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大上临港重化工业令人担忧

2006-01-1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相关城市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庞大的储油罐,高耸的反应塔,密布的管网,巨型的烟囱吞云吐雾,这是记者在浙江宁波、福建厦门等地看到的景象。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地方大力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承载重压日渐显现,土地制约、用水紧张、用电短缺、环境污染随之而来。
    现状:临港重化工业规模庞大
    记者在福建厦门调研期间,厦门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处副处长王巧莉介绍了有关海沧化工基地的情况。该基地位于海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南部,简称南部工业区,距离市中心乘坐公交车仅半个小时,占地13平方公里,1990年开始开发,2个生产能力分别都达到32万吨/年化纤聚脂项目投产;年产能90万吨的PTA(对苯二甲酸)项目于2002年10月投产;目前还有一个年产80万吨的PX(对二甲苯)项目正在等待项目审批。此外,工业区内另有两家中型的原料配套化工企业。
    浙江宁波北仑区的临港重化工业规模还要大,有一组简单的数据:能源产业,包括LNG(液化天然气)、东海油气田登陆工程和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北仑电厂等,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能源基地;石化产业,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形成以台塑石化、逸盛石化、三菱丽阳腈纶、埃索石化等项目为主体,涵盖石化上中下游全部产业的产业链;钢铁产业,宝新不锈钢将形成年产60万吨替代进口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宁波建龙钢铁重新上马后将形成600万吨宽厚板生产基地;造纸及纸制品产业,总投资170亿元,其中的中华纸业是亚洲单厂生产规模最大的造纸产业基地。
    “深水港好比一家大银行。”不产一滴油的北仑能形成这么大的原油加工基地,不产一块煤的北仑能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原因无非是,北仑有个深水港,有个“大银行”。北仑新区所在的北仑深水良港,可停泊30万吨巨轮,镇海炼化有限公司和国内最大的镇海液体化工码头与这里也仅一江之隔。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产量跟物流量的比例约为1∶2.5,年产60万吨不锈钢就有200多万吨的运输量。与只能用小吨位的船运到长江口一些城市相比,每吨运输成本相差7美元,一年就是1400万美元。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1月至8月,石化、钢铁、电力、造纸、食品加工五大临港工业产值达188亿元,撑起北仑新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问题: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之重
    厦门市政府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在为南部石化工业区建设配套的10万吨油码头、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和40万吨级污水处理厂(现已建成5万吨处理能力)之后,13平方公里的用地就已经很紧张了。石化企业都是耗能用水的大户,“为解决工业区用水,市政府专门从10公里之外的九龙江上游日均引水万吨来弥补石化企业用水缺口。在夏季用电紧张的那几个月,市区白天分片区停电,尽量满足企业正常运转。”
    宁波北仑新区的临港工业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更为明显,土地的制约使得一些增资企业只能通过“蛳螺壳里做道场”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宁波市政府一位机关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此表示担忧:“港口工业不能再做大了”。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一位管理人员对记者说,企业壮大后,管理层对土地、电力等地方配套设施能否跟得上不无担忧。如电力问题,去年用电高峰的7至9月,宝新公司日需电为3.4万千瓦时,地方供电能力仅为2.5万千瓦时,企业有40%的生产线不得已停工。
    “用水问题等到明年与我们相隔不远的建龙钢铁项目重新上马之后,企业间的水资源分配格局肯定要调整了。”宝新不锈钢的这位管理人员说,炼一吨钢需水7至8立方米,600万吨钢不知要用多少啊。这位管理人员还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用水就已经很紧张了,1/3的水都是靠企业循环再利用解决,等到用水重新分配调整,靠企业有限的循环再利用估计也解决不了“内需”。
    据记者了解,宁波市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能源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但高强度的能源消费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的损害。2004年宁波工业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有害物质分别达20万吨和2.6万吨,其中95%以上是由能源行业排放造成的。
    教训:有条件才能发展
    2005年9月,宁波市经委出具的一份全市贯彻落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的督查报告提出,工业用地指标的短缺,尤其是转变农保地指标的严重缺乏,正成为制约各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仍缺乏强有力的手段调控企业的资源消耗,相关消耗标准对于企业只能是一种软约束。这份报告还认为,宁波某县提出的产业升级工程中,把石油作为该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不符合全市的产业空间布局和该县的要素禀赋条件。
    有关专家认为,宁波、厦门等地争着上大化工、重型工业的临港工业布局不是个别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出于财政收入考虑、政绩考核“引导”,发展产值大、税收高的重化工业,二是政府也有能力发展重型工业,因为它拥有土地和贷款权这两个最大的资源。
    “但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必然导致资源出现严重短缺,如东部沿海电力‘大拉闸’现象,滨海城市用水紧张状况,而经验也证明重化工业创造就业的能力是有限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
    最近,由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一个课题组出具的《关于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的思考》提出,重化工业基地应限于宁波等少数临港工业区集中布局,切忌分散布点。浙江除沿海港口具有发展大运量、高消耗的重化工业以外,其他地区受区位条件、不可移动要素资源、运输条件、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制约,不宜发展钢铁冶炼、石油加工等重化工业。
    据此,政府在规划引导和政策取向上应明确,要大力促进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运量“二高二低”的路子,对于所谓重新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的观点,要从浙江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就一个省、一个地区而言,并不一定都要经历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化、资金密集型重化工业化、技术密集型高加工度化这样一个经典工业化三阶段的过程。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说,浙江在宁波、舟山发展临港工业,一来,当地具备条件,二来,符合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省委、省政府一直要求,临港工业只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因此地方政府需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不切实际地上项目。”(经济参考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