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煤炭企业谁来支撑

2002-07-0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据有关资料表明,1998 年国家煤炭部撤销后,全国的煤炭高校仅存中国矿业大学,而其它煤炭高校纷纷更名,不再招收采掘、通风等直接服务煤矿的学生。而煤矿已有的技术人才大量外流,就连一些在各矿区的处级干部(煤炭企业中层干部)也被一些城市里的企业“挖”走。而煤炭技工学校的招生情况,更是一年不如一年。面对这一现实,一些煤炭企业领导忧心忡忡地说:“未来煤炭企业谁来支撑?”  
    
    不妨让我们看一看煤炭企业的人才现状:
    
    煤炭企业技术、管理人才捉襟见肘
    目前,全国的煤炭企业整体效益差,整个行业收入低,这是不能留住人才的根本原因。再加上煤矿在人们眼中都是“苦、脏、累、险的活,煤矿工人在现代年轻心目中都是手拿铁锹、身穿破棉袄、佝偻着身子的老、弱、病、残者。如今,煤炭已成为苦、脏、累、险”的代名词。
    煤矿的技术人才大量外流,仅以重庆地区为例:重庆松藻矿务局某二级单位的财务老总杨某被重庆城内一企业“挖”走,而杨某走时就连档案也没有带走。重庆永荣矿务局某矿的总工程师,也被城里的一所学校生拉硬扯地的弄走了。重庆天府矿务局的一位有着硕士文凭的二级单位厂长也被城里的企业挖走了。就连一些普通地质、机械技术人员,也大量外流?20世纪90年代,重庆松藻矿务局有地质测量大、中专学历技术人才100余人,而目前只有20多人。据统计,该局从1997 到2001 年,外流技术人才256人。现在矿井单位一些专业成了“缺门”。
    再看看高校,直接服务煤矿的专业几乎无人问津,而其它如金融、计算机、外语、旅游等专业又被挤破了门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招生安置的一位大学副院长说:“我们的采掘、地质、测量等专业,很难招到学生,招来的少量学生,没到毕业时间就被单位‘预定’了,而有许多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根本要不到毕业生。许多学煤的毕业生又没有到煤矿工作。”
    
    那么,煤矿的技术工人又是如何呢?
    
    煤矿技术工人青黄不接
    在重庆松藻矿务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没有进行招工,一个年产300多万吨原煤的大型煤炭企业,仅靠企业技工校每年100余人的毕业生补充劳动力。而近几年来,企业技工校招生越来越困难,有的年份只有20-30 个技校毕业生到矿上工作,而有几年还没有毕业生。老工人大量退休,一些技术工人受不了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的困惑,纷纷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到外面自谋出路去了。目前,该局有的煤矿井下一些班组由于人少排不了班。
    面对如此现状,一些煤炭企业也想出了办法:到边远山区的农村去招收农民协议工来补充劳动力,但有时这样的办法又不一定能见效。重庆南桐矿务局某矿到三峡库区招了100多名农民,用汽车接到矿上,可这些在山区辛苦劳作、一天也不一定有2元收入的农民,大都在下井不到10天就纷纷离矿而去了。一些农民说:“我到城市去当个‘棒棒’(棒棒是四川地区指在城里专为人们挑、扛行李者)也不止拿这几个钱。”
    一些煤炭企业技工学校为了给本企业输送新生技术工人,也使出了“浑身解术”,到处搞招生宣传,可就是没有几个愿到矿区读技校、愿到矿区工作的。重庆松藻矿务局技校在1999 年招生时,全校教职工全体出动,到矿区及周边地区摆摊设点,冒着烈日酷暑北上綦江各乡、镇,南下贵州各学校,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年招生20多人,但没有1人愿读采煤专业。近几年来,招生情况也没有多大的起色。
    
    煤炭行业危机如何解除
    
    煤炭企业技术、管理人才溃乏,技术工人青黄不接,在这种表象下潜伏着极大的危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涂国志说:“煤炭企业人才外流,高校毕业生不愿到矿山工作,技术工人青黄不接。这不是一两个煤炭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行业的整体问题,说大点,是整个国家的问题。煤炭企业由于行业特点,整个行业亏损,职工收入比其它行业低得多,这是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使人担心的是,未来的煤炭企业靠何人来支撑?但煤炭在国家能源中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被其它能源代替的。如果生产主导能源煤炭的职工队伍得不到基本保证,这个行业就将逐步走向衰亡,国家的整个经济命脉将受到影响。国家应引起重视,在经济领域进行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扶持,让开采‘太阳石’的人得到更多的温暖。”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