美元/吨,下跌到目前的68美元/吨。
    总体而言,谈判大局初定,且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对于中方有利,谈判延期对于中国企业的铁矿石供应也影响不大,因此中国并不急于达成协议。
    涨跌还是涨幅之争
    由中国主导的这场价格“拉锯战”从去年12月谈到时下,历经四轮谈判,已持续四月有余。巴西和澳大利亚三大铁矿石厂商从一开始就强调,由于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增长很快,今年铁矿石还要涨价。而无论在谈判会内会外,中方始终表现强硬,坚持要求上游厂商降低铁矿石价格。这种姿态,直至3月底才突然缓和。
    在3月底举行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上,宝钢集团总经理徐乐江公开表示:“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是客观规律。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非常快,刺激了全球矿石业的增长,但矿山的投资产出速度与市场需求相比仍显缓慢。正是因为这种供不应求,铁矿石价格在去年涨了71.5%。”
    对于今年的谈判形势,徐乐江称:“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得太快、太猛。”此言一出,舆论普遍认为“宝钢立场已经松动”。
    但中国钢铁协会很快否认了这一说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重申,中国企业一直坚持2006年铁矿石市场供求趋于平衡,价格应该回落。
    “中国有着自己的谈判艺术。”来自力拓的一位高层人士评价,“往年与日本或者欧洲谈判,双方都有之前的模式可以参照。今年是第一次由中国主导谈判,没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心里不是很有底。”
    由于钢协的坚持,今年的铁矿石谈判还将继续一段时间。但从市场情况看,在双方表面的涨跌之争背后,实际上是涨幅之争,即涨20%还是涨10%的区别。瑞银华宝、高盛已于近日发布了今年铁矿石涨价12%到15%的预测。为数不少的钢铁企业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则表示,“将价格控制在10%以内就是胜利。”
    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世臻告诉《财经》,近来中国钢铁市场的钢材价格出现回升,而焦炭价格有所下降,铁矿石涨价10%左右企业可以消化。五矿集团一位消息人士则认为,如果今年铁矿石价格涨幅为10%,对于钢铁企业来讲影响并不大。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统计,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已经结束了长达十个月的跌势,开始回升。今年2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6.55点,比1月末上涨3.21点;板材的上涨幅度高于线材,冷轧板价格全面上涨。
    “我们不怕涨价,水涨可以船高。”莱钢集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莱钢是具有技术优势的,我们通过提高技术工艺压缩成本,可消化涨价因素,也可以通过提高钢价将成本转嫁。”事实是,对于以宝钢为首的部分以高端产品为主的钢企而言,铁矿石适当涨价可以死掉一批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鞍钢拥有自己的矿山,对涨价也不敏感。鞍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王明仁表示,“涨价对我们影响不大,甚至是有利的。”
    来自山东的一家主营线材的民营钢厂负责人则表示:“涨价10%对我们影响很大。自从去年钢价暴跌,公司就曾面临亏损,现在盈利状况稍好,但线材涨价的幅度不高。”
    话语权争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和钢铁生产国。2003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为1.48亿吨,超越了日本和欧盟。200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2.75亿吨,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买家,中国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步伐却相当迟缓。2004年,在中国钢铁业协会的组织下,14家国内钢铁企业推举宝钢为代表参加谈判,第一次出现在铁矿石的谈判席上。当年,宝钢在谈判中选择了“跟随”策略,实际上将谈判权交给了日本,最终接受了由新日铁确定的较上一年上涨18.6%的价格涨幅。
    2005年,宝钢故伎重施,不料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71.5%的涨价协议。之后,宝钢曾试图做最后一搏,与三大矿业公司进行单独谈判。但几天后,宝钢无奈地宣布接受此前的价格。
    业界对于宝钢在2005年铁矿石谈判的表现普遍质疑,认为没有发挥出中国作为最大买家的应有的作用。2005年,中国钢铁协会多次组织钢企开会,研究如何加强在铁矿石谈判中的影响力问题。
    “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一定要有话语权。”在2006年度铁矿石谈判开始之后不久,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罗冰生对《财经》表示。
    中国此次显然有备而来。还在去年10月谈判尚未启动之际,钢协就组织钢企主动“限产”。与此同时,主管部门也大力强调钢铁行业过剩,价格下跌,原则上将不再批准小规模的钢厂投产,鼓励行业重组。舆论认为,中国已将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作为争取其他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开始。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额逐年增加,在多种资源产品项目上已经成为最大的进口国。
    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的国际铁矿石谈判首次由中国企业主导。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在此次谈判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立场。
    谈判桌外的造势较量相当激烈。2005年下半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五矿进出口商会一同派员访问了印度,同时也加大了对本国矿山的投资,以增加谈判的砝码。铁矿石谈判进入胶着期后,中国商务部发出通知称,如果贸易商支付的进口价格高于指导价格,将失去进口许可证。其中,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价格上限被定在每吨54美元(包括运费),巴西铁矿石则为每吨68美元。
    今年3月,商务部、发改委在网站上发出声明,称如果出现“不能接受”的价格,中国政府将采取“必要措施”。这些声明引起巴西与澳大利亚政府的关注,也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批评,认为中国政府不应该干涉企业谈判。
