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泥工业进入升级型结构调整阶段

2002-06-1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建设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在建和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100多条,其中投产的生产线60多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3100多万吨,这些尚不包括正在做前期工作、年内可以开工的项目。另据了解,我国浙江省仅在2000年~2001年间开工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就有32条,总的新增水泥熟料能力1000万吨以上。如此高强度、大规模地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是前所未有的。本人认为,它不能被看作为重复建设,而是预示着我国水泥工业已开始进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升级型结构调整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水泥工业在市场拉动下发展很快,但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制约,直到1997年以前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数量型扩张,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散化特征
    
     1978年全国水泥产量只有6524万吨,其中国家统配的大中型水泥占35%,地方小水泥占65%。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水泥需要量急剧增加,国家投资新建、扩建或改造大中型水泥企业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地方小水泥迅猛扩张。1979~1987年地方水泥产量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和1000多万吨的绝对量递增,其增长率和增长量分别是大中型水泥的3.5倍和9倍多。到1988年仅10年时间全国水泥总产量便达到2.1亿吨,其中大中型水泥比例跌至不到17%,小水泥已占到80%以上。1989~1990年由于受整个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影响,水泥工业也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从1992年起又恢复到两位数增长,平均每两年增加水泥产量1亿多吨,到1997年全国水泥生产企业增加到7000多家,水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6.57亿吨,水泥产量达到5.13亿吨。这期间虽然国家产业政策一再强调要发展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改造或逐步淘汰立窑水泥,以此来调整水泥工业结构,但由于立窑水泥增势迅猛,水泥工业结构基本上未能得到优化。立窑为什么会如此迅猛地发展?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不够理智化,价格不能充分体现产品的内在价值。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多数用户只关心水泥标号,对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法和水泥的安定性、碱含量、游离钙等其它内在质量指标重视不够,因此立窑水泥和旋窑水泥在价格上差别很小甚至没有差别。二是政策调控力度不够,国家对浪费能源和资源、破坏环境和生态的企业没有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对节约能源和资源、维护环境和生态的企业也没有经济上的奖励,因此导致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济责任和义务不平等。三是资金短缺,国家用于建设大中型水泥项目的投资非常有限,加之审批制度上的人为因素,每个五年计划建成投产的大中型水泥项目很少。四是当时国内在掌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尚不十分成熟,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达产达标慢,投资回报率低,相比之下立窑水泥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些都是导致水泥工业结构长期以来不断朝分散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进入21世纪,由于我国经济总体水平提高,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买方市场业已形成,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上水泥工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入世刺激,水泥工业开始进入主动型、升级型结构调整阶段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国内外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以说在此之前我国的大部分工业品都处在产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工业品出口受阻,内销乏力,大部分工业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此后,尽管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大部分工业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水泥工业也是如此。买方市场的形成为水泥工业从根本上调整和优化结构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从1997年以后,水泥工业总量增势明显下降。1997~1999年的3年时间,水泥生产能力仅增加了4452万吨,平均每年增加不到1500万吨,而且新型干法的增速远远高于立窑。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总量适度增长的同时,新型干法水泥增势迅猛,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这与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改小”有一定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我国的经济、市场和水泥工业自身的技术进步达到了新的水平,使得水泥工业开始进入主动的升级型结构调整阶段。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5933亿元,人均GDP为7518元,按汇率折算已经超过900美元,国民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
    
     2.市场需求仍在继续增长。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应用非常广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和使用量还在不断扩大。比如:过去建造房屋以多层砖混结构为主,现在城市高级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加上在大中城市限制使用实心黏土砖,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过去用砖的墙体改用现浇砼、水泥墙板、水泥砌块、加气砼等水泥制品;过去城镇大面积的铺装路面不多,现在到处是五颜六色的铺装路面或广场。加之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加带动城市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张,城乡之间和城市与城市之间到处建公路、铁路、桥梁、隧道以及港口、码头等等,这些都是增加水泥用量的因素。因此可以断言,只要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按预定目标不断发展,短期内水泥消费需求不可能出现饱和,仍将有所增长,但增速有可能放缓,保持一种低速增长态势。
    
