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影响钢材市场的宏观情况

2006-03-06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2006宏观经济复杂性远超去年 调控思路注重均衡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对2006年经济走势的判断差别很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认为今年的重点是防止通缩,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则认为要谨防经济过热。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预测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的可能性不大。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在发布的"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指出,2005年我国的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呈上升趋势;先行扩散指数和一致扩散指数都高于50;综合警情指数也在绿灯正常区间内呈上升趋势;表明在经历了2004年的下降期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景气周期的上升期。报告使用多种预测模型从不同角度对2006年经济景气进行定量预测,先行合成指数、先行扩散指数、一致合成指数预测、综合警情指数预测、经济增长拐点预测等均表明,2006年经济增速在上半年略微放缓之后,到下半年将有所上升,经济已经处于拐点后上扬态势,全年经济运行处于上升阶段,今年出现拐点的可能性不大。 "2006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2006年我国物价上涨与下跌因素相互并存,始终制约着物价走势。尽管目前各类物价指数增幅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但物价上涨因素多于物价下跌因素,根据综合分析和计量模型预测结果判断,我们认为2006年我国消费类物价将温和增长,生产类物价稳步回升,但都处于正常范围,不会出现大的通胀和紧缩。预计2006年下半年CPI整体高于上半年,全年CPI为1.97%;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原料购进价格、重工业产品价格也呈前低后高的状态,全年分别上涨7.9%、9.5%、11.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部长卢中原认为,中国这一轮上升其实是在02年下半年开始,在05年到06年应该是回落阶段。06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可能会慢慢的回落下来,06年大约在0.6%。
  中国央行发布的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从价格走势上看,未来中国价格走势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中国央行分析,从价格上涨风险看,一是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投资增长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带来上涨的压力;二是公共服务品价格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释放部分隐性通货膨胀,燃油、水、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价格和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都存在潜在的上涨压力,一旦释放,定会推动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从价格下降风险看,由于近年来中国消费品产能不断扩大,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将继续面临一定的下降压力。中国央行已明确,今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已定的物价调控目标,中国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百分之三左右。不过,中国央行公布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物价的预期并不乐观。在分析二○○六年宏观经济形势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指出,总体上,当前国内形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但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调整;二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挑战;三是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的专家们表示,在消费稳步增长和投资强劲增长的同时,2005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却逐步放慢,净贸易对增长的贡献度到去年年底已转为负值。这不是一个暂时现象,是一个发展趋势,预计,今年中国进口的增长将高于出口增长。世行认为,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良好,国际商品及资源的价格下降将有助于经济发展,主要的国际风险包括全球失衡中的无序调整和贸易摩擦。国内方面的主要风险是充足的流动性将会重新引发信贷和投资热。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这种状况意味着,去年宣布的"谨慎"姿态也适用于今年。一方面,中国某些产业的确出现了产能过剩,但这不是整个宏观经济的问题,因此不应该采取宏观经济措施来解决。另一方面,从国际商品价格走势和去年价格的良好发展趋势来看,现在不会出现严重或紧迫的通胀局面。有必要采取略微紧缩的货币政策,因为流动性过多,存在着信贷突然快速增长的风险"。按照新的GDP数据,世界银行预测2006年中国GDP将增长9.2%,即相当于按照老数据约8.7%的增长率不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教授宋国青判断,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平淡,出口增速将下降,顺差有望持平,投资仍会高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率与上年持平。他发布了2006年第一季度的"朗润预测":GDP增长9.6%,CPI为1.5%,利率为2.25%,汇率为8.03,出口增长2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预计2006年GDP增速将达9.8%;出口增速有望出现下降,贸易顺差与上年持平,预计为1013亿美元;通货膨胀不会出现太大变化,今年全年的CPI将维持在1.7%。他认为,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趋势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日本经济的上升还没有达到过热的程度。另外,全球商品价格下降过程可能会慢于原来的预期,这对经济同样是一个支撑。宋国青还说,中国经济不存在总量上的产能过剩问题。所谓的产能过剩,应该理解成结构上的不平衡,需要在投资结构上作出调整。
