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工业在困境中奋起

2003-01-1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提起山西,人们自然会想到它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这里没有淘金者的神话,只有与大自然抗争的勇气;薪火相传的粗犷与坚韧,凝聚着开掘光明与温暖的执著精神。生生不息的矿工采掘着煤炭,也书写着历史。山西人民为能以其源源不断的工业“粮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从1949年到2002年的53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80多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量达50多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70%以上。山西煤炭除供应国内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外,还销往亚洲、欧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煤炭出口占全国煤炭出口量的50%以上。如果将建国以来山西外调的煤炭全部装火车排列,可绕地球30多圈。山西煤炭工业无论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还是在兴晋富民、支撑山西经济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山西煤炭在源源不断地为共和国输送能源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当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煤炭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双重冲击的时候,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煤炭企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山西煤炭工业一度陷入困境,全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销量下降、价格下跌、煤款拖欠大幅增加、职工收入急剧减少的局面,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山西百万煤矿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及支持下,在突如其来的困难和严酷的市场竞争考验面前,以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沉着应战,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勇开拓,以壮士断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绚丽华章。
    1晋煤―――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山西煤炭工业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使命和辉煌。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现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661.8亿吨,保有储量2581亿吨,分别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全省110多个县区中就有94个县区拥有煤炭资源。山西煤炭品种齐全,主要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贫煤、长焰煤、弱粘结煤、褐煤等九大类,其中,焦煤、气煤、肥煤、瘦煤、无烟煤各占全国同煤种的一半以上;品质优良,具有“三低两高一强”的特点(低硫、低灰、低磷,高发热量、高灰发分、粘结性强)。大同煤田侏罗纪弱粘结煤以硫分和灰分含量低、发热量高而饮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低硫、低灰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阳泉矿区的“阳优煤”、晋城矿区的“兰花炭”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山西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大决策,山西煤炭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勘探设计、建井生产、加工利用、煤机制造、教育科研、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如今已拥有大同、阳泉、西山、汾西、潞安、晋城、霍州、平朔、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等10大煤炭基地和其他各类煤矿3000多个,总生产能力4亿多吨;大中型洗煤厂500多个,入洗能力2亿多吨/年,生产及加工能力均为全国的三分之一。
    山西地处全国能源消费扇面中心,在全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明显的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且主要煤田皆在铁路公路沿线,有利于煤炭的外调输出。近10年来,随着大秦线、侯岳线及与其配套的兖石线复线改造、邯长线与邯济的贯通、京九线的营运,以及全国铁路的普遍提速,山西煤炭铁路外运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近期外运量已达到2.5亿吨。2005年后将达到3亿吨。特别是北部的京大,中部的太旧,南部的长邯、晋焦等几条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拓展了晋煤外运通道。2002年,山西公路外运煤炭6500万吨。近几年来,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递增。目前,山西煤炭外运已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路网体系。
    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而且调整了全省的产业结构,加快了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使山西逐步建立起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带动电力、冶金、化工、机电、建材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布局。近几年来,全省煤炭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上缴财政的税收和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均为40%左右,加上煤焦产品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煤炭工业的收益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一半,支撑着山西的半壁江山。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同时期,山西煤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当煤炭供需矛盾突出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总是把信任寄托于山西煤矿职工。