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与我国钢铁工业产能发展

2005-01-2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今年是“十五”计划期的最后一年,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实现,同时也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笔者认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研究和编制钢铁工业“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作为参考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有关产能发展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我国钢铁工业仍然处于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张劳重的发展阶段
    “九五”开始,我国钢铁工业就把结构调整作为发展重点。9年来,在品种结构、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产业集中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钢铁工业在实现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我国钢产量已经达到2.65亿吨,为1995年的2.8倍,年递增率为12%。事实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钢铁工业仍然处于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张并重的发展阶段。回顾走过的路程,当初在理论界和有关部门,尽管对于发展规模的判断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但都没有想到我国钢铁工业会像后来发展得那么快,预测与实际之间的偏差很大。这说明我们对我国国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认识不足,对我国经济的崛起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产业的需求变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科学判断。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预测钢材消费量首先应该摒弃照搬照套国外经验的陋习。上世纪90年代末编制“十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时,受日本、美国和前苏联1.4亿~1.6亿吨钢材消费饱和点的影响很大。实践证明,这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这种做法忽略了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由于时间和空间坐标变换而可能引起的巨大差异。在观念和思维方法上,这种做法对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认识肤浅,在发展目标选择和实现目标的进度上,主观判断占有很大成分,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在预测方法上,这种做法虽然也采用了许多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关产业调查,但以回归法为主的数学模型在中长期预测中很难体现发展阶段性的不同特点,况且在自变量数值的选取上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从与钢铁工业相关的几个下游产业来看,其发展预测值与实际情况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钢材消费预测采用调查法的误差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目前,各企业正在编制“十一五”和2020年发展规划,钢铁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在编制之中,不久即将出台。我国钢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仍然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家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与其寻找一个钢材消费饱和点,不如把精力放在对钢材消费基本走势的判断上,因为所谓的消费饱和点,太多地受到短期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从发展趋势来判断,我国钢材消费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如果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较快发展,预测在全面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钢材消费量将保持在3亿吨左右,超常速发展有可能达到3.5亿吨,甚至更高一些。这里,主要考虑了在中国构筑工业化基础和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排除了近两年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投资过热而引发的钢材消费增长过快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按30年计算,钢材消费总量为90亿~100亿吨,即使考虑人均钢材占有量水平也是个可以接受的发展速度。
    为有效地满足国内需求和适应世界钢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产品竞争力仍然是中国钢铁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扩大产品出口仍然为适度扩大产能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应继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并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支持发展条件较好的企业和地区适当扩大产能。
    二、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模的战略取向问题
    近两年钢铁企业效益好,规模扩张速度很快,如不进行宏观调控,产能将出现阶段性过剩。另一方面,除了国内需求还在继续增长以外,钢材和钢坯进出口量的变化趋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都将对合理规划产能发展速度产生重大影响。
    钢材和钢坯进出口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模的判断。今后,我国钢材净进口量将保持多大规模?目前有三种判断。第一种判断认为,在2020年以前我国将保持2000万吨以上的钢材净进口量,即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钢材进口大国。第二种判断认为,2015~2020年我国净出口钢材量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即我国将由钢材进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大国。第三种判断认为,我国钢材净进口量呈递减趋势,到20l0年前后有可能实现进出口平衡,进出口产品主要是品种调剂;2010年以后,有可能成为钢材出口国,但不宜大量出口。三种判断出人非常之大,多者相差5000万吨,少者也差2000万吨以上。如果把钢坯进出口量也计算在内,相差3000万~6000万吨,直接影响对我国钢铁产能增长合理性的判断。
    判断我国中长期钢材进出口变化趋势,实际是判断我国钢铁产品未来的竞争力。通过对国际钢材市场环境和影响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分析,我们认为第三种判断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其理由是:
    第一,国际钢材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钢铁生产能力很大,尤其是板材生产能力相对过大,每年有大量产品向中国出口。我国高附加值关键品种钢材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目前,进口的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和彩涂板,有90%左右从这些国家进口。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较大风险。近几年我国板材产能增长较快,但有些关键钢材品种仍然依靠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在短期内全面扭转上述局面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钢材消费仍然处于增长阶段。今后20年我国钢材消费还将处于增长阶段,即使将来消费达到饱和点,也还要在很长时期内保持在较高的消费水平上。为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钢铁工业在加快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通过改造和扩建增加生产能力,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形势下,变钢材进口大国为输出大国需要一段较长的过渡时间。
