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报告(2004年春)

2004-04-2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2003年是我国克服各种前所未遇的困难,取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一年,确确实实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和各种自然灾害,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取得GDP增长9.1%的举世瞩目的好成绩。在这一年中,全党全国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的重要性。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深入人心,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004年尽管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在新的一年中保持和巩固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的总体趋势是不容置疑的。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2004年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将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为我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在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50%,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在2004年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不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冲击,据我们预测,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GDP增长率将达到8.7%,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6%左右,比上年略有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1%左右,增速较上年有所减慢,其中重、轻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1.6%和10.2%左右,重工业增长较为明显地快于轻工业增长,差距幅度大于上年。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仍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6%左右,其增长速度高于上年近一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也有所缩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4年将达到6642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5%和20.5%左右。2004年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将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为我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在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50%,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于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促进最终需求增长的各项政策起到了较为明显的需求拉动作用,从2003年起各种价格指数都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势态。国内目前出现的投资的高速增长和粮食供求关系发生的变化,以及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的波动都是拉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预计2004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1.6%和3.5%,通货紧缩压力淡出,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显现。投资品价格指数上升更为明显,变动率为4.8%左右。
    200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加,增长速度都超过了2002年。2004年这种居民收入增加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并继续有所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4年将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2004年为5.5%左右,多年来首次突破5%,但是仍将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2004年,消费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51370亿元人民币,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2.1%,都将略高于上年的增长水平。
    2004年将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但是由于财政赤字的水平保持不变,2004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略快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预计2004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9%和13.0%,财政赤字约为3200亿元。
    2003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高增长局面,使得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继续保持为正,对拉动宏观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虽然多数有关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量会略有上升,但是国际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同时我国必须认真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因此,与上年相比,2004年我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将都会有所下降。预计2004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1.3%和16.2%。在2004年中,进口增长速度仍将快于出口增长速度。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会明显减少,但是对外贸易的总格局仍将会有一定数量的贸易顺差。
    总的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4年中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稳定协调地健康增长。
    2004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2004年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8.7%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2.6%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11.0%
    其中:重工业11.6%
    轻工业10.2%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7.6%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7.6%
    商业服务业7.2%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66420亿元
    名义增长率20.5%
    实际增长率1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50.2%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1.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3.5%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4.8%
    GDP平减指数4.2%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9.1%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5.5%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15.5%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5.4%
    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率6.7%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70亿元
    名义增长率12.1%
    实际增长率10.3%
    6、财政
    财政收入24920亿元
    增长率14.9%
    财政支出28120亿元
    增长率13.0%
    财政赤字3200亿元
    7、金融
    居民存款余额123330亿元
    增长率19.0%
    新增贷款29350亿元
    新增货币发行2410亿元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5010亿美元
    增长率21.3%
    出口总额5100亿美元
    增长率16.2%
    贸易顺差90亿美元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目前出现的价格上涨与1988~1989年和1993~1994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是不一样的,在程度上是有巨大差别的。应该说,目前的价格形势是,通货膨胀压力在较快地增大,但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还不大。
