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钢铁行业重大装备国产化建议

2006-03-2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等一批产业先后跨过发展期,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重大装备的制造就是其中的一个。目前,钢铁行业的重大装备还在继续引进。原因何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科协曾经立项研究,我参与了这一工作,探讨的结果认为:国产化创新不足是症结所在。
    
     一、25年来钢铁技术国产化工作进展很大,但存在一些问题
    
     原冶金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在这之前只做过一些零碎工作。为什么50年代初引进技术,30年后才研究国产化问题呢?我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国家允许重复引进,钢铁企业大都把引进作为技改和扩建的第一选项,把国产化放在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业内人士都知道,新设备的制造是要由产业企业牵头联合制造企业进行的。生产企业没有积极性,制造企业怎么会独自上马呢?二是在对本国技术能力的认知上妄自菲薄。
    
     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最大的引进项目——二宝钢工程启动一段时间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国外有日韩自主创新的经验,这两个国家的钢铁建设的基础与我国相当。日本是在50年代开始引进技术,韩国则在70年代初才建联合钢厂,他们只用10年多时间技术装备就立足国产,并且出口到国外。我国的经验就全国而论可举出“两弹一星”为例,这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全球也只有少数国家做得到,我国很早就实现了。就钢铁业来说,可以举出两大资源利用为例,攀枝花钒钛铁矿的分离和包头稀土铁矿的冶炼都是一些国家长期试验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前者日本曾做过多年试验,后者前苏联曾做过专题研究,他们一直未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两大难题被中国人解决了,已经建立两个大钢厂,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我们综合分析国内外经验,认为人才集中和给以足够的创新费用是最主要的两条因素。
    
     因此,从宝钢工程开始,我们就组织人力选择一些制造技术比较简单、工艺操作不太复杂的单项设备进行试制,结果成功了,使这些部件不再进口了。为推而广之,冶金部接连4年召开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会议,累计试制设备达到176项之多。这个成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国内企业敢于拍胸膛提出要求:由我们承担宝钢2号高炉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和施工。政府部门支持这个成套设备国产化的创意,在3.5万吨设备中,国内制造占92%。1991年2号高炉投产,比引进的l号高炉还顺利,到1995年历经了4年的生产实效考验,其利用系数和焦比都好于l号高炉。事实证明,高炉的国产化完全成功。宝钢的炼钢技术装备采用同样的方法,由单项到集成实现了国产化。这是一次国产化创新的里程碑。至此,1996年只剩下轧钢技术装备还没有整套设备的国产化。
    
     上个世纪后期的改革使企业利润大增,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有能力加快改扩建工程,特别是国家大型企业开始进行轧钢装备的国产化试验。鞍钢、首钢等首先做出了成效。1996年后,先是宝钢、鞍钢同时从日本三菱引进技术,建设1580和1780热连轧薄板轧机。鞍钢采取扩大装备国产化的方法,与一重合作使1780机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比引进节约了一半投资。我们组织专家跟踪这两套轧机的生产过程,通过2年的统计,其技术经济指标基本相同。由于投资的节约,鞍钢1780在3年半时间收回全部投资。1780的成功使鞍钢、一重积累了经验,紧接着进行了1700热连轧和1780冷连轧的试制,在新世纪初这2套国产轧机双双报捷,经过专家组鉴定,与同期引进的热冷连轧相比毫不逊色,被评定为主要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济钢的1700热连轧生产线工程原计划引进,后改由鞍钢、一重提供成套技术的“交钥匙”工程,进展顺利,两台连铸轧机已试车成功,连轧机正在进行安装中。与此同时,首钢、二重合作研制了3520毫米中厚板轧机。这是国产化创新的又—个里程碑。
    
     上述这些钢铁装备国产化都属于集成技术,即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集为一体,日本早期国产化的做法也与此相类似。目前,宝钢投入巨资正在进行发明技术,即世界上还没有的技术,如连铸薄带试验,是由钢水直接浇铸成带材,目前国外只有3家工厂在试验。又如铁矿融熔还原生产性试验,是直接用粉矿、粉煤炼铁,国外只有一家工厂在进行生产性试验。这两项试验搞成了就是世界性的发明。
    
     二、装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的主要矛盾
    
     我国装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进展缓慢原因何在?我们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试着找出主要矛盾。1996年宝钢二高炉国产化成功,全国科协为此设立的课题组将研究结果呈报国务院后受到重视,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实施。
    
