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远东地区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2002-07-2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内容摘要]俄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俄经济发展及加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环。目前俄远东地区与东北亚区域在自然资源、过境运输、人才劳务合作和科技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但由于投资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结构畸形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合作不尽人意。从长远来看,随着俄经济环境的改善,远东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加强,但其在区域合作中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和进出口结构中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俄远东地区地处俄东部边陲,位于东北亚区域内,面积621.5万平方公里,人口725万人(1999年底统计数据)。由于该区濒临太平洋,战略地位重要。另外,该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俄未来经济发展及其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地区。该区大部分土地位于常年冻土带,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在原苏时期,一直奉行轻视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政策,该区农业不发达,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轻工业、食品工业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工业虽说是远东地区的主导部门,但也仅限于森林工业、采矿业和渔业。此外,远东地区80%的机器制造业中是军工企业,工业中有近一半是为军用品生产服务的。过分依赖国防生产以及为陆海军基地和边防军提供服务,是原苏时期远东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自俄罗斯实行激进经济改革以来,远东地区的经济同全国一样,陷入了全面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之中。且由于该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使其生产降幅远大于全俄平均水平。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造成这一地区社会动荡不安,地方分离主义倾向加强。为摆脱危机,远东地区积极发展与之相邻的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远东地区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商品匮乏,对缓和远东地区经济危机、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该区对外经济联系的特点是对外经济合作项目中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出口商品结构中以初级产品为主。

    

      俄远东地区发展走势必然要受到全俄经济走势的影响。1998年俄金融危机后,卢布汇率大幅度贬值,迫使俄进口大量减少,同时出口增加。进入1999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使俄因能源价格上涨而额外增加了大量外汇收入。在这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从1999年下半年起,俄经济出现了转折性的增长。在全俄罗斯济复苏的大形势下,俄远东地区经济也出现经济改革以来的首次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势头一直保持到今天。

    

      一、俄远东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

    

      随着俄经济改革的深入,俄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东转移,加快开发开放远东以促进整个俄经济的发展,成为俄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战略。因为俄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其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已日渐枯竭,而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俄重要的原料基地,今后俄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它。但就俄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具备独自开发这―地区资源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的资金和技术。为此俄政府已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鼓励远东地区同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进行合作。1996年俄批准的《1996-2005年俄罗斯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目的就是要打破俄远东地区与邻国相隔绝的局面,利用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强同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联系,以摆脱经济危机,并使该地区发展成为俄罗斯加入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环。该纲要的出台为俄远东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虽然目前俄远东地区已与世界上95个国家开展了贸易往来,但其主要贸易伙伴是东北亚各国,列在前三位的是中国、日本、韩国。中国是俄远东地区的第一贸易伙伴,2000年俄远东对中国的出口额占其全部出口额1/4以上。俄远东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主要是中日韩三国)进行的国际合作。概括起来主要在以下4个领域进行。

    

      1、自然资源领域的合作。首先是在木材领域。俄远东地区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这里集中了全俄1/3的森林面积和1/4的木材积蓄量,但这里每年的采伐量只有3000万立方米。另外,该地区木材工业十分薄弱,只有47%的木材制成加工品。向市场经济转轨后,该地区开始发展与东北亚地区的木材贸易,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日本、中国和韩国。但目前远东地区木材出口种类与世界市场需求不尽相同,如日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进口国,对木材质量的要求比较苛刻,所以俄远东地区木材加工企业必须进行改造。另外,为改善出口结构,俄远东地区的森林工业综合体将着重发展包括锯材、纸浆、纸张及其它附加值高的木材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渔业是俄远东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渔业不仅是为地方预算提供税收的主要部门,更是为俄远东国民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部门。鱼类作为俄远东第一大传统出口产品,在全俄鱼和海产品出口中占比重在50%以上。俄远东海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美国、韩国、日本、德国和中国香港。价格低廉的海鱼及其半成品占据了该地区出口的大部分份额,而成品的出口则较少。由于过渡捕捞和船队设备老化,使目前渔业工业有下降趋势。

    

      在能源领域,俄远东被认为是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最有前景的地区。该区的萨哈林、勘察加、楚科奇、马加丹等州都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世界10大煤矿之一的连斯基大面积煤矿区。1992年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韩国签订了“萨哈天然气”合作计划,联合开采雅库特26处天然气,铺设从天然气产地经布拉格维申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到汉城的输气管道。日本对开采雅库特和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也持积极态度,1995-1996年俄日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俄远东能源资源的方案,其中包括联合开发位于雅库特、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境内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煤是俄远东地区第三大出口产品,主要出口日本,近年来出口稍有下降。近十年来,东北亚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促使能源需求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但到目前为上,由于开采困难,俄远东地区对中日韩3国能源出口有限。

