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业时期的煤炭工业如何发展

2004-07-12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煤荒与电荒。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将持续多久,煤炭工业如何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重化工业时代的特点及对煤炭工业的影响
    重化工业是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工业内部结构演变必经的阶段。在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动一般是从轻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逐渐向以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转移,进入以原料和能源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自1998年,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以来,就提出要大力培育住宅、汽车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费时几年,启而不动。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以居民消费升级做支撑,这两个新的增长点迅速形成,并真正成为主导产业。去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住房将进入家庭。最好的例证是汽车。2003年,我国轿车产量达206.9万辆,增长80.7%,销量达204万辆,增长92.8%。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制造业高速发展,是我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标志。
    由于重化工业具有附加值较多、技术含量较高、中间产品比重较高、需求潜力较大、消费升级周期较长、产业链较长、产业带动力强等特点,因此,重化工业常常伴随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1870年至1913年是主要发达国家重化工业时期,全球经济年均增长2.1%,远远高于19世纪增长率。对于我国来讲,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数量庞大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特别突出,重化工业阶段在我国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投资增长的持续时间也会更长一些,这种增长方式至少将持续20年以上。
    重化工业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预示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但是,我们必须对这一时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重化工业时代也是利弊共生的。一是重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同样的投资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较少。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在轻化工业为主的阶段,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万人。这可以部分地解释我国近一两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的现象。二是重化工业主要生产投资品,同时也产生对投资品的需求。例如,钢增加需要电,而电增加需要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增加又需要钢。这样一种增长格局在宏观上就表现为消费增长变化不大,而投资增长很快。三是重工业能源消耗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钢铁和有色金属的快速增长,对电力消耗增长很快,前几年电力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被打破。2000年以前,电力弹性系数一直以1作为依据,2001年是1.2,2002年达到1.31,2003年则高达1.68。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需求的增加,导致对煤炭的需求急剧增长。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创出历史新高,而市场仍闹“煤荒”,这既有来自经济增速加快的压力,也有来自工业结构重型化的压力。四是与轻工业相比,重工业产品供给不足时,新增供给所需的投资较大,形成新生产能力的时间较长。五是当经济处在上升期的时候,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预期过高,因而出现投资过度的问题。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产业链条加长,中间需求环节(钢铁、机械等)、基础需求环节(能源等)对最终需求环节(汽车、住宅等)容易产生过高估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
    
    重化工业时期我国煤炭工业面临严峻挑战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但是,重化工业时期的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我国所处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使煤炭工业在这一重要时期面临着许多挑战。
    1.煤炭供给能力将受到严峻挑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城市化步伐加快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5倍。截至目前,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靠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来支撑的。2003年,我国消耗了2.6亿吨钢,约占世界的1/4;消耗了近17亿吨煤,占世界的30%;8.2亿吨水泥,约占世界的1/2以上;消耗了2.5亿吨石油、1.89万亿千瓦时电,单位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3.4倍。重化工业时代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依然面临着能源短缺的考验,煤炭供给能力同样面临严峻考验。尽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逐步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煤炭的需求量仍将迅速增加。按照高端预测方案,到2020年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65%左右,需求量将会达到28亿吨,较2003年的煤炭产量高出10亿多吨。按照低端预测方案,到2020年我国原煤需求量约24亿吨,较2003年的煤炭产量高出7亿多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方面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电力行业: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需求全面高涨。目前电力行业内主要电力公司对电站的投资计划都安排到了2006年。较2002年的1800万千瓦增长了136%,创历史记录。据国家电力总公司公布的电力分析报告称,2003年末全国装机容量3.85亿千瓦,2004年预计增加3500万千瓦,2005年将增加5000万千瓦,2006年将增加6200万千瓦,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要到2005年下半年才可能缓解,到2006年下半年才能够实现基本平衡。2004年火力发电量预计1.75万亿千瓦时左右,全年新增电煤消费1亿吨左右。到2020年,全国约需发电装机容量9亿千瓦至10亿千瓦左右,而目前国内只有装机容量3.85亿千瓦,需要新增量5亿千瓦至6亿千瓦。从我国资源的状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全部用煤就必须新增10亿吨以上电力用煤,显然煤的供给有很大困难。
    冶金行业:2004年我国钢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比较旺盛的态势,钢产量将达到2.6亿吨,比2003年增长16.9%;钢材表观消费量(扣除重复统计)达到2.8亿吨左右,比2003年增长13%左右。2003年底投产的产能约1500万吨的焦炉,今年将全部达到生产能力,由此将增加精煤需求2000多万吨;根据目前在建焦炉的情况,今年将先后有2000万吨生产能力的新建焦炉投入运行,预计将增加精煤需求量1500万吨左右。经过中央的收缩信贷、控制土地供给为主的宏观调控,钢铁、氧化铝、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大幅度降温。但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上述产品的需求仍将是持续的、巨大的,所应避免的是大起大落。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仍将是持续增长的。
