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长将更加依靠内需和结构升级

2006-01-1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多个行业产能过剩
    2005年,虽然我国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平稳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现象在一些行业初见端倪。
    由于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对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需求的上升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需求快速增长,造成前些年对中间产品如钢铁、水泥、建材的投资盲目扩张,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而在这些行业过度扩张时矛盾突出的煤电油运瓶颈部门也出现过剩苗头,将会导致生产减速、库存积压、产品价格下跌、企业效益滑坡。去年前十个月建材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0.9%,其中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利润分别下降70.2%和36.5%,水泥库存增加,比2004年同期增长14.2%;钢材价格每吨回落1000-1800元,利润仅增长11.2%,增幅比2004年同期回落接近50个百分点;煤炭近来也出现了过剩和价格下跌的情况,不同品种价格下跌了10%至20%;电力供求缺口逐渐缩小,估计2006年电力供求可达到基本平衡,2007年会出现过剩。同时仍有大量项目在建,会在今后几年形成更大规模的产能。目前钢铁部门在建项目产能是目前产能的50%;发电在建项目能力是目前产能的1.13倍。
    第二,许多工业行业利润大幅放慢或净减少,企业亏损面扩大。
    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近20%的背后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新增利润向上游行业集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去年前十个月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的75%集中在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而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亏损的80%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冶金等加工行业。除了加工业产能过剩的因素外,其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而同时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加工企业无法通过涨价来缓解燃料、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在原料和市场两头挤压之下,加工行业的利润下滑不可避免。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725亿元,同比增长62.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增长102.4%。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达到12392亿元,同比增长19.3%,已比2004年全年的产成品资金占用高出了2000多亿元。
    第三,贸易摩擦频发制约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2005年以来纺织品、服装业凭借其价低质优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可同时也引发了多起贸易摩擦,前三季度我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89亿美元。钢铁行业随着前期大量投资项目的逐步投产,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剩产能既有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的动力,又有抢占国内市场,形成“进口替代”的优势。目前已经引发了世界钢铁企业大鳄们对中国生产钢铁过多,可能导致其他地方出现供应过剩的抱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比较优势产业应如何发展,经济与贸易增长方式应如何选择,眼光应当向外还是立足于国内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偏紧的金融环境使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瓶颈。
    2005年以来,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由1月份的14.13%上升到10月份的17.99%,但狭义货币M1增速却呈下降趋势,由15.3%下降到12.1%,由于企业经营所依赖的流动资金主要体现在M1里,它的持续少增使得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流动资金以及社会资金供给偏紧的状况;M2是包含了居民储蓄存款在内的总体货币供应量,它的逐月回升主要是由居民储蓄的大幅增长和企业定期存款显著增加所致,虽然反映了总体的货币供应环境较为宽松,但是并不意味着能直接对企业经营周转起到多大的支持作用。10月当月企业存款比上月少增600亿、工业贷款比上月少增136亿都反映了目前企业资金相对紧张。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相比,去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一直保持着13%左右的低速增长,10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低于M2增长4.1个百分点,呈现出典型的“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
    产权、金融等改革成为工业发展长久推动力
    首先,世界经济和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将有利于外需适度快速增长,支持工业稳定增长。
    2006年,国际经济环境将维持总体稳定的格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约为4.3%,略低于去年水平;而世界贸易增长率为7.6%,略高于去年。国际经济环境的稳定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平稳良好的外部环境,世界贸易的继续扩大又将以外部需求的方式拉动我国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其次,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可能对2006年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国际油价上涨及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我国工业各行业尤其是下游产业的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从而降低了企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能力,削弱企业竞争力;贸易摩擦急剧增多导致出口增长面临减缓压力,将直接影响一大批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生存和发展,在外需减少的同时,大量的生产能力必然增加国内市场竞争压力;2005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反映了这一轮全球性的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所引致的产业转移动力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全球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基本告一段落。因此工业利用外资形势不容乐观。
    第三,尽管短期内工业增长面临调整,但重化工业产品需求增长仍然较为强劲,将使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尽管汽车、住房等消费与投资增长开始从爆发式增长期转向适度快速增长期,但需求潜力仍然很大;前期重工业高速增长也有所回调,但重化工业产品需求增长仍然比较强劲。由此使得工业增长调整力度有限,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最后,“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将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十一五”规划既是发展战略的规划,也是体制改革的规划,这两方面的规划安排都为工业结构升级提供基本动力。“十一五”发展战略明确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将促使工业增长由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质量和效益为主,工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将会得到较大改善,这是继续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而加强各项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及在投资、金融、政府及公共部门等领域取得改革的突破,将会为工业稳定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推动力。
    今年继续处于15%-16%的理性区间
    首先,工业将保持较快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消费结构升级是推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原生动力。居民对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将支持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部门保持较快增长水平。我们预计今年工业经济将延续去年的高位小幅调整态势,继续处于15%-16%的理性区间增长,其中重工业增速将保持在16%左右,轻工业增速在14%左右。另外,尽管能源、原材料工业仍是增长较快的行业,但随着前几年这些行业投资的持续大幅增加,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正得到明显缓解,估计2006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速较会比上年有所放慢,投资增长也会做相应调整,否则也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第二,拉动我国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力量依然存在,但将转为内需拉动为主。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这轮以制造业为主的世界性产业转移,因中国劳动力成本和质量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基础较强等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众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使我国此轮工业扩张带有相当强的外贸外资推动的特征。而近期我国引进的外资直接投资增长明显放慢,部分反映出本轮制造业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已告一段落,而出口可能从超常增长态向常规增长态转变,将会使工业增长的外需拉动力减弱,今年及今后较长时间内工业增长将更加依靠内需,依靠工业结构升级。
    第三,高技术产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对我国下一阶段的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工业发展不可能再依赖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此将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掌握工业核心技术,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的大型企业,最为关键。在这一新形势下,节能节水等技术、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将获得更多政策和开发资金支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第四,私营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各个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将有所突破,非公经济三十六条的落实完善将进一步降低私营企业门槛、拓宽民营企业成长的空间。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成熟壮大,并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部分地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寻求更多的资源、更廉价生产要素的支撑;随着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地区都非常重视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希望以此成为带动本地经济实现超速发展的契机。因此,2006年以及整个“十一五”期间私营经济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政策上要控制供给过度扩张
    首先,继续坚持“双稳健”政策,抑制供给扩张,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针对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关注焦点的产能过剩,及其所引起的大部分工业企业利润下滑等问题,今年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控制银根和地根,控制投资盲目增长,从而控制供给过度扩张。一要理顺宏观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消除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根基;二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已批准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引导和调控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平稳、有序发展;三要支持鼓励各地采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引导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效益差的生产能力转化和升级,引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努力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其二,认真贯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新国策,加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首先让企业意识到自身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其次让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第三让企业感受到国家政策导向对自主创新的倾斜。目前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主要政策包括: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引导和协调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分工协作,以实现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加大对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财政投入,实施税收抵免政策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并对创新成果进行奖励。企业要利用好这些新政策,成为这一新国策的真正赢家。
    其三,着力培育国内消费需求,缓解对外贸易摩擦。
    进一步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以吸收消化相对过剩的产能,使供给与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努力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非正常支出,尤其是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使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及消费与投资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来支持,避免因内需不足而过度依赖于外需扩张,并造成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第四,适度放松信贷,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
    应实行有区别的信贷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投资过快行业,仍应坚决紧缩信贷,避免投资反弹;而对经营状况良好又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工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