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之城负重前行--来自阜新煤炭工业的调查

2003-02-1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在煤炭的柱子上独舞
    据说,阜新之名源于“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煤炭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早在1774年就开始产煤。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正式成立。54年间,凭借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阜新局由小到大,先后建成了斜井44个、竖井4个、露天井4个;1957年建成了年产煤炭千万吨的大型企业,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骨干煤矿之一,“一五”期间,国家把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工程安排在阜新,矿务局承担3项。多年来,阜新矿务局累计生产煤炭5.3亿吨,创造工业总产值297.3亿元,上缴税费17.77亿元,并为煤炭工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辉煌只能见证历史,无视自然规律的大规模开采及忽视环境因素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此时正在以极端的方式拷问人们,一心盯着煤柱子的念头也使他们找不到任何临时可抱的佛脚。1980年开始,矿区东部、中部、西部部分矿井因资源枯竭而相继关闭,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更随着日积月累日益激化:资源枯竭与摊子大、包袱重的矛盾;矿区职工就业需求同矿区煤炭生产萎缩造成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企业应付工资与实际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沉重的债务负担与实际偿还能力的矛盾;非煤产业发展与资金总量不足的矛盾;企业严重亏损与税费过重的矛盾等等。虽然这些矛盾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产生的,而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源枯竭、煤炭生产萎缩和部分矿井关闭而造成的总量不足。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股逐渐强大的推动力
    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等待他人的帮扶与援助更是不智之举。自强不息的阜矿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便为实现自我突破寻找途径:“资源枯竭了,我们拉队伍出去大干。”“工业落伍了,拿起镰刀又是一条好汉。”自谋职业,自找出路固然没错,但对于一个负担重、底子薄的煤炭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明确的总体构架与发展思路,就像失去灯塔指路的巨轮,必然迷失在漫无边际的黑幕之中。客观地说,阜新局的自我突围,几年来收效甚微。
    就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没有忘记煤矿工人。2002年初,李岚清副总理率国家计委、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负责人,专门就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经济转型问题到阜新进行调研,确定阜新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提出“对阜新的未来要认真规划,要向非煤产业转移,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移。要放开思路,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高效农业,力争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希望阜新能够凭借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转型路子。国家有关部门也帮助阜新制定转型计划,将阜新申报的14个拟破产项目审核列入破产计划,批复海州立井一期工程立项;中国人民银行协调各专业银行为阜新破产企业核销呆账5亿多元;财政部拟在采煤沉陷区治理、养殖和蔬菜大棚项目启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国土资源部帮助阜新论证矿区采煤沉陷、矸石山复垦治理规划,把排土场复垦作为土地种植示范项目等。此外,辽宁省、阜新市等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含量,予以政策倾斜,为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阜新经济转型不再孤掌难鸣。
    温副总理井下“三不走”
    今年除夕之夜,温家宝副总理亲赴阜新,下矿看望采煤一线工人并与他们共吃年夜饺子的消息在百里煤海广为流传。人们奔走相告,津津乐道。无论是公司贯彻副总理指示精神的工作会议,还是劳动模范座谈会,甚至街谈巷议,大家说的都是一件事,想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亲身感受温家宝副总理对煤矿工人的深情厚谊和谆谆教诲,感受党和国家对煤矿工人的关心、爱护,并决心以踏踏实实工作,立足本职岗位,为国家、企业努力争创更多的效益,来回报温家宝副总理的信任和支持。
    在矿区,如今听到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副总理在井下“三不走”的故事:井下,温家宝副总理同工人吃年夜饭,当工作人员提醒副总理应到下一站时,他指着饭盒中的5个饺子说:“得让我吃完饺子吧。”第二次提醒,他说:“总得让我喝点水吧。”第三次提醒,他说他还要休息一下。总之,就是舍不得离开刚刚熟络起来的煤矿工人们。一位退休的煤矿老工人将温家宝副总理下矿的录像、新闻报道整整看了四遍,每看过一遍,都会热泪盈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国家领导这么关心工人,想着来看看我们,吃啥苦都值呀,国家有困难,我们理解,党说啥我们都听!”