  《瞭望》周刊文章认为,2006年的宏观经济面临的复杂性可能远超过去年。高油价和美国消费力量的疲态初现,不断放大着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而中国经济本身,出口前景不明且阻力加大,内需短时间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通缩和通胀因素交织在一起,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分析认为,根据《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结合今年1月份的宏观数据分析,2006年的经济陷阱不再是投资增长过快,而是由前期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了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之所以仍然会成为陷阱,原因在于对此问题的严重性和连带影响至今大家仍难以完全弄清。从历史经验看,化解产能过剩必然要付出相应代价。就当前我国的状况而言,许多人都认为,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甚微(因而通货紧缩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可能较为明显。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比企业利润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失业问题。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失业高峰,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就可以算是第二次失业高峰。以史为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与上次失业高峰爆发之前相比有着不少类似之处:首先,都是刚从本轮经济高点开始回落;其次,都面临着前期形成的高产能开始释放的局面;第三,今年企业的利润也将开始急剧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经济状况甚至比当年可能还会更严重,原因在于:从2002年开始启动的本轮经济周期是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以来的第一个周期,即使是在2004年的经济顶峰时期,市场绝大多数商品仍然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而有关资料显示,在前几年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之严峻也将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国承诺控制出口过快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利润的下降速度也许同样会前所未有。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韩永文日前表示,2006年宏观政策的主要取向是,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财政、货币、土地、产业和社会发展这五大政策体系之间的协调配合。他在"2006年中国产业投资高峰会"上介绍说,2006年宏观政策将保持稳定,根据经济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微调最可能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上。财政政策将更加稳健,进一步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量和缩小财政赤字,货币政策目前有些宽松,实际运行中要微调;产业政策的重点是调整过剩产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控制土地使用规模、提高使用效率将是长期政策,坚持从紧从严的土地政策不能放松;社会发展政策包括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加大公共投入以及控制人口生育。韩永文表示,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核心问题是提高居民收入、着力调整出口结构、加大公共投入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一号文件"欲掀农村投资热 新农村建设打开增长新空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1日发布,这份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今后5年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都将向新农村建设合理倾斜。
  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今后,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专家指出,当前,启动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我国含关税的税收收入达36144亿元(不含农业税收),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可用财力当在46200亿元之上,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同时,连续三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使得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启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消耗这些产业的过剩商品,减轻结构调整的压力。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有60%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40%,80%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30%。到哪里寻找一个30%的市场需求呢?就是要到农村寻找。如果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每百户农户电视拥有量提高10个百分点,现在的电视产量就能消化掉,洗衣机也不愁没有销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就是发展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专家指出,政府从财政上支持引导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为此,要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要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据悉,今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将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举措无疑将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筹集数千亿元,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上述两大领域,被视为目前农村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在农村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累计新增投入1258亿元和924亿元左右,合计约2181亿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陈锡文透露,从2006年起,将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2006年中央财政将投入47.3亿元,比上年增加41.9亿元。按照设想,将于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按规划,2004年到2009年间,中央和地方还将共同安排资金216亿元,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政府还将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和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在文化事业方面,陈锡文表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让更多的农民能看上电影,继续推进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陈锡文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1000亿元用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陈锡文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要解决1000万农村人口的用电问题。到2015年,全部解决农村人口用电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经济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业这一广阔天地所用钢材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农用机械、农用运输设备等,对钢材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将构筑一个巨大的钢材市场。
