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02-01-2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近3200万公顷,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是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中国以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1.4%获得了世界稻谷产量的34.5%,为世界之最。中国的水稻生产在国际、国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不乏已实现了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国家,我国则历经40余年周折。我国有水稻生产的30个省、市、自治区中,超过20万公顷的有19个,在南方就集中有15个超过20万公顷,依次是湘、赣、粤、鄂、桂、苏、皖、川、浙、闽、云、渝、贵、琼、沪,共2700万公顷,总产量1.7亿吨,其面积和总产量双双超过我国水稻面积和产量的85%,是我国的水稻主产区,也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的重点区域。
     一、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主要环节耕整地、育秧与种植、收获等机械化已有了很大的进展。1998年全国完成机耕面积600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7%占耕地面积的63%;秸秆粉碎还田面积1040.3万公顷,增长42%;水稻工厂化育秧播种面积42.2万公顷,增长17%;机插面积941.67万公顷,增长5.85%;机播面积295.05万公顷,增长3.54%;机收面积315.06万公顷,增长36.84%。
     目前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是:总体水平较低,南方比北方低,机械化栽植是最薄弱的环节和最大的难点,有的地区甚至还是空白。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水稻栽植机械化提出早,行动迟,步子小,进展不大,尽管在50、60年代即已提出,历经40余年周折,至今仍处于三大粮食作物之尾。
     我国水稻生产地域分布广、各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及种植制度相差很大,但从总体上可分成三种类型稻作区:第一类为北方稻区;第二类为南方稻麦区;第三类为南方双季稻区。第一类稻区和第二类稻区共性较多,水稻生产机械化条件几乎相同,相对而言,这两类稻区的机械化的基本条件要优于第三类稻区。第三类双季稻区情况最为复杂,特点是:田块小、泥脚深而烂、雨水多,田里常年积水。机械化栽植最主要的问题是:双季晚稻秧龄长、秧苗过高过粗,移栽时已分蘖,尽管农艺上有一套矮壮控高措施,但用于晚稻机械化移栽育秧时技术不易掌握,效果不佳、不稳定;杂交稻单株苗机械化栽插技术更是久未攻克,可以说目前现有移栽机具无法适应。而我国水稻种植前五名为双季稻区,给我国整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点地区,又是最为困难的地区。已有政府部门引导农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水稻种植由双季向单季转变,以适应市场对稻米数量与品质的要求,同时为栽植机械化提供了契机。
     跨世纪的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来自于农业现代化对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的渴求,特别是对长期以来未见晓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寄予厚望;挑战在于农机农艺能否一体化,机械化技术水平能否再上一个台阶,更在于稻米的价格跌入低谷,水稻种植效益持续下滑。
     二、水稻栽植机械化分析
     1、水稻直播机械化技术
     水稻直播可省去育秧和移栽的工序,是一种低成本的水稻种植技术。直播技术在消除田难平、苗难全、草难除问题后,被公认为是节本增效的水稻生产技术,现在的问题是要搞好规范,减少直播技术的风险。近几年稻米价格持续低迷,客观上促进了比较效益与直接效益均较好的直播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从1991年到1995年,机械直播面积从11.35万公顷发展到29.51万公顷,扩大了161%,势头迅猛。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应用此项技术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说明在保持产量的前提下,节约农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栽培技术受到了欢迎,这正与国际上栽植机械化发展趋势相吻合。以沪嘉J―2B9―10型为代表的水田直播机是水田直播的主导机型,广西的人力点播机、宁夏的穴播机正在成为各地机械水直播的机型。旱田直播机均以小麦条播机经适当改装而成。
     江苏机械化直播技术在悄然快速发展,2000年水旱机械化直播面积已达到8万公顷,增幅20%多,占全省机械化种植面积的60%,已相继研制出能适应水稻芽种的振动气流式直播机,能实现精量播种的点播机。
