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漆永新教授

2005-08-0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信息化不是特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专利
    ·关键是要找准本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二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召开前夕,记者就当前钢铁行业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将采取何种对策等问题,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务理事、信息及自动化推进中心副主任漆永新教授。漆永新教授开门见山地说,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会召开之际,我想对钢铁企业的老总,尤其是还没有上信息化或者心存忧虑的企业老总说几句心理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化不是特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专利,关键是要找准本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记者:进入新世界以来,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钢铁行业上信息化的企业有多少家?都是大型企业吗?
    漆永新: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帮助自己研究市场,利用现有条件,发挥现有优势,规避劣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企业上信息化是个聪明的抉择。目前,钢铁企业有21家上了企业级的信息化系统,有10家正在做,还有5、6家准备做。在钢铁业“四大家庭”中,鞍钢进入实施阶段,正在进行编程;宝钢、武钢和首钢已经上了企业级的信息化系统。在已经上或正在上信息化系统的30多家企业中,不但有5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15家500万吨级的企业有14家已经上了全程性信息化),而且有些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如衡阳钢管、湘钢、涟钢、通钢、新兴铸管、杭钢、石钢、邢钢、承钢、西林等。因此,上信息化并不完全是特大型或大型企业的事情,不光是国有企业关注的事,也是多种所有制企业要干的事。例如,沙钢、宁波建龙的信息化正搞得如火如荼。
    记者:为什么有些企业还没有上信息化?
    漆永新:目前,没有上信息化的企业大致有几种情况,其一,认为自己的企业小,花这么多钱上信息化不值得;其二,一些企业忙着扩大生产能力或结构调整,顾不上搞信息化建设;其三,不少企业正在犹豫:信息化能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我认为,从企业决策者来说,考虑上信息化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这是很自然的,应该的。这里既有一些实际问题,也有一些认识和观念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如何解决企业老总对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从哪些方面能使老总认可上信息化确有好处?
    漆永新:首先,扩大产能是不是一定比信息化更重要?答案不是一个。企业扩大产能为的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企业信息化里有一条,就是研究市场份额。如信息化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学计算来判断扩大产能是否对自己有利,扩大的产能是多余的生产能力还是必须的生产能力,产能扩大能否形成自己的市场份额等等。当然,信息化不会自己产生市场份额,而是提供信息工具,提供国际国内同行业、上下游等信息渠道及经验,帮助企业更加全面、更加聪明地研究这些问题,使失误更加小一些。目前,在国际上先进的钢铁企业中都是这样做的。
    其次,信息化可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浦项上信息化系统后,新品研发周期缩短了近1年,从而形成了相当可观的竞争能力。而我国钢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研发新产品才刚刚开始,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有专家提出“数字钢铁”,我认为,打造“数字钢铁”首先要从研发新品上开始。
    同样,信息化使销售管理扁平化,使销售人员的责、权、利统一起来。过去,销售人员要层层请示汇报,响应速度很慢,因而丢失了一些用户。上了信息化后,销售人员从网络上即刻可以查到库房是否有用户所需资源,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计划中,有多少生产能力可供用户;同时,还可查到该产品企业能否研制,并可以从财务查到该用户往日结算的诚信度如何,从而立即响应订货要求。目前,浦项的用户反应速度为2秒,宝钢为1.5秒,大多数没有上信息化的企业响应速度平均为10天。因此,信息化对拓展企业的销售空间、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显著作用。
    其三,市场竞争的利器是降低成本。企业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就强,而信息化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而强大的工具,这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说。如企业“跑、冒、滴、漏”的问题非常普遍,浪费较严重。计量、检验、物流跟踪等光靠人来管理是不够的,信息化可以把规章制度固化,通过网络化的计量、检验系统,层层把关,环环制衡。钢铁企业在这方面投资数百万元,可带来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回报。对于大宗原燃料的入厂检验和计量,如果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严格按质论价和按质计量。再有,备品备件的库存存在相当的冗余。如果上了信息化,尽管物理库房分散在“十里钢城”的各个点,但每个仓库里有什么备品备件在信息网络的任何一点都能查找到,形成所谓虚拟中央仓库。有一家钢管企业,上了信息化后,库存盘活1亿元价值的剩余物资。
    信息化对制造过程带来诸多好处。汽车板、家电板等板材是根据用户订单来组织生产的,要求按用户需求按时、按质、按量交货。这个交货期如果能缩短,提高交货期准确度,不但能降低钢铁企业的成本,同时,也能降低用户的成本。目前,宝钢热轧卷交货期为22天,国内一般企业为1个月以上;宝钢交货期准确度论周,国内一般企业论月。交货期准确度越长,提高交货期准确度对钢铁企业和下游用户来说都有好处,双赢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系统。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ERP系统的长处,国外的一些较件做得非常好,总结的多数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经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
    总之,信息化能够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做出贡献。因此,企业老总有理由像重视扩大产能、结构调整那样,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绝不要轻视它。
    记者:如何才能切实可行地把信息化规划好?您有何建设性的意见?
