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改革向左还是向右?

2005-11-0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近年来,从小煤窑矿难事件频发、官煤结合的微观层面到煤炭行业产能、运力紧张,煤炭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宏观层面,煤炭行业一直是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11月1日“2006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再次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这次峰会可能对未来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行业管理、市场供求以及资源定价方面将会影响到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与产业形势的变化。
    此次煤炭行业峰会对前期的改革与调研作了一个小结,并对未来的改革规划提出相应的思路,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发改委能源局巡视员吴吟表示,到2010年,煤炭供应能力要达到24亿吨,而大型煤炭集团将承担60%-70%的产出责任;在尽快形成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同时,小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个以内,总产量明显减少,全国煤矿安全状况明显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降到1.6以下;政府将鼓励大型煤企与电力、钢铁、化工、建材、运输等行业建立稳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所有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两大关键基础改革措施:宏观政府管理制度与微观市场价格决定机制的改革。
    首先是政府宏观管理制度改革。目前煤炭行业开发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资源管理混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多头分散管理。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归发改委,而发改委主管部门仅几个办公人员,却要管理全国3万多煤炭企业,难度之大可以想像;另外,缺乏专业管理机构导致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国有煤炭企业负责人由国资委或组织部管,社保劳资由劳动保障部门管,财务上由财政部门管,资源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安全监察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管理,如何协调各个部委之间的利益成为一大难题,以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开始重拾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路,如辽宁省在7月份把原来的煤炭工业局组建为煤炭工业管理局,将分散的职能重新集中起来。
    重建背后反映的是“市场与计划之争”。国家改革原有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初衷是释放受到体制压迫的企业活力,尽快地使企业走向市场。改革遭遇一些挫折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困难就畏缩不前,如何解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能源办建立煤炭组,从各个部委抽调专门人员,负责综合协调煤炭工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保证各部委之间的利益能够协调,煤炭行业的管理更加顺畅;完善行业准入与管理制度,解决当前一哄而上、管理混乱的局面;同时也避免了重回计划管理、机构扩张的老路。
    其次是市场微观价格决定机制改革。虽然目前煤炭供求基本平衡,但是由于新建设煤矿周期短、见效快,投资也少,全国的煤炭产能正在快速扩张,将来供大于求的局面一定会发生。如何从现在起就解决煤炭市场定价问题,促进煤炭行业通过价格机制自发调节是缓解未来供过于求的关键。
    改革的方向是政府逐渐淡出煤炭与其他下游行业的价格协商机制,不应再发布一些参考定价,价格决定最终由市场说了算。但是改革的路径选择、时机的选择是左右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煤炭价格上涨、供求趋于稳定正是改革的最佳时机;考虑到消费需求和改革困难,改革的路径应以“渐进”为主。遵循“市场驾驭主导,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将直接指定参考价格制度改为搭建煤炭成本核算体系。同时应将煤炭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开采运输造成的基本成本;一部分是对环境污染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附加成本。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制度对附加成本进行调节,而基本成本的调整则应让位于市场机制。(证券时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