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山西煤炭的分配问题,成立了10人保煤小组,在谷牧同志的主持下安排煤炭的分配和调运计划。即使在“文革”期间,山西广大煤炭职工仍积极努力、排除干扰、发展生产,保证了国家工业和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的用煤,受到周总理的表扬。曾记否,1976年,粟裕大将坐阵山西阳泉指挥突击运煤,以解决我国几十个大城市的燃“煤”之急。1985年以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多次亲自安排山西煤炭的供货、运输计划。尤其是近10多年来,调运山西煤炭以保证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正常生产,始终是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跨入新世纪后,山西煤炭仍然是国家能源的可靠保证。2001年末,我国部分地区用煤告急,其他省份无煤可调,国家有关部委和铁路部门连续两个月突运山西煤炭,支援华东、华南地区。历史和现实都将山西煤炭工业的地位和作用镌刻在新中国繁荣昌盛的里程碑上。
    目前,山西煤炭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在重点订货量、出口量、净出省销量方面,分别占全国的40%、50%和70%以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华北到华东、华中、华南,每三盏电灯中就有一盏是山西煤炭工人“点燃”的。朱?基总理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期间曾动情地说:“上海的工业火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山西的煤点燃的”。
    2阵痛―――历史与现实的嬗变
    长期以来,山西煤炭工业以国家大局为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尽到了能源基地地域分工的责任,为缓解全国煤炭供应长期紧张的局面,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也造成制约山西煤炭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从根本上打破了经济体内部的平衡机制,以至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各种要素的优化。山西煤炭工业长期向外“输血”而自身补给不足,一下被推向市场的波峰浪谷,立即表现出营养不良和诸多不适。山西外部的经济问题也比较突出。在价格“双轨”制下,山西煤炭工业长期蒙受低价原材料输出,高价消费品进入的双重损失,山西利益分工的双向流失每年有数十亿元。煤炭与电力、铁路、冶金等其他相关行业相比,剪刀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逐年扩大;煤炭价格至今还在低位徘徊;一些运输部门利用其行业垄断性,强加给煤炭企业许多不合理费用……历史沉淀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严重制约着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
    对于山西煤炭工业出现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畸重、产品初级单一等现象,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资源型区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推进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阵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山西小煤矿发展过快过多,在极大地缓解了我国能源紧张状况的同时,也为以后的矛盾埋下了种子。小煤矿先天不足,规模偏小,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在最高峰时,山西境内有9000多个小煤矿,经过近几年的关井压产,已关闭5020个,在目前已批准复产的3700个小煤矿中,9万吨/年以下(不含9万吨)的小煤矿就占一半以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逐渐变得越来越突出。1997年后,买方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全国煤炭产量严重过剩,煤炭经济形势日益严峻。1998年,山西煤炭价格每吨下跌20元,1999年再度下挫18元,煤炭外欠货款最高时达120亿元。国有重点大矿盈亏相抵后净亏损5亿多元,亏损额占到全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的一半。
    近两年来,虽然煤款拖欠在逐年减少,但数额仍很巨大,据统计,全省目前尚有55亿元煤款被拖欠。有些欠款由于长达五、六年以上,实际已成为呆坏账。煤矿由于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多、条件差、隐患多,安全基础不牢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脆弱。尽管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矿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重中之重的工作,但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一段时期以来,山西发生的几起大的事故,都集中发生在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设施严重老化的煤矿,这种现象令人深思。近几年来,山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尽管一直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每年还是有几十起伤亡事故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给许多职工家庭带来了痛苦。阳泉是我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年产优质无烟煤3000万吨,但仅阳泉煤业集团每年用于瓦斯防治的费用就达1亿多元。近年来,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和煤炭企业虽想方设法加大
    对安全的投入,但因历史欠账太多,仅阳泉的地方煤矿就有8亿元的安全投入缺口。全省其他10个市(地)也都存在与阳泉一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为煤矿“培基固本”,“不出事故偶然,出事故必然”的现象还会继续下去。
    国有重点煤矿新井接替滞后,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山西国有重点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41亿吨/年,“十五”期间将有27个矿井资源枯竭,面临关闭,减少生产能力3197万吨/年。目前的能力利用系数已达100%,阳泉、大同、汾西等企业急需新井接替。大中型矿井的勘探、设计和基建时间均在2至3年以上,一般投资均达数亿到数十亿元之多,但近年来国家已停止对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建设投资,自筹又由于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而难以操作,因而使煤炭行业大的产业结构调整、非煤多种经营项目等无法进行。
