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将稳定增长

2004-01-06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通货紧缩的中长期压力依然存在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比上年增长8.9%左右,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增速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一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首次连续两年维持在8%以上。这一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持续实施多年的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平稳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的扩张期。
    2003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体现在,一是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将超过8000亿元,增长40%以上,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年财政收入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后,实际增收3000亿元以上,是历史上增收最多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步提高。二是在总量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继续改善。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7%。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三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的同时,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成长。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增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明显增强,预计全年民营投资增长速度在25%左右,实际增长速度创下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3%左右,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居民消费受非典冲击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过后很快恢复,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0%左右以上。四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年末外汇储备超过4200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加1336亿美元左右,增长46.5%,是历史上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一年。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003年的形势总体上看确实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压力很大等长期矛盾进一步凸显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性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电力、煤炭、运输等瓶颈制约现象进一步严重,重要资源的国际依赖度进一步上升,经济增长的粗放格局有所加剧。受需求拉动与供给约束双重因素的影响,短期物价指数结构性上升的压力开始加大,年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有所加快,11月涨幅达3%,其中,食品类与服务类价格涨得较多,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8.1%。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4.6%。11月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上涨11.4%,物价指数全面回升,涨幅有所加快。
    尽管物价上升的加速度较快,整个物价水平涨幅依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且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很大。究其原因,一是全球范围的制造业生产过剩短期内很难改变,我国制造业领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也将继续存在,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与消费品价格指数缺乏持续涨升的基础;二是我国此轮物价上升属于结构性通胀,农产品价格涨得较多,小麦、大豆、籽棉、油料、食用油、蔬菜和水果价格涨幅普遍较大,是推动核心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善,食品类价格指数将会趋稳;三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技术进步与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导致全球性的通货紧缩趋势至今尚未结束,中国处于产业链转移中低端的现状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市场物价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牵制,国际价格低水平将抑制国内物价上升空间。
    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
    2004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一手抓扩大内需促发展,一手抓结构调整保健康,2004年宏观调控的重心应继续放在扩大内需、扩大就业和提高中低阶层收入上。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因为2003年形势好,就对2004年经济增长盲目乐观,夸大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急刹车”政策,处理不好有可能在2004年下半年出现二次通缩;二是看不到数量扩张的危害性,“猛踩油门”继续放松信贷,有可能使潜在的金融风险显形化。2004年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利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要远大于通货膨胀,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而2004年经济增长三大需求将出现“两慢一快”的格局。影响经济减速运行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2004年出口需求增幅将明显放缓,上半年可能会出现出口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出口退税率从1月1日起平均下调三个百分点,影响出口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2003年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30%左右,将严重影响三资企业的出口增速和加工贸易增长;三是2003年四季度部分出口商已经实现了一部分2004年的定单。出口需求占我国GDP的比重已接近30%,出口速度的减慢会抑制经济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内制造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抑制国内物价的回升。
    其次,国债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投资需求弱于2003年。受央行收紧房地产信贷的影响,2003年四季度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04年。2004年特别建设国债发行规模预计1100亿元,比2003年减少300亿元,考虑银行配套贷款,国债投资实际工作量将减少1500亿元左右。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比2003年减缓5个百分点以上。
    第三,银行贷款难以维持前两年高速增长态势,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考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部分企业的中间需求,2004年无论是贷款总量还是贷款增速都将低于2003年的水平。
    2004年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不少。一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最近六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交通、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最近6年长期建设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8000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实际完成工作量近40000亿元。二是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不断拓宽。我国贸易总额超过8200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目前外汇储备超过4200亿美元,是全球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三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使一些多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潜力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四是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延续四季度快速增长的趋势,公务员提薪、农民收入回升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综合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因素来看,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的增幅将有所下降,消费需求增速将略高于今年的水平,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将略低于2003年。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GDP增速将维持在8.5%左右,增长率相对平稳。关键是我们要抓住当前经济增长较快的有利时机,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