  三、地方投资热未减 "十一五"基建投资钢材需求量将十分巨大
  近日,各地 "两会"相继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纷纷亮相。各地"十一五"计划中GDP增长速度均未低于9%。世界银行在刚刚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指出:各地方为实现这些增长目标,可能会使得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出产生不协调。中国政府关于"十一五"计划的指导意见表明,中国要转向更加协调的经济发展,更加重视环境和收入分配。但是,地方政府的支出很可能继续投向投资方面,而不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社会服务方面。基础建设投资步伐将加快,依旧是各地区对GDP增长有信心的强心剂。
  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天津、南京、重庆、长春、大连等10个城市已建成轨道交通420公里。目前中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去年12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完成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建设的繁荣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目前国内40多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已经有30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快速轨道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约有14个大城市上报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方案,拟规划建设55条线路,长约1500公里,总投资5000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预计投资2000多亿元。
  《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于2005年12月底正式通过国务院审批,可以正式开工建设。在此之前,正式获得批准的还有《上海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5年还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四市的地铁建设项目。这是自2002年10月地铁项目叫停后的首次地铁闸门重开。尚未获得批准的有西安、重庆、大连、青岛、苏州等2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项目。号称要建设西部第一条地铁的重庆市,其地铁项目至今还没有获国务院批准,却已经做好了部分建设地铁的前期准备,几年前重庆市已在某些区域为地铁建设预留了地下空间。一场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在进行中。由于造价高昂,国家对地铁建设态度一直审慎,1996年、2002年先后两次"急刹车",冻结了许多项目。2005年再次解禁,除了缓解城市拥堵的交通外,业内认为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关。
  长期以来,受政绩考核影响,地方高层大多追求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地方高层的发展眼光已发生变化,开始从区域视角谋划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跃上行政主动推动的层面。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的消息称,启动于2004年11月的两大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将于今年3月完成,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去年以来,两大经济区域内的行政区间合作开始突破"省界",市场要素整合迈开实质步伐。交通被视为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正有规划地推进。记者最近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获悉,新建北京至石家庄铁路客运专线和新建天津至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议书已获批复,将于2008年建成。此前,去年7月,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开工。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把京津冀连为一体。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研究员介绍说,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有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子规划,也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也是"十一五"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杨连云介绍,此前河北省发改委接受了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即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河北的战略研究,该课题一共十七个子课题,包括交通、运输、旅游、水资源、生态等等各方面。课题已经基本完成,共100多万字,已于1月份交给河北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杨连云指出,河北和北京交通合作很有余地,在能源问题,河北可以支持北京的电力供应,现在是1300万千瓦,到"十一五"期末基本上还要翻一番,达到2000多万千瓦;此外,水资源合作和可持续利用工程也在进行中。
  业内人士认为,从已经出台"十一五"规划的一些省市情况来看,在未来五年间,全国各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钢材需求量将十分巨大。以高速公路建设所消耗的钢材为例,高速公路建设所需要的钢材主要是螺纹钢、线材、热轧钢板、型钢、镀锌钢管等。据统计,每一公里的高速公路需要消耗的钢板(包括防护板、防护网、钢架棚等)约90吨左右。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工程所消耗的钢材是我国钢材消费的主要行业之一。其消耗量约占钢材总消耗量的55%。2004年,我国建筑业所消费的钢材约1.5亿吨以上,占钢材总消耗量的55%。根据各地"十一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来看,预计到2010年,我国建筑所用的钢材将达到1.9亿吨,占钢材消费总量的53%。其中螺纹钢的消费量7200万吨,占总量的38%;线材消费量5200万吨,占27%;薄板消费量为2400万吨,占13%。