    4月上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澳洲之行,使得原本剑拔弩张的铁矿石谈判形势出现缓和。温家宝在澳期间表示,应该由市场来决定铁矿石价格。这一表态使担心中国政府介入铁矿石谈判的铁矿石出口商舒了口气。
    谈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找矿”的新闻也时时出现。3月底,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方面签订协议,决定买下西澳大利亚一个总储量可达60亿吨的铁矿山。中国机械装备集团也与柬埔寨的两家公司签订了一项合作勘探当地铁矿并建立钢铁企业的协议。
    4月3日,鞍钢与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达成卡拉拉铁矿项目可行性研究合资合作协议。卡拉拉铁矿位于西澳洲,目前已勘探部分探明的资源储量达7亿吨,整个区域储量将超过10亿吨。
    这些会场外的“吹风”以及控制上游的努力,为中国的谈判增加了砝码。
    供需缓和,软肋犹存
    近期在莱钢召开的中国钢协进口铁矿石工作委员执委会及执委扩大会议上,钢协负责人指出,世界三大矿石巨头的新增产能从2006年开始释放,预计全年三大矿山新增资源量将接近6000万吨;加上国内矿山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粗略计算,2006年国内矿产量可增加2900万吨。而中国国内港口进口矿库存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吨,远远超过中国平均一个月的铁矿石进口量。
    “按照目前钢协的统计,2006年全球整体铁矿石供需基本平衡。今年的铁矿石价格应当不涨有跌。”首钢集团一位高层告诉记者。
    然而,中国的铁矿石需求也增长迅猛。中国钢铁协会统计,中国2006年2月进口铁矿石2482万吨,日均88万吨的进口量,仍然保持着去年11月以来的较高水平。从1月-2月的进口铁矿石增长比例推算,今年全年中国将增加铁矿石进口至少4880万吨。中国铁矿石需求量的增长,亦称为三大铁矿石厂商提出涨价的主要依据。
    “你(如果)不能控制铁矿石的需求,就决定不了价格。”必和必拓一位高层告诉记者。
    据悉,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至2005年年底达到4.7亿吨。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去年钢铁行业生产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1.2亿吨,而且有在建产能7000万吨、拟建产能8000万吨。
    在2005年承受了铁矿石暴涨和钢价暴跌的中国钢铁行业,曾试图通过自律等方式控制钢铁的产量。在去年7月发改委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出了通过兼并、重组扩大重点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标。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反而刺激了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避免淘汰的命运而加快扩容。
    一时间,大江南北钢铁行业遍刮“扩产之风”。唐钢、莱钢、济钢、沙钢等集团相继在2005年底完成“增产冲刺”,达到了1000万吨的目标。即使地处河北省的小型钢铁企业,也为了不被人兼并而扩产。这些行动导致国内钢铁产能进一步增加,铁矿石需求量也继续增长。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指出,今年1至2月,全国产钢5963万吨,同比增长16.8%。这些态势显然无助于正在进行中的铁矿石谈判。
    另一方面,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在铁矿石谈判中,不同企业“各自为政”的情况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一位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负责人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中国的钢铁企业“很难齐心”。在宝钢代表中国企业进行铁矿石谈判之时,一些小的钢铁企业与进口贸易企业私下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签约。虽然他们的贸易量很小,但将价格抬高,增加了对方的谈判砝码。
    “我们最担心就是‘叛徒’。”攀钢集团副总经理陈勇对记者说。
    中小钢企则认为,他们的举措符合市场规律,“我们大部分铁矿石原来只能从贸易商和大型企业那里买,现货市场的价格一直比长期合同的价格高得多——现在能直接与铁矿石厂商签订长期合同,为什么不行呢?”一位河北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反问道。
    目前国内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企业主要分三类:一是大型进口商进行铁矿石贸易,如中钢集团;二是国内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主要通过长期合同从国际市场进货;三是一些中小贸易商。
    2005年,商务部、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在业内开始实行铁矿石的许可证制度,以限制进口商的数量和进口的规模。根据许可证制度的规定,钢铁贸易企业必须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或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并对贸易企业的注册资本和进口量作了规定。
    2005年铁矿石谈判价格上涨,一些企业囤积铁矿石,也是造成国内价格“虚高”的一个原因。目前囤积的情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时值4月,中国钢铁协会的一位负责人指出,目前国内港口矿石堆积,仍有部分钢厂在频繁进口,造成了“需求旺盛”的假象。这对进行中的国际进口矿价格谈判将很不利。
    据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介绍,今年谈判中,铁矿石供应商们提出的主要理由与去年非常接近——“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在增加,中国国内矿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长期价格。”
    在北京虎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看来,中国此次态度相当强硬,承担了作为第一大进口国的义务,谈判能力有所提高。但从整个钢铁产业的情况看,谈判之中暴露的问题——如产业集中度、政府定位、铁矿石贸易机制等,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制约了中国在谈判中的地位。如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在明年乃至今后的谈判中,被动局面仍难以扭转。(财经)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