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2006年宏观调控关键词

2006-01-1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2006年金融领域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将会加快。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注意加强预调和微调。
    ●财政政策由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转型,预算财政赤字进一步减少,建设国债规模进一步缩减。
    ●2006年,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和通缩压力的存在,减小了房地产行业被进一步调控的可能性。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住宅产业政策将基本保持稳定,住宅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将会以结构调整为主,扩大中低档住房供给。
    2005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明显。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将在2006年延续下去,同时,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宏观经济政策也会略有不同,市场色彩更浓、经济手段更多,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短期性与长期性问题的结合,政策与体制、法规的结合更趋完善,以体制改革提升调控效果的特点更为突出。
    金融:政策稳定、体制创新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与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两大任务。对经济走势的预测及判断与货币决策直接相关。而要做出一项决策,既要考虑实体经济,同时也要考虑操作问题。
    自2003年抑制投资过热以来,目前遇到了这样的困境:一方面,物价持续走低,经济增长因产能过剩、企业亏损加大而出现放缓的压力;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大量的资金在银行间市场循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扭曲导致资金无法进入流通领域。2006年,货币政策既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又要力促消费振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注意加强预调和微调,力求实现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价格基本稳定的目标。
    目前尽管不能否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其效应也并没有预想(理论)中的好,关键的因素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谈到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鼓励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创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加快外汇市场建设,继续改进外汇管理,为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规避外汇风险服务。加快金融改革,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可以看出,2006年金融领域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将会加快。比如在大的商业银行继续实行法人集权管理,集中控制风险,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深化改革的前提下,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推动股份制小银行制度创新及建立社区银行,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这些股份制银行和社区银行立足当地、贴近社区、贴近借款人的作用,减少信贷决策环节,缩短决策链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不断加快信贷制度和产品创新步伐,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形成不同于大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包括了贷款审查、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程序、资金定价机制、贷后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
    财政政策:稳与健的有机结合
    所谓稳,即由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转型,具体体现为:预算财政赤字进一步减少、建设国债规模进一步缩减。调整优化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结构,优先支持农村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大开发,保证重点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新上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狠抓增收节支,坚决制止“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
    所谓健,即财政政策在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公平和协调,财政支出在这些方面会保持比较高的增幅。比如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东北地区减税范围扩大,部分省市有望全额抵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向东北三省税务部门发出了通知,要求将目前实行的增值税改革东北试点由“增量抵扣”进一步扩大减税范围,可在增量之外办理抵、退税。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央财政将加大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切实支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同时,为更好发挥财政政策的功效,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将加快,税收制度将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进一步规范。可以看出,稳健的财政政策并非是收缩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调整,既有紧的一面,也有扩张的一面,在2006年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土地政策:继续严格控制
    去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开始有所显现,通货紧缩的压力较大。2006年,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和通缩压力的存在,减小了房地产行业被进一步调控的可能性。2006年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住宅产业政策将基本保持稳定,住宅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将会以结构调整为主,扩大中低档住房供给,以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调控政策的目的,首先和最终都是让人民群众住上房子。无疑,价格的异常暴涨和暴跌都是政策调控的对象。鼓励而不是限制老百姓合理的住房消费、促进住房制度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这是政策的一贯取向。可以说,进一步鼓励老百姓依靠市场获取住房的政策仍将是政策体系的主要取向。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期,工业开发、城市扩张、交通运输等对土地的需求十分强烈,土地市场一直供不应求,2005年这一状况有所缓解,但并未根本改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监测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总体水平呈现逐季上升势头,到第三季度已达到每平方米1233元,比上年同期高出88元。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维护粮食安全,国家将继续执行对土地供应总量的宏观调控,一如既往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使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继续控制在从紧的水平上。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减少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甚至有可能适时出台新的禁止供地和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投资和房价过快增长等突出问题,也将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贯彻“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土地供应原则。
    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对三类投资项目要区别对待。支持鼓励类投资项目发展,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例如,继续免征进口自用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禁止投资限制类的新建项目,严令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限制类项目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对淘汰类项目,除禁止投资以外,还要对现有存量进行限期淘汰。在淘汰期内,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可提高供电价格。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从这次新颁布的《指导目录》来看,政府对落后产能的淘汰下了比较大的决心。根据《指导目录》的规定,部分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被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
    同时,发改委也将强化产能过剩市场预警,今后国家发改委每月都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情况做出专门报告。针对重点行业,发展改革委提出了2006年铜铝工业相关政策建议,拟出台钢铁工业宏观调控措施。