    第三,我国资源优势明显减弱。近几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基本保持2.3亿~2.6亿吨水平,2004.年国内铁矿石自给率只有44%左右。预测中长期我国铁矿石生产能力将呈下降趋势。2004年铁矿石进口量达到2亿吨左右,今后仍将呈高速增长趋势。我国将成为以自有资源为主转变为以进口资源为主的钢铁生产国。预测2010年和2020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5%和70%左右。
    随着炼铁技术进步,我国钢铁行业焦比将进一步下降,但由于钢铁生产总量增加,焦炭消费总量仍然呈增长趋势。尽管我国炼焦煤资源总量可以满足需要,但主焦煤和肥煤资源不足,制约炼焦业的发展。今后,沿海地区大型钢铁企业需要利用部分进口炼焦煤。
    钢铁行业是耗水大户,目前平均吨钢耗水量为14m3左右,预测2005年和2010年可以下降到12.5m3乘19m3。总耗水量将达到35亿m3和30亿m3。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而且分布不均,水资源已经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第四,企业开发、创新能力不强。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在开发和创新方面投入少,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转化生产力方面更显不足。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状况,还要付出很大努力。
    第五,受相关产业发展制约,支撑能力下降。目前,由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过快,铁矿石供应、港口、铁路运输、电力供应跟不上,环境治理滞后。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快速扩大钢铁产能,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初步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选择“钢材输出大国”的模式不符合目前中国国情,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现实的;中国是世界最大钢材消费国,也是第一生产大国,钢铁工业又有比较雄厚的基础,选择“钢材进口大国”的模式也是不合理的;比较合理的选择是“供需平衡型”发展模式。在编制钢铁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我国钢材进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将其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一直是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最近几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结合品种结构调整和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设备大型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企业的工艺和生产装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由于国内钢材需求旺盛,有些企业的落后能力未能及时淘汰,先进与落后能力并存;有些地方又新建了一大批小型设备。目前应该淘汰的生产能力有5000万吨左右。如果国家加大淘汰落后能力的力度,将为新增能力腾出很大空间。
    根据初步调查,到2005年包括在建能力在内,钢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3亿吨左右。2004年末,又有一批新的项目上马,实际能力还要大。在编制“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生产规模已经很大的事实,又要充分意识到进出口量的巨大变化和淘汰落后而引起的产能变化,合理安排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规模。
    三、产能发展速度过快不是最佳选择
    在计划经济时代,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一个误区,搞经济建设似乎越快越好,而且互相攀比,谁也不甘示弱。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受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各企业都急于做大做强,往往忽略宏观发展的合理性和相关产业的承受能力,忽略了协调发展。驱动力虽然不尽相同,急于求成的巨大惯性依然存在。实践证明,有大起往往就有大落,产能发展速度过快不是最佳选择,以近两年钢铁产业发展为例,产能扩张速度过快,弊端很大。
    1.阶段性过剩,市场风险很大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钢铁工业,必然出现强劲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润,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产能增长过快。2003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2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89%。200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与年初相比呈放慢趋势,1~9月份完成固定资产12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仍处在较高水平上。如果在建产能全部建成投产,落后能力不能及时淘汰,一旦国内需求增幅减缓或净进口量不像期望的那样大幅度降下来,产能必将出现阶段性过剩。其结果不仅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大量固定资产也将闲置起来,长期不能发挥作用,造成巨大浪费。阶段性过剩,市场风险很大。
    2.产能增长过快对上游产业形成巨大压力,也影响自身发展
    2003年世界生铁产量增加4977万吨,其中中国增加3323万吨,占世界增长量的三分之二。2004年中国生铁产量增加4000万吨左右,仍占世界增长量的最大份额。中国铁矿石产量变化不大,可以认为世界铁矿石价格和海运费大幅度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钢铁产能快速增长引起的。世界铁矿石资源并不短缺,但大规模扩大铁矿石产能在资金投入、建设进度、港口建设和增加运输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有个较长的过程。看来,增长过快而造成供需严重失衡的苦果还要吃上几年。
    煤炭(含焦炭)、电力、运输紧张,价格上涨,同样是发展不协调引起的。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冲销了几年来节能降耗等技术进步所取得的效益,下游产业对钢材涨价的承受能力已经不大,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空间还有多大?2004年全行业实现利润l100亿元是个令人鼓舞的数字,如果上游产品继续大幅度涨价,还会保持这么丰厚的利润吗?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3.不利于优化布局和实现向集约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重心逐渐在向市场需求旺盛、利用国外资源方便的地区倾斜,规模效益有力地推动企业实现大型化的步伐。从总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和企业集中度的状况都有很大改善。另一方面,产能急剧增长促使一些不宜把钢铁产业做大的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效益,产能增长缺乏选择性,不利于优化行业布局。从目前在建和中长期规划方案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是借结构调整的机会把规模扩张作为重点,有的产能翻一番,有的甚至翻两番。其中有的地区市场已经饱和,而且潜力不大;有的地区资源短缺,利用国外资源运输距离太长,很不经济;有的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布局很不合理。