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铁矿石涨价:掀起你的盖头来

2005-10-1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年一度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拉开帷幕,三大国际铁矿生产商、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及媒体纷纷发表预测分析,异口同声地认定明年铁矿价格将继续上涨;而作为谈判另一方——各大钢铁公司的声音很少见诸于媒体,是甘拜下风还是胸有成竹?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涨价不过是铁矿生产商是虚张声势而已,铁矿价格下跌不可避免。
    一,国际铁矿石供应不会长期紧张。据称,必和必拓公司表示,由于建厂成本增加以及市场需求逊于预期,公司延迟西澳大利亚矿山产量扩至1.52亿吨/年的计划,将分阶段进行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石矿山扩产。悉尼一位分析人士称:“目前必和必拓公司谨慎行事,希望市场能够维持紧张态势,这样公司有机会在明年实施定价改革。” “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将高度自律,避免铁矿石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国际矿业巨头果真有如此手段?回答是否定的。
    从铁矿资源看,世界铁矿资源丰富,2001年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400亿吨,储量基础3100亿吨。按金属铁计算,储量为720亿吨,储量基础为1600亿吨。按目前的铁矿石开采速度,世界铁矿资源可保证100年以上。
    从市场结构看,三大铁矿生产商占有国际铁矿市场份额超过70%,该市场是高集中寡头垄断型。为了保持现有市场结构,须存在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绝对成本、必要资本、政策法规及既存企业的战略性阻止行为等。有时尽管进入壁垒较高,如果相当长时期里行业利润或行业需求增长率较高,仍可诱发新厂商进入。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寡头厂商会根据行业需求预测,适当多增加一些生产能力的投资,经常保持一定的过剩生产能力,以达到阻止潜在厂商进入的目的。就国际铁矿石市场而言,如果人为地制造铁矿石供应短缺,期望获得超额利润,无疑自降门槛,鼓励新的厂商进入市场,后果将是既丧失市场份额,又不能维持高价格。(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虽然必和必拓与力拓矿业集团在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区居铁矿石的双头垄断地位,但澳大利亚FMG矿业集团作为该区第三股力量,将于2007年开始投产供货,年产量达到4500万吨)。因此说,不论原有厂商的主观愿望如何,铁矿石生产能力过剩是必然要发生的。
    二,必和必拓能否实现运费加价目的?虽然在2005年度价格谈判中未能实现7.50—10美元/吨的额外提价,据悉,必和必拓已明确表示,今年将再提运费加价要求。
    由于运输距离原因,长期以来,巴西矿以欧美市场为主,澳矿在亚洲市场为主,如2000年亚洲市场澳矿销量为12765万吨,巴西矿为6089万吨;在欧美市场巴西矿5038万吨,澳矿为1912万吨。在2002以前,由于运费差距不是太大,巴西到亚洲的海运费比澳大利亚至亚洲高3—4美元/吨,各方相安无事。
    近两年海运费大幅度涨价,扩大了运费的差距,2004年两航线运费差距最高达15美元,2005年9月为12美元。在中国,1997—2003年间,巴西矿全年平均到岸价格远比澳矿高1.72—5.53美元/吨,2004年达到19.5美元/吨。应当指出,运费高涨,使巴西矿到岸价格远高于澳矿,遭受损失的不是澳大利亚,而是中国等亚洲国家,澳方此时提出运费加价,无异于趁火打劫,当然受到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大钢厂的坚决抵制。
    如果实现运费加价,从当前看亚洲各钢厂加重了成本支出,长远来说铁矿生产商也将付出高昂代价。
    首先,运费加价不仅仅破坏了国际铁矿价格谈判机制,更重要地是破坏了矿业寡头间的价格协调关系。既然澳矿可以运费加价,亚洲钢厂同样也会千方百计要求巴西矿运费降价。这样的话不仅是必和必拓与亚洲的价格纷争,CVRD也将被拖下水,欧洲亦不能独善其身,原有价格谈判机制将不复存在,铁矿石价格体系也将打乱,价格谈判过程更加复杂、漫长。一旦供求关系逆转,三大生产商可能发生价格竞争,这正是钢厂所希望看到的现象,届时笑到最后的恐怕不是矿业巨头们。
