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市场到底有多大

对2010年我国水泥总量的预测

2005-10-3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水泥工业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蒸蒸日上,促使水泥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为9.4%,2004年达到13.65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20.9%,2004年达到70073亿元。在经济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水泥总产量以年均11.1%的速率增长,2004年达到9.7亿吨——水泥工业在市场的拉动下高速发展。
    
    市场是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水泥的生产能力仍然取决于国家投资的多少,虽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面对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随着改革的发展,水泥的供求从计划经济下的单轨制经过双轨制的过渡,最终走向市场。
    “八五”期间是水泥快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建材工业“八五”计划中水泥发展总量目标为3亿~3.3亿吨,国家计划安排投资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形成能力为2000万吨左右。由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定的计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在市场的拉动下,地方和乡镇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投资少、产出快的立窑得以迅猛发展。“八五”期间,水泥产量由1990年的20971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47591万吨。平均每年增长5320万吨,年增长率为t7.8%。1995年,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到了8435家,立窑水泥占了总产量的81%。虽然结构矛盾逐渐突出,但供需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十五”期间是我国水泥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长达几年的“结构调整,控制总量”为21世纪水泥的发展创造了商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从政策上、技术上、经济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关键就看市场有多大的容量。建材工业“十五”规划中,2005年水泥总量的指导目标是6亿吨,但在市场强力作用下,水泥产量一路飚升,产品结构也大大改善,2004年竞达到了9.7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32%,4年中水泥产量净增373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9325万吨,年增长率为12.9%。在水泥产量和产品结构提高的同时,水泥产业链萌生,企业开始逐渐向集约化、集团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低谷引发的思考
    第一个高峰是立窑水泥迅猛发展,第二个高峰是新型干法水泥的拉升。对照计划总量指标和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仅就总量而言,高峰的形成不是靠人为推动,不是靠指标指导,而是靠市场的力量——市场是水泥发展的强大动力。
    两个高峰之间,是一个低谷。这是“九五”期间水泥发展的基本形态。1996年开始,针对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快增长出现的问题,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水泥发展过快造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在“九五”期间开始显现,水泥行业出现了建国以来的首次连续几年的全行业亏损。
    建材工业“九五”计划的水泥总量指标为5.5亿吨,在水泥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工作中把水泥总量的目标锁定在5.1亿吨。在这期间水泥由供大于求逐渐向相反的方向转换。在市场的作用下2000年水泥实际产量达到了5.97亿吨。受资金的制约,新型干法水泥在与立窑的竞争中还没占有优势,需求和计划的缺口主要还是由立窑水泥来补充。“九五”期间水泥净增长12109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约2000万吨)。年均净增长2422万吨,年增长率4.6%。
    低谷的形成首先是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回顾这个低谷,不由联想到现在,似乎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其实在上述的第一个高峰之前,国家对经济进行治理整顿,调低了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水泥发展到了一个低谷,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分析这些情况,可以归纳出以下问题:
    1、 在市场的作用下,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再由平衡发展到新的不平衡,这种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交替转换,是竞争行业生产活动的规律。由此而产生的波浪式的由低到高的发展也是正常的现象,今后仍然会如此。
    2、 市场作用的滞后性和信息科学的相对落后在客观上促使投资者进行重复建设,造成投资过热。目前水泥产业的这种状态;与投资过热关系很大。投资过热的惯性上冲造成供大于求,这是市场突然变脸的原因之一。
    3、 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水泥市场的影响也很大,1989-1991年、“九五”期间和近来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时,水泥增长率的波动幅度甚至会大于GDP的波动幅度。这是市场突然变脸的又一个原因。
    波浪式的发展是难以避免的,波浪幅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可以控制的。面对我国水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投资者和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或制定计划、规划的时候,应当了解和掌握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中国的水泥市场究竟有多大,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产能布局和扩张计划。二是要充分注意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按照不同时期国家宏观调整的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使其保持前瞻性。
    
    2010年水泥需求总量预测
    中国的水泥市场究竟有多大?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准确的需求预测。对水泥总量进行预测通常遵循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影响水泥发展的外部环境,在预测的寸限范围里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水泥发展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用统计预测的方法推断未来水泥的发展情况。
    1、 2010年前后我国水泥发展的环境。国家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GDP增长率可望达到7.5%~8%。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的第二产业比重可能维持在现有水平甚至有小幅上升。与此相应,投资率也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需求的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在消费需求方面,居民对汽车、住房等,高价消费品的需求逐渐释放,住房消费的增加将带动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增长。在投资需求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也将带动钢铁和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计由现在的41%提高到46%。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部门投资的增长;尤其是会带来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从而带动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发展。
    从2010年前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水泥的需求来看,无论是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水泥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水泥投资过热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水泥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高峰之后的低谷,按照“九五”时期的经验,走出这个低谷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在这期间,水泥产业的发展和产量增长率都将大大放缓。在进行2010年水泥总量预测时,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2、 2010年我国水泥总量的需求预测。在进行具体的预测之前,除如上所述对水泥的发展趋势作好定性分析之外,还要搜集和积累充分的资料,作好定量分析前的基础性工作。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水泥发展的规律选择参量、确立基本的数学模型和预测方法。本首上述几点,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曾采用最小平方法作了水泥需求预测的动态回归模型,在进行数学检验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跟踪和验证,预测结果与水泥实际的发展基本吻合。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近年来的相关数据,对2010年前后水泥发展的总需求进行了预测。
    3、 根据预测,2005年水泥需求约为10亿吨。而2004年水泥总产量已经达到9.7亿吨,按原计划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在2005年内将形成约1.3亿吨的生产能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由于水泥发展形势的变化,不少项目停建或缓建,年内形成的能力将大大缩减,但2005年水泥行业整体形势为供大于求是毋庸置疑的,预计在2007年前后水泥产业逐步走出颓势。
    根据预测,2010年水泥需求约为13.5亿吨。届时,水泥产业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50%以上,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水泥的主力军,结束立窑水泥在数量上,与统计地位的历史。生态环保型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成为发展的方向,水泥产业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这个预测结果与我国2010年经济的发展和对水泥需求的定性分析是相一致的。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对水泥的需求都不会减弱。
    当前,预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但在水泥行业中这项工作亟待加强。当然,既然是预测,就难免会有误差,何况经济的发展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预测又是一种科学,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去分析、用科学的方法去操作,就应该能够把误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了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壮大,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愿业界同仁在当前产业发展起伏之际,认真总结经验,不骄不馁,以科学来论断发展,用事实来验证科学,更准确地把握未来,迎接我国水泥产业明天的辉煌。
    (孙钤,1961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81年至1983年赴日研修,在大阪市立大学任客座研究员。曾任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分管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对建材主要产品的需求预测作过研究。)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