    采掘队职工也十分感慨:“都说煤炭可能不行了,这不,副总理都来我们矿了,还说这回要好好发展,多开大矿,真带劲,现在大伙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力气。”
    阜新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梁金发被温副总理将阜矿公司的具体数据记得清清楚楚的事深深打动。他说:“副总理对我们煤矿工人的工作、生活给予了极大关心,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就差我们自己向前冲啦。”
    建构与市场对接的桥
    有人曾问梁金发,多久能够实现阜新矿区的经济转型?得到的答案是9年。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经验来看,20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完成转型都可以称之为奇迹。而对于阜新这样一个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市场化运作方式还没有成型的地区,如何能保证双倍奇迹的发生呢?
    梁金发笑着说,阜新矿区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再用自我滚动的发展模式去运作产业结构转换,依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必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矿区必须在积累更多宝贵经验的同时,形成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式发展的超常规战略。同时阜矿公司也应该看到自身的优势。至2002年底,矿区尚有可采储量3.23亿吨,五龙矿、清河门矿、海州立井和艾友矿按照改扩建能力和设计能力还可采30年左右,阜新矿区原煤生产保持在千万吨以上,还可以维持30年左右。同时,还具备煤业生产与经营的物质基础及各类人才。如今温家宝副总理亲临阜新慰问矿工,正是士气如虹、大展拳脚的时候,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煤业不但不能限产,而且要尽可能增加生产能力,支撑矿区经济,为实现非煤产业的发展打前站。
    当前,阜矿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五龙、清河门、海州立井改扩建工程如期进行,关于这三个改扩建项目,省委、省政府领导在陪同温家宝副总理到矿区考察时明确表态,帮助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工程有望在一季度末启动,力争做到按时开工,按时竣工;要增强10个生产矿的后劲,搞好以设计为先导的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创建高产高效矿井,争取3年内达到全国同行业中等水平。为此,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管理水平也必须全面跟上。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去年,阜矿公司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主要在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下大力气,通过分类销售,禁止地销煤,严格控制抹账煤,加强煤质管理,以优质求优价,并在现金采购、转供电等环节上下功夫,至少拿回了1.2亿元。
    阜矿公司非煤产业的开发利用,文章也已开篇。俗话说,百里矿区百里市,该公司位于阜新市区,拥有市中心街道两边众多的房屋、土地及近3万公顷林地资源和大量的废弃地、非工业性用地和厂房。矿区计划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第一产业,做好海州矿排土场的复垦项目,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发展苗圃和花卉生产。如今,海龙大型养殖园区、采煤塌陷区植树造林一期工程、苗圃、等各项工程均已初具规模。同时,还要利用矿区旧厂房开办商饮服务业、修理业,加大房地产开发项目,发展特色旅游经济。阜矿公司决策者敏锐地意识到,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利用矿区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快建材、煤层气、煤化工、矿井水等支柱产业的形成。目前,矿区拟建设水泥、矸石山、陶瓷生产基地,两三年后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煤层气开发加工项目的论证、7个矿井水处理厂的兴建目前正处于协商寻求合作伙伴的阶段。一切都正在运作中。
    保持平常心
    百年老矿发展生产,实施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阜新矿区的二次创业仅仅处于初始阶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如劳动力就业压力十分沉重,依然有十几万人处于下岗失业状态,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关停矿井不断增加,又将有大量职工加入这支庞大队伍;投资环境差,对外开放缺乏吸引力,留不住外商和人才;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于农业园区的发展,造成入住园区就业人员子女上学、家属就医等生活上的诸多不便,都将影响和动摇创业者的积极性。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许多矿工对目前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模式持不同的态度。在煤矿工作的职工受到温家宝副总理慰问矿工情绪的感染,普遍对企业充满信心,即使眼前遇到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实际问题,大多数人依然相信可以渡过难关,领导掷地有声,工人纷纷响应,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待岗或下岗的煤矿工人大多数靠做点小买卖或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到于进农业园区,他们有的没钱,有的害怕没有经验把老本赊进去,担不起风险。目前,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补贴、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方式进驻现代农业园区。而信用社贷款只向农民发放,这也是政府下一步必须致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阜新矿区实行二次创业、进行经济转型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程。在中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也无可比,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阜新正在“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汗印,一步一个血印”地探索前进。然而也应该看到,阜新不仅经历着转型伴生的痛苦,也蕴含着潜在的无穷机遇,只要思路对头,转变观念,自力更生,局面就一定能打开。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