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涨价的警示:中国企业急需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005-04-1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4月的第一个星期,有关铁矿石价格的国际谈判牵动了中国人的心。虽然铁矿石是“原材料的原材料”,但钢铁应用如此广泛,关系到每个消费者切身利益,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特别警示,进口铁矿石涨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推动物价上涨,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截至发稿,中国16家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
    BHP公司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澳大利亚问题研究专家指出,影响是双向的,对原材料丰富的澳洲来说如果不寻找中国这样经济高速起飞、大量购买的市场,价格又如何有上升余地?因此对最终谈判双方达成妥协持乐观态度。
    但BHP公司的强硬态度也提醒我们,中国企业以巨大中国市场为“筹码”来配置全球资源,方向是正确的,执行能力则急需加强。否则,今后石油、粮食等其他领域也会遇到同样的难题。
    价格拉锯 各不让步
    2月28日,宝钢代表中国钢厂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以及澳大利亚的Hamersley铁矿公司就2005年铁矿石长期供货价格达成一致,今年进口铁矿石价格将同比上涨71.5%。世界另一大铁矿石提供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更要在此基础上,每吨铁矿石再涨价7.5美元至10美元,即2005年-2006年的铁矿石价格上扬103%-114%。涨价理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比从巴西进口运费要少得多,只有加价才能使澳洲铁矿石与巴西铁矿石的到岸价接近。
    国务院3月30日召开的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搞好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应对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此动员令得到钢铁企业迅速响应,包括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在内的16家钢铁企业均表示,拒绝BHP无理涨价要求。
    但4月1日,BHP宣布要将铁矿石价格上调110%,并强硬表示,澳大利亚生产商收取的加工费远远低于巴西,平均每吨澳大利亚铁矿石要比巴西铁矿石便宜20美元。当天,中国钢铁协会正式拒绝BHP的涨价要求,表示这一涨价举措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国际惯例。4月3日,BHP公司表示,依然在商讨有关涨价事宜。4月4日,BHP表示,会将2005年-2006年的铁矿石价格上扬103%-114%。
    目前谈判各方相持不下,中国主要钢厂已做好应对最坏结果的预案。
    离岸价与到岸价之别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争端,是买卖双方不同的思路导致的。卖方想的是:我的东西质量好,为什么卖得便宜?买方的考虑则是:我不就冲着你便宜才买你的吗?
    有专家解释,BHP公司提出涨价的依据是以到岸价反推离岸价,也就是拉平巴西矿与澳矿之间的到岸价,在到岸价中减去运费,形成离岸价。每吨矿石再涨7.5美元至10美元的这部分,就是海运费价差。而以往钢铁业与矿业之间议价仅考虑离岸价,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巴西到亚洲的运费高,澳大利亚到亚洲的运费低,因此澳矿到岸价长期以来比巴西矿低。澳大利亚方面一直认为自己矿石品位高,凭什么最后反而卖得便宜?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则认为钢铁业与矿业谈判只应谈矿石产地价格,运输是钢厂的事,不应考虑海运因素,亚洲离澳洲近,从澳洲进口矿石当然应该取得地理上的运输优势。
    大量采购澳洲矿产,本来就是中、日等亚洲国家出于成本最优化而做的决定。因此,拉平与巴西矿产的价差,当然是无法接受的。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副主任侯敏跃教授追溯了中澳矿产贸易的来由。在中国比较紧缺需要进口弥补空缺的15种矿砂中,很多是澳大利亚盛产的,如锰、镍、铁矿等,其中澳洲铁矿石的含铁量高达70%左右,是中国原产矿的两倍。中国铁矿石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和巴西,由于路途较近,从澳洲进口铁矿石比从巴西进口便宜。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宝钢的码头无法容纳大型货运轮,从路途遥远的巴西用中型货轮运载矿石划不来,从澳洲运载更有优势。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与日本合作筹建宝钢时,就把澳洲列为重要铁矿石进口来源地。80年代,中国参与投资了西澳洲恰那铁矿,矿产主要供应中国宝钢,当时在两国领导人互访的行程中这一合作是重要内容,当时我国领导人访澳第一站就去了西澳洲。恰那铁矿开辟了一个新的有前景的中澳经济合作领域。到90年代初,恰那铁矿全部投入运作,联合开采使价格和供应量都有一定保证。
    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突飞猛进,1994-2002年,年产能力净增1亿吨,预计铁矿砂进口量将自1.1亿吨调高到1.4亿吨,从而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进口国。
    在需求推动下,中澳钢铁企业不断签订长期合同:
    2001年12月,澳大利亚RioTinto旗下的
    HamersleyIron公司与上海宝钢集团达成为期20年的合同,规定宝钢每年将自HamersleyIron进口1000万吨铁矿砂。
    2004年3月,BHP与我国武汉、马鞍山等四家钢铁企业达成总额高达116亿澳元的长期合同,规定25年内BHP向四家中方企业年均提供1200万吨铁矿砂。