    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基本扭转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GDP增长率徘徊在7%~8%之间的局面,走出了通货紧缩阴影,GDP增长率达到9.1%,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同时,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因素。确实,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个使我们面临新的考验的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保持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增长,避免出现又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在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经济是否已经"过热",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从食用油和粮食价格的上升开始,接着出现了钢铁、水泥、煤炭等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的上升。到2004年1月份,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同时,自1997年以来,生活资料的出厂价格首次同比上涨了0.3%。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3.2%,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然上升了2.1%。2月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表明,投资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7.6%,消费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5.7%,其中许多工业原材料和粮棉的价格上涨幅度都较2003年同期上涨了20%以上。不到一年以前的时候,我国价格水平还处于通货紧缩的压力之中,而现在如此之快地就出现某些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确实需要密切关注。
    引起目前价格水平出现明显上涨的原因主要有:第一,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引起某些投资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第二,我国连续数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下降,引起粮食及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第三,未来抑制对某些部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后,造成的相关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的上升;第四,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许多重要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也明显上涨,对我国国内有关商品的价格上涨造成的拉动作用;第五,世界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推动价格上涨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加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国内市场的价格水平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关联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日益明显,这一因素也增加了我国国内价格水平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上述可能引起总体价格水平上涨的因素,加之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价格上升对今年的翘尾影响,我国总体价格水平在一段时期之内出现较明显上涨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GDP增长率还在一位数区间,处于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货币供给的增长基本适度。虽然某些生产资料和粮食的价格上涨过猛。但是,作为衡量通货膨胀主要指标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仍在较为温和的范围内,有些重要的消费品价格还有所下降。商品供求关系既存在供不应求的品种,也存在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品种。总的来说居民消费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启动。因此,目前出现的价格上涨与1988~1989年和1993~1994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是不一样的,在程度上是有巨大差别的。应该说,目前的价格形势是,通货膨胀压力在较快地增大,但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还不大。
    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是不争的事实,其潜在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将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最后是否会导致全面的价格上涨,关键在于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如何传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下游产品的价格中去。如果对目前增长过猛的地方投资意愿不加控制,对投资率不断攀升的趋势无法有效扭转,那么即使最终消费需求不明显上升,由于成本推动,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趋势也有可能逐步传导下去,引发全面的价格上涨。
    但是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不能完全传导到下游产品中去。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下游多数制造业产品目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不少行业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着相当的利润空间,他们必须也有可能自行消化成本的上涨;第二,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居民总体收入增长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低于GDP增长,因此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因而从需求方面限制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向下传导;第三,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会对价格上涨的传导产生抑制作用。
    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不能完全传导到下游产品中去的结果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是:第一,有利于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结构调整;第二,有利于加强市场竞争,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企业效益水平;第三,有利于调整利益分配结构,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不利的方面是:第一,一些效率低、竞争力差的企业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会造成新的下岗失业,增加全社会的就业压力;第二,存在着一段时期后再次出现通货紧缩压力的问题。
    
    三、投资问题分析
    当前价格上涨较为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段时期以来,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引起了某些投资品价格的急剧上涨。投资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投资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是引起宏观经济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具有两面性特点。因此,当前投资问题处理得是否妥当将对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急需调整
    目前需要重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调整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投资占GDP比例偏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投资率(或积累率)偏高一直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一些经济学家曾经研究过在我国当时条件下适当的积累率应该是多少。他们的结论是积累率应该在25%~30%之间。但是,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投资率不仅偏高而且大幅度剧烈波动;在50年代后期"大跃进"期间,积累率高达51%以上;而在60年代初期"三年困难时期",积累率又低到仅为16%左右。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我们主动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投资率。在制定"八五"计划的时期,提出了30%的投资率指标,并以此投资率来综合平衡宏观经济增长计划。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我国的投资率实际上没有一年低于30%,而是基本上保持在35%~40%的水平上。特别是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导向明显地倾向于投资,因此投资率进一步明显攀升。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投资率已经达到3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1%。2003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投资率达到4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进一步上升,已经超过了47%。据预测,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甚至可能接近50%。
    第二,投资增长率偏高。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出现过三次经济"过热",每一次过热之初,都伴随着投资的过高增长。1986年第一次"过热"时,1984~1985年投资增长率为28.2%和36.8%;1988年第二次"过热"时,1987~1988年投资增长率为21.5%和25.4%;1993年第三次"过热"时,1992~1993年投资增长率为44.4%和61.8%。当然,投资较快增长并不一定必然意味着经济"过热",但是,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确实需要我们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第三,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自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由于这一政策的投资导向性,使得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小发生了逆转。在1998年时,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约为30%和66%。而到2003年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到55%,而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45%。
    上述三种情况说明,从宏观上看,适度地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控制投资,确实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2、一段时期以来某些部门的投资超高增长的问题明显存在