     3.由于经济水平、消费水平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们的质量和环保意识增强,水泥消费不断趋向于理性化,优质水泥越来越受欢迎。经济水平提高以后,消费水平也将随之提高。过去买水泥主要看标号,现在除了标号用户往往还要考虑是旋窑水泥还是立窑水泥,同标号的旋窑水泥比立窑水泥要贵,特别是现在工程建设普遍推行招标采购制,有不少工程在招标说明书中就明确提出必须是旋窑水泥,有的甚至要求必须是低碱水泥,立窑水泥很难参加竞标。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水泥企业都充分意识到立窑不是发展方向,立窑应当进行改造,应当发展无公害生产,不能再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去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
    
     4.坚持“低投资、国产化、优化设计、达产达标”,使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投资和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与立窑水泥相比,真正体现了它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过去新型干法水泥建设赶不上立窑水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和装备不成熟,导致经济上不划算。新型干法水泥吨投资上千元,建设期两年多,投产后好几年不能达产达标,而立窑水泥吨投资只有二三百元,建设期不到半年,投产后当年即可达到设计能力,二者比较,立窑自然在经济上有很大优势。现在不同了,前几年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水泥界各大设计研究单位针对新型干法进行技术攻关、优化设计,并且推行“低投资、国产化”和“上大改小”,使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装备水平及国产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新型干法水泥与立窑水泥相比,吨投资高不了多少,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经营成本却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5.水泥生产属于规模效益比较显著的产业,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入世以后,企业从有利于市场竞争和长远发展考虑,都想抓住机遇,增强实力,壮大自己,以便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因此发展先进、淘汰落后、实施低成本扩张成为当前企业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
    
     以上五个方面诠释了本文开头所介绍的近一两年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急剧升温的基本原因,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过去政府再三强调调整结构,企业却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现在政府审批项目少了,反而企业主动意识到并且千方百计争先恐后地发展先进,淘汰落后,调整结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三、国有水泥企业不能存在“等、靠、要”和怨天尤人的思想,必须真正转换体制和机制,加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水泥工业调整结构、重新划分和整合市场的关键时期,作为水泥企业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首先从体制和机制上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有一些国有企业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人员多、社会负担重等历史原因,造成生产经营上遇到不少实际困难,有的企业不仅无力扩大再生产,就是维持简单再生产也比较困难。这些企业看到周边的其它企业又是收购、并购企业,又是新上项目,意识到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被动,于是就埋怨政府不制止“重复建设”或等待政府去解救。实际上当前在我国旋窑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仍然很低的条件下,建设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有利于加速立窑水泥退出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根本不能算重复建设,应该放手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干预企业正当的生产经营行为。因此这些企业只有通过改革,转换体制和机制,尽快加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竞争才能求得发展。
    
     四、各地方和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确定进退战略,避免一哄而起。新上项目应考虑合理经济规模,避免小规模重复建设
    
     水泥工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产业,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有时在技术经济上是很不合理的。比如: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料问题至关重要,但如果规模过小,矿山建设就不可能正规,不可能对原料进行合理的预均化或均化,从而也就很难保证原料的均匀性、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再比如:环保问题也很重要,现在许多小厂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环保设施不配套,有些小厂虽然上项目时迫于无奈上了一些简单的环保设施,但实际生产中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开停停,有的甚至根本不开。如果小厂上正规环保设施,则投资就将占整个工厂的很大比例,经济上很不合理。另外,在经营管理方面更是如此,小规模的工厂很难有健全的营销体系,所以只能在空当和夹缝中生存,根本无法和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竞争。因此,建议各地方和各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应对本地方的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客观地分析,首先确定在水泥业是进是退的发展战略。并不是所有的水泥都要搞全能厂,都要扩大生产规模,确实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可以主动考虑进入大企业或集团,在其中承担一部分职能,如作粉磨站、搅拌站或中转站等。如果要进入大企业或集团,应当选择合适的机会和合理的经济规模。除了立窑厂改造确因受原有条件限制不能上较大规模的生产线,可以考虑改为1000吨/日以下新型干法外,一般新建、扩建项目建议最好建2000吨/日或2500吨/日以上生产线。如果原料条件具备,最好生产低碱水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