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

2006-02-1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2005年,上海市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较快,二、三产业稳步回升,价格指数有所回落。货币信贷平稳运行,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
    一、金融运行情况
    2005年,全市各项存贷款适度增长,银行业资金比较充裕,市场利率变化较大。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成效,保险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改革开放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创新不断推出。
    (一)各项存贷款适度增长,外资银行业务发展较快
    2005年,全市银行业继续稳健发展,各项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增长适度。中外资金融机构(本报告中金融机构如无特指,均指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存贷款机构,与银行业的含义相同。)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增长明显,全年实现账面利润352.5亿元,同比增长23.5%。
    1、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各项存款增速回升。2005年,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以下简称各项存款)呈"U"型回升态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23320.9亿元,同比增长16.1%,比增速最低的5月末提高2.2个百分点。全年各项存款增加3142.8亿元,同比多增398.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482.5亿元,而外币存款同比少增4.2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居民增加了外汇结汇,导致外汇储蓄存款减少7.1亿美元。
    储蓄存款是各项存款增加的主体。2005年,全市各项本外币储蓄存款增加1471.4亿元,同比多增565.4亿元;本外币企业存款增加1052.4亿元,同比少增471.2亿元。年末,全市人民币企业存款同比仅增长9.9%,比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速低15.4个百分点,企业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降至50%。储蓄存款增势强劲而企业存款增长乏力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是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变化的结果,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较快;二是房地产市场回落,居民购房支出减少,储蓄意愿增强;三是股市持续低迷,储蓄分流作用减弱;四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存货和应收账款增长,企业流动资金减少;五是各项贷款同比少增,派生存款相对减少。
    存款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年末,全市本外币定期存款余额9504亿元,占各项存款的40.8%,比年初上升3.5个百分点,表明居民定期储蓄意愿增强,部分企业支付能力提高。
    2、贷款总量增长适度,个人消费贷款少增较多。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以下简称各项贷款)余额16798.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3%,增幅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全年各项贷款共增加1785.9亿元,同比少增260.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同比分别少增69亿元和15.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贷款平稳增长。从各月来看,受商业银行考核时点等因素的影响,贷款的季节性波动比较明显,仍存在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的现象。总体来看,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基建贷款继续增加较多,短期贷款继续增长乏力。2005年,全市人民币基建贷款增加519亿元,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4.9%,而乡镇企业贷款、三资企业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负增长,分别减少54亿元、55亿元和44亿元。全市短期贷款仅增加167.6亿元,主要集中于外币贷款,人民币贷款则下降,主要原因为:一是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增强、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短期融资券发行,导致短期贷款需求减少;二是经济高度依赖投资拉动,基建投资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三是银行考核制度改革导致银行偏好中长期贷款,贷款审批体制的变化提高了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成本。
    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比多增,个人消费贷款少增较多。2005年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4088.8亿元,比年初增加587.3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87.8亿元,同比多增86.5亿元。由于商品住房成交量回落,个人住房贷款连续6个月负增长,7--12月累计减少117亿元,导致个人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出现回落。2005年,全市个人消费贷款增加152亿元,同比少增603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99.4亿元,同比少增529亿元。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为19.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3、票据融资增加较多,票据市场利率震荡走低。2005年末,全市银行承兑汇票余额448.7亿元,较年初增加39.7亿元,增长9.7%;中外资金融机构(含工商银行总行票据营业部)票据贴现余额1416.8亿元,同比增长23.9%;金融机构全年累计贴现同比增长45.3%。
    票据市场竞争加剧,利率波动性较大。据监测,2005年全市票据市场利率走势与货币市场利率大致相同,基本呈下行态势。年初,买断式转贴现和回购式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处于全年最高位,之后分别持续回落至11月份的年内最低点1.53%和1.55%,12月份大幅反弹,分别收于1.93%和2.44%。票据贴现利率年初走高后震荡下行,年末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分别回落至全年最低点3.22%和3.38%。
    专栏1票据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重要融资渠道
    广义上,票据融资包括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相结合的一种信用形式。经过多年发展,票据融资已成为企业融资和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一种重要渠道。