     当时研究报告的建议是,希望国家在审批企业的引进项目时,对国内已有的水平相当的同类技术,应该提倡采用,不要再批准重复引进。我们认为,日韩能在引进技术后的十多年内转变为输出技术,最重要的措施是不准引进第二套,批准的第一套由几大钢铁公司联合引进、共同消化吸收后推广,获得快速成功,达到全国现代化。我国则不然,允许重复引进,使引进的目的只为了生产,这与日韩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是截然不同的。由于企业把引进当作改扩建项目的首选,因而就有引进十套甚至几十套同一技术的情况。这种选择产生的严重后果是:第一,它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重引进轻国产的政策不改变,企业不用本国技术的后果是什么呢?研发是需要的投入的,有了产品卖不掉,岂不使研发难以为继吗?第二,引进技术造成资金外流,减少技改投入,影响企业现代化的进度。许多实例说明,国产技术经过鉴定已能赶上国际水平的,其中还有高于引进的,价格却比引进技术低得多,一般只相当引进的二分之一,个别项目有低到三分之一的。这可算算看,企业要加速搞成现代化,如果采用本国技术与引进相比,花费一套设备的钱可以买两套设备,岂不使你的现代化大大加速?
    
     据几位炼铁、炼钢专家调查,尽管中国生产的技术经济指标已位于国际先进行列,虽然整套装备不再引进,但一些单项装备还在继续引进。例如炼铁系统的无钟炉顶、干熄焦等20多项技术,国内已有的技术并不比外国的差,但引进却一直没有停止,以致这些年引进的投资居高不下,有些年份竞占到钢铁总投资的45%,甚是惊人!最近被批准的大项目中,鞍钢的鲅鱼圈新厂靠国产,批准投资只需300亿元,而有的与其规模相同、技术水平同属国际先进、主要靠引进的项目,则需600亿元。类似这样的价差全国不少。如果各企业能够改弦更张,像鞍钢那样采用本国装备,则钢铁现代化所需的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资金投入甚至会减少一半。
    
     三、大量采用国产装备,快速促进钢铁现代化
    
     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新阶段,生产过剩已经显现,其中炼焦已经陷入灾难。今后的发展无非是根据需要作些增增减减的调整工作,而技术滞后还要依赖外国的问题将逐渐摆到议事日程。中央主流媒体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钢铁业人士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今后光有部分现代化不行,中国钢铁工业应该整体达到现代化。钢铁是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产业,在这方面同国外的差距太大,问题在于达到现代化水平的企业,例如宝钢等,已与国外相当,差距存在于距现代化水平甚远的落后企业。因此,如何对这些落后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应该是当务之急。最近各大报用大量篇幅介绍的鞍钢技改经验,应该成为钢铁业近期的正确导向。鞍钢技改的主要经验是采用本国技术,这条路径将会引起钢铁界的重视。
    
     2006年以来尽管装备国产化又有了很大进展,然而引进的势头并未消减。在世界创新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自主创新有了不小进步的今天,引进政策加以变革,正当其时,刻不容缓。50多年来,引进技术在大型钢厂相习成风,一时难以改变。甚至有几个钢厂有不少创新,深感改变引进政策很有必要,但是他们自己的办法还是不用国内已有的技术而去引进。
    
     四、我们的建议
    
     我们建议要大量采用国产设备,从快速推进钢铁工业现代化着眼,可以采取下述三个办法:
    
     1、扩大对国产设备的宣传,《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宣传鞍钢国产化技改的经验,在钢铁界起到很好的作用,还有一些做出贡献的钢厂也应该上报上刊物,各专业杂志在近期是否可以多登载介绍自己技术创新的文章,把国产设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摆出来,有利于缩短企业现代化的进程。
    
     2、金属学会炼铁分会进行的中外技术对比讨论,应引起钢铁界的重视。通过对比,他们把20几项设备在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向企业说明应该采用本国技术的理由,以理服人,敦劝企业领导。希望炼钢、轧钢企业也能举办类似的活动。
    
     3、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慎批引进项目。在审批企业的改扩建规划时,先弄清该项目的中外水平有无差距,只有在国外技术比国内技术有明显的优势时才批准引进。当然,国内没有的或国内虽然有但存在明显差距的技术,还要引进。
    
     (源自: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