    

      至于利用外资的形式,在外资进入俄远东自然资源领域的初期,除贸易方式外,外商都热衷于与俄方建立合资企业。但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双方很难在如何承担俄方员工的医疗保险、住房及各项费用支出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因此纠纷不断,致使许多合资企业不欢而散。于是外商改为采取建立独资企业的投资方式,但采用这种方式又使外资企业感到税负过重。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利润的75%要用于交纳各种苛捐杂税,这自然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外资,1996年俄联邦出台了《与俄罗斯本国和外国投资者签订转让协议法》和《产品分割协议法》,准许外国投资者租用俄资源产地进行开采和加工,于是“租让制”便应运而生。所谓“租让制”就是外国投资者在缴纳租金后,根据租让协议规定的条款,使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与设备,在俄罗斯的资源产地进行勘探、开采、加工和利用,所得产品根据产品分割协议法确定的比例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分配。对外国投资者来说,这种投资方式既避免与众多俄罗斯部门打交道,还避免了巧立名目的税负和政策多变的风险,同时可自由支配开采的产品,可多采多得。这在全球自然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显然极富诱惑力,因此在俄开放自然资源后,美、日、英、荷等工业国家的投资者纷纷前往租赁资源产地。对俄方来说,采用租让的方式吸引外国投资者开发资源,不仅能吸引到大量投资,而且还能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将对产业和技术升级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俄方在能分得相当大比例的产品的同时,还能安排大量就业人员,所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因此,俄远东各行政区对租让本地区的资源产地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租让制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遗憾的是在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的国际合作并未改善俄远东地区的生产结构,相反却加重了该地区原料出口为主的方向。

    

      2、过境运输领域的合作。俄远东地区有着巨大的过境交通运输潜力,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部终端,从美国西海岸或者从日本到中国东北、朝鲜的最短线路都必须经过俄远东。日本或美洲集装箱船通过俄罗斯远东港口然后沿西伯利亚铁路可以比其他线路更快地抵达欧洲。众所周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作为连接欧亚的大陆桥,是连接亚洲各国与欧洲、中东、中亚等国家的重要交通要道。然而,苏联解体后,由于国家统一的交通运输调控体系崩溃、铁路运输费用急剧增长以及随着苏联解体,铁路全线运输监控机制消失,致使西伯利亚铁路运速大大降低,不遵守日程表、集装箱被拆、货物被盗的现象普遍。正是因为运输安全没有保障,使西伯利亚大陆桥的运输规模急剧减小。

    

      实际上如果西伯利亚铁路克服上述弊端,与海运相比,其仍然具有竞争优势。首先是速度优势,利用西伯利亚铁路把集装箱从朝鲜运到德国仅用16天的时间,而海运几乎要用一个月。为充分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提高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竞争力,扩大国际联运集装箱货源,从1997年1月1日起,俄交通部和远东海运公司将国际过境货物运输费下调10%,将东部各港口征收的港务费降低50%。同时俄交通部还保证,运送亚太国家到欧洲过境货物的货列将同客列一样,严格按时刻表运行,从纳霍德卡市到布列斯特市全程只需12昼夜零15小时。俄还将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对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现代化改造,如1999年4月,俄交通部从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获得专项贷款,用于在西伯利亚主干线架设一条光纤通讯线路,以及时传递计算机信息。同年9月,俄交通部还与俄对外经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铁路运输的各项目提供担保。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无疑将会提高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能力,促进铁路沿线资源开发。

    

      另外,俄还计划把韩国、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干线连接起来。2001年8月,俄朝两国首脑已就对朝鲜铁路进行现代化改造并铺设俄罗斯标准的宽轨铁路达成了协议。决定铺设宽1.52米的铁路以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朝鲜境内铁路,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勘探前期的准备工作。

    

      3、人才、劳务领域的合作。据1995年1月统计,俄远东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只有1.2人,而全俄每平方公里是8.7人。苏联解体后,俄远东经济连年衰退。在这种情况下,俄远东人口外流不断增加,再加上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制约俄远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俄联邦准备制订和实行长期的、阶段性的有计划的移民政策,吸引俄国内其他地区居民向东部地区迁移,还计划合法地从邻近的东北亚国家移民以解决这里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目前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基础设施还不能吸引俄其他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到东部人烟稀少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就业,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周边国家的富余人才和劳动力。俄远东地区希望能吸引拥有启动资金和娴熟技术的人才,而不是民工,俄政府有关机构正在制订《关于俄联邦外国公民的法律地位》的移民法,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移民到俄罗斯。

