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实施“煤电互保”的思考

2004-05-1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近期,山西省正在制定的一项旨在解决煤电矛盾的措施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这就是“煤电互保”:由政府出面,沟通煤炭生产和电力供应两部门,协调煤炭行业为电力行业提供充足电煤,电力行业为煤炭行业提供供电指标——全国多年以来形成的煤电之争在山西省有望缓解。
    作为重要的能源行业,煤炭与电力也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双方的利益分歧,近年来出现了严重的电煤紧缺和电力紧缺,并直接影响了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在此影响下,许多高耗能企业因为电力紧缺出现了部分停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不得不完全停产。在山西省这样一个能源输出大省,省城太原和其它地市拉闸限电的次数越来越多。煤炭真的紧缺吗?煤电之争的焦点在哪里?
    据了解,太原市省属煤矿年产量为2000多万吨,而市以下煤矿产量也在1200万吨以上。焦炭消耗的煤炭只有不足1000万吨。这样庞大的煤炭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发电的需求。也就是说,所谓电煤紧缺只是一种现象,而非本质。发电厂的电煤紧缺不是没有电煤,不是市场供应不足,而是廉价而优质的电煤不足。煤电之争的关键在于价格。
    煤炭与电力作为上下游行业,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煤炭为电力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电力生产为煤炭最主要的消耗市场。电煤价格之争有可能极大地损害双方的最终利益。
    探究电煤价格之争的源头,可以从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03年度全国煤炭订货会谈起。一年一次的订货会并没有如预计的一样顺利完成煤炭订货合同。煤炭和电力两家就煤炭价格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后,原定两周的会议延长到20天,会议最后只签了40%的供货合同,数量在1亿吨左右,还存在1.5亿吨的巨大缺口。煤炭企业要求电煤在上一年每吨已经涨价8元的基础上平均再上涨5元。而电力系统则认为这样的价格自己没有能力消化。大多数电力企业带着没有供货方盖章的合同无功而返。一些无法承受电煤价格大幅上涨之痛的发电企业,干脆采取了少买电煤或者不买的手段,以此来制裁煤炭行业。电力行业是煤炭行业最大的客户,电煤消费量占煤炭总消费量的60%以上。
    煤炭产需大户之间这样无休无止的拉锯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众多的行业改革都经历了这一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煤电之争就是从计划走向市场的矛盾缩影。在电煤价格上存在国家计划内指导价形式,在2001年以后,虽然国家取消了电煤指导价,但还存在国家指导计划。在这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特殊体制下,煤炭价格市场并没有完全放开,国家对煤炭价格还存在体制性的干预。电煤之争中,政府的干预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
    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这场混战,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的经济利益。消解电煤之争,关键是要消除体制性障碍,转变政府职能,强调市场的作用,让市场机制协调平衡双方的利益。否则,煤电之争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依靠政府协调和干预维系两个行业关系的做法,已经越来越难以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煤炭一直以来属于竞争性的产业,企业应该自主经营,国家可以不再搞重点订货。而对于电力企业,电力体制改革中“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要求的实施,也必然要求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由市场决定。
    同时,要结束这场混战,必须大力加强煤电合作。虽然在电煤价格上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立场不同,但实质上煤炭、电力两个行业关系密切,非比寻常。电力不能没有煤,煤不能没有电,二者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两大行业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实现双赢,才是根本出路。
    山西省正在出台的“煤电互保”措施就是这种合作的有益尝试。这项措施实施后,电力企业电煤不再紧缺,至少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样,山西省电力紧张的局面就可以基本消除。煤炭企业是最大的电力消耗企业,有了充足的电力,就可以产出更多的优质煤炭,从而为电厂提供更多的原料。最重要的是,双方既解决了市场,又保证了原料和能源的充足供应。当然,此项措施实施后,最大的受益者绝不仅仅是电力和煤炭两个行业,而是整个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