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引擎----我国近期能源现状及展望

2002-06-1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三位的煤炭探明储量,世界第10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世界第19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但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51%。所以,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另外,我国能源资源赋存还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以煤为主,油气资源不足。世界油气资源占能源资源总量的25.3%,而我国只占4%,二是地理分布不理想。煤炭、石油资源集中在北方;水力资源偏于西南;而经济相对较发达的东向沿海地区能源资源很少。这些不利条件造成了我国油气资源依赖进门,能源开发和运输成本较大,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
    能源发展现状
    能源供需紧张状况全面缓解
    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10.9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3位。煤炭产量为9.98亿吨,原油产量1.63亿吨,发电量1355.6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第5和第2位;天然气产量达272亿立方米;在一次电力中,水电发电量为2224.14亿千瓦?时,核电发电量为164亿千瓦?时;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的生产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2.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
    我国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在1996年达到最大值。1997年,能源供需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继煤炭供应持续过剩后,电力供应紧张状况也大为缓解,1998年出现厂前所未有的相对过剩。与此同时,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均出现负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00年,而经济则以7.1%-8.8%的速度增长。
    出现能源供需缓和局面,上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市场导向和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促使能源结构优质化,煤炭消费量大幅度下降。
    (2)管理水平的改善和能源技术进步使终端能源效率显著提高。
    (3)国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工业发展速度放慢,高耗能下工业品进口数量增加,重复建设的工业企业进入调整时期,能耗增长速度降低,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能源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由1995年的30.7%增加到2000年的33.2%。
    
      (4)工业部门结构变化,包括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耗能工:业的比例减少,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炼焦等行业关闭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企业。
    
      (5)煤炭质量明显改善。调查数据表明,1998年全国煤炭发热量较1997年上升了7.5%,节约煤炭消费量9000万吨。
    
      能源结构趋向优质化
    
      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所占比重由1990午的74.2%降为2000年的67.2%;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9.0%、2.0%、4.8%上升为2000年的 21.4%、3.4%和8.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发展迅速。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的下降,只是煤炭消费的下降,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消费仍在继续增长。
    
      终端能源结构优质化程度更高。根据全国能源平衡表计算,1997-1999年,煤、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煤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有所上升,生活用能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较大
    
      近几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9年与1996年相比,工业部门消费所占的比例下降了2.42个百分点;农业部门所占的比例上升了0.37个百分点;交通部门所占的比例上升了2.79个百分点;商业和其他服务业所占的比例上升了0.81个百分点;居民生活部门由于能源质量提高,所占比例还略有下降。
    
      节能工作成效显著,能源效率大大提高
    
      在“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节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九五”时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0%,年节能率达到7.2%,节能率居世界前列,节约和少用能源4亿吨标准煤。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九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基本建设速度虽然较“八五”时期放缓,但仍然开工建设了山西平朔安家岭1500万吨大型露天煤矿等一批矿井;天然气建设步伐加快,投产了南海崖城13―1气田及至香港管线,陕甘宁气田及至北京、西安,银川管线等项目;电力建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长江三峡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四川二滩水电站投产,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大规模展开;以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为依托的“乘风计划”和为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光明工程”都取得了初步进展。
    
      管理体制趋近市场化
    
      “九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经历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包括政企分开、公司化改组和价格机制改革,以及扩大开放,引入竞争机制等,促进了市场格局的形成。如煤炭价格完全放开,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全面进入市场;石油石化行业通过重组,实行了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三个一体化;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准,确立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这些改革使我国的能源工业从国家独办和垄断经营逐步向多家办能源,投资多元化和市场竞争过度。
    
      能源市场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主要采取开放国内能源生产市场的策略,积极在能源生产领域利用外资、进口设备,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鼓励外资进入我国能源生产领域。在实施国内能源开发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石油工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油气勘探开发活动。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对外合作日益扩大、石油进口持续增加。最近几年,煤炭出口量大幅增长,1997年为30.72Mt,2000年达58.84Mt,2001年预计可达85.0Mt,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
    
      能源生产和输送布局更趋合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把能源政策的重点转向加强能源运输建设,使能源布局更加合理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作为促进西部发展与我国能源布局合理化的重大举措,一些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能源供需及发展展望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稳定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所以,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将处于较低水平,预计“十五”期间将在0.4左右,能源需求增长的压力相对减小,为能源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较大空间。“十五”期间节能率较“九五”要低,但仍是比较高的,这是保证“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平衡的根本措施,全社会仍将大力加强节能,同时继续促进能源结构优质化。
    