    

      4、科技领域的合作。科技领域的合作是目前最高形式的合作。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虽然说俄罗斯的科技水平、特别是民用技术要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但从总体上看,仍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除航空航天和核工业技术、军工技术外,俄还在自动化控制、遥测遥感、冶金化工、能源交通、机械和船舶、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气,资金匮乏,很多科技成果在国内难以转化为产品,因此需要国际合作。而且,俄罗斯出口一直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出口结构不合理,俄也希望通过增加科技产品的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改善不合理的外贸出口结构。所以俄今后将重点支持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从总体上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机制方面的障碍,远东与东北亚各国的科技合作规模还不大,合作深度还不够,合作方式也不规范。现有的合作方式以各自分散运作较多,形成合力协同运作的较少。

    

      二、俄远东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俄远东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结构畸形,阻碍了对外经贸合作的发展。俄远东地区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生产技术不配套、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在原苏联时期,该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实行封闭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低于苏联其他地区。向市场经济转轨后,持续多年的经济危机使俄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技术过时等问题更加严重。不仅远东的铁路、公路等运输能力低、港口吞吐量小、严重制约着俄远东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而且,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使各生产部门生产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比如,同样开采一口油井,如果用美国的设备,可开采油1000吨,而用俄罗斯的设备只能开采400吨。

    

      俄罗斯从原苏联继承下来的足畸形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军事化及农轻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前苏联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工业以及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基础工业。俄远东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全苏相比,带有更明显的军事化化倾向。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这种经济结构畸形的状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为加重,因为在转轨过程中,为抑制经济下滑,缓和经济危机,只好着重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出口,以此带动经济走向稳定。而这种出口结构带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一是造成经济对世界市场上燃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依赖性加强,二是实施这种出口战略也会使俄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更加原料化。所以要提高生产能力,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建立起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

    

      (二)投资风险大,难以吸引国内和国外的资金。从政治风险看:俄独立初期,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反映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中央和联邦主体之间存在激烈矛盾。此外国家领导人频繁更换,法制制度混乱,许多条款相互矛盾,缺乏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措施;从经济风险看: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俄经济持续下滑,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税种繁多、税率过高,使外资企业难以承受;从社会风险看:俄社会问题严重,随着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及最初改革措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震荡,使经济犯罪和社会犯罪获得了迅速滋生和繁衍的条件。主要表现为犯罪率迅速上升,社会治安混乱,抢劫、杀人犯罪猖獗,各种有组织的犯罪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法制不健全,各级政府部门腐败现象蔓延,一些官员以权谋私,行贿受贿,且愈来愈公开化。这种现象促使外国投资者对合作对象失去了信任。在上述情况下,俄罗斯的一些最具吸引力的条件,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强大的生产和科技潜力、低廉的劳动力显得苍白无力。

    

      (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区域合作的影响。劳动力短缺是长期困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该地区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为发展经济,不得不使用外来劳动力。但俄一些分析家认为,过多依赖外来劳动力,可能产生社会和其他问题。特别是俄远东一些国民对中国人的进入怀有戒心和排斥心理。俄少数人宣扬“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人的进入是中国有计划的移民扩张,目的是想占领俄空旷的远东。俄一些媒体过分夸大居住在俄远东的中国人数。俄在东北亚区域劳动力合作上也持这种心理,认为俄远东参与东北亚地区劳动力合作,就是为中国和朝鲜安排多余的劳动力,是解决他们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场所。

    

      吸引外资是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但在自然资源合作方面,俄对外资进入本国经济怀有戒心和排斥心理。虽然远东地区乃至全俄经济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对这一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而这种大规模的开发从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不吸引外资是无法实施的。然而在这一地区,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外资进入俄罗斯经济持有戒心。

    

      在东北亚运输领域合作问题上,俄方对此也存在疑虑,认为将来图们江地区开发后,中国将拥有通向日本海的出海口,俄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纳霍德卡难以同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竞争。因此俄科学院远东分院的专家认为,滨海边疆区和整个俄罗斯都不喜欢中国提出的图们江方案,认为图们江方案只对中国有利,对俄罗斯和朝鲜不利。另外,俄方还担心,在图们江上建海港并出海航行会破坏哈桑地区的湿地环境与图们江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可见,俄远东与东北亚各国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合作前提。要推进东北亚区域间的经贸合作,加强相互间的了解与相互信任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胡仁霞 来源:《亚太经济》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