     2、水稻工厂化育秧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内容之一,是水稻移栽前期的重要环节,是移栽机械化的基础。1998年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发展至58805套,播种面积达42.2万公顷。浙江省的绍兴、温岭等地遍布育秧工厂,兴起一个新的产业,已为农民服务近10年,是其市场化的范例;北方的简化工厂化棚盘育秧也是如此。南方双季稻区以工厂化育秧作为水稻栽植机械化突破口,克服了早春烂秧,满足了生产需要,发展也较快。机械化移栽对播种的精度要求比人工移栽高,现已有精播的育秧设备问世,将成为育秧工厂的更新换代的装备。
     3、水稻移栽机械化
     我国的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从1991年至1998年由1.98%提高到3.96%,提高了近1倍。插秧机的拥有量从20512台发展到38859台,增加了89.4%;机插秧面积从53.43万公顷发展到94.17万公顷,面积扩大了76.2%;以2ZT―935为代表的机动水稻插秧机仍在机械化插秧作业中唱主角,年产量已由过去的3000余台发展到近8000台。东北三省特别是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迅速,1995-1998年3年间机插秧面积从1995年的15.6万公顷发展到51.4万公顷,提高了229.5%。我国的一些稻区继续关注国外插秧机新技术的发展,江苏、北京、河北以及黑龙江农场系统引进了国外高性能插秧机示范演示,农民既为插秧质量及工效叫好,又为价高而咋舌,但实实在在唤起了对机插秧的强烈愿望。看来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的路子,是保证质量,以低投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适应农民需要的一条捷径,有的省正在实践探索之中。
     水稻栽植机械化所需的机械在有效的科技投入下,近几年已实步克服了品种单一的缺陷。人力插秧机、步行机动机也早已进入市场。近年开发的双排插秧器的插秧机、钵苗插秧机进入了生产准备阶段;有序浅栽的摆秧机、播秧机、精密抛秧机结构逐渐完善,技术日渐成熟;锥盘式抛秧机已有多点生产。
     逾越水稻栽植机械化发展关隘,关键是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这是世界各国经验所在,否则是空中楼阁。其次是提高装备的科技含量,机插秧技术推广几十年,技术上存在船板壅泥难题久攻不下,经济因素力求简化的盘育秧方式难以保证规格化秧苗,造成机插秧质量不稳定,以至于极大地影响了其推广。
     技术与价位仍然是我国当今一个难以逾越的难题。尚处于起跑线上的我国的栽植机械化既要技术的起点高,又要价格适中。技术包括制造与设计两个方面,引进消化的机具性能好、技术含量高,难点在于制造,而制造的决心在于市场与批量。
     三、前景展望
     发展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是个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不断关心和支持,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保证、科研上突破、生产水平上提高、管理上加强。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按照规范的工艺流程进行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育秧和供秧,是对小农经济式的传统育秧方式的改造与提升。我国已有一定规模的育秧工厂,既是生产的需要,又依赖于市场成为一种产业。不论移栽机械化配套与否,工厂化育秧应该先行,前景广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优先发展水稻机械化,建立社会服务化体系。以机械化移栽为主,建立工厂化育秧体系,统一供种、育秧供秧,在提高规模种植的同时,技术上亦能得到保证。
     水稻机械化插秧、抛秧、直播都是较为成熟的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而且在生产上证明了它们是中国式的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几种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水稻直播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节约农本、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来考虑,水稻直播是较理想的栽培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艺配套技术的提高,效率居高的撒播机械化技术也将与现有的条播、点播技术并举。随着水稻生育期的保证、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种植效益的下滑,蓬勃发展的机械化直播技术的时期正在出现,将有长足发展。目前从全国而言,机械化插秧依然唱主角,并向插秧、施肥一体化发展。但随着新型的浅植型移栽机具摆秧机、播秧机、精抛机的进一步发展,技术渐趋成熟,将抢得一定市场份额。以上各种栽植机械化模式中以机插秧的风险最小。
     针对目前水稻育秧与栽插配套机械化技术滞后的现状,应大胆引进与开发研制相结合,加速农机科研创新。只要克服急功近利、浮躁的心理,扎扎实实地解决现在问题,就一定能走稳走好21世纪我国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的路子。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