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产供需基本平衡投资慎重决策

2003-08-1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最近几年,我国水泥行业的“小日子”可用“美滋滋”来形容。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为水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容量。近几年,各地的建设热情,城乡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的发展等拉动了水泥工业的发展。
    2002年我国水泥产量为7.25亿吨,居世界第一位,需求量7亿吨,供需基本平衡。
    今年上半年,水泥产量3.7亿吨,同比增长15%;产品销售率达95%以上,呈现产销两旺势头。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已迈出坚实的步伐,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装备的大型化和企业自动化程度提高,行业从业人数减少4.1万人,亏损面不断减少,水泥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改变。经济运行数据表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去年同期。
    当前水泥行业盲目发展势头过猛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在水泥行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的势头较猛。
    最近以来,一些地方企业纷纷投资水泥项目,出现了水泥投资热。据调查,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能力约有2亿吨,其中日产1000吨级的生产线68条,日产2000吨级的103条,日产4000吨级的58条,日产8000吨—10000吨级的6条。与此同时,小水泥也在迅猛增长,目前新上的落后小立窑还无法统计,但去年增速已超过大水泥。小水泥一边淘汰一边继续扩能增产的局面,使我国水泥工业整体结构调整步履更加艰难。
    其次,不考虑长远规划和产业布局,新上小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较多。据统计,在去年投产的90条日产2000吨规模以下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有54条为日产1000吨以下规模。水泥产销大省都在建设日产2000吨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在大量建设不达经济规模的日产1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一些企业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加剧了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和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也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在建项目调查情况看,不达经济规模的日产1000吨级的小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竟达68条。
    第三,不顾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落后立窑小水泥死灰复燃。据调查,去年西部某一小区域,出现了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的小立窑群,有些已关闭的小立窑水泥又死灰复燃。同时,在其他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工艺落后的小水泥企业也在不断扩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峻。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水泥工业是附加值不高、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当前水泥投资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水泥是最基础的建设原材料,应用广泛,资源比较普遍,产业门槛较低,又有一定的销售半径局限。二是水泥项目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特别是投资小水泥以牺牲环保为代价,对青山绿水破坏严重,投资单位以较低的市场价格,迅速挤占市场。目前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地方,将国家明令淘汰的立窑进行扩径改造,以躲避关闭,并且还在新建立窑,扩大规模,这种短期行为,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这位负责人强调,当前水泥供需已基本平衡,已开始出现价格平稳趋降的态势。水泥投资需要冷静分析,慎重决策。
    水泥工业继续上大压小、淘汰落后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我国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16%,84%的水泥为落后的立窑、湿法窑和小型中空窑生产,与国际市场水泥生产及产量结构相差较大。水泥工业发展重点是“上大压小”,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最终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水泥市场增量的空间,应通过调整结构,用日产4000吨级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来满足市场需求,抑制小水泥的重复建设。用质优价廉的大水泥去挤占小水泥市场空间,使小水泥逐步退出市场。
    这位负责人称,今后水泥工业的发展,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开采的矿山必须复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粉磨技术和设备;窑系统排空的废气余热要综合回收发电;鼓励靠近大中城市的水泥生产企业,处置可燃工业废弃物;加快利用先进新型干法技术生产替代落后立窑和湿法窑,淘汰小水泥,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提高水泥行业的整体水平。
    这位负责人强调,围绕着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今后将从四个方面重点加强调控和引导。
    第一,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新建水泥项目一定要符合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建设规模要达到日产2000吨级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日产4000吨级以上大项目。新上水泥能力必须相应淘汰等量落后小水泥。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提高技术经济指标和相应标准限制,加强宏观引导,提高水泥生产准入门槛,限制小水泥发展。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西部水泥工业健康发展。控制西部地区落后工艺水泥生产企业的发展,减轻西部地区环境压力,鼓励东部大型企业集团到西部投资,实现西部地区水泥工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引导水泥企业结构调整,通过分工和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各地政府和企业,借鉴安徽海螺集团发展经验,建设大型水泥熟料基地。同时将具备条件的企业改建为粉磨站、中转库或预拌混凝土等接替产业,促使水泥生产总量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