    2004年6月,澳大利亚RioTinto公司与我国一些钢铁企业签署为期10年、总金额高达150亿澳元的长期合同,RioTinto将年均向中国公司额外供应4000万吨铁矿砂。
    全球配置资源需凭“内力”
    “全球配置资源”这个词汇是近几年才开始热起来的,但这种做法并不是近年才发明,中澳铁矿石贸易历史就是一部全球配置资源的历史。除铁矿石外,天然气等也有类似做法。中国在澳大利亚投资额一度居中国海外投资第二位,占海外投资总额的19%-20%,其中大多为能源项目。
    只不过,谁配置谁,谁占主导地位,还是很有讲究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时表示,这次进口铁矿石涨价的根本原因是:第一,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拉动了钢材的需求,钢铁市场进入一个上升期,使铁矿石市场货紧价扬,铁矿石市场由前几年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第二,美元持续走软,铁矿石生产大国销售铁矿石以美元计价,而本国货币如澳元相对升值。虽然铁矿石价格涨幅较大,但折算成其本国货币涨幅并不很大。第三,目前国际铁矿石贸易量集中在几大铁矿供应商,容易形成价格垄断。记者致电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该协会办公室一位女士表示,协会目前不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据有关资料,到2005年年底全国至少将形成3.3亿吨钢的生产能力,而钢需求量预计2010年才能达到3.3亿吨,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侯敏跃教授指出,由于中国市场大且原材料进口依赖较为严重,给了卖方以抬价的机会。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指出,中国企业真正的杀手锏是订单,在很多行业,尤其在装备业这块,中国有着非常大的订单。中国每年发电设备订单是八百亿元,可以与世界市场的“老大”、“老二”、“老三”谈判,以订单换股权,八百亿元的订单,十年就是八千亿元,全给排名第三的公司的话,“老三”有可能成为“老大”,中国企业则借此机会快速发展,甚至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然而,实施此项战略的前提是中国企业要有强大的谈判能力。以钢铁业而论,虽然总体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分散的结构、过于集中的投资领域、对进口资源的严重依赖,大大减轻了其谈判的筹码,让别人可以“趁火打劫”。
    专家为铁矿石涨价风波开的药方,短期的是企业继续协调一致共渡难关;中期的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健全产业链,消化成本上涨因素;长期的则是加强宏观调控,全行业防止盲目扩大产能,并加快钢铁业重组,增强企业竞争力。
    培育强大的企业
    无论是钢铁业的铁矿石价格问题,还是DVD业的专利费问题,拥有极大本土市场后盾的中国企业常常受制于人。在新一轮全球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源。而要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作为主体的企业必须是强大的,只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中国产业才能逐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自己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谈到,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像海尔、联想和希望这样响当当的大企业,但是相对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率,可以说我国的企业至今还没起飞,真正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凤毛麟角。解开这个困惑一个可能的线索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许主要不是靠企业的经营表现,而是靠政府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支撑以及外资企业持续增长的直接投资。这些年来,绝大多数投资是投到基础设施和新建扩建生产能力去了,也就是俗说的去“铺摊子”了:总的数量扩大了,但个体没有变得更有生产力。就外资而言,这些年的流入规模越来越大,现在,贸易已经占到中国GDP的50%,而其中一大半的贡献实际上是外资企业作出的。如果具体到像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大经济增长中心地区,可以说,外资或者外资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增长最重要的力量和源泉。
    麦肯锡公司指出,中国企业有众多优势,如成本低等,但劣势也同样明显。首要严峻的问题是国际管理人才的极度匮乏。中国的企业精英中少有人掌握娴熟外语交流能力,这极大地妨碍了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其次,中国企业缺乏建立自主业务的耐心,缺乏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强势品牌的耐心。海尔、长虹和康佳等公司虽然在国内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但在欧洲家电市场品牌排行中的位次基本位于20名开外,这是一种劣势地位,消费者极少会关注排名这样靠后的品牌;第三,中国企业还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在市场细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售后服务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技能。这些不足都构成了对中国企业的巨大挑战。他们要走向全球必先克服上述诸多问题。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