    2005年,上海市票据市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票据业务在金融机构资产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全市票据贴现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8.4%,个别商业银行已超过20%。二是票据市场利率下行态势明显,贴现与转贴现之间的利差逐渐加大。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市场资金充裕,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不同,前者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后者则完全市场化。三是商业承兑汇票发展较快。由于票据市场竞争激烈,银行承兑汇票票源紧缺,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作为票据市场的发展方向日益受到重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推出"商票保贴"业务,推动了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商业承兑汇票累计贴现额已占企业贴现总额的48.9%,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一些金融机构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已超过银行承兑汇票。四是直贴业务量下降,转贴业务增长明显。为抢夺票源,异地商业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办理贴现业务,上海地区票据资源和客户资源流失现象较为突出。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票据直贴累计同比下降18.3%,而买断式转贴现累计额同比增长109.8%。五是票据经营趋向集约化,市场细分初步形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票据专营机构,进一步加强了票据业务集约化经营。国有商业银行是转贴现市场的资金提供方,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承兑、贴现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
    当前,一些因素制约了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票据市场工具仍较单一,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放松票据交易条件和无序竞争有抬头趋势;相关票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滞后,与市场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票据市场利率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需进一步加强。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加快业务创新,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发展。
    4、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充裕,本外币贷款利率走势差异明显。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持续下降。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余额存贷比为67.2%,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人民币资金充裕,导致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比例上升。2005年四季度,全市商业银行执行下浮、基准和上浮利率的人民币贷款占比分别为44.6%、21.6%和33.8%,与上年同期相比,利率下浮贷款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下浮利率贷款占比相对较高,需引起关注。
    与人民币资金充裕相反,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风险值得关注。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外汇余额存贷比为125.6%,同比上升12.4个百分点。受国内外汇资金供求形势变化以及国际外汇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外汇存贷款利率在2004年的基础上继续走高。2005年,上海市1年期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1月份的3.29%上升至12月份的5.49%,大额1年期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由1月份的2.72%上升至12月份的4.35%。人民币和外汇存贷款利率的差异进一步缩小。
    专栏2客观看待金融机构人民币余额存贷比下降问题
    近年来,全市金融机构尤其是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余额存贷比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1)商业银行的负债基本都是被动负债,房市、股市分流储蓄作用减弱,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长较快;(2)商业银行"存款立行"思想继续存在,存款呈刚性增长;(3)房地产市场回落以及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导致有效贷款需求不足;(4)受监管制度和资本金约束,部分资本金紧张的商业银行对资产结构主动进行调整,减少贷款发放。因而,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是内部改革和外部环境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分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为最主要业务,存贷比是衡量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程度和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存贷比指标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一是金融机构资产运用渠道虽有限,但日益多元化,除可以发放贷款外,还可以投资央行票据、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以及同业拆借、同业借款等。从长期看,存贷比下降是历史趋势。二是上海市主要商业银行均是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多数商业银行资金由总行统一调配使用,区域性存贷比指标不能反映商业银行整体资金的运用情况。三是贷款及存贷比指标不能完全反映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随着企业融资方式日益多样化,金融机构除贷款外,还通过汇票承兑、保函、信用证、债券发行担保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因此,要正确、客观看待金融机构存贷比下降问题。
    存贷比下降为金融机构资产运用的多元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利于分散风险,支持直接融资与货币市场发展。但由于资金运用渠道仍较狭窄,商业银行资金出现"相对过剩"。现阶段,要解决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较大的问题,一要积极开拓商业银行新的贷款增长点,努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和各类消费信贷;二要拓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和主动负债渠道,逐步形成根据资金运用能力来决定负债规模的经营机制;三要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加有效贷款需求。
