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煤炭市场竞争特点及发展趋势

2003-10-0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近些年煤炭市场逐步由供大于求趋向供求基本平衡,市场竞争格局随之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5个显著特征。
    1 竞争内容:由占有市场转向占有资源
    1997年下半年煤炭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后,煤炭企业之间竞争主要围绕市场占有份额展开。但从2001年起,随着煤炭需求逐渐回升,煤炭企业竞争的主要矛盾转向了占有资源。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它的形成需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储量有限,且不能再生。因此,资源型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占有资源,特别是对优质资源的竞争更为紧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必然要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业已形成的旧的资源分配格局,不再依赖行政划拨,而要求煤炭资源靠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当前煤炭市场资源争夺战十分激烈,具体表现为:
    1.1 煤炭企业加紧扩张生产能力,积极为市场竞争储备力量
    神华、兖州、大同、山西焦煤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第一梯队,提出未来几年内产量上升到5000万t~1亿t以上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开发国家划定煤田范围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中西部地区建井开矿,如兖州矿业在入驻山东省内巨野、聊城煤田的同时,启动贵州煤电和内蒙古煤田合作开发工程,成立了兖矿集团控股的兖矿晋中能化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山西中部煤矿,涉及煤炭储量达400多亿t;神华集团在陕西继收购榆家梁煤矿后又收购了哈拉沟煤矿,同时在山西朔州等地通过兼并小煤窑,占有资源,实现扩张。其他上千万吨集团企业纷纷提出产量实现翻番目标,加快兼并矿山周边小煤窑,如山西大同、阳泉、平朔、西山、潞安、晋城、霍州、汾西8大开发区都在扩大发展新区;还有一些资源衰竭或矿井接替能力不足的大型煤炭企业,正在实施跨省发展战略,如山东淄博矿务局投资陕西亭南矿井,龙口矿业集团公司积极考察山西中小煤矿,探索合作途径;河南义马集团挺进青海,对大煤沟及木里矿区煤矿进行重组。一些中小型煤矿为保障生存也在努力扩大资源量。
    1.2 经销企业实业化成为一种趋势
    直接控制资源参与竞争的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去年以来加紧收购山西省内中小煤矿,控制铁路煤炭发运站点,不断壮大经营实力,由经销商转向生产商,截止目前控制生产能力已达3000万t,计划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联合改造,并要在未来发展成为年产煤量1亿t的实体公司。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积极推进煤炭生产实业化,相继兼并收购平朔、太原煤气化、大屯煤电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形成了4700万t生产能力。近期该公司又重组为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并仍把煤炭生产作为核心业务。陕西、宁夏等省一些长期经销煤炭的企业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并购煤矿,向实体化延伸。
    1.3 外国资本进军中国市场,争夺资源待机而动
    目前美、日、韩、澳大利亚等煤炭进出口大国煤炭生产、经营企业都以北京、西安为主要据点安营扎寨,企图在中国煤炭开采业掘一桶金。这些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目的,或为了弥补国内煤炭供给不足,或为了控制资源,以利于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企业进行竞争。由于我国矿产开采权界定不明确等原因,使外商投资顾虑较多,一旦国家政策明确,国外企业将蜂拥而至,而外商合资开矿的首选目标是那些中等以上规模、运输便利、储藏丰富、煤质优良的中西部煤炭企业。
    
    2 竞争对象:由大煤矿与小煤矿转向大煤矿与大煤矿竞争
    1997年前我国大、中、小型煤矿产量比例为40:17:43,煤炭进入买方市场后,大型煤矿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周边地区遍布的中小煤矿。如山西省大同、太原、阳泉、晋城等地中小煤矿的产量与所在地原中央直属大型煤矿企业的产量规模相当,甚至超过大企业,而且由于煤种、运输流向、市场分布基本相同,就决定了大中小型煤矿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小煤矿因用人少,投入少,经营方式灵活,价格便宜,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而大型煤矿历史包袱重,用人多,投入大,导致价格偏高,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近些年随着国家实施“控制总量,关井压产”政策,大量不符合开采、安全条件的中小型煤矿被关闭,大中小型煤矿产量比例调整为54:19:27。中小煤矿产量萎缩,被大型煤矿大量兼并,从而使大型煤矿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取得了主动权,使大型煤矿与中小煤矿之间的竞争由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矛盾,大型煤炭集团之间竞争上升为主要矛盾,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大煤矿之间竞争加剧。如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在国内市场的竞争,神华集团和兖州煤业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表现尤为明显。
    