    企业不景气,职工饭碗就端不稳。1999年,国有重点煤矿井下职工人均工资比1996年下降47%,山西煤矿工人生活水平出现严重滑坡。许多单位连续几个月开不出工资,有的人家两家合买一袋面过年。据调查,仅大同煤矿集团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居民就有14977户共41569人。地方矿井下职工的收入更是可想而知。他们有的刚刚把家迁来,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家人就眼巴巴靠那点工资。在那段艰难时期,这些家庭人均年收入仅为300元左右,远远低于农村贫困线。而作为煤炭主要用户的电力、冶金、建材等相关行业,他们的盈利水平和职工工资要数倍于煤炭行业。2001年,山西国有重点煤矿井下职工在煤炭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月收入也仅为800元至900元,在全国工业行业收入排行榜中,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第三名下滑到现在的倒数第三。而其他相关行业如电力,职工的月收入却可达几千元。煤矿条件艰苦,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却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的生活条件下,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企业生产和矿区稳定。
    山西是我国的煤乡,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为“煤老大”,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新兴煤炭企业的崛起,国内外煤炭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山西煤炭面临很大挑战。由于全省煤炭销售集中度低,煤炭销售企业较多,企业相互之间争铁路运力、保市场份额,竞争激烈,全省煤炭工业整体对外优势得不到发挥,每年损失都达近百亿元之多。加之中间环节利用垄断地位强加给煤炭企业许多不合理收费,如自备车运费、特线特价费、代理费、点装费等不合理收费居高不下,其中仅自备车收费一项,山西煤炭行业每年就多支付12.6亿元。山西煤炭近几年售价提高所带来的收益,有相当大的部分成为中间环节的收益,煤炭企业不堪重负。
    煤炭企业税赋加重,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年均实现税金近20亿元,其中增值税占总税额的69.2%。税制改革以后,煤炭企业原缴纳3%的产品税改为13%的增值税。部分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所得税赋再次增加,令企业难以承受。另外,由于长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山西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目前有各类中、小学校235所、医院88所,加上公安等社会性服务机构共有从业人员56811人,每年支出费用达10多亿元。
    煤矿开发造成的地质破坏日趋严重,使山西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而治理这些灾害所需的人力、物力,要远远大于采矿所得。煤矿的开采不可避免地会破坏井田内的水资源,给煤矿用水和开发新项目带来困难;还可造成土地裂缝、塌陷,复垦率仅有20%,山西每年因开矿损失的耕地占全省总损失面积的13%以上。煤炭企业不得不拿出一大笔资金赔偿农村,还得组织人员填埋裂缝。这些都给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历史会永远铭记山西煤炭工业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和山西煤矿工人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3突围―――决定命运的战略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对山西煤炭工业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0年“两会”期间,江总书记专门听取了山西煤炭行业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为山西煤炭工业的改革脱困指明了方向。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深入煤炭企业调研指导,2000年10月吴邦国副总理带领10位部委领导到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2002年4月到5月,朱总理和李鹏委员长相继在山西考察工作,都对煤炭工业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给在困境中奋力拼搏的煤矿职工以极大的鼓舞。在煤炭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煤炭工业的改革发展和扭亏脱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措施;制定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指导方针;出台扶持政策,改善煤炭企业外部环境,支持国有重点煤矿扭亏脱困,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扭亏脱困创造了有利条件。田成平书记、刘振华省长等主要领导心系煤炭,急企业发展之所急,帮煤矿职工之所需,先后多次深入矿区、深入井下,了解矿情民意,指导煤炭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扭亏脱困规划,鼓励煤矿职工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山西省煤炭主管部门坚定不移地走“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的路子,全面实施“限量、提价、回款、清欠”和“努力扩大出口,巩固国内市场”的营销方针,以扭亏脱困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新世纪发展战略”。这项事关山西煤炭工业生死存亡、决定前途命运的的发展战略,其主要
    内容是:坚持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三结合原则;走好产业组织集团化、产业升级洁净化、产业拓展多元化、煤炭加工精品化的四条路;全面实施大集团大公司、科教兴煤、洁净煤三大战略;延伸煤―焦―化工和煤―电―铝两条产业链;大力推进由数量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做强煤炭主业,做大非煤产业;着力培养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和加工转化项目建设,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一场可歌可泣的改革脱困、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在山西煤炭行业打响了。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山西煤炭工业形成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思路,在生产上坚持以矿井开采能力组织生产,销售上统购统销。当总量过剩时,如仍抱残守缺,必然陷入多产多销而跌价减收、拖欠剧增的恶性循环。按市场需求适度组织生产,合理定价,增加效益,成为山西煤炭工业迅速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从1998年起,山西煤炭工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关井压产,陆续关闭小煤矿5020个,压减生产能力1亿吨,为促进我国煤炭市场由供大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促进了全省煤炭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煤炭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恢复和加强。