    漆永新:建议一,怎么走第一步?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有一些信息化的应用,如办公自动化、财务电算化、某个部门局域网等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有些企业应用的不错,但可能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而信息的价值是随着共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计算机的单项应用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建议企业要从单项应用走出来上一个台阶。上台阶的办法就是做一个规划,做规划的过程是动员的过程、酝酿的过程。通过做规划,把企业信息化的任务、目标确定下来,使企业老总、员工、实施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由模模糊糊变成清清楚楚,真正实施“一把手”工程。同时,要分析本企业的长处及短处、潜在优势、潜在竞争对手,提出应对方略,提出用信息化的手段实施应对方略的具体措施。
    建议二,如果有能力,企业最好自己做规划。请人做规划大约需花费20万~200万元。目前,有些专门“吃”钢铁企业“板”的一些咨询商,他们的规划做得不错。如果企业力量暂时不够,或内部思想不统一,或企业老总对信息化还不是很清楚的话,可以向这些“外来和尚”“取经”,请他们来做信息化。但是,要防止一些咨询商做雷同化的规划,如照搬给其它企业做的规划来改头换面支应差事。
    建议三,为了避免规划雷同化,建议老总要认真审查已经做好的信息化规划,看这个规划是不是回答了下面的四个问题:1、是否找到了企业在竞争中存在的问题,是些什么问题?2、用什么措施和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3、将来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如何在这些措施中发挥作用?4、这些措施(包括管理创新和信息化系统)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和效益?能否用数据说话,如库存压缩了多少?交货期缩短了多少?成本降低了多少?销售人员是否获得了更多信息和方法?等等。
    记者:信息化的技术路线如何把握?
    漆永新:信息化的技术路线说白了就是全程性开发还是买现成的软件。
    目前,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叫全程性开发,针对本企业实际做一套应用软件。如宝钢、武钢、攀钢、鞍钢、重钢、通钢等都是针对本企业实际做了一套应用软件。全程性开发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请别人做,或以自己做为主,同时请别人做指导都可以。目前,宝信、中国台湾中钢中冠集团可做全程性开发。
    另一条路线,以市面上销售的软件包来实现信息化的目标,这里要注意软件的搭配还要准备两份钱:买软件的钱和实施的钱。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下不同品种软件的用途,开发软件应该注意什么?
    漆永新:长材、建筑钢材生产企业应以ERP为主,但因企业规模不一样,完成的任务不同,用户数不同,价格不同,每年的维护费也不同。板材、特别薄板、家电板生产企业,如果产线复杂,光上ERP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MES(制造执行系统),并要有ERP和MES衔接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可能需要开发。目前,国内有些长材企业上ERP系统较成功,但还没有板材企业完全成功的案例。等太钢项目完成后可能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告诉大家。
    若选用市售软件包或者套件,谁作实施的乙方?不是谁都可以作乙方,也不是软件做得好就可以作乙方。因为乙方必须懂得钢铁工业管理和工艺特点,能与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对话。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如果乙方不懂得钢铁工业的特点,那么,就不会用现在流行的ERP软件解决钢铁企业的管理问题;不会懂得MES怎么安装;更不会解决ERP与MES的衔接问题,信息系统难以建成。因此,企业老总一定要考察乙方人员是否在钢铁业干过,且干得如何。
    最后,漆水新表示,如果上面说的还没有解决问题,那么,欢迎站在信息化门口的企业老总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来,或者我到企业去,我们可以说得更直接些,更坦诚些。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