    建材行业:在建材行业中,由于目前水泥产销两旺,价格上涨,投资回报率高,各方面投资水泥的积极性很高。2003年,我国有98条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2004年,又将有240条新生产线投产。2003年全国水泥产量已经达到8.62亿吨,同比增长18.9%,煤炭消耗同比增长1800万吨左右。2004年全国预计新增水泥产能2.1亿吨,是2003年新增产能的3.3倍。但是受电力供应不足的限制,一些新建成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不会立即投产,部分水泥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玻璃行业近两年投资平稳,但在目前市场旺盛需求的拉动下,投资有加速迹象。预计建材行业2004年新增煤炭消费量3000万吨左右。在这次宏观调控之下,水泥和玻璃行业产能的增长将趋于理智,我国建材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将基本稳定在2亿吨左右。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阶段,社会对煤炭的需求是如此的急迫,但是煤炭矿井的建设却步履蹒跚。自1998年实行关井压产政策以来,我国几乎停止新建煤炭矿井。近两年来,在需求的强烈推动下,我国煤炭产量增长较快,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多数矿井超产能生产的基础上。据统计,2003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为8.3亿吨,超过其核定生产能力20%以上,煤炭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经测算,到2020年,在籍和在建的国有煤矿的生产力约为11.8亿吨。如果届时我国小煤矿的产量调控到4.5亿吨,按需求预测的高端方案,到2020年我国需新增煤矿产能12亿吨,年均7000万吨;按需求预测的低端方案,到2020年我国需新增煤矿产能8亿吨,年均4700万吨,建设任务相当繁重。
    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优质资源少,后备工业储量严重不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5年、2010年、2020年,我国分别需要精查煤炭资源储量500亿吨至600亿吨、1000亿吨至1200亿吨、1500亿吨至1700亿吨。而到2005年,我国煤炭资源可供开发的储量仅为256亿吨,而实际投资建井需求将达到550亿吨,缺口294亿吨。到2010年,这一缺口将高达444亿吨。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少数企业“跑马圈地”、炒卖探矿权和采矿权,有的地方拍卖国家规划区和国有重点煤矿后备资源,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将国家明令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稀缺资源化整为零招标挂牌拍卖。全国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平均在30%左右,小煤矿仅有10%至15%。煤炭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迫切需求,保障煤炭稳定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2.煤炭企业反周期能力将受到挑战随着我国重化工业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煤炭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预期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国内煤炭市场需求走势总体上呈大幅上升态势。但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经济的发展就像人类历史一样,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不是直线式的、一成不变的。尽管总的趋势是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市场经济自身运行规律的作用,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煤炭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可能性比以往大大增强了。飞瀑之下必有深渊。如果煤炭企业不对市场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测,未雨绸缪,一味地增加产量,当市场出现剧烈变化时,仍可能出现前几年所曾经发生过的严重过剩的困难局面。
    什么是经济周期呢?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呈现的一起一落、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一个经济周期包括上升与下降两个阶段。在一个典型的增长型周期中,上升阶段又可分为经济增长率的回升期和超速期,下降阶段又可分为经济增长率的回落期和低速期。纵观国内外的历史情况,没有两个经济周期是完全相同的。但各个经济周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又各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就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回升期来说,其一般性总体特征是:经济增长率由低转高,开始回升;社会投资开始加速;物价总水平开始由降转升。具体地说,回升期兼有低速期和超速期的双重特征。如在投资方面,一些带头行业的投资增长会大大加速,呈现超速期的“过热”特征;而另一些行业的投资则可能还处于低水平,甚至负增长,呈现低速期的“偏冷”特征。在物价方面,一些商品的价格上升得很快,而另一些商品的价格还处于低位,甚至继续下降。就我国2003年的情况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而一些带头行业如钢材、汽车、电解铝、水泥等,它们的投资增长已接近或超过100%,这样必定会有一些行业的投资仍处于停滞之中。同时,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开始大幅上涨,而有些商品的价格仍处于下降之中。这就是说,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回升期,在不同行业的投资和不同商品的价格方面,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有升有降、有快有慢、有热有冷的不同表现。经济社会转型至今日,已很难用单一的判断来描述我们所面对的中国,只有从回升期的双重特征出发,才能正确把握当前经济走势的特点。
    商品经济中卖与买即供与求的脱节,只包含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形成和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和条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物质性因素和条件就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固定资产投资与大工业生产所具有的、在较短时间内的急剧膨胀力与收缩力。近二三年对钢铁行业的众多项目投资,致使出现产能过剩,对冶炼精煤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在与煤炭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下游行业中,水泥也将出现产能过剩。2006年之后的电力工业也将面对类似挑战。届时,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生产规模小的企业就会没有生存的空间,企业就会重新洗牌,一批特大型企业集团很有可能就此应运而生。到那时,煤炭企业将被迫进行市场和产品结构调整。
    3.煤炭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的挑战加入WTO之后,按照WTO议定书的规定,我国的煤炭市场和资源市场也要向外国开放,面对跨国公司和能源集团,国内企业竞争力明显不强。煤炭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和实现产业集中高效生产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世界产煤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莫不如此,并且已经形成了开采的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竞争能力。我国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除神华、兖矿等少数企业外,其他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煤炭企业目前这种分散布局,既不利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政策导向的偏误,我国煤炭企业小而分散、集中度低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改变。2003年全国拥有煤炭生产企业约2.6万家,其中有2.3万多家小煤矿。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矿井平均生产能力不足100万吨/年,与世界先进采煤国平均矿井生产能力250万吨/年至300万吨/年相比,差距较大。2003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只有26家,其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1%。产业集中度总体偏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相互间进行恶性竞争,严重影响我国煤炭工业的良性发展。