    特别是2001年全国开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以来,山西把取缔非法和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当作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和规范煤炭生产秩序的大事来抓。全省各级有关部门协同作战,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先后组织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全省煤矿安全检查和督查,全省共出动人员1万多人(次),层层开展拉网式的大检查,寻找隐患,督促整改。仅2002年,全省已严格按照“六条标准”关闭小煤矿909个,另有131个正在实施关闭。针对煤矿安全不稳定的状况,全省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和煤炭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安全投入。全行业共投入煤矿安全专项整治资金十几亿元,为乡镇煤矿配备了“一通三防”、双回路供电、瓦斯监控等安全设施,矿井的安全抗灾能力较之以往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2002年1月至11月,全省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起数较2001年同期下降9.84%,死亡人数下降11.96%。在“控制总量、关小上大”方针指引下,优化产业结构,对新建、改扩建矿井实行“等量置换原则”,根据市场容量变化情况,鼓励发展3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矿井,同时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过多、事故频发的状况。
    在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形势下,提高煤炭集中度是有效增加煤炭效益之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实现公平、公正必须把握的一个原则。山西煤炭行业坚持“限量、提价、回款、清欠”和“努力扩大出口,巩固国内市场”的营销方针,强化煤炭销售的龙头地位,加强全省煤炭销售管理,理顺了煤炭销售管理体制,成立了省煤炭销售办公室。省煤炭销售办公室加强对全省年度煤炭订货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加强运销计划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协调、监督和服务,加大煤炭产量、用户库存量、港口存煤量的调控力度,认真研究分析煤炭市场需求变化,组织制定了符合本省实际的煤炭销售策略,及时引导煤炭企业调整煤炭价格,促进了煤炭销售效益的提高。2002年,在保持销量适度增长,较好地满足国内外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全省煤炭售价每吨提高了20.45元,货款拖欠下降20亿元。通过强化煤炭销售集中管理,统一对外的优势得到了发挥,山西煤炭在国际、国内煤炭市场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体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初见成效。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全部完成了公司制改革,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的步伐加快。西山煤电在国内成功上市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作,抓紧做好在国内扩股和境外上市方面的前期准备;阳泉国阳股份公司已获准上市融资;大同煤业、潞安环能、晋城蓝焰3个股份公司上市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2003年可望上市。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运转一年多来,大集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经营业绩明显提高。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联合、兼并、收购改造地方煤矿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已经兼并、收购改造地方煤矿120座,净增生产能力2600万吨/年。地方煤矿在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许多市县组建了一批紧密型、小区域的煤炭企业集团。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和省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在实体化经营方面迈出了新步伐,收购兼并、联合改造地方小煤矿,狠抓商品煤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对稳定货源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山西就加快煤炭产业升级。但由于受条件局限,多年来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近年来,山西煤炭行业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强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以洗煤、选煤、配煤、型煤等洁净煤产品和加工转化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不断延伸煤―电―铝和煤―焦―化工两条产业链。近几年来,全行业利用地方煤炭专项基金、国债贴息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项资金110亿元,投入重点结构调整项目536项。目前已完成高产高效矿井建设100项,新增生产能力4119万吨/年;完成煤炭洗选项目209项,新增洗选生产能力4323万吨/年;完成煤炭加工转化项目208项,新增各类深加工产品生产能力3000万吨。随着各类调产项目的建成和投产达效,全省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认真落实“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关闭破产工作,稳步推进国有重点煤矿矿井接替工作。白洞、永定庄两矿已于2001年完成了破产重组工作。轩岗矿务局破产的法律程序已进行完毕。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整体收购轩岗矿务局破产后的资产,企业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挖金湾等6个矿的关闭破产已获得国家批准,正在做进入法律程序的前期准备工作。阳泉煤业集团公司韩庄一期300万吨矿井已开工建设;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塔山1500万吨矿井,山西焦煤王家岭、潞安屯留、晋城赵庄3个600万吨矿井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开工建设条件基本具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西煤炭行业扭亏脱困攻坚战打响两年多来,经过全省百万煤矿职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可喜成绩。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全省煤炭行业捷报频传,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煤炭产量4亿吨,同比增加约4000万吨;煤炭出省销量2.8亿吨,同比增加2500万吨;煤炭出口4300万吨,同比增加300万吨;销售收入约为530亿元,同比增加120亿元;煤综合平均售价162元(不含增值税等),同比提高20.45元;全省外欠煤款降到55亿元,同比下降20亿元;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累计盈利4.4亿元,同比增盈1.16亿元;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井下职工人均年收入为1.2万元,同比增加2000元;全省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同比减少18起,减少58人。
