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调面临“两难关”:控制物价上行 防止经济下行

2005-01-10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2004年宏观调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还有很大可以改进的空间。
    总体来看,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某些领域、某些地方还存在盲目扩张冲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还缺乏长期的机制性保证;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是很好,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自主的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这制约了国家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度提高,环境污染量在不断增加;2005年经济增长如果减速一个百分点左右,就业矛盾会比2004年突出;全国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仍很落后,社会保障供给不足;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减速,这会使我们的外需环境趋紧等等。为了解决这些新情况、新矛盾,2005年还要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是说,宏观调控这项常规工作还要下更多的功夫,还要做更多的事情。
    我仍认为,下一步宏观调控要继续过好“两难关”。这里的“两难关”是指,既要控制通货膨胀率出现持续上涨,又要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过多、过快,就是说,一个是控制“物价上行”,另一个是防止“经济下行”。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有的会减弱,有的可能会加强,比如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2005年比2004年可能会要强一些,对此要密切关注。
    稳定价格需要机制创新
    2005年稳定物价的工作应当有那些创新?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尽可能让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和调节价格,行政干预要尽可能少一些,特别是竞争行业,当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政府要干预,不能让垄断行业自己给自己提价。
    其次是在宏观调控时,要有一个合理的数量概念,看来还是要有一个“调控箱”,要有一个“走廊”,就是要有一个区间调控意识,实现从“点调控”到“区间调控”的转变。从历史经验看,CPI的“调控箱”大概在1%~5%,低于1%要注意防止通货紧缩,高于5%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2%~3%左右比较好,中国这样的加速成长经济没有一点物价上涨不可能,但短期内老百姓又有一个容忍限度。这个数量意识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
    其三是要多考虑用完善机制的办法来调节价格。最近几年,我们用灵活调节进出口来调节国内市场物资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物价,有了一些经验,这方面,今后应当做进一步的工作。从市场的内部体系来讲,关键是调整物价秩序,这恐怕是用“改革”和“调控”相结合办法解决物价问题的一条很有意义的途径。这里的重点是要弱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定价权,继续严格限制各地、各部门人为的行政式提价,减少来自行政的CPI上涨的压力。
    另外,要在建立健全竞争价格秩序基础上,严格控制大公司“价格联盟”的垄断定价行为,防止出现垄断式通货膨胀。尽管现在已经有《价格法》来限制定价中的垄断行为发生,汽车、钢铁、电解铝、水泥、航空、房地产一些商家在宏观调控促使价格下降时实施价格保护措施,有的行业的大公司甚至采取“价格攻守同盟”,对中央的宏观调控采取共同的“对策”,这些大公司的行为看似为了“稳定价格”,实际上是从保护自身垄断利益的目的出发促使价格上涨。这不仅会放大宏观层面的通货膨胀风险,而且会破坏微观层面的竞争价格秩序,侵害消费者主权和利益,使价格的信号和调节功能失真。
    稳定经济增长在于“双稳健”政策
    现在来看,下一步要过好“两难关”,不仅要在调控物价上多想办法,还要注意如何稳定经济增长。如果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下降过快、过久,经济增长下降就会加速,这是2005年在处理经济增长、物价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时,要重点注意、要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集中看,主要是实行“政策操作”和“体制改革”相结合,这个结合中,首先是要操作好“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2004年开始,财政政策就已经从“积极”转向了较为中性一些的“稳健”,在成功实践一年后,中央在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将2005年的财政政策从“积极”调整为“稳健”。从动态角度看,“稳健财政政策”恐怕不只是用一年、两年,可能要用几年,这就跟1998年提出“积极财政政策”一样,当时只考虑用一两年,结果实行了6年左右。
    “稳健财政政策”在2005年的具体操作是,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在2004年比2003年已经减少300亿元基础上,再减少200亿,只发800亿元,预算内建设资金增加一部分。这个安排的基本考虑是,长期建设国债少发一点,但不能停,因为还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来完成,比如修乡村公路,修农村水利,增加公共医疗卫生设施,支持东北和中西部加快发展,以及其他经济和社会事业所必需的公共建设投入等。这是“必要性”。
    “可能性”和“可行性”呢?主要是政府财政增收能力提高。政府已意识到,财政增收能力的提高,不应只转化为政府自身的人头费开支,还要考虑用于支持长期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在上个世纪加速发展期是这样做的,很成功,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不仅对长期可持续增长有利,而且对支持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都有直接的意义。
    在宏观调控中,2005年和今后几年仍然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这个取向是从1998年放弃“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的。为什么还要这个取向呢?一是因为前几年的做法很成功,这个国际上都认同;二是这个取向反映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愿,回旋余地也比较大。与稳健财政政策相比,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可以更有弹性一些,灵活性可以更大一些,在年“稳健”框架内,季度、月度可以有松紧变化。基本原则是,要灵活运用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和窗口指导等手段,保持必要的货币流动性,防止信贷环境恶化,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货币、信贷条件。利率调整要特别谨慎,要密切注意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的变化趋势,要用频繁微调方式,来既缓解短期不平衡矛盾,又防范可能的风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陈东琪 )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