    在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方面,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那些由市场支配的经济行为,运用利率、税率、价格等经济杠杆来合理调整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对那些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运用法律手段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对那些由于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引发的突出问题,则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来加以纠正和引导。具体而言,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制定严格的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二是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
    从已出台的政策内容看,与过去相比明显突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行政性的痕迹并不十分明显,说明行业调控方式已发生一定变化,企图标本兼治。无疑,这是符合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正确的,但在目前整个大的体制背景和利益格局中,对解决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不能寄予过大的期望。一是中央与地方存在利益非一致性;二是只要存在利益,一些小企业就会想办法发挥其生产能力。行业调控要想发挥更大作用,有待体制的完善,有待各项政策的配套与完善。
    循环经济:校正扭曲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框架,已有的相关立法比较原则笼统,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有的可操作性不强,也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同时,目前不合理的价格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
    2006年,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将从机制上做出调整,校正扭曲机制,大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严控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已联合下发通知,包括稀土、焦炭、成品油在内的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数量将受到国家控制。停止部分产品的加工贸易。从2006年1月1日起,把进口木片、原木、木浆,出口木浆或纸张、纸板;进口生皮,出口半成品革或成品革;进口废铜或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等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并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按照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结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立GDP能耗指标考核机制,将能源节约目标逐级分解,明确责任。
    四是利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深化价格改革,研究有关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机制,在提供普遍服务的同时,发挥价格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并推进垄断(资源性产品)部门的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五是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制度。推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新农村建设:从改善基础环境做起
    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将中国的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后的第一年,将会有多项惠农政策出台,对“三农”的支持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从改善农村的基础环境做起。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中央投资比2005年将有大幅增加。根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明确了今后中国20年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农村道路建设将进入新高潮。电网方面,政府将采取发展小水电等办法,解决远离电网、偏远山区的近3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通过中央国债资金、地方政府补助的方式,投入资金。继续实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工程,提高电话普及率和信息化水平。同时,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将会更多地向农村倾斜。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将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到40%左右,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补助。
    二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2006年国家将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使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调节和调控机制,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三是继续进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达到无论旱涝都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同时,保证金融和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
    另外,农业部已规划了2006年要重点推进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构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十大行动。从环境、政策多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自主创新:国家扶持,市场推动
    20多年来,中国试图走日本、韩国、台湾模式的技术发展道路,但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并未取得预期成效,尽管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科技竞争能力并没有像上述国家一样进入同步发展的轨道。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未来知识制胜的大背景下,目前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宏观主导作用,挽回时间上的损失,尽快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提高竞争力。
    对于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力度,对选用国产首台、首套装备给予政策扶持。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建立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鼓励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地化,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中心。表明国家对科技特别是创新研究的投入将大大增加,国家已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而且强调国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为推动自主创新活动,除了政府创建一批新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外,在财政税收方面也将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利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例如为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可考虑将研发费用按一定比例转入企业税中。在内外资企业税收改革方面,适时推出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政策,鼓励公平竞争,调动内资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此外,国资委也应该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和限定国有大型企业在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费用上的投入比例。
    服务业发展:创造环境,规范服务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二是标准和行为规范不完善。消费者经常难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潜在需求不能转化成实际需求,比如中介服务业中的评估、咨询等。三是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垄断经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其发展。四是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测试服务、市场服务等,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五是城市化滞后。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具体的政策动向可能包括: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理清公益性服务与非公益性服务,加快产业化步伐;明确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先进合理的商品技术标准和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建立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的监督机制。加快制订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规范、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市场壁垒,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进入门槛,打破垄断,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部门,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同时拓展服务业行业范围;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促进城市化发展;创建完整的强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有计划地引导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证券时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