    4煤乡―――美好的未来不是梦
    山西煤炭行业对当前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目前虽然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仅仅是脱困的开始,要真正摆脱困境还有很长的艰难路程要走。历史沉淀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煤炭市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好转,煤炭行业的体制、机制、产业产品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依旧阻碍着煤炭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全体煤炭职工继续协力完成。
    “关小上大,淘汰落后”的任务仍很艰巨。一批资源枯竭、煤质低劣和扭亏无望的矿井要在近期内有计划地报废关闭;全省小煤矿要控制在3000个以内,逐步淘汰9万吨以下的矿井;鼓励、扶持发展单井规模在30万吨/年以上的矿井改造和扩建,保持适度的生产规模和稳定的生产能力。
    体制创新,推进煤炭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目前要在把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做强做大的基础上,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以煤种特点、地理位置、铁路流向为依据,组建产、运、销一体化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集团,不断提高山西煤炭的产业集中度和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洁净煤技术,延伸“两条产业链”的工作仍很繁重。要坚定不移地走清洁能源产业之路,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在煤炭产品的深度脱硫、降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在形成配煤、型煤加工规模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水煤浆、煤制活性炭产业化,实施煤、电、铝联产经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着力发展煤炭液
    化,不断扩大甲醇、二甲醚等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规模。今后5到10年,是山西煤炭工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
    是进一步加快煤炭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推动煤炭工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对煤炭工业进行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调整,树立大煤炭、大经济、大市场的观念,全面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大集团、大公司战略,走“集团化、精品化、洁净化、多元化”发展之路。
    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富煤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仍然要占到60%以上。从国家的“十五”能源发展总体规划来看,到本世纪中后期,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总量增加,以煤炭为主导,油、电、气共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格局不变。山西煤炭工业具有十分美好和广阔的前景。
    到2005年,山西煤炭工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全省煤炭工业要形成几个大的产、运、销一体化的“四跨”煤焦企业集团,乡镇煤矿要控制在3000个以内,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营、规模效益。
    全省煤炭生产总量将控制在4亿吨左右,煤炭出省销量稳定在3亿吨左右,煤炭、焦炭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初见成效,煤炭洗选、配煤、高炉喷煤、型煤、型焦等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得到提高。全省原煤洗选比重将达到60%以上,其中,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力争达到100%,地方煤矿力争达到50%。
    煤―焦―化工、煤―电―铝两条产业链不断延伸,煤电铝联产规模不断扩大。临汾、吕梁两大焦炭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重点培育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机焦厂,机焦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水煤浆产业基本形成。在煤炭间接液化、煤炭地下气化、煤层气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煤矸石发电、活性碳、煤焦油加工等方面形成规模生产,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各类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国有重点矿将达到100%,地方国有矿要达到50%,乡镇矿要达到30%,全部实现正规化采煤。技术进步对煤炭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国有重点煤矿达到60%以上,地方国有煤矿达到45%以上,乡镇煤矿达到30%以上。
    全省煤炭工业要基本做到煤矿清洁生产,塌陷区复垦,矸石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回填采空区或填沟造地、绿化造林,矿井水回收复用,洗煤水、焦化废水闭路循环,达标排放,限制高硫煤和劣质煤的生产。
    作为我国的产煤和输煤大省,山西煤炭工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兴晋富民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其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山西煤炭工业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