    其次,运费加价也将削弱澳矿竞争力。2000年,Moonjoong Tcha等人对历年来影响中国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诸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的价格比世界铁矿石平均价格便宜,对澳大利亚铁矿石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很大,当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实际平均价格比世界铁矿石平均价格高1%时,中国将会从澳大利亚减少1.13%的铁矿石进口。这就意味随着铁矿石价格变化时中国将把其铁矿石进口从澳大利亚转向其他国家。
    如果运费加价取得成功,将促使中国钢厂考虑转向其它国家寻找更合适的铁矿资源,不仅与澳方签订的长期合同受到影响,合作投资采矿项目也将增加变数。
    三,三大铁矿石生产商调控价格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在寡头垄断市场,由于寡头厂商实力相当,为避免价格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寡头们通常通过协商或暗中勾结等手段来协调价格,以控制市场,获得垄断利润。价格协调行为主要为价格卡特尔和价格领导制。由于价格卡特尔限制了竞争,破坏了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的反垄断法禁止价格卡特尔。但是勾结可能产生高利润,以致厂商不惜冒险违法行事。退一步讲,既使敢于违法,价格卡特尔的成功组织和维持需要满足很强的条件,其中主要条件之一是市场中的消费者众多分散,无法与寡头抗衡。但国际铁矿石市场则不具备这一条件。尽管钢铁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是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买方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国际铁矿石实际是双方寡头垄断市场,使得卖方寡头无法形成价格卡特尔。因此几十年来定价方式一直采用价格领导制——买方推举若干代表与三大铁矿生产商一对一谈判,一旦某一家达成协议,其它买卖各方均跟随该协议确定相应的价格。
    由于近两年铁矿石需求激增,导致供求失衡,使铁矿石生产商处于强势地位,按照自己的意愿提高价格。但这毕竟是暂时现象,目前,国际铁矿市场已经由供不应求过渡到基本供求平衡,并正在向供大于求转变(拙文“质疑铁矿石涨价论”已做详细分析),生产商强势地位将风光不再。长期来看,钢厂的谈判能力常常强于铁矿石生产商,几十年的国际铁矿石贸易已经证明这一点。
    四,从产业价值链分析铁矿石价格走向。铁矿石、焦炭、生铁、废钢和钢材是钢铁产业链中的主要产品,它们在各个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比价关系。由于市场波动,短时期内某一环节的产品比价可能过高或过低,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很快会回归到正常范围内。
    下图为1997年1月—2005年7月间cru全球钢材指数、金属指数和哈默斯利块矿价格(FOB)走势图。图中可以看出指数(价格)的走势同涨同跌趋势明显。本文利用cru全球钢材指数和金属指数(包含生铁、废钢价格)对钢材价格与原料价格比价关系进行概括性分析。
    为验证两者之间是否相关,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全球钢材指数和金属指数的月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两者相关系数为0.962,为高度正相关。金属指数与全球钢材指数的比值绝大多数时间围绕1.06,在0.8—1.3波动,最大值达到1.49(2004年11月),但两个月内又回归到1.3以下,而且随着钢材指数从2004年12月的152.09下跌2005年7月的123.72,金属指数也从201.05下跌到146.43。
    近几个月的钢材及原料价格走势也印证这一点。由于钢铁市场供大于求,钢材价格不断下滑, 2005年8月的CRU全球钢材指数已下跌至2004年2月份水平。为缓和供求矛盾,国外各大钢铁公司纷纷减产保价,国际钢铁原料现货价格亦应声下调,废钢价格(CIF中国港口)从年初的280美元/吨下跌到八月初的240美元/吨,生铁从325美元/吨下跌到250美元/吨,焦炭(FOB中国港口)从240美元/吨下跌到180美元/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钢铁行业景气度下滑的大背景下,在众钢铁巨头的反对下,可以预料铁矿石必定难唱“逆势上涨”的独角大戏,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