    3 竞争方式:由单个竞争转向联合竞争
    经过4年的关井压产,我国煤矿个数已由8.2万个减少到的2.5万个,小煤矿大量减少,使大型煤炭企业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而使大型煤炭企业之间实行横向联合,以集中对集中成为可能。1998年煤矿下放地方后,为解决市场竞争无序的矛盾,各省都在积极整合资源,个别省以规范的公司化运作体制组建煤炭联合集团,参与市场角逐。但大多数省是采取政府行为,以政府部门牵头形成销售联合,统一对外。如山西、河南、黑龙江、贵州、宁夏、江西、陕西等省区都形成了联合销售的机制,直接参与煤炭订货,协调煤炭价格、供货等。此外,还有一些煤矿自发设立股份公司,如中联煤炭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类松散型煤炭协会组织,如无烟煤协会、华东煤炭销售联合体都在联合竞争中发挥着作用。同时,煤炭下游行业也着手建立采购联盟,与煤矿之间形成了利益抗衡。如电力行业一直由中能公司统一组织订货,去年底电力体制改革后,5大发电公司以参股形式改造、重组中能公司,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中能公司在电煤统一采购中的地位和作用;宝钢、武钢、首钢提出建立战略联盟,拟对原燃料公司实行统一采购;中石化集团总公司从1999年起通过其直属的物资装备处陆续将下属企业长期分散的煤炭采购渠道进行了集中,对资源丰富的地区实行优化配置,加强了控制力。
    
    4 竞争形态:由同一性竞争转向替代性竞争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具有不均衡和煤种分布地域性强的特点,所以对一些煤种的需求较为集中,竞争性较大,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下游行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煤种利用限制被大大地突破。除同一煤种竞争外,替代性竞争也在增强。如以贫瘦煤为设计煤种的电厂,可以掺烧部分无烟煤;以贫瘦煤设计的电厂,也在探索使用烟煤;水泥行业旋转窑过去只能使用烟煤,但现在经过改造,可以使用无烟煤;冶金喷吹煤由只使用无烟煤,变为可以掺烧甚至单烧烟煤;化工造气用煤由使用无烟块煤,可改用无烟末煤生产的煤棒等型煤,甚至也可以用动力煤直接造气。同时,配煤技术的发展、配煤能力和配煤效益的提高也给煤种间的替代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将形成7000万t配煤能力,比目前翻一番。这种趋势表明,煤种替代性越来越强,而使用什么样的煤种越来越取决于用户经济核算的综合效益。
    
    5 竞争结果:由此消彼长转向双赢
    在严重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煤矿无序竞争,造成煤炭利益大量向下游行业转移,煤矿与用户之间的竞争结果表现为此消彼长。但近些年煤炭市场出现供求基本平衡,甚至局部地区的个别煤种趋紧后,竞争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表现为煤矿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1)双方围绕煤炭价格不断展开拉锯式的争夺。近几年全国煤炭订货会因煤矿与用户在价格上始终相持不下,屡屡导致会议延期,2003年长沙订货会结束后,仍有1.5亿t电煤合同价格没有谈定,直到5月初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协调下才尘埃落定。
    (2)煤矿为获取下游行业利益和下游行业为获得稳定的能源供货渠道,双方殊途同归,以参股、买断、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间融合。山东省提出以资产为纽带,打破企业、地域、所有制、行业之间界限,实现相关企业联合重组的大集团战略,大力推动了煤电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煤电置换,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目的;宝钢继去年与永城煤电集团签订合作开发煤炭资源协议后,今年又与大同煤矿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煤业公司,并吸收铁路、港口、电力企业和煤科院共同投资;华能、中电投与淮南矿业集团提出共同开发淮南煤电基地,建设“火力三峡”;中电投与平顶山煤业集团、华电集团与宁夏煤业集团等都形成了联合开发意向;鲁能在陕西开发建设煤矿与电厂,这些企业集团纷纷登陆中西部地区,独资或合资开矿,形成一轮“圈煤”热。而煤炭企业如兖矿集团、晋城煤业集团等在向煤化工领域进军,大同、山西焦煤等与电力行业合作,积极扩建、新建坑口电厂,向电力行业渗透。
    (3)大煤矿与大用户之间纷纷签订中长期协议。近两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号召下,煤矿与大用户之间开始通过签署有约束力的协议,以保障供求关系相对稳定。类似的协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在一些煤矿与用户之间形成过,但煤炭进入买方市场后都被破坏了。经过近10年煤炭市场反反复复的变化,煤矿和用户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日渐提高,甚至有的用户和煤矿把诚信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目前正在形成的中长期协议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将是我国建立煤炭市场经济有序化运行的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