  我国正值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全面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很艰巨。按人均GDP计算,即使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还要翻两番。因此,与钢铁消费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钢铁工业也必将随之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将达到5.6-6.2亿吨之间。从中长期来看,未来我国应该具备5-6亿吨粗钢产能方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钢铁市场的供求平衡。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四、发改委四战略打造工业强国 钢铁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张国宝在题为《努力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变工业大国为工业强国需完成4项战略任务,即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原材料工业产业升级,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等。
  按照"十一五"战略发展任务的设想,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十一五"工业发展战略任务,船舶、汽车工业,以及部分重大的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得到强化。张国宝在文章中指出,"要强化船舶自主研发和船用装备的配套能力,加快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型船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引导其他地区的造船企业合理布局。"
  "十一五"时期工业的另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是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作为第3项战略任务,轻纺工业要"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品牌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规范企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所专家曹建海指出,单独将纺织工业作为一个战略任务,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纺织工业没有自身品牌,污染严重,同时,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形势还比较严峻。
  新的工业战略规划也从区域的角度进行了说明。东北地区将建设重大装备、精品钢材等大型生产基地;西部地区要建设有色金属、钾磷肥等特色资源加工基地;东部地区要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中部要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工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国区域经济专家陈栋生指出,发改委对于各个区域的工业战略安排是"点到为止",接下来是各个地区要发挥自己的"自发性"自主作用。
  专家指出,有关"十一五"工业发展战略任务,目标是指向"十一五"各项内容,包括两个定量指标。工业是实施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议指标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关注的是,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11个具体工业行业的"十一五"发展定位,得以明确。张国宝在文章中指出要优化发展冶金工业,调整化学工业布局,建材工业健康发展。要以节能、节地、节水、节约矿产资源、环保和提高产品标准为重点,加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所专家曹建海指出,钢铁、建材等行业目前比较粗放,由于技术含量低,导致耗能严重成为问题,对于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十一五"期间就是要力克这些问题。
  分析认为,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对钢铁产品需求增长减弱使中国钢铁业面临盈利压力,同时为中国的钢铁业提供了整合的动力。整合对于提高中国钢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效率来说非常重要,合并和收购活动将以四大钢铁集团为中心,即以上海为中心的宝钢、北京为中心的首钢、中部地区湖北省的武钢和东北辽宁省的鞍钢。这四大钢铁企业均受益于丰富的原材料供应,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有力的政府支持。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平稳增长的战略调整期,过去大规模低水平扩张产能的粗放型增长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今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谢企华强调,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在更大范围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合理配置资源,防止盲目扩张和盲目扩大产能。要充分发挥特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和骨干作用,组建世界级特大钢铁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在这项工作中,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是大力推进跨省市、跨地区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特别要认真解决缺乏统--的规划安排和指导,缺乏协调和照顾各方面利益的工作机制的问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认真做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300m3及以下小高炉,20吨及以下小转炉、小电炉2006年进入淘汰实施阶段,应当抓紧落实,取得突破;要坚持以市场、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行政手段的原则,尽快落实具体办法和措施,同时要考虑当前我国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税费负担不均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真正做到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从各方获得的信息显示,治理钢铁产能过剩的具体措施有可能在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出台。在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有关方面今年有可能不批准建设新厂,按照产业政策要求,暂停核准钢产量500万吨以下企业的所有冶炼项目。同时,今年将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铁合金高炉)和2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据悉,有关方面还将发布类似产品、技术的目录,加快淘汰不符合钢铁产业准入标准的工艺装备。也会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热轧板、冷轧板、不锈钢板、镀层板、冷轧硅钢片、高速铁路用钢以及满足机械、军工、汽车等行业需要的特殊钢材,推广使用Ⅲ级以上高效螺纹钢。