    5、金融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挂牌成立,将成为人总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平台、金融市场运行监测的平台、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和一部分金融服务与研究、开发业务的中心。交通银行在香港顺利上市,各国有银行上海市分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上海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突破,顺利取得了央行专项票据支持,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于8月25日正式成立。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在12月20日成立,进一步丰富了上海市金融机构体系。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改革的九条措施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进一步推进了投资、贸易和资金管理的便利化。
    外资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快速增长。随着金融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人民币业务上的拓展力度较大,受资金来源的影响减小。2005年末,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44.4%和42.9%。同时,2005年外资金融机构外汇存、贷款增加额分别占全市外汇存、贷款增加额的97%和91%,外汇贷款市场份额首次突破50%。值得关注的是,外资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中外资金融机构贷款结构趋同现象明显。2005年,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加271.8亿元,同比多增119.6亿元,增加较为明显。
    (二)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直接融资规模扩大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继光大、东方证券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创新试点券商后,截止2005年末全市共有5家公司获创新试点资格,占全国的1/3,中银国际成为首批规范类券商。2005年,上海4家创新试点证券公司成功发行12亿元债券,创设认购、认沽权证4.5亿元;有5家证券公司共获得14.5亿元流动性贷款和35亿元中央汇金公司注资,防范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处置本地证券期货公司3家、异地证券期货公司在沪营业部35家,有效地避免了风险的传染;6家证券公司按创新试点标准的第三方存管方案通过证监会专家评审,3家证券公司的第三方存管方案正处于实施过程中。
    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2005年末,全市已完成股改或公告方案的公司有63家,占全国426家股改公司的15%,占全市138家应股改公司的46%,居全国前列。
    直接融资规模扩大。2005年,上海企业海内外直接融资达624.1亿元,其中:发行A股筹资256亿元,发行H股筹资97.1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世博债券和企业债券共筹资271亿元。注册在上海市的基金管理公司共发行30只开放式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1798亿元,同比增长37.4%,占全国的38.6%。
    (三)寿险保费收入实现增长,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提高
    寿险业务重新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05年8月末,上海寿险保费收入实现增幅0.2%,走出了自2003年四季度以来寿险保费收入连续20余月负增长的态势,显示寿险业结构性调整出现转机。2005年,全市保费收入合计333.6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财产险和寿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87.9亿元和245.8亿元,分别增长18.3%和5.8%。全年保险业各项赔款和给付共计87.5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财产险赔款47.3亿元,同比增长39%;人身险赔款和给付合计40.2亿元,同比增长8.9%。
    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005年末,上海市共有保险公司70家,比2004年末增加14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和人才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性明显提高。外资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业务发展较快。全年全市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7.1%,比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幅高21.5个百分点;中、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为83:17,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份额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四)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结构有所改善
    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债券市场交易活跃。2005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分别成交1.3万亿元和15.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3%和增长71%,全年利率走势呈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由于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趋于活跃,流动性大幅提高。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累计成交6.0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倍。其中:上海市金融机构全年累计拆入、拆出分别为4001.3亿元和3354.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98.8亿元和下降196.4亿元;质押式正回购、逆回购累计交易量分别为2.7万亿元和2.9万亿元,增幅分别为3.9倍和50.1%;累计现券买入、卖出均为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8倍。
    股票市场交易萎缩,期货主要品种涨幅显著。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综指下跌8.3%,全年股票成交1.9万亿元,同比下降近三成。股票筹资299.8亿元,同比下降三成多。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6.5万亿元,同比下降22.4%,成交额占全国的48.6%。期铜、期铝价格屡创新高,天然胶价格逐级走高,燃料油价格冲高盘整,全年分别上涨40.8%、16.8%、52.3%和53.0%。
    外汇市场各主要币种走势不一,黄金交易价涨量增。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影响银行间外汇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小幅双向波动,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小于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的升值幅度。全年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906.4吨,增长36.2%;成交金额1069.8亿元,增长46.4%。黄金价格不断上扬,全年涨幅达到16.2%,但低于国际市场19.9%的上涨幅度。
