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铁矿价格谈判开始,中国价格应有别于日本

2005-11-2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如果说9-10月份在欧洲、亚洲召开的钢铁产业年会拉开了矿价谈判的序幕,那么11月15日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前往日本,巴西淡水河谷分别飞往德国和日本,则是正式谈判的开始。据有关资料,本次会议供需双方代表将回避价格问题,重点讨论铁矿石目前和未来供求状况以及钢铁行业发展趋势,为12月举行的第二轮磋商奠定定价基础。
    对市场的正确理解,对于制定正确的价格至关重要。中钢集团在综合多项数据分析得出,2006年的世界铁矿供应将大于需求,主要依据是:(1)除中国外,全球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新的铁矿需求亮点。(2)中国2006年的生铁产量增幅将趋缓,中钢协预计在10-15%,因此需进口的缺口在4500万吨左右。供应方面,全球海运铁矿量将增加7000万吨,如考虑从2005年下半年日本、欧盟、美国等钢铁减产引起的铁矿消费量的减少,铁矿市场的买卖天平无疑将向买方倾斜。
    行业基本面上,国际钢铁协会认为2005年全球总体运行势头积极,各主要钢产国钢产量均在历史记录的高位运行,钢厂盈利水平也有大幅提高。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的增幅是拉动全球增长的唯一动力,增长源过于单一,并似乎可以断定2006年的世界钢铁发展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表现。从盈利水平看,虽然欧洲和日本的部分钢铁企业公布半年报中显示效益水平较好,但因亚洲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都调低了对下半年盈利预期。中国钢铁厂则面临更为窘迫的局面,大部分钢铁生产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库存增加、盈利大幅下降的情况。因此,2006年的世界钢铁行业,虽然在乐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将保持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将趋向稳定,中国也将结束2005年的钢铁高热。
    那么,国际铁矿供应大于需求、行业发展趋缓,中国的进口铁矿价格是否能应声而落?答案是肯定的,但仍有关键的几个问题需要把握。
    一、 独立的谈判地位。 传统上,亚洲的进口铁矿基准价格是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之间进行,亚洲其他国家均按照谈判结果执行。但是,此结构在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铁矿进口国后开始受到质疑,中国开始提出要拥有独立于日本的价格谈判地位,2004年底,中国的钢铁生产企业正式与澳大利亚磋商中国价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用的还是日本价格。
    二、 多元化的谈判主体联盟。独立的谈判地位并不一定代表结果会对我有利,关键在于我方对自己了解多少、信任多少?基于目前中国的进口铁矿市场格局现状,中国市场上有长期协议矿和短期现货矿,两者价格互相比照,使任何相互回避的孤立谈判成为基于不真实市场信息的决定,价格必定存在偏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铁矿进口不分企业类别,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均有进口资质,因此难免存在协议矿和现货矿的进口商分属不同类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商会成为中国铁矿市场的协调主体,后者的铁矿石分会更是在国内率先设立了现货矿指导价格和供货商信用体系,积极推动现货矿与协议矿价的接轨,对平抑中国高启的铁矿价格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2006年的进口铁矿价格谈判,如果钢铁协会和五矿商会能够协调一致,形成全国统一的谈判联盟和对外谈判机制,无疑将对中方争取谈判主动大有裨益。
    三、 长远利益因素。除供求外,行业的长远发展也应是铁矿石定价的决定因素。由于高炉冶炼是铁矿石的主要消费领域,钢铁行业的发展必然决定铁矿开采业的兴衰。目前,全球钢铁价格普遍下跌,钢铁发展出现放缓迹象,在这一转折点上,原材料价格的制定显得非常微妙,一个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原料成本超出生产企业承受力,出现限产停产乃至大范围破产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铁矿需求的快速萎缩,最终损害的是钢铁企业和矿石供应商的利益。因此,客观地讲,矿石定价过程应充分考虑这一长远发展因素,对任何形式涨价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充分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已处于高位的价格予以减让。
    四、 日中的价格基础差异。虽然中方享有了自己的谈判地位甚至可以据此谈判自己的价格,但日本价格对中国谈判的影响也将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长期存在。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和日本的价格基础由于以下原因具有本质上的不同。(1)中日两国钢铁业所处阶段不同。日本的钢铁工业二战后起步快速发展到顶峰,目前处于稳定的成熟阶段,各主要钢厂产品结构合理,利润率高,抗风险能力强。中国钢铁工业起步较晚,虽然增幅较大但仍还未到峰值,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大部分钢铁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仍有待升级,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较弱。(2)其次,两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同。日本经过了30年兼并重组,目前产业集中度已大大加强,全国78.7%产能集中在以新日铁为首的五大钢手里,五家钢厂的消费直接影响矿石的价格。中国的钢铁产业高度分散,重组不可一蹴而就,目前排名前五大钢铁公司产能只占总产量21.5%,消费铁矿的份额不具备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3)铁矿石供应渠道上,日本相对单一,主要是以进口的长期协议矿为主,价格容易掌握,市场波动小。但中国情况较复杂,铁矿供应有三个渠道:国产铁矿(份额约40-50%),进口铁矿(50-60%),后者又可以细分为长期协议矿和现货矿,价格种类多样,构成的因素纷繁复杂,市场容易波动。(4)交通运输条件上,日本钢厂基本上沿海布局,面对深水港,基本不用内陆运输。而中国的大部分钢厂深入腹地,内陆交通成本高昂。深水港口不多,滞港现象在运输繁忙季节时有发生。又如前所述中国钢厂布局分散,不易形成大规模采购,运输成本大大高于日本企业。(5)资源战略上,日本早在70年代就开始进行资源开发,就铁矿而言,其主要钢厂和流通企业均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地的主要矿山项目中占据股份,资源保障基础牢固。中国的铁矿资源步伐是近两年得到广泛重视,但力度仍然不够。截止目前,只有中钢、宝钢、武钢等钢铁流通和生产企业在海外拥有矿山股份或长期供矿保证,自有份额占进口总量的比例不大。由此可见,无论是行业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价格波动程度、运输成本以及资源占比上,中国和日本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正如刚刚结束的北京第九届中日钢铁官民对话的原材料议题上新日铁等代表表示的一样,日本和中国的铁矿谈判模式不应相同。
    2006年价格谈判,日本钢铁联盟将因其整体盈利水平较高和国际市场供求仍未放松等因素面临讨价还价的压力,价格的下降空间不大。但中国的情况则相反。正如我公司10月青岛会议上指出,原材料成本推动下的钢铁价格不升反降,甚至跌落到经营成本以下的中国现实,以及中国钢铁工业需从战略角度维护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是中国企业争取优惠价格的强有力武器。可以预见,未来半年的矿价谈判将是艰难和敏感的博弈过程,也是对供需双方市场驾驭和运筹帷幄能力和智慧的考验。(中钢集团市场调研处)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