  五、停止高耗能加工贸易 钢铁行业要经历一次阵痛
  最近,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一项政策,将限制和停止国内企业从事高能耗加工贸易的生意。这样一来,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到越来越大比例的高耗能加工贸易,可能在今年之内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判处死刑"。
  发改委官员称,近两年来的经济过热造成资源能源形势骤然紧张,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资源能源的状况也并不乐观,这项停止高耗能加工贸易的政策,既是国家消除目前经济运行中不合理因素的一种手段,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种长期措施。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官员透露,这项政策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削减配额以及完全停止部分加工贸易等。黄磷、电石、电解铝、铁合金、钨、锡、锑等将取消出口退税。煤炭的出口退税率也从11%降到8%。对电解铝的出口将增加5%的关税。对配额管制的商品将考虑削减配额总量,如焦炭等。而钢铁类、稀土类、黄磷类等产品,将彻底停止其加工贸易业务。
  对于国家发改委禁止高能耗加工贸易的做法,来自企业界的声音却并不是很支持发改委的此项政策。据一位从事电解铝加工贸易的企业家介绍,铝锭出口退税率从8%进一步降为零,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对于一般贸易项下出口铝锭来说,出口退税率从15%降至8%,每吨铝锭出口退税收入减少(以国内铝锭价格每吨1.6万元计算)近1000元。在目前国内铝生产厂和贸易商利润率受原材料价格挤压,普遍不高甚至亏损运行的情况下,实行8%的出口退税率在一般贸易项下出口电解铝几乎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铝锭出口在一般贸易项下再从8%降为零,相当于把本来已经关得比较紧的电解铝出口之门又加了一道门栓。
  发改委官员日前也透露:对稀缺、高耗能及高污染产品在出口退税减免、配额削减方面的政策,出台与推行都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在停止加工贸易方面遇到了一些阻力,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发改委官员表示,限制和停止高能耗的加工贸易是一项长期的政策,但在实施时会考虑逐步推进,制定一些明确的时间表。发展改革委这位官员说:"就像目前的汽车业一样,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注定要经历一次行业性的阵痛,但这符合行业和地方省市的长远利益。当然,每项国家政策的调整都是利益重新分配、平衡调和的过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十步,而实际出台时可能只走了两步。"
  六、电力供求将出现较大程度缓和 局部缺电影响钢厂生产
  与2003年到2005年供求形势十分紧张相比,今年全国电力供求形势将出现较大程度缓和。虽然局部地区、局部时段缺电的现象将依然存在,但缺电程度和缺电范围将大幅降低。中电联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电力建设的持续加快,与2003年、2004年全国供电形势为持续、全国性大面积缺电相比,2005年全国供电形势在表现出"前紧后松"、逐步缓和的同时,全国大面积缺电也已逐步为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所取代。2005年底全国缺电省份已由年初的26个省(区)减少到7个省(区)。
  据此,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说,虽然2006年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依然强劲,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继续实施,预计今年全社会的用电量增长仍将比去年的13.45%回落1个多百分点,达到12%左右,加上去年底全国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今年全国继续有7500万千瓦发电机组投产,预计今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出现在一季度和三季度。一季度电力缺口总计约800万千瓦到1000万千瓦,缺电地区主要在南方电网和华中电网地区,主要是这两个地区的江河正处于枯水期,导致水电出力不足。三季度电力缺口总计约500万千瓦到700万千瓦,缺电地区主要在华东电网和华北电网地区,缺电主要表现为高峰时段缺电。
  在今年全国电力供求总体趋向缓和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大区域电网电力供求形势如何,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从2005年全年全国电力运行情况看,有四个特点说明我国电力供求从2005年底就开始从紧张向缓和发展。一是工业用电量增长明显减速,重点行业用电势头趋缓。2005年全国工业用电量为180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8%,比2004年回落4.27个百分点,增长减缓明显。二是2005年全国电网统一调度的最高用电负荷增长率比用电量增长率高出了2.93个百分点,这是2003年以来出现的首次转变。最高用电负荷增长速度远高于用电量增长速度的现象说明,电力总体供需紧张的形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三是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2005年全国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804亿千瓦时,增速达12.8%。但增速比上年下降了1个多百分点。四是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下降较多。2005年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呈现了先增后降的趋势。全年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411小时,同比降低了44小时。而利用小时数下降主要是新增机组大量投产、高耗能产业用电量减缓和水力发电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年全国各大区域电网将纷纷新增装机。华北电网地区,预计今年全网新增装机1786万千瓦左右,总体电力供需形势将得到极大缓解;东北电网地区,预计今年全网新增装机347万千瓦左右,在电煤供应正常和煤质稳定的情况下,总体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华东电网地区,预计今年全网新增装机2347万千瓦左右,全网统调最大电力需求10730万千瓦,扣除由于燃气气源不足的燃气机组容量和300万千瓦备用容量,加上区外送电负荷392万千瓦,全网夏季高峰负荷缺口仍有400万千瓦;华中电网地区,预计今年全网新增装机1680万千瓦左右,网内省间供需情况不平衡,但考虑到省间电力电量交换和互供,电力供需形势将继续往缓和方向发展;西北电网地区,预计今年全网新增装机350万千瓦左右,电力供需形势将表现为"供大于求",如果对高耗能行业调控的成果能得到巩固、水电来水正常,全年电力电量将均会出现较大富余,具备向华中电网供电能力;南方电网地区,预计今年全网新增装机1528万千瓦左右。在电煤供应正常、不考虑燃油、违规机组停运的条件下,缺电将呈现为时段性、季节性的特点,但总的供需形势仍比2005年有较大缓解。(大非 Mysteel.com资讯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