    专栏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有所显现
    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据我总部2005年12月份对上海市70户具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性企业(集团)问卷调查显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样本企业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就业水平变化较小,升值预期较为稳定,但利润下降较为明显。
    一、样本企业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样本企业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5%。从行业分布来看,钢铁、化工、电子等行业的进口增长较快,纺织服装业、电子等行业的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二、样本企业就业水平变化总体较小。12月,样本企业中有36家的就业人数与汇率改革前基本没有变化、26家企业的就业人数下降,有44家企业的就业人数与上月相比基本没有变化、17家企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但与2004年同月相比,有近一半企业的就业人数下降。
    三、样本企业利润下降较为明显。2005年,样本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6.3%,有55家企业盈利,有15家企业亏损,其中有11家企业由上年盈利转为亏损。需要注意的是,出口量较大的纺织服装业利润下降特别明显,相当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
    四、样本企业汇率升值预期较为稳定。12月,样本企业中有67.2%的企业预测未来6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升值,与上月的预测基本持平。其中,预测未来6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幅度在3%以内的企业占75%。
    尽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总体仍较小,但也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二是企业对汇率避险工具和手段的知识较少;三是能够为企业接受并使用的市场汇率避险产品较少。因而,要继续加强对外汇衍生产品的宣传与培训,加快开发汇率避险产品,提高企业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
    金融市场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企业融资结构有所改善。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般金融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债券品种,并推出了债券远期交易、远期外汇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推出了带有期权特点的权证产品,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了一种对价选择。2005年,上海市企业债券融资(含短期融资券)规模增长迅猛,其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上升较快。
    (五)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至关重要。2005年,上海市加大了对金融违法违规案件的执行力度,积极引进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继续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认真开展反洗钱检查,严厉打击外汇黑市、地下钱庄,确保正常的金融秩序;认真开展金融和征信宣传工作;升级完善了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组织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和企业集团评级试点;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上海全面试运行,进一步推进了包括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内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二、经济运行情况(略)
    三、预测与展望
    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在上海已经显现,经济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总体上看,2006年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首先,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将全面展开,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一定增长,但增幅会有所下降,房地产投资增幅也可能继续下降。其次,随着汇率调整和波动的影响逐步显现,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较大,特别是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的趋缓将直接影响外贸出口的增长后劲,外贸进口与出口增幅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再次,从行业发展看,汽车、钢铁、纺织、化工等行业因受宏观政策、资源供应、市场销售等因素影响,发展态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对2006年消费、投资乃至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仍较大。最后,尽管上海CPI涨幅不断下降,但国际油价和资源价格改革对上海物价走势将产生较大影响,CPI涨幅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因此,预计2006年全市GDP增速略低于2005年,约为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外贸出口增长在15%左右;CPI涨幅在2%左右。
    从货币信贷运行看,2006年上海市面临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近年来,房地产贷款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信贷增长的重要渠道,但随着住房销售的回落,住房消费对贷款的拉动作用将有所下降。其它消费贷款如汽车消费贷款、旅游消费贷款等发展难度也较大,金融机构普遍感到2006年难以找到新的贷款增长点。可以预计,基建贷款仍将是拉动上海市2006年贷款增长的主要动力,贷款长期化的趋势难以在2006年得到根本扭转,贷款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贷款增长后续动力不足。同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股票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本外币理财市场将快速发展,储蓄存款分流有可能加快。此外,随着金融开放力度的加大,2006年全市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外资银行的业务重点将逐步从外币业务转向本外币业务并重。中资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因此,预计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加额略低于2005年,各项存款增加3000亿元左右,各项贷款增加1700亿元左右。(上海证券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