      “十五”期间,能源工业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能源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和运营体系;中西部能源开发取得明显进展。
    
      根据“十五”能源专项规划,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将达到13.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1.7亿吨,石油1.65亿吨,天然气500亿立方米,水电3558亿千瓦?时,核电等600亿千瓦?时;全国发电装机将达到3.7亿千瓦、年发电量17300亿千瓦?时。
    
      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 14亿―15亿吨标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下降到63.02%;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比例达到17.88%。因此,我国石油进口将继续增加,并且天然气也需要进口,煤炭出口任务更加艰巨。
    
      到2005年,全国能源效率将达到36%,比1997年提高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单位产值能耗将下降15%-17%,总节能量达3.0亿―3.4亿吨标准煤。
    
      “十五”期间,电力工业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体制;煤炭、石油天然气企业基本完成向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将在“西部油气基地”和“西部电力基地”建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结合资源条件,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风力及太阳能发电,基本解决偏远贫困农村和乡镇用电问题。
    
      通盘考虑 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领域面临诸多的挑战,主要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 WTO。另外,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西部能源开发和“西能东送”、环境保护、能源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均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我国目前尚缺乏长远的、通盘考虑的、国家层次的能源战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甚至缺乏这方面的综合研究,令人担忧。
    
      (一)保障能源安全
    
      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在和平与发展是主流的前提下讨论,最根本的三条是进口来源多元化、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能源外交。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已列入“十五”计划,但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能源外交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后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有力的能源外交是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前提。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能源外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国的能源外交必须纳入我国的整体地缘战略中考虑。
    
      (二)积极应对WTO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将给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我们的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加入WTO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所以,我们应积极应对WTO,在过渡期内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是必须的,但不能妨碍竞争。国家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应有利于通过竞争而不是保护来提高我国大型国有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彻底清除企业的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帮助企业卸掉历史包袱,给企业充分自主权,为企业创造一个在国家有效监管下的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当务之急。我国的能源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要对内开放,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三)大力发展天然气
    
      天然气是最洁净的矿物燃料,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然而,我国天然气发展先天不足,资源短缺,分布不合理,生产和运输成本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天然气价格较高。这对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启动极为不利。国家应通过政策来调整,使得天然气具有竞争力。其中税收和环保政策最为重要。
    
      (四)保护环境
    
      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发展对大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通过立法,提高排污费收费标准,加大煤矿开采的生态恢复力度和加强煤矿职工的健康和安全保护,使这些成本反映在煤炭价格和燃料使用成本中非常重要和迫切。
    
      (五)开发西部能源
    
      西部大开发中的能源问题首先要确定西部能源的发展战略,西部能源开发最突出的问题是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这三点也是检验政策和措施是否正确的三大原则。
    
      首先,西部地区具有能源资源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至关重要。目前国家已经启动“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项目,“西电东送”项目对西部经济的拉动比较明显,但对“西气东输”项目,应考虑在西部地区上一些天然气化工项目,这些项目在东部地区由于天然气的价格太高,没有效益,但在西部地区由于天然气的价格较低,可能有效益。也可以考虑在西气东输项目中引入西部地区的政府或民间投资,给予合适的回报,包括天然气开发和输送。
    
      其次,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能源消费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研究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开发量和开发速度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方式。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煤矿开采业要提高准入门槛,完善许可证制度,在技术、安全和资源回收率就环保方面提高要求,严格执法,以限制不具资质的生产者进入,鼓励民间投资联合起来走集约化道路。在消费方面要注意优化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排污费收费标准,但也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可稍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再次,西部能源开发要解决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问题,充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政府扶持,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攻关,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同时要争取国际援助。但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先进技术为主,其目的主要是技术储备,只用来保障电网不能达到地区的能源供应。要防止冒进和不惜代价。可结合扶贫计划来实施能源供应计划,但能源供应以满足基本需求为宜,防止浪费。
    
      第四,西部能源开发必须大力吸引民间和国外投资。国家应制定新的法规来吸引在电力传输、分配和零售方面的国外投资。在油气领域要加大开放程度,采取区块公开招标,和许可证制度,允许更多的企业加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国家应对引进俄罗斯和中亚油气给予高度重视,利用我国的能源市场优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边境贸易。
    
      (六)加强综合战略研究
    
      建议成立国家能源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能源战略研究并长期进行跟踪研究和调整,同时作为国家重大能源决策的咨询部门。国家财政应加大对改研究的投入,组织国家级的大课题联合攻关。能源战略必须纳入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一并考虑,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