    4.煤炭工业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更加突出我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在煤炭加工过程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于对原煤的筛分、洗选、动力配煤和土法炼焦。因洗煤全国每年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我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4%;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5%;氧化氮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0%;总悬浮颗粒(TSP)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0%。燃煤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不仅是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问题,而且会成为国际问题,引发环境纠纷。
    
    重化工业时期我国煤炭工业应采取的对策
    重化工业时期给我国煤炭工业提供了大发展的机遇。但是,发展不是盲目铺摊子、上规模。市场需求的增加,价格的上升,并没有解决煤炭工业深层次问题,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则是贻误时机。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从战略上解决煤炭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才能使煤炭工业在重化工业时期获得质的飞跃式的发展。
    1.加大对煤炭勘探和生产投入煤炭属资源性行业,煤炭资源状况如何,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命运。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投资体制发生很大变化,国家只负责普查阶段的投资,详查和精查由业主负责。但由于煤炭行业整体尚未摆脱困境,无力提供勘探资金,导致煤炭资源勘探投入过少,可用于开发的煤炭资源储备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为此,国家应加大公益性勘查投入,完善商业性勘查投资体制,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勘探程度,增加后备工业储量,满足新建井需要。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煤炭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查清不同地区、不同赋存条件和不同煤种的经济可采储量,基本查清在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等可容量范围内我国煤炭资源最大可供开发量。同时,要尽快完善有关法规和产业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加强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依法制止生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提高资源回收率。
    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应加大煤炭行业的基建投资力度,确保国内能源供应。一般来说,一个现代化矿井至少需要3年至5年才能建成,如果国家要新增8亿吨的煤炭规模,就需要投资4800多亿元,这笔投资将在17年内完成,每年不到300亿元,而这4800多亿元,仅相当于电力工业3年的投资额。因此,国家应从现在开始,就有计划地加大煤炭产业的基建投入,新建一批现代化大型矿区,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2.组建煤炭大集团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纵观国际市场,煤炭企业实行联合、兼并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国有煤炭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应该怎么做?目前我国由于体制、产权等方面的因素,煤炭企业联合兼并道路坎坷,阻力重重。目前已重建的宁夏煤业集团、陕煤集团、山西焦煤、大同煤业集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组建跨区域的大集团仍要作艰苦的努力,仍然任重道远。在这方面,国家需从能源安全和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大局出发,运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积极推动;企业应改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遵循无形的手的指点,在加快产权改革的同时,组建航空母舰,谋求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可以说,煤炭工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分散的问题,将难以大有作为。
    鉴于乡镇煤矿在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内,还将是我国煤炭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各种类型的乡镇煤矿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经济、法律和环境问题,针对乡镇煤矿的整顿方针和措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方针,鼓励不同性质的乡镇煤矿实施兼并、合资与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加快其联合与改造的步伐,提高正规开采水平,合理扩大生产规模。
    3.实施多元化发展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煤炭企业开采业务的不可持续性特点,要求煤炭企业在考虑长远发展问题上要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寻求新的资源,找准战略基点,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根据矿山服务年限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直接销售原煤是煤炭生产利润率最低的一种生产方式。大部分的效益和利润都集中体现在煤炭的下游产品中。要大力推进煤炭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替代产业,推进产业升级;要大力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和煤气化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要抓好煤层气、天然焦等煤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地提升煤炭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要积极参与铁路、水运、海运等运输产业,在与煤炭相关联的行业打出一片新天地。煤炭工业产业发展战略要走出单纯做煤的方式,实现多元并举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易变性,如果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当遭遇风险时必定会对企业盈利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大型煤炭企业可采取包括出口在内的用户多元化策略,以减少对单一用户和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风险。为了做到机会共享、风险共担,煤矿和电厂还可以采用将煤炭价格与电力批发价格拴在一起的合同形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当前国内企业签订3年至5年期限合同是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支持的做法,已受到供需双方的重视,正在逐渐扩大使用。对于国内煤炭供需企业来说,要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实施“走出去”战略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实际出发,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必须坚定不移。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整体上立足于国内,从局部地区和部分资源品种看,也应充分利用国外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如宝钢等企业大量使用进口炼焦煤。除进口外,国内有实力的煤炭企业还应该创造条件到国外进行开发,到海外寻找、开发、利用当地富足而国内急缺的煤炭资源,如炼焦煤中的焦煤、肥煤、瘦煤以及喷吹用的无烟煤,尽最大可能利用国外资源减缓国内煤炭资源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