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化产业发展趋势

2003-06-26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近二十年来,山西焦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得到飞速发展。目前,生产能力已超过五千万吨,焦炭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2%,国内市场供应占全国省际焦炭调出量的70%至80%。出口焦炭占全国焦炭出口总量的70%至75%,占焦炭国际市场贸易量的40%至50%,成为山西省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但是,山西焦化业的超常发展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少“气”缺“油”,“只焦不化”。
    煤炭在焦化过程中,产品除了焦炭以外,还有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可作为燃气,用于城市煤气、发电、烧窑,也可以作为化工原料制取合成氨、甲醇、提取氢气、一氧化碳、高级油墨碳黑等生产几十种化工产品。煤焦油可分离出400多种化合物,初苯提纯后与煤焦油产品都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也是农药、医药、染料、助剂、感光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和炭素制品工业的必需原料。但是,目前山西省大多数焦化企业是只要焦炭,不回收利用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粗苯。据有关部门测算,全省每年大约有150亿标准立方米的焦炉煤气直接排空或点了“天灯”,有近200万吨煤焦油、50多万吨粗苯作为原料低价出口或作为燃料烧掉,相当于多耗煤1300余万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山西焦化“只焦不化”的根源是“土焦”时期,七、八年前山西焦炭80%是用土法炼焦生产的,各种形式的土焦炉(包括改良型小焦炉)无法回收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粗苯。近几年全省土焦炉基本已被机焦炉取代,能够回收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粗苯而不回收利用,就成了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了。
    产生“只焦不化”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是焦化企业满足于眼前焦炭市场看好,积累了资金后都急于扩建大型焦炉,缺乏投资焦化生产的自觉性。二是山西省焦化企业百分之七八十是从土焦起家的,对焦炉煤气和煤焦油、初苯的认识和技术都有差距。三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还没有像取缔土焦炉那样,对改变山西“只焦不化”引起足够重视,出台相应政策。
    解决的办法:一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使焦化企业树立居安思危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克服短期行为。现在山西省焦化企业数量和总生产能力都已到了超常发展的程度,据统计全省已建和在建的焦炉总生产能力已接近八千万吨焦炭。随着煤炭行业坚持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的指导方针,关停取缔小煤窑,原煤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已不可避免;随着环保部门对焦化企业强制达标的力度加大,增加处理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粗苯的设施迟早得有。在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不及早解决“只焦不化”的问题,到不得不解决时就难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二是焦化企业要积极吸引一些煤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重视职工技术培训,选用先进适合的焦化工艺技术,因地制宜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焦化产品。
    三是建议对焦化企业开征排空焦炉煤气和燃烧煤焦油的环保专项基金,使焦化企业感到“只焦不化”的压力。今后,不再批准新建没有焦化化产装置设施的焦炉项目,对利用焦炉煤气联产项目和煤焦油、初苯加工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
    近几年,通过多次专家论证,一致认为在山西省综合利用焦炉煤气联产燃料甲醇,投资不会大,生产成本低,是最具有综合效益和发展前景的项目。燃料甲醇可以替代汽油、柴油,用于汽车和在锅炉、窑炉、炉灶上使用,散布在全省各地的焦化企业联产甲醇,可以很容易形成集散与消费模式,融入能源系统,对于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应付可能发生的能源封锁及突发事件,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2年前,山西省煤焦油加工企业只有四五家,总加工能力不足10万吨/年,最大装置能力只有3万吨/年,产品只有六七种。就全国来说年处理10万吨煤焦油以上的加工装置也只有13套,最大装置的单套加工能力约13万吨/年,我国每年进口煤焦油加工产品达数十种。国内外对煤焦油加工产品的需求逐年上升,产品价格从整体上看也不断上扬。今年,化二院开发设计的15万吨/年煤焦油加工生产装置,在交城县工业区投产,可生产工业荼、一葸油、二葸油、粗酚、洗油、轻油及中温沥油等,5年左右就可收回投资。比国外设计的同等规模的生产装置投资省、周期短,很值得推广。
    粗苯提纯已经有十分成熟的工艺技术,投资不大,需求量大。
    山西焦化由土焦到机焦是一次飞跃,摘掉“只焦不化”的帽子,可以实现第二次飞跃,还能带动一批化工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