    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表明投资需求显著增加。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投资为导向,以政府主导的国债投资为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级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国债投资项目带动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另一方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施多年逐步带动了社会投资,非政府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第二,在世界经济不十分景气的环境中,我国出口增长显著。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也在迅速提高。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使得国内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投资的增加。
    第三,近几年来重化工业增长速度一直明显快于其他工业部门,在重化工业内部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循环的投资需求。
    第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汽车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加速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增长,而且对投资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日趋严重,某些高收入阶层的超前消费,不仅使总体消费的供给结构出现某种程度的扭曲,而且造成投资总量和结构的相应问题。
    目前,调整投资结构的重点应该是控制某些部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2003年某些部门的投资增长确实出现了超高速增长:钢铁、电解铝、水泥的投资分别增长了96.6%、92.9%、121.9%。(此外,纺织、汽车、煤炭的投资也分别增长了80.4%、87.2%、52.3%)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这些部门投资的超高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市场对这些部门产品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这是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相联系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部门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其深层次的原因又在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对这些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部门的投资的相对不足。我们计算了对煤炭、非金属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电力、铁路6个部门的历年投资情况。发现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对这6个部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在21世纪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1997~2001年对上述6个部门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7%,-2.7%,-2.0%,11.1%,8.7%,7.1%。除了有色金属部门外,均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对煤炭、非金属材料和钢铁部门的投资年均增长速度甚至为负数。前期投资不足应该说是目前供给与需求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目前对某些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部门的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期这些基础性部门投资不足的补偿,因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随着宏观经济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和竞争机制在逐步加强。同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正在发挥带动社会投资活跃的效果。
    第三,目前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和社会投资主体的行为,还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甚至扭曲性,因此,在目前阶段加强宏观调控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3、注意防止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
    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曾经出现过的三次"过热"的经验教训,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前,在对某些部门投资超高速增长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需要注意防止出现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防止过高的投资增长,造成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由于投资的"过热"引发了总体经济"过热"的局面。在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切实解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防止对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品部门的投资不足,而引发在下一轮经济上升期出现对基础原材料产品的供不应求。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对基础部门投资的稳定增长,防止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瓶颈"制约。因此,目前保持对这些部门一定规模的投资是必要的。
    第三,防止社会投资主体受短期市场利益的驱使,盲目投资,特别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投资,造成未来供给能力的过剩,且由于水平低而缺乏竞争能力,从而对全社会形成通货紧缩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投资的引导和指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宏观调控。
    四、政策措施建议
    2004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面临着比前几年要复杂得多的局面,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的影响依然严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努力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争取把较好的局面稳定地保持下去,并努力开拓更好的局面,为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创造良好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因势利导的方针,密切关注,认真应对,将形势引导到相对最为有利的方向上去。总的原因应该是:第一,控制过高的投资需求;第二,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联动。具体建议如下:
    ①在财政政策方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淡出",要进一步调整国债的发行力度和使用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强国债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如果"三农"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如果社会不稳定因素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就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在货币政策方面,除了已采取的必要措施之外,要动用利率政策、调高银行存贷款利息率。如果在未来的两三个月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率在3%~5%以上,则还应该采取进一步的必要措施。
    现行的银行利率是在前一段存在通货紧缩问题时制定的,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际利率已经变为负数。实际利率长期扭曲,不利于抑制盲目投资。利率的调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信号和手段,较之单纯的行政控制,具有更好的宣示性、普适性和公平性。调高银行利息率不仅有利于调整实际利率水平,保持正常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同时有利于从货币供给源头上控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控制某些部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蔓延。同时调高利率还有利于在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保护一般居民利益不受或少受影响,体现"注重以人为本"和"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原则。
    ③要注意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主要办法,不是简单地压投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定的"过度"投资对于加强市场竞争来说也是必要的。解决投资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使居民收入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改变前一段时期中总体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的状况,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以实现投资的稳定协调增长,保持投资与消费的合理比例关系,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4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面临着比前几年要复杂得多的局面,许多深层次问题的影响依然严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努力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争取把较好的局面稳定地保持下去,并努力开拓更好的局面,为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创造良好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