这些能力一旦建成投产,由于巨大的固定资产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来,不合理局面在很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将长期影响钢铁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产能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需求和效益的拉动,涌现出一大批小型钢铁企业,有的地区多达五六十个,如果把独立小铁厂、独立小钢厂和独立小轧钢厂包括在内,则多达200多个。有人认为,这些小企业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那就通过优胜劣汰让市场去选择吧。事实上,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条件下,竞争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也不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的重要价值和宏观层面上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正确引导的必要性就在于此。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小企业一旦形成一定规模,由于庞大的固定资产埋在地下,很难淘汰,对产业布局和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4.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不协调发展而导致的原燃料严重短缺,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办矿的积极性,滥采乱挖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地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目前我国重点铁矿山和地方骨干铁矿山的生产能力不到50%,地方中小矿山和民采矿占很大比例。据调查,有的地区一个县就有160多家小选矿厂,采矿无法统计,当地百姓主要靠矿山吃饭。有一些国有大型矿山的周围布满了民采矿点,资源破坏十分严重。大量小焦化厂的焦油、工业萘等宝贵的化工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回收,焦炉煤气大量放散,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
    某些产业部门发展速度过快,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的巨大市场需求引起的。钢铁产能大幅度增长还要大量进口钢材,而且价格居高不下,怎能说钢铁工业发展过快呢?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越快越好并不是最佳选择。胡锦涛同志在最近的几次讲话中都明确指出,国民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需要我们搞经济工作的同志深刻思考并在实践中认真落实的。
    四、关于新增能力的布局问题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除宝钢等少数企业外,我国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基本是依靠自有资源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利用两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重心正在向沿海地区转移。其变化特点主要是通过原有企业产能扩张的方式实现的,新建大型钢铁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另一个特点是由于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步伐相对'滞后,缺乏在联合的大框架下对相关企业进行重组,充分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合理配置,影响行业布局优化的进程。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在目前的形势下新建几个大型钢铁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有选择地支持现有企业通过结构调整来适当扩大规模。
    1.新建大型钢铁厂问题
    目前拟新建大型钢铁厂的方案有6~7个,规划规模都在1000万吨以上。优化布局是个渐进过程,产能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现有企业通过结构调整适当扩大规模来实现。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同时建设很多大型钢铁厂。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和各地区的发展条件,我们认为在“十一五”和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在南方沿海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建几个大型钢铁厂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
    (1)南方沿海地区建设大型钢铁厂的必要性
    目前,广东、广西和福建都有建设大型钢铁厂的方案,有的地区还不止一个方案,反映出该地区急于发展钢铁工业的强烈愿望。促使该地区扩大钢铁产能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市场需求旺盛,钢铁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03年该地区钢产量只有1000万吨,而钢材消费量达4000万吨左右,预测2010年的钢材消费量有可能达到6000万吨,现有企业发展规模不到1500万吨,市场需求是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动力。二是有建设深水港的天然条件,可充分利用国外铁矿石和炼焦煤资源,降低运输成本,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在南部沿海地区建设1~2个大型钢铁厂是合理的,在进度安排上可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也可以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开始建设,其前提是必须充分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2)环渤海湾地区建设大型钢铁厂的必要性
    渤海湾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等省、市的钢铁工业已经很发达,在环渤海地区建设大型钢铁厂主要是出于优化钢铁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钢搬迁势在必行,冀东地区大量中小企业需要整合,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振兴,在“十一五”和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选择具有建设深水港条件的沿海地区新建1~2座大型钢铁厂,对优化布局、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其它拟新建大型钢铁厂的厂址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越性。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在适当时候也可考虑结合老企业搬迁,选择新的厂址建设大型钢铁厂。
    新建大型钢铁厂在规模、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必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要有超前意识和新的理念,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要有很强的竞争力。
    2.现有企业新增生产能力问题
    扩大产能主要依靠现有企业。现有企业结合结构调整,淘汰中小型设备,实现大型化和现代化,适当增加生产能力是必要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谋求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缺乏选择性。有些内陆地区的钢铁企业,利用进口原料运距过长,很不经济,而且增加铁路的运输压力;长江南京大桥以上沿岸的钢铁企业,只能通过5000吨级以下的驳船,进口原料需要几次倒运才能到厂,运费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级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对于不适宜扩大产能的企业坚决制止规模扩张。同时,加快企业联合步伐,在企业集团的统筹规划下进行资产重组,调整生产能力,实